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惠东县安墩镇水美革命老区村的最北面,海拔1186米乌禽嶂的大山深处,一个叫梅坪的小山村,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瓦房内,5位10岁出头的小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讲台边,一位身躯有点佝偻的老人以略显沙哑的嗓音朗读着课文——他就是今年被省精神文明办授予“广东好人”,近日又在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荣登“中国好人”榜的古槐基老师。
1975年,当了五年炮兵的古槐基因部队精兵简政,提前退伍回到了家乡梅坪村。古槐基原本打算用几天时间探访一下亲友,就回惠东县城工作。一天傍晚,村长古兆权来到古槐基的家里,闲聊中说出了村里眼前的困难:村小学的老师又走了。学校没有老师,孩子们读书成了问题。
原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梅坪村有200多口人,约有20多名孩子需要读书。村里每年外出聘请老师,但每位老师在村子里都不会呆得太长时间,长则一个学期,短的个把月,甚至几天。原因只有一个,梅坪村太穷太边远了。从1957年到1975年,来了又走的已有20多位老师。
古槐基考虑了好几天,晚上,躺在床上他想,是老区的山山水水把自己养育成长,现在,老区人民遇到一点小小困难,我应该出手相助。古槐基决定暂时留下来。这当然遭到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反对,不善言辞的古槐基也没有太多解释,只是说:学校不能没有老师,老区的孩子也同样需要读书。
正是为了这个承诺,古槐基在这个小山村坚守了37年!37年,古槐基由一个体魄健壮的青年变成了两鬓花白的老人,一次又一次地送别自己教育的学生走出大山后。37年,古槐基放过一次次进城的机会,无怨无悔地选择了坚守。
1994年,作为课室的仓库给山洪冲垮了,有关部门给了点钱和钢筋、水泥,让村里尽快把课室盖起来。可是那时,根本就没有进山公路,钢筋、水泥等建材只能靠肩挑人扛。古槐基利用课余时间和村民们一起,每天两趟,走6公里山路,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硬是用肩膀“挑”出了3间瓦房。看到学生们又坐在亮堂的教室里上课,古槐基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
梅坪村有一条无名小河,以前的桥板已被山洪冲得无影无踪。每逢暴雨过后,古槐基都要守在河边,把学生一个个背过河去。如果水太深没法过河,古槐基便把学生暂时留在自己家里照管,待河水稍退后再送他们回家。由于长期站立和经常在冰冷的河水中背学生过河,古槐基的腰间盘突出已非常严重。有一次,古槐基护送一个发烧的女学生回家。那时正好大雨刚晴,途中要走2公里的湿滑羊肠小道,当正在过一条小河时,古槐基的腰一阵痛疼难忍,脚底一滑跌倒在冰冷的水里,他本能地用一只手撑在水里,另一只手紧紧地护着背上的孩子。等到好不容易从溪水里站立起来时,古槐基才发现自己的一只鞋已不知被溪水冲到哪里去了。
自1980年以来,古槐基的同学、战友中,不少人已经成了大老板、公务员,走上了领导岗位。这些同学和战友对古槐基说,只要提出来要调动,我们会帮你想办法,准保成功。可是一次次被古槐基婉拒了。
1998年,在县城工作的儿子添了孩子,希望父母搬到县城长住,并帮忙照看家庭。古槐基斟酌再三后,上交了他任教以来惟一的一份调动申请。并且很快得到批准。村民们知道古老师要调动,都赶到学校既表示惜别之情也婉转地表示挽留之意,而最让古槐基难过的一关还是他的学生们。那几天,学生们都无心上课,有的在偷偷擦眼泪。古老师看在眼里,心头一阵酸楚。他那里舍得离开这些幼稚可爱的孩子啊!两天后,古槐基做出决定:留在梅坪,不走了!
这样,妻子一个人搬去县城,家里空落落只剩下古槐基一个人。一个人生活简单单调,白天上课,下课自己做饭。一盘青菜,几条咸鱼,经常是古槐基餐桌上的“佳肴”。
事后,古槐基对人说:我确实也想离开梅坪,走出大山。留下来,说到底也是为了当初的一个承诺。我越来越舍不得孩子。我走了,改变我一个人的命运;而留下来,可能会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古槐基坚守清贫、默默奉献的37年,离不开他的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家人看着他特别辛苦,也一天天老了,开始时不太支持他坚持下去,希望他尽早回到县城和家人团聚,享天伦之乐。由于社会各界的关注,逐渐改变了家人的看法,最后甚至嘱咐他“站好最后一班岗”。
2012年7月,是古槐基老师的退休时间,可是他还没有做离开梅坪村的准备。他说:学校现在还有5个学生,不能因为我退休而中断他们的学业;什么时候有老师来,孩子们有人教了,这个我挑了足足37年的担子才可以安心地放下。
如今,古老师可以安心地退休了,因为有了接班人了。这个人名叫古伟强,是古槐基的学生,今年刚从师范学院毕业。
“我志愿回到梅坪,回到你坚守37年的讲坛,踏着你走过的脚印,书写你写过无数次的板书!”在“古槐基事迹宣讲会暨惠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月启动仪式”上,古伟强面对古槐基和数千名志愿者庄严地说。
1975年,当了五年炮兵的古槐基因部队精兵简政,提前退伍回到了家乡梅坪村。古槐基原本打算用几天时间探访一下亲友,就回惠东县城工作。一天傍晚,村长古兆权来到古槐基的家里,闲聊中说出了村里眼前的困难:村小学的老师又走了。学校没有老师,孩子们读书成了问题。
原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梅坪村有200多口人,约有20多名孩子需要读书。村里每年外出聘请老师,但每位老师在村子里都不会呆得太长时间,长则一个学期,短的个把月,甚至几天。原因只有一个,梅坪村太穷太边远了。从1957年到1975年,来了又走的已有20多位老师。
古槐基考虑了好几天,晚上,躺在床上他想,是老区的山山水水把自己养育成长,现在,老区人民遇到一点小小困难,我应该出手相助。古槐基决定暂时留下来。这当然遭到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反对,不善言辞的古槐基也没有太多解释,只是说:学校不能没有老师,老区的孩子也同样需要读书。
正是为了这个承诺,古槐基在这个小山村坚守了37年!37年,古槐基由一个体魄健壮的青年变成了两鬓花白的老人,一次又一次地送别自己教育的学生走出大山后。37年,古槐基放过一次次进城的机会,无怨无悔地选择了坚守。
1994年,作为课室的仓库给山洪冲垮了,有关部门给了点钱和钢筋、水泥,让村里尽快把课室盖起来。可是那时,根本就没有进山公路,钢筋、水泥等建材只能靠肩挑人扛。古槐基利用课余时间和村民们一起,每天两趟,走6公里山路,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硬是用肩膀“挑”出了3间瓦房。看到学生们又坐在亮堂的教室里上课,古槐基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
梅坪村有一条无名小河,以前的桥板已被山洪冲得无影无踪。每逢暴雨过后,古槐基都要守在河边,把学生一个个背过河去。如果水太深没法过河,古槐基便把学生暂时留在自己家里照管,待河水稍退后再送他们回家。由于长期站立和经常在冰冷的河水中背学生过河,古槐基的腰间盘突出已非常严重。有一次,古槐基护送一个发烧的女学生回家。那时正好大雨刚晴,途中要走2公里的湿滑羊肠小道,当正在过一条小河时,古槐基的腰一阵痛疼难忍,脚底一滑跌倒在冰冷的水里,他本能地用一只手撑在水里,另一只手紧紧地护着背上的孩子。等到好不容易从溪水里站立起来时,古槐基才发现自己的一只鞋已不知被溪水冲到哪里去了。
自1980年以来,古槐基的同学、战友中,不少人已经成了大老板、公务员,走上了领导岗位。这些同学和战友对古槐基说,只要提出来要调动,我们会帮你想办法,准保成功。可是一次次被古槐基婉拒了。
1998年,在县城工作的儿子添了孩子,希望父母搬到县城长住,并帮忙照看家庭。古槐基斟酌再三后,上交了他任教以来惟一的一份调动申请。并且很快得到批准。村民们知道古老师要调动,都赶到学校既表示惜别之情也婉转地表示挽留之意,而最让古槐基难过的一关还是他的学生们。那几天,学生们都无心上课,有的在偷偷擦眼泪。古老师看在眼里,心头一阵酸楚。他那里舍得离开这些幼稚可爱的孩子啊!两天后,古槐基做出决定:留在梅坪,不走了!
这样,妻子一个人搬去县城,家里空落落只剩下古槐基一个人。一个人生活简单单调,白天上课,下课自己做饭。一盘青菜,几条咸鱼,经常是古槐基餐桌上的“佳肴”。
事后,古槐基对人说:我确实也想离开梅坪,走出大山。留下来,说到底也是为了当初的一个承诺。我越来越舍不得孩子。我走了,改变我一个人的命运;而留下来,可能会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古槐基坚守清贫、默默奉献的37年,离不开他的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家人看着他特别辛苦,也一天天老了,开始时不太支持他坚持下去,希望他尽早回到县城和家人团聚,享天伦之乐。由于社会各界的关注,逐渐改变了家人的看法,最后甚至嘱咐他“站好最后一班岗”。
2012年7月,是古槐基老师的退休时间,可是他还没有做离开梅坪村的准备。他说:学校现在还有5个学生,不能因为我退休而中断他们的学业;什么时候有老师来,孩子们有人教了,这个我挑了足足37年的担子才可以安心地放下。
如今,古老师可以安心地退休了,因为有了接班人了。这个人名叫古伟强,是古槐基的学生,今年刚从师范学院毕业。
“我志愿回到梅坪,回到你坚守37年的讲坛,踏着你走过的脚印,书写你写过无数次的板书!”在“古槐基事迹宣讲会暨惠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月启动仪式”上,古伟强面对古槐基和数千名志愿者庄严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