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但幼儿在区域游戏后进行材料的整理时,经常会出现材料随意摆放、杂乱、破损、标记不清和不讲卫生等情况。《0~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6岁的幼儿要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我们倡导孩子成为整理材料的小主人,这对幼儿进行良好整理习惯的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整理能力包含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的态度,以及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明确整理中的问题,是孩子们进行整理活动的前提,教师应引导幼儿自主参与整理活动。
【关键词】区域游戏;整理;策略
一、区域游戏后材料整理的定义
区域游戏后材料整理是指区域游戏结束之后,幼儿对操作过的材料及使用过的环境进行分、捡、摆放、打扫等活动。它既是本次游戏的完整结束,也为顺利开展下次游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由于这个活动对幼儿来说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它成为区域游戏中一个独立的环节。游戏后的收拾整理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使幼兒学习分工合作、体验劳动的快乐,更让幼儿在游戏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二、区域游戏后材料整理的问题
区域游戏后材料整理工作一直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的一大难题,在平时的区域整理环节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和问题。
1.时间拖得过长。老师将收拾整理的音乐播放了很多遍,但是好几个区域材料还是没有整理整齐。
2.材料不能归还到位。在整理环节,有的幼儿经常不知道区域材料该摆放在哪个材料框中,有的幼儿不知道材料框摆放在哪个柜上,有的幼儿为了赶时间直接把材料和材料框随意摆放或乱塞。
3.材料不能分类摆放。我们发现有时教师刚刚把各个区域的材料框和橱柜分门别类地整理好,经过幼儿的一次游戏,原本整齐的橱柜又变得凌乱了。
4.材料摆放出现安全隐患。在归还一些剪刀、铅笔等危险物品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不能按照要求进行摆放,如剪刀嘴巴打开了、尖尖的铅笔头朝上摆放了等,造成了—些安全隐患。
5.材料数量缺少。每一次游戏操作,孩子们都会损耗一定数量的材料,这就需要整理材料的幼儿及时观察到这样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老师,补充区域内的材料。
6.材料出现破损。很多区域里的材料为纸质类或易破损的材料,这就导致了孩子们在游戏时容易出现损坏材料的现象。
7.区域卫生不整洁。区域游戏时,常常会出现桌面、地面的卫生问题。比如科探区进行科探实验时,常常会出现桌面有水渍或是地面有污渍的现象,这也是我们整理中的一大问题。
三、区域游戏后材料整理的策略
如何提升幼儿整理的能力,让幼儿养成有序整理区域材料的良好习惯,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是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幼儿为什么不能很好地进行整理?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已经有整理的意识,但是他们还没有掌握整理、取放材料的正确方法,没有养成有序整理的习惯。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整理的尝试活动。
1.透过问题,寻求依据
带着问题的思考和疑惑,寻找了相关的理论支持,详见表1。
2.制定规则,形成意识
区域活动中的规则,是教师和孩子共同制定的,所以教师和孩子一定要牢记于心,让幼儿参与制定规则过程,这样不仅能让幼儿自觉自愿地遵守规则,还会起到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的作用。
班级里设置了美工区、科探区、生活区、图书区、益智区、建构区六大区域。每个区域的整理方式也会因为游戏的玩法和材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那么如何设置班级内区域的整理规则,则需要孩子们自主参与制定。例如:有一天,孩子们在结束了区角美工区活动后,由于操作的材料较多,萌萌小朋友急于到外面玩,一时忘记了规则,为了图快把蜡纸随手往盒子里一扔,蜡纸掉到地上也不管。在分享交流中,孩子们意识到了这个整理问题,于是孩子们经过讨论后设置了以下规则。
(1)美工区不用的废旧材料要及时扔在桌面垃圾桶里。
(2)美工区的材料需要时取用,不需要时按照标记整理好。
(3)区域游戏结束后,要检查桌面地面是否清洁,需要时要用工具打扫干净。
通过这个实例,大家不难看出,小朋友要想在区角中玩就一定要记住区角的规则,只有这样整个活动才会变得秩序井然。通过幼儿自我约束、自我教育,持之以恒,良好的整理习惯就逐步形成了。
3.设管理员,督促整理
在游戏中儿童通过区分社会角色,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分享、协商、谦让和互助等方式,理解他人并认识自我。
在区域游戏结束,简单尝试了材料整理后,孩子们分享交流时认为每天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区域专门整理,影响了游戏时间。他们讨论得出,可以以自由推荐或以自愿报名的方式轮流担任管理员、各区角中的小组长,成为区角的小主人的结论,他们可以在游戏过程中督察管理其他小朋友,就这样我们的班级区域后材料整理的管理员的想法就诞生了。接着在区域游戏如果出现中途退出把材料—扔就走、把材料随意带到别的区域、在美工区剪纸的过程中出现碎纸等各种整理情况时,小组长就有权利让他们打扫整理好,否则不能让他们继续游戏或离开区域。小组长的一声令下,小朋友不一会儿就把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地上的碎纸不见了,剪刀也不用到处找了,盒子里的材料也摆得整整齐齐。由此可见,通过小组长的认真管理及其他孩子们的配合,大大减少了老师的劳动时间。
4.多元方式,获取窍门
我们通过谈话的方式、调查问卷的发放、观看日本搬家公司的视频及找家里的收纳工具等方式,发现各种各样的收纳工具,如门背后的收纳袋、洗澡间的拖鞋架,装袜子的收纳盒……孩子们在找一找的过程中有了新发现:收纳工具可以让我们的物品变得一目了然,还可以有效的空间利用能使放和取变得更方便。
同时就整理区域材料遇到的问题,孩子们还和父母一起在网上寻找到适合在幼儿园放置游戏材料的收纳工具——分隔栏和插入式收纳筐。很快我们发现孩子们已经能自发按照游戏所需分隔摆放益智区的玩具了。而带给孩子最大难题的纸类整理,他们则选择镂空的插入式收纳筐,不仅充分利用了置物架上层较大的空间,而且能对纸类收纳情况一目了然。整理的过程因为有了孩子们的智慧而像玩一场游戏—样快乐。
5.及时评价,调动积极性
在每次游戏结束后的分享交流时,我们引导孩子说一说哪一组材料收拾得最整齐,玩完的材料从哪里拿放回哪里去。实施开放式的评价,能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升华、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多种形式对整理习惯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如设立“整理之星”,对能认真收拾并分类清楚摆放整齐的幼儿进行奖励;画一画今天我收拾材料的画面;“火眼金睛”小游戏,大家一起找一找哪一组玩具收拾得不整齐等方式,从而以注重培养集体、促进个别的方法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6.家园合作,养成习惯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和幼儿园同步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不可缺少的条件。让幼儿学会并乐意整理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老师、家长的共同督促、帮助。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委会会议、QQ群、微信群等多种沟通方式,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习惯养成管理中来,也让家长渐渐感受到孩子在家的转变,如主动收拾玩具、自己去穿衣服、自己去拿碗拿筷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形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及多种整理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通过一系列的策略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培养幼儿学习整理、模仿整理,更是在发展整理、创新整理。在尝试区域游戏后材料整理的活动中,我们不再有单纯收拾时那种枯燥、单调的弊病。学会整理材料的过程,包含了培养幼儿认真做事、有始有终的态度,分类整理、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操、审美艺术,与同伴交流沟通合作的方法等多种教育因素,这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将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基石。
【关键词】区域游戏;整理;策略
一、区域游戏后材料整理的定义
区域游戏后材料整理是指区域游戏结束之后,幼儿对操作过的材料及使用过的环境进行分、捡、摆放、打扫等活动。它既是本次游戏的完整结束,也为顺利开展下次游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由于这个活动对幼儿来说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它成为区域游戏中一个独立的环节。游戏后的收拾整理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使幼兒学习分工合作、体验劳动的快乐,更让幼儿在游戏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二、区域游戏后材料整理的问题
区域游戏后材料整理工作一直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的一大难题,在平时的区域整理环节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和问题。
1.时间拖得过长。老师将收拾整理的音乐播放了很多遍,但是好几个区域材料还是没有整理整齐。
2.材料不能归还到位。在整理环节,有的幼儿经常不知道区域材料该摆放在哪个材料框中,有的幼儿不知道材料框摆放在哪个柜上,有的幼儿为了赶时间直接把材料和材料框随意摆放或乱塞。
3.材料不能分类摆放。我们发现有时教师刚刚把各个区域的材料框和橱柜分门别类地整理好,经过幼儿的一次游戏,原本整齐的橱柜又变得凌乱了。
4.材料摆放出现安全隐患。在归还一些剪刀、铅笔等危险物品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不能按照要求进行摆放,如剪刀嘴巴打开了、尖尖的铅笔头朝上摆放了等,造成了—些安全隐患。
5.材料数量缺少。每一次游戏操作,孩子们都会损耗一定数量的材料,这就需要整理材料的幼儿及时观察到这样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老师,补充区域内的材料。
6.材料出现破损。很多区域里的材料为纸质类或易破损的材料,这就导致了孩子们在游戏时容易出现损坏材料的现象。
7.区域卫生不整洁。区域游戏时,常常会出现桌面、地面的卫生问题。比如科探区进行科探实验时,常常会出现桌面有水渍或是地面有污渍的现象,这也是我们整理中的一大问题。
三、区域游戏后材料整理的策略
如何提升幼儿整理的能力,让幼儿养成有序整理区域材料的良好习惯,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是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幼儿为什么不能很好地进行整理?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已经有整理的意识,但是他们还没有掌握整理、取放材料的正确方法,没有养成有序整理的习惯。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整理的尝试活动。
1.透过问题,寻求依据
带着问题的思考和疑惑,寻找了相关的理论支持,详见表1。
2.制定规则,形成意识
区域活动中的规则,是教师和孩子共同制定的,所以教师和孩子一定要牢记于心,让幼儿参与制定规则过程,这样不仅能让幼儿自觉自愿地遵守规则,还会起到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的作用。
班级里设置了美工区、科探区、生活区、图书区、益智区、建构区六大区域。每个区域的整理方式也会因为游戏的玩法和材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那么如何设置班级内区域的整理规则,则需要孩子们自主参与制定。例如:有一天,孩子们在结束了区角美工区活动后,由于操作的材料较多,萌萌小朋友急于到外面玩,一时忘记了规则,为了图快把蜡纸随手往盒子里一扔,蜡纸掉到地上也不管。在分享交流中,孩子们意识到了这个整理问题,于是孩子们经过讨论后设置了以下规则。
(1)美工区不用的废旧材料要及时扔在桌面垃圾桶里。
(2)美工区的材料需要时取用,不需要时按照标记整理好。
(3)区域游戏结束后,要检查桌面地面是否清洁,需要时要用工具打扫干净。
通过这个实例,大家不难看出,小朋友要想在区角中玩就一定要记住区角的规则,只有这样整个活动才会变得秩序井然。通过幼儿自我约束、自我教育,持之以恒,良好的整理习惯就逐步形成了。
3.设管理员,督促整理
在游戏中儿童通过区分社会角色,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分享、协商、谦让和互助等方式,理解他人并认识自我。
在区域游戏结束,简单尝试了材料整理后,孩子们分享交流时认为每天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区域专门整理,影响了游戏时间。他们讨论得出,可以以自由推荐或以自愿报名的方式轮流担任管理员、各区角中的小组长,成为区角的小主人的结论,他们可以在游戏过程中督察管理其他小朋友,就这样我们的班级区域后材料整理的管理员的想法就诞生了。接着在区域游戏如果出现中途退出把材料—扔就走、把材料随意带到别的区域、在美工区剪纸的过程中出现碎纸等各种整理情况时,小组长就有权利让他们打扫整理好,否则不能让他们继续游戏或离开区域。小组长的一声令下,小朋友不一会儿就把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地上的碎纸不见了,剪刀也不用到处找了,盒子里的材料也摆得整整齐齐。由此可见,通过小组长的认真管理及其他孩子们的配合,大大减少了老师的劳动时间。
4.多元方式,获取窍门
我们通过谈话的方式、调查问卷的发放、观看日本搬家公司的视频及找家里的收纳工具等方式,发现各种各样的收纳工具,如门背后的收纳袋、洗澡间的拖鞋架,装袜子的收纳盒……孩子们在找一找的过程中有了新发现:收纳工具可以让我们的物品变得一目了然,还可以有效的空间利用能使放和取变得更方便。
同时就整理区域材料遇到的问题,孩子们还和父母一起在网上寻找到适合在幼儿园放置游戏材料的收纳工具——分隔栏和插入式收纳筐。很快我们发现孩子们已经能自发按照游戏所需分隔摆放益智区的玩具了。而带给孩子最大难题的纸类整理,他们则选择镂空的插入式收纳筐,不仅充分利用了置物架上层较大的空间,而且能对纸类收纳情况一目了然。整理的过程因为有了孩子们的智慧而像玩一场游戏—样快乐。
5.及时评价,调动积极性
在每次游戏结束后的分享交流时,我们引导孩子说一说哪一组材料收拾得最整齐,玩完的材料从哪里拿放回哪里去。实施开放式的评价,能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升华、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多种形式对整理习惯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如设立“整理之星”,对能认真收拾并分类清楚摆放整齐的幼儿进行奖励;画一画今天我收拾材料的画面;“火眼金睛”小游戏,大家一起找一找哪一组玩具收拾得不整齐等方式,从而以注重培养集体、促进个别的方法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6.家园合作,养成习惯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和幼儿园同步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不可缺少的条件。让幼儿学会并乐意整理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老师、家长的共同督促、帮助。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委会会议、QQ群、微信群等多种沟通方式,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习惯养成管理中来,也让家长渐渐感受到孩子在家的转变,如主动收拾玩具、自己去穿衣服、自己去拿碗拿筷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形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及多种整理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通过一系列的策略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培养幼儿学习整理、模仿整理,更是在发展整理、创新整理。在尝试区域游戏后材料整理的活动中,我们不再有单纯收拾时那种枯燥、单调的弊病。学会整理材料的过程,包含了培养幼儿认真做事、有始有终的态度,分类整理、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操、审美艺术,与同伴交流沟通合作的方法等多种教育因素,这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将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