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监护教育角色缺失,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近些年来,学术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多集中在学校教育,未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及探讨。本文旨在探究亲情缺失的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改善家庭教育发挥其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从而建立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的教育支持关爱体系,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教育公平
一、亲情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家庭环境被视为儿童成长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影响着其以后与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已成为儿童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子女的主要责任不仅仅是养育而是如何进行教育。父母的呵护、陪伴和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1]尤其是小学和初中年龄段的儿童,他们更迫切地认识且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引导和鼓励以及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在这个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一方或者两者“缺席”儿童的成长,会在不同程度影响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健康成长,形成一定的精神和心理障碍,阻碍他们以后能否发展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这样很可能会直接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感情沟通交流和亲子互动,孩子既然没有机会也就不再希望向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体验感受;同样,父母也没有机会向子女传达自己的关心与爱。长此以往,将会使父母与子女产生严重的心理隔阂,使得儿童逐渐失去基本的生活归属感和对父母亲情的心理依恋。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能力。[2]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泛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料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保障及基本福利都得到了逐步完善,子女教育、家庭权益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有序实施和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可以跟随父母一起进城生活学习。[4]我国流动儿童的城市如何融入与教育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依然存在,家庭教育再一次成为影响农村儿童未来成长的重要因素。[5]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而形成的留守状态使其存在着父母监护缺位、亲情缺失等诸多方面的薄弱。通过对比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父母的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使家庭经济条件得到改观,增加了留守儿童健康和营养方面的支出。[6]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现在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的和心理的一些改变往往会让他们更加无所适从,成长过程中的欣喜与困扰往往需要有倾诉和安慰的对象,农村留守儿童虽然在物质条件,支付能力上要优于农村留守儿童。但是,由于长期与父母疏远分离,双方之间的亲密依恋关系难以很好地得到有效建立和维护,他们的情感需要时常陷于饥渴状态。亲情环境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参与和监管两个方面受到的关注减少。
在农村地区,单亲监护人或其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疏于辅导、监督和监管。父、母一方外出后,多数单亲监护人要负责所有家务和农活,生活上没有依靠,他们要承受巨大的生活负担。因此,单亲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业辅导和监管所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十分有限。当然,由于农村留守儿童还正处于未成年阶段的现实,客观上需要外出打工的父母指定委托監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监护。从我国整体情况分析来看,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普遍都会将子女留给祖父母或委托自己放心的亲朋好友照顾,直接将孩子交由祖父母监护的占绝大多数。隔代的监护人往往因为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比较差,他们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与监督上更加束手无策。由于祖父母对孙辈的溺爱,他们更加地放任了孩子,即便是管教,也很可能存在着交流、沟通上的“代沟”。因此,隔代监护人不但大部分缺乏对孩子日常学习的指导的监督意识,而且孩子也往往不受其管教。至于如果寄养在亲戚家中,亲戚们普遍并没有想到如何能够像管教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管教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管得过于严格,孩子很难接受和理解,也没有必要引起与孩子的矛盾。所以常常会疏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从而造成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监管。同辈或自我监护下的孩子根本没有受到监督,只能靠自律。对隔代监护人来说,照顾留守儿童的主要内容是为其解决衣食住行而非学习。[7]
研究表明,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分离期越长,伴随着年龄增长,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负面情绪增多,各种心理问题也越突出。[8]由于缺乏诉说对象和家庭成员的正确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对外界的理解容易发生错误的理解。如果留守儿童的个性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逐渐向两极分化发展。他们要么沉默而抑郁,胆小而不愿意在遇到困难寻求帮助,要么叛逆,暴力地解决问题,叛逆心理尤为强烈。[9]在这样一个亲情缺失的环境下,心理上的失衡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难以保障,人格发展不健全,影响学习表现,道德素质的发展也容易陷入危机。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挑战
从广义上来讲,家庭教育包括父母教育、子女教育和家庭成员相互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或监护人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至于家长的角色,是指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在其子女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教育分工角色,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行为模式和规范。[10]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结构的分离和亲情的缺失。家庭的结构性分离给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参与度有待提高
虽然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但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能够积极地将“逆境”转化为积极生存和发展的“机遇”,获得成长和进步的强大动力,对家庭和社会更富有责任感,对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向往和希望。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可以促进他们的积极成长和发展,但由于家长亲情角色的缺失,更多的留守儿童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学习能力不足、缺乏自信、人际疏离、情感冷漠等。 (二)受教育水平和精力制约,隔代祖父母教育方式落后,影响留守儿童学业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后,农村留守儿童与大多其祖父母共同居住生活,他们是留守儿童监护的主体。该类群体的监护人普遍面临着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低或文化素质较差、身体素质较弱等问题。由于他们大多受自身教育的水平和落后思想观念的限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制约。首先,它来自于监护人思想的影响和制约。有人认为读书与否并不重要,也有人认为不读书也能过上好日子。因此,一些老人不仅对孩子不认真学习的行为管理监控不力,还抱着宽容和支持的态度,为一些迟到、旷课甚至辍学的留守儿童提供保护。第二个特点是监护人在自身文化层面受到制约。因为绝大多数监护人受自身教育素质和能力的限制,无法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帮助。
(三)长期分离,农村留守儿童和家长关系淡化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说,“我们虽然每个星期都会和孩子打电话,但也就是问问在学校怎么样,身体好不好,孩子长大了,有些事情也不愿意和我们说。”将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地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出于无奈的选择,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无法与父母保持日常密切的沟通和交流。虽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电话沟通相对稳定,因父母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在沟通频率和内容上,仍存在诸多问题。
(四)农村留守儿童家长与老师之间沟通存在屏障
虽然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原本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为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创造条件,但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目前大部分农民工的日常生活环境条件和诸多社会因素的作用,他们无法举家或者带孩子进城上学,形成事实上的家庭分离模式;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工作繁忙,生活艰苦,责任感和教育意识淡薄,文化素质不高,一些留守儿童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基本要求和情感,甚至有人外出多年没有时间回家探望孩子,所以他们很少与孩子接触。很少有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主动就教育孩子的事情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意见,去更加深度地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五)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对政府相关保障政策了解不够
在采访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时,多数家长表示并不了解政府對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有的家长表示了解一些政策但会与扶贫政策相混淆。我国目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和服务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尽管各级政府、家庭、学校、团体和社会力量都积极地投入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关爱和保护,但整个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协同运作仍然亟待进一步加强。其中,有效的家庭监督、亲情纽带和家庭教育是确保关爱和保护成效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重要核心因素。
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建议措施
(一)学校应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在家庭功能并不完善的条件下,学校就成为留守儿童走向社会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场所。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都已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他们很难真正得到父母的帮助和照顾,照顾和被照顾是孩子的基本需要。如果家庭无法满足孩子的被照顾需求,那么另一些组织机构就必须满足这一需求,这就必然需要从其他途径寻求强有力的责任承担者。而学校就是这样一个组织和责任人,因为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特殊任务,当然,学校作为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主体,要充分承担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责任,使他们与非留守儿童一样平等地接受教育。如果学校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保证他们公平地接受教育。随着全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认识越来越高,为了有效保障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不少农村中小学都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和组织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力,搭建家校沟通平台
家庭教育指导和教育教学工作也需要教师具备专业能力。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系统的基础性学科知识和相关专业的教学知识,还要掌握系统的专业家庭教育知识,具备理解和分析家长需求的能力,具备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当家校沟通遇到问题时,对于教师来说,拥有一个积极、开放的态度去鼓励、引导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业当中,同时,家长对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也充满了期待。要实现家长对因材施教的满意,仅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家校合作教育的质量已成为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基本技能。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教育伙伴关系已成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走访学生家中,深入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情况,开展“家长学校”,向留守儿童家长,特别是隔代监护人,介绍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使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参与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用爱心呵护农村留守儿童、疏导他们的情绪,打开心扉,使其感到老师是值得被信任的人,遇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去倾诉的人。
(三)父母应重视陪伴对孩子成长发展的积极作用
亲子监护责任的放弃和代理监护的失效都会造成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严重性缺失,这种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严重性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追求经济富余已成为农村社会的主要目标。他们通过建立亲子关系、家庭互动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言谈举止和社会价值观,通过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学习成就感,通过教育育儿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意义和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尽最大努力把孩子带到身边,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让他们时时刻刻都能享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氛围。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农村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
(四)政府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首次对日益严重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出政策回应和制度安排。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这是个非常好的消息,但同时也强化了家庭、社会和政府的责任。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将面临在家照顾孩子和外出打工经商的两难处境;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安排,积极倡导家庭价值观,为孩子和家长尽可能多地团聚创造机会和条件。 在政府层面,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条件和保障措施,细化各项业务流程及工作要求,明确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及任务分工,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与救助保护的有效衔接,区分安全情况、监护、身心健康、居家生活所需照顾等情况及其类型,明确重点目标和对象,因人施策,按需提供帮扶,确保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其应有的照顾和有效的帮助。在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给予流动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解决他们上学困难的问题,让更多的流动儿童跟着父母一起进城。首先,地方政府需要尽量努力提高和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环境,降低公办学校的入学门槛。
政府各级相关部门要针对农民工家长进行指导性教育,强化广大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广大农民工家长们学会与自己子女之间正确的沟通、互动和教育方式,发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引导子女的健康成长,实现最优家庭教育模式。着眼长远,加快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这不单单体现了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意旨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婷皮美,石智雷.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OL].西北人口:1-13[2021-07-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2.1019.c.20210408.1018.001.html.
[2][11][16]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1):55-64.
[3]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53.
[4]段成荣,赖妙华,秦敏.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变动趋势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06):52-60.
[5]潘璐,叶敬忠.“大发展的孩子们”: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困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03):2-12+188.
[6][8]秦敏,朱晓.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響研究[J].人口学刊,2019,41(03):38-51.
[7]梁在,李文利.从留守经历的视角分析农村儿童家庭教育投入[J].人口学刊,2021,43(01):37-52.
[9]杨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弱化的对策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0(02):94-99.
[10]陈越,吴江,杨智.基于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父母教育角色回归路径探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2):79-8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教育公平
一、亲情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家庭环境被视为儿童成长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影响着其以后与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已成为儿童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子女的主要责任不仅仅是养育而是如何进行教育。父母的呵护、陪伴和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1]尤其是小学和初中年龄段的儿童,他们更迫切地认识且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引导和鼓励以及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在这个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一方或者两者“缺席”儿童的成长,会在不同程度影响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健康成长,形成一定的精神和心理障碍,阻碍他们以后能否发展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这样很可能会直接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感情沟通交流和亲子互动,孩子既然没有机会也就不再希望向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体验感受;同样,父母也没有机会向子女传达自己的关心与爱。长此以往,将会使父母与子女产生严重的心理隔阂,使得儿童逐渐失去基本的生活归属感和对父母亲情的心理依恋。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能力。[2]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泛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料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保障及基本福利都得到了逐步完善,子女教育、家庭权益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有序实施和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可以跟随父母一起进城生活学习。[4]我国流动儿童的城市如何融入与教育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依然存在,家庭教育再一次成为影响农村儿童未来成长的重要因素。[5]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而形成的留守状态使其存在着父母监护缺位、亲情缺失等诸多方面的薄弱。通过对比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父母的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使家庭经济条件得到改观,增加了留守儿童健康和营养方面的支出。[6]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现在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的和心理的一些改变往往会让他们更加无所适从,成长过程中的欣喜与困扰往往需要有倾诉和安慰的对象,农村留守儿童虽然在物质条件,支付能力上要优于农村留守儿童。但是,由于长期与父母疏远分离,双方之间的亲密依恋关系难以很好地得到有效建立和维护,他们的情感需要时常陷于饥渴状态。亲情环境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参与和监管两个方面受到的关注减少。
在农村地区,单亲监护人或其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疏于辅导、监督和监管。父、母一方外出后,多数单亲监护人要负责所有家务和农活,生活上没有依靠,他们要承受巨大的生活负担。因此,单亲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业辅导和监管所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十分有限。当然,由于农村留守儿童还正处于未成年阶段的现实,客观上需要外出打工的父母指定委托監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监护。从我国整体情况分析来看,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普遍都会将子女留给祖父母或委托自己放心的亲朋好友照顾,直接将孩子交由祖父母监护的占绝大多数。隔代的监护人往往因为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比较差,他们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与监督上更加束手无策。由于祖父母对孙辈的溺爱,他们更加地放任了孩子,即便是管教,也很可能存在着交流、沟通上的“代沟”。因此,隔代监护人不但大部分缺乏对孩子日常学习的指导的监督意识,而且孩子也往往不受其管教。至于如果寄养在亲戚家中,亲戚们普遍并没有想到如何能够像管教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管教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管得过于严格,孩子很难接受和理解,也没有必要引起与孩子的矛盾。所以常常会疏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从而造成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监管。同辈或自我监护下的孩子根本没有受到监督,只能靠自律。对隔代监护人来说,照顾留守儿童的主要内容是为其解决衣食住行而非学习。[7]
研究表明,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分离期越长,伴随着年龄增长,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负面情绪增多,各种心理问题也越突出。[8]由于缺乏诉说对象和家庭成员的正确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对外界的理解容易发生错误的理解。如果留守儿童的个性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逐渐向两极分化发展。他们要么沉默而抑郁,胆小而不愿意在遇到困难寻求帮助,要么叛逆,暴力地解决问题,叛逆心理尤为强烈。[9]在这样一个亲情缺失的环境下,心理上的失衡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难以保障,人格发展不健全,影响学习表现,道德素质的发展也容易陷入危机。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挑战
从广义上来讲,家庭教育包括父母教育、子女教育和家庭成员相互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或监护人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至于家长的角色,是指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在其子女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教育分工角色,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行为模式和规范。[10]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结构的分离和亲情的缺失。家庭的结构性分离给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参与度有待提高
虽然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但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能够积极地将“逆境”转化为积极生存和发展的“机遇”,获得成长和进步的强大动力,对家庭和社会更富有责任感,对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向往和希望。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可以促进他们的积极成长和发展,但由于家长亲情角色的缺失,更多的留守儿童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学习能力不足、缺乏自信、人际疏离、情感冷漠等。 (二)受教育水平和精力制约,隔代祖父母教育方式落后,影响留守儿童学业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后,农村留守儿童与大多其祖父母共同居住生活,他们是留守儿童监护的主体。该类群体的监护人普遍面临着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低或文化素质较差、身体素质较弱等问题。由于他们大多受自身教育的水平和落后思想观念的限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制约。首先,它来自于监护人思想的影响和制约。有人认为读书与否并不重要,也有人认为不读书也能过上好日子。因此,一些老人不仅对孩子不认真学习的行为管理监控不力,还抱着宽容和支持的态度,为一些迟到、旷课甚至辍学的留守儿童提供保护。第二个特点是监护人在自身文化层面受到制约。因为绝大多数监护人受自身教育素质和能力的限制,无法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帮助。
(三)长期分离,农村留守儿童和家长关系淡化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说,“我们虽然每个星期都会和孩子打电话,但也就是问问在学校怎么样,身体好不好,孩子长大了,有些事情也不愿意和我们说。”将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地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出于无奈的选择,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无法与父母保持日常密切的沟通和交流。虽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电话沟通相对稳定,因父母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在沟通频率和内容上,仍存在诸多问题。
(四)农村留守儿童家长与老师之间沟通存在屏障
虽然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原本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为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创造条件,但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目前大部分农民工的日常生活环境条件和诸多社会因素的作用,他们无法举家或者带孩子进城上学,形成事实上的家庭分离模式;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工作繁忙,生活艰苦,责任感和教育意识淡薄,文化素质不高,一些留守儿童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基本要求和情感,甚至有人外出多年没有时间回家探望孩子,所以他们很少与孩子接触。很少有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主动就教育孩子的事情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意见,去更加深度地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五)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对政府相关保障政策了解不够
在采访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时,多数家长表示并不了解政府對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有的家长表示了解一些政策但会与扶贫政策相混淆。我国目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和服务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尽管各级政府、家庭、学校、团体和社会力量都积极地投入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关爱和保护,但整个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协同运作仍然亟待进一步加强。其中,有效的家庭监督、亲情纽带和家庭教育是确保关爱和保护成效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重要核心因素。
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建议措施
(一)学校应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在家庭功能并不完善的条件下,学校就成为留守儿童走向社会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场所。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都已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他们很难真正得到父母的帮助和照顾,照顾和被照顾是孩子的基本需要。如果家庭无法满足孩子的被照顾需求,那么另一些组织机构就必须满足这一需求,这就必然需要从其他途径寻求强有力的责任承担者。而学校就是这样一个组织和责任人,因为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特殊任务,当然,学校作为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主体,要充分承担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责任,使他们与非留守儿童一样平等地接受教育。如果学校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保证他们公平地接受教育。随着全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认识越来越高,为了有效保障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不少农村中小学都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和组织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力,搭建家校沟通平台
家庭教育指导和教育教学工作也需要教师具备专业能力。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系统的基础性学科知识和相关专业的教学知识,还要掌握系统的专业家庭教育知识,具备理解和分析家长需求的能力,具备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当家校沟通遇到问题时,对于教师来说,拥有一个积极、开放的态度去鼓励、引导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业当中,同时,家长对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也充满了期待。要实现家长对因材施教的满意,仅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家校合作教育的质量已成为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基本技能。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教育伙伴关系已成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走访学生家中,深入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情况,开展“家长学校”,向留守儿童家长,特别是隔代监护人,介绍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使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参与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用爱心呵护农村留守儿童、疏导他们的情绪,打开心扉,使其感到老师是值得被信任的人,遇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去倾诉的人。
(三)父母应重视陪伴对孩子成长发展的积极作用
亲子监护责任的放弃和代理监护的失效都会造成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严重性缺失,这种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严重性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追求经济富余已成为农村社会的主要目标。他们通过建立亲子关系、家庭互动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言谈举止和社会价值观,通过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学习成就感,通过教育育儿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意义和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尽最大努力把孩子带到身边,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让他们时时刻刻都能享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氛围。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农村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
(四)政府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首次对日益严重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出政策回应和制度安排。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这是个非常好的消息,但同时也强化了家庭、社会和政府的责任。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将面临在家照顾孩子和外出打工经商的两难处境;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安排,积极倡导家庭价值观,为孩子和家长尽可能多地团聚创造机会和条件。 在政府层面,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条件和保障措施,细化各项业务流程及工作要求,明确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及任务分工,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与救助保护的有效衔接,区分安全情况、监护、身心健康、居家生活所需照顾等情况及其类型,明确重点目标和对象,因人施策,按需提供帮扶,确保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其应有的照顾和有效的帮助。在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给予流动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解决他们上学困难的问题,让更多的流动儿童跟着父母一起进城。首先,地方政府需要尽量努力提高和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环境,降低公办学校的入学门槛。
政府各级相关部门要针对农民工家长进行指导性教育,强化广大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广大农民工家长们学会与自己子女之间正确的沟通、互动和教育方式,发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引导子女的健康成长,实现最优家庭教育模式。着眼长远,加快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这不单单体现了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意旨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婷皮美,石智雷.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OL].西北人口:1-13[2021-07-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2.1019.c.20210408.1018.001.html.
[2][11][16]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1):55-64.
[3]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53.
[4]段成荣,赖妙华,秦敏.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变动趋势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06):52-60.
[5]潘璐,叶敬忠.“大发展的孩子们”: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困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03):2-12+188.
[6][8]秦敏,朱晓.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響研究[J].人口学刊,2019,41(03):38-51.
[7]梁在,李文利.从留守经历的视角分析农村儿童家庭教育投入[J].人口学刊,2021,43(01):37-52.
[9]杨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弱化的对策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0(02):94-99.
[10]陈越,吴江,杨智.基于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父母教育角色回归路径探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2):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