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基坑开挖应力释放原理为依据,工程实践体会,综合有关资料,浅析深基坑土方开挖的负效应,及随之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并提供这类风险预防措施,供深基坑监理实践参考。
[关键词]:深基坑 土方开挖 信息化施工
中图分类号:TU46+3 文献标识码:TU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0- 0157–01
土方开挖是深基坑工程分项工程之一,其运作如何,直接影响着深基坑周边的环境。开挖是一个应力释放过程,开挖卸载使原来处于静态的土体失去平衡,發生应力状态变化,产生释放变形,坑壁内凸,坑底隆起,坑周地面沉降。
1. 基坑的风险常出现在土方开挖过程
1.1 土方开挖过程是土压力得以发挥的过程。土方开挖,土体位移,支护受力,桩(墙)发生到一定位移时,主被动土压力不可能发生,只有桩(墙)发生到一定位移时,才可能产生主被动土压力。对各种土发生的主被动土压力要求发生的位移是不同的,以硬粘土为例,挖深为10m的基坑,发生主动土压力的位移为0.02H(H为开挖深度),即20cm,这样的位移远远超过土体的承受能力,必然在地面出现裂缝。当然监控的标准会限制这样的打变形发生。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要产生主被动土压力,土体必然发生位移,此种位移仅是大小,或有害与否和能否预防的问题,开挖卸载,地面出现裂缝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2 土方开挖使水动力条件发生了人为的变化。在存在地下水的深基坑,土方开挖,特别是降水开挖,是逐渐增加动力水头的过程。当动力水头大于坑底涂层的浮重度,对砂性土,就可能出现管涌、流砂。如果坑底是隔水层,其下存在承压水头,随着挖深的增大,隔水地板逐渐减薄,当薄到不能抵抗承压水头时,便可能出现突涌,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更重要的是管涌、流砂和突涌的发生,将可能在基坑周边地面出现随机塌陷,在建(构)筑物附近或基础下形成大小,深度不同的坍塌陷坑,严重影响人居环境。
1.3 土方开挖形成基坑的时空效应。开挖卸载,使基坑土体形成释放应力空间,坑壁失支δ3(=λγh),则土体发生向坑内的凸胀变形,这种变形随着开挖深度增加而增大,档土方开挖至坑底时,底部δ1(=γh)消失,坑底将发生隆起和回弹。对于流塑性淤泥坑底往往发生塑性流动。
2. 土方开挖与环境保护
上述可知,开挖就要产生变形,变形超限,就可能造成风险。如何控制有害的变形,避免风险,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控制土方作业,二是做好环境保护。
2.1 土方作业的控制:控制有序的应力释放,减少释放变形。①严禁一挖到底,必须先撑后挖,分层开挖;②尽量缩短基坑底的暴露时间;③基坑挖到底时,尽快浇注垫层,一是抑制坑底回弹与隆起,二是起到底部一道横向支撑作用,三是防止雨水的浸泡造成坑底土体松弛,强度降低;④机械挖土至坑底200-300mm土层应用人工挖除,防止机械扰动影响地基土承载力。
确保支撑系统有效的抑制释放变形:①对于每一个开挖工况,支撑要及时,在小的释放变形条件下,就能很快的使应力补偿上去。钢筋混凝土支撑完成周期,不宜超过一昼夜;②为保证支撑起到正常的受力状态,不允许有任何的损伤,除有特殊设计外,挖土机不能在支撑上行走,严禁挖土机碰撞围护桩(墙)、支撑和立柱。
2.2 土方开挖环境的保护措施的要点:不要在基坑周边从事超附加荷载(20Kpa)等的工程活动,如:临时建筑材料的堆放;重车作业;施工工棚的搭设等。如果特殊需要,应增加附加荷载q调整支护设计;防止工程活动或工程措施相互影响。①进入土方开挖期的基坑,不准许最少1.5倍桩长范围内打入桩施工。打入桩的挤土效应,挤偏支护桩是一种常见的现象。②不允许工程桩与围护桩同时施工,二者施工间歇,在有孔隙水压力检测时,控制在图的固结度大于80%,在无孔隙水压力监测时,砂质粉土不少于20天,淤泥质土布少于30天;③当采用爆破拆除钢筋混凝土支撑时,应将水平支撑于圈梁预先断开,避免爆破冲击波通过圈梁与围护桩直接传至坑外;④在需要对邻近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进行搅拌桩加固时,应严格控制水灰比,喷浆钻头的提升速度,以防挤坏的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的偏移;⑤在有需要降水的基坑,不宜在围护桩(墙)外测布井点,在渗透性大的土层,降水半径很大,小者30-50m,大者可近上百米,由此带来的附加沉降,可至周边建筑物的倾斜或管网的位移。对此必要时可以采用回灌,隔水等保护措施,但回灌井与抽水井不可太近,否则形成小循环,达不到回灌的目的;⑥对于因开挖拉裂的水管,应及时采取措施封堵或迁移,不要造成渗漏影响边坡稳定,边坡失稳,又进一步使水管拉裂,形成“交叉感染”。严格控制施工用水和生产用水无序流淌,天沟排水。坡脚水沟排水一要保证通畅,二要防止渗漏。
2.3 通常采用环境保护措施,为防止坑壁侧向凸胀变形:①限制坑周堆载;②增加水平支撑或斜撑;③重车行车边铺设钢板或适应加固;④塔吊基础作专用设计,不可用支护桩作基础;⑤严格控制挖土程序;⑥被动压土体加固;⑦坑外卸土等。
为防止坑底隆起:①坑底压密注浆;②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坑底土;③为防止“踢脚”加聚隆起,坑底横向拉槽,设置横向支撑;④抓紧作垫层和底板施工等。
防止流土、流砂、地面开裂或塌陷;①封闭桩间土(喷网、砌砖等);②控制桩间距,及确保桩身的施工质量(不断桩,不缩颈等);③止水桩长度当有足够的绕流长度,确保动力水头小于坑底土层的浮重度;④在渗漏点附近采用高压旋喷截水;⑤结合施工场地布置,可以作硬地坪施工等。
3.土方开挖要点与信息化施工
现在施工企业,踢脚的施工方案日趋完善,全面到相当于“建筑施工”一本书,从工程概况,抑制写到冬期施工,……。不管有没有冬期施工,作为全面性,照样要写。土方开挖方案应该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其要点是:
3.1 土方开挖方案突出时空效应:土方开挖要考虑支护体系的稳定性与变形的特点。为此:①充分掌握原始资料,这是信息化施工基准条件,也就判据,要了解工程地质水文地址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宽度、支护体系的结构形成和周边的建(构)筑物环境;②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定性就是工程类比法,定量就是必要的验算,对可能出现的工况进行边坡和支护结构、强度、变形和稳定性验算。首先应对土方开挖每步的开挖的空间尺寸、开挖顺序,每步开挖暴露的时间,坑底土体松动情况,坑底隆起状况应有深入了解。
重视开挖的时空效应形成环节:①开挖的分段、分层、分块开挖时,注意到对称、均衡以及限时;②分段时要考虑未形成整体框架前的局部平衡;③适当调整开挖参数等。
3.2 信息化施工:目前信息化施工主要问题,信息与施工脱节,一是监测不能提供确切、全面的数据,二是施工单位不会、不能利用监测数据。要做好信息化施工,需要明确几点:明确监测目的,建立能全面反应动态的监测点。不同基坑,有不同的土方开挖方法与程序,其对环境影响是不同的,故监测点的布置应考虑到开挖方案,常规监测内容与布点,各类规范都有规定可以照办。
施工单位要把监测数据作的施工行为的依据。如果把施工方案作为一辆行驶载重车,监测的信息就是方向盘,离开方向盘载重车就会开偏了,同理方向盘转错了,载重车也全开偏,这就是信息化施工的简单道理。例如:地铁深基坑挖土采用盆式拉槽开挖,槽宽8m,每层挖深1.5m,槽段长10m,在此作业过程,观察在此段范围内监测点位移监测值,如果监测正常无变化,可进行下一台阶开挖,如果监测值变化较大,就要调整每层挖深,槽宽就是每步开挖都在监控下进行,这才谓之“信息化施工”。
作者简介:李荷香 1973年出生,女,汉族,河南遂平县人,河南许昌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深基坑 土方开挖 信息化施工
中图分类号:TU46+3 文献标识码:TU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0- 0157–01
土方开挖是深基坑工程分项工程之一,其运作如何,直接影响着深基坑周边的环境。开挖是一个应力释放过程,开挖卸载使原来处于静态的土体失去平衡,發生应力状态变化,产生释放变形,坑壁内凸,坑底隆起,坑周地面沉降。
1. 基坑的风险常出现在土方开挖过程
1.1 土方开挖过程是土压力得以发挥的过程。土方开挖,土体位移,支护受力,桩(墙)发生到一定位移时,主被动土压力不可能发生,只有桩(墙)发生到一定位移时,才可能产生主被动土压力。对各种土发生的主被动土压力要求发生的位移是不同的,以硬粘土为例,挖深为10m的基坑,发生主动土压力的位移为0.02H(H为开挖深度),即20cm,这样的位移远远超过土体的承受能力,必然在地面出现裂缝。当然监控的标准会限制这样的打变形发生。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要产生主被动土压力,土体必然发生位移,此种位移仅是大小,或有害与否和能否预防的问题,开挖卸载,地面出现裂缝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2 土方开挖使水动力条件发生了人为的变化。在存在地下水的深基坑,土方开挖,特别是降水开挖,是逐渐增加动力水头的过程。当动力水头大于坑底涂层的浮重度,对砂性土,就可能出现管涌、流砂。如果坑底是隔水层,其下存在承压水头,随着挖深的增大,隔水地板逐渐减薄,当薄到不能抵抗承压水头时,便可能出现突涌,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更重要的是管涌、流砂和突涌的发生,将可能在基坑周边地面出现随机塌陷,在建(构)筑物附近或基础下形成大小,深度不同的坍塌陷坑,严重影响人居环境。
1.3 土方开挖形成基坑的时空效应。开挖卸载,使基坑土体形成释放应力空间,坑壁失支δ3(=λγh),则土体发生向坑内的凸胀变形,这种变形随着开挖深度增加而增大,档土方开挖至坑底时,底部δ1(=γh)消失,坑底将发生隆起和回弹。对于流塑性淤泥坑底往往发生塑性流动。
2. 土方开挖与环境保护
上述可知,开挖就要产生变形,变形超限,就可能造成风险。如何控制有害的变形,避免风险,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控制土方作业,二是做好环境保护。
2.1 土方作业的控制:控制有序的应力释放,减少释放变形。①严禁一挖到底,必须先撑后挖,分层开挖;②尽量缩短基坑底的暴露时间;③基坑挖到底时,尽快浇注垫层,一是抑制坑底回弹与隆起,二是起到底部一道横向支撑作用,三是防止雨水的浸泡造成坑底土体松弛,强度降低;④机械挖土至坑底200-300mm土层应用人工挖除,防止机械扰动影响地基土承载力。
确保支撑系统有效的抑制释放变形:①对于每一个开挖工况,支撑要及时,在小的释放变形条件下,就能很快的使应力补偿上去。钢筋混凝土支撑完成周期,不宜超过一昼夜;②为保证支撑起到正常的受力状态,不允许有任何的损伤,除有特殊设计外,挖土机不能在支撑上行走,严禁挖土机碰撞围护桩(墙)、支撑和立柱。
2.2 土方开挖环境的保护措施的要点:不要在基坑周边从事超附加荷载(20Kpa)等的工程活动,如:临时建筑材料的堆放;重车作业;施工工棚的搭设等。如果特殊需要,应增加附加荷载q调整支护设计;防止工程活动或工程措施相互影响。①进入土方开挖期的基坑,不准许最少1.5倍桩长范围内打入桩施工。打入桩的挤土效应,挤偏支护桩是一种常见的现象。②不允许工程桩与围护桩同时施工,二者施工间歇,在有孔隙水压力检测时,控制在图的固结度大于80%,在无孔隙水压力监测时,砂质粉土不少于20天,淤泥质土布少于30天;③当采用爆破拆除钢筋混凝土支撑时,应将水平支撑于圈梁预先断开,避免爆破冲击波通过圈梁与围护桩直接传至坑外;④在需要对邻近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进行搅拌桩加固时,应严格控制水灰比,喷浆钻头的提升速度,以防挤坏的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的偏移;⑤在有需要降水的基坑,不宜在围护桩(墙)外测布井点,在渗透性大的土层,降水半径很大,小者30-50m,大者可近上百米,由此带来的附加沉降,可至周边建筑物的倾斜或管网的位移。对此必要时可以采用回灌,隔水等保护措施,但回灌井与抽水井不可太近,否则形成小循环,达不到回灌的目的;⑥对于因开挖拉裂的水管,应及时采取措施封堵或迁移,不要造成渗漏影响边坡稳定,边坡失稳,又进一步使水管拉裂,形成“交叉感染”。严格控制施工用水和生产用水无序流淌,天沟排水。坡脚水沟排水一要保证通畅,二要防止渗漏。
2.3 通常采用环境保护措施,为防止坑壁侧向凸胀变形:①限制坑周堆载;②增加水平支撑或斜撑;③重车行车边铺设钢板或适应加固;④塔吊基础作专用设计,不可用支护桩作基础;⑤严格控制挖土程序;⑥被动压土体加固;⑦坑外卸土等。
为防止坑底隆起:①坑底压密注浆;②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坑底土;③为防止“踢脚”加聚隆起,坑底横向拉槽,设置横向支撑;④抓紧作垫层和底板施工等。
防止流土、流砂、地面开裂或塌陷;①封闭桩间土(喷网、砌砖等);②控制桩间距,及确保桩身的施工质量(不断桩,不缩颈等);③止水桩长度当有足够的绕流长度,确保动力水头小于坑底土层的浮重度;④在渗漏点附近采用高压旋喷截水;⑤结合施工场地布置,可以作硬地坪施工等。
3.土方开挖要点与信息化施工
现在施工企业,踢脚的施工方案日趋完善,全面到相当于“建筑施工”一本书,从工程概况,抑制写到冬期施工,……。不管有没有冬期施工,作为全面性,照样要写。土方开挖方案应该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其要点是:
3.1 土方开挖方案突出时空效应:土方开挖要考虑支护体系的稳定性与变形的特点。为此:①充分掌握原始资料,这是信息化施工基准条件,也就判据,要了解工程地质水文地址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宽度、支护体系的结构形成和周边的建(构)筑物环境;②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定性就是工程类比法,定量就是必要的验算,对可能出现的工况进行边坡和支护结构、强度、变形和稳定性验算。首先应对土方开挖每步的开挖的空间尺寸、开挖顺序,每步开挖暴露的时间,坑底土体松动情况,坑底隆起状况应有深入了解。
重视开挖的时空效应形成环节:①开挖的分段、分层、分块开挖时,注意到对称、均衡以及限时;②分段时要考虑未形成整体框架前的局部平衡;③适当调整开挖参数等。
3.2 信息化施工:目前信息化施工主要问题,信息与施工脱节,一是监测不能提供确切、全面的数据,二是施工单位不会、不能利用监测数据。要做好信息化施工,需要明确几点:明确监测目的,建立能全面反应动态的监测点。不同基坑,有不同的土方开挖方法与程序,其对环境影响是不同的,故监测点的布置应考虑到开挖方案,常规监测内容与布点,各类规范都有规定可以照办。
施工单位要把监测数据作的施工行为的依据。如果把施工方案作为一辆行驶载重车,监测的信息就是方向盘,离开方向盘载重车就会开偏了,同理方向盘转错了,载重车也全开偏,这就是信息化施工的简单道理。例如:地铁深基坑挖土采用盆式拉槽开挖,槽宽8m,每层挖深1.5m,槽段长10m,在此作业过程,观察在此段范围内监测点位移监测值,如果监测正常无变化,可进行下一台阶开挖,如果监测值变化较大,就要调整每层挖深,槽宽就是每步开挖都在监控下进行,这才谓之“信息化施工”。
作者简介:李荷香 1973年出生,女,汉族,河南遂平县人,河南许昌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