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消合一”与模式之惑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jmengm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财富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产消合一”,意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但被严重忽视的非正式生产部门中存在的生产消费同期行为。托夫勒将这类行为者命名为产消者(Prosumer),按他的说法,产消者所创造的经济量至少相当于甚至超过了非正式生产部门所提供的产值。
  人们会首先想联想到信息领域,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调查认为:在中国、印度、巴西、越南这类新兴经济体中,由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双轨并进而导致的经济增长推动着社会生活品质的提升,在这种提升中,除了与西方几乎同步的互联网“产消合一”现象外,同时在传统领域中的个性化“产消合一”(DIY),公共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化(NGO)和家庭养育模式的变革均为“产消合一”总量的上升和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产消合一”对正式生产部门提出的挑战,这正是我所关注的。它引起我们对于商业模式的深度思考。
  所谓商业模式,我把它理解为正式生产部门接近消费者的路径,也可以理解为上游制造企业与下游销售商之间基于共同创造消费者价值的合作模式。基于这种理解,目前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商业经济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是传统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生产商和销售商存在明确的、几乎没有争议的职能分工。研发、生产产品由生产厂家负责;接触消费者并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由销售商负责。经销商通过获得进销差价赚取利润。
  其次是物业商业模式。如由个体经销户聚集而成的各类专业性市场。这类市场依靠收取摊位或经营场地租金取得利润,维持运转。其在营运过程中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针对经销商而不是消费者。与消费者相关的责任是由经销户履行的。
  再次是平台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在物业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资源整合功能,甚至消费者也可以成为资源的整合者。平台商业模式强调生产厂、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一个完善的平台经济,可能包含着信息咨询、物流配送、销售促进、售后服务等多项功能性模块。这些模块之间也存在互动的可能。
  最后一种是直销商业模式。如近些年被不断提及的戴尔模式。直销商业模式强调生产者直接面对其最终用户,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解决方案。
  “产消合一”可以理解为这些模式之外的第五种商业模式。但更重要的是,“产消合一”除了作为一种单独的商业模式存在以外,其内含的机理也正在影响着其他的商业模式。
  一个精辟的词汇可以揭示一个时代的本质或者表达这个时代的潮流。“产消合一”提醒我们站到另外一个高度审视消费者。产品经济时代只要求我们去接近消费者;炫耀性的奢侈品消费时代开始要求我们去取悦和讨好消费者;体验经济时代则要求我们尊重消费者;而“产消合一”时代则再次对我们的消费者态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需要发自内心地喜欢和热爱消费者,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一部分。今天已经开始未来更是如此:任何一种企业价值都不再可能由企业单独完成,只有发挥消费者自身的创造性,我们才能获得财富。
  “产消合一”时代的来临,与陈春花教授所说的“企业时代”的结束是同义反复。这是一个技术与欲望互动、生产者与消费者界限日益模糊的时代。个性化生存正在瓦解企业基于标准化生产所形成的单一规模优势,而要求生产和服务更加柔性化。这种变化向生产者和消费者提出了同样的要求:生产者必须以消费者的意愿为目的地,而消费者需要了解生产者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产消合一”不可能结束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分工,相反,它会使得这种基于分工的生产和消费形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产消合一”可能孕育着更多的商业机会,然而,把握这种机会需要更为高超的商业技巧。事情的复杂性在于,消费者并不是从同样的起跑点出发的,无论是年龄、经验、性格、知识、洞察力等,都不可能构成我们搜寻消费者之于产品的心理预期的绝对化维度。但它的确存在,并且我们相信,它在现代企业商业模式中的合理占比,将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其他文献
中央电视台《对话》有档“冠军来自中国”的节目,50位冠军企业代表到场,观众分享了他们成功的喜悦,也感受着他们成长的烦恼——要多元化还是要专业化?空降经理还是内部培养?人才重要还是技术重要?资金重要还是政策重要?其实,每一个企业都有具体的情况,每一个时间都有机会和挑战,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性,答案应该也是多解的。  为什么国外媒体总是以“卖硬苦力”来描绘中国企业?根本原因是我们离价值型企业还有很大
期刊
一盘棋,输,往往就输在一个子上,赢,却不是赢在一个子上。  一个企业,不可能只下一盘棋,它要和政府对弈,要和同行对弈,要和客户对弈,要和自己对弈……这不是孤立的两两对决模式,而是复合的多头博弈模式,所以,企业家永远走在悬崖边上。    天下大势,和和战战,战战和和。  中国乳业这10年,似完全竞争又不像完全竞争,似寡头竞争又不像寡头竞争,风和日丽背后有电闪雷鸣,大江奔腾背后有暗流涌动,可歌可泣背后
期刊
基于消费分层和自身营销能力,企业可以考虑让一部分消费者、一部分产品或品牌先优雅起来。    1998年,保罗·福塞尔的《格调》在中国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它告诉人们人的品位和格调能够代表其所属的社会阶层。10年来,关于中国新兴社会阶层的讨论从未停止,“小资”、“中产阶级”、“城市中间人群”、“新富阶层”、“精英族群”等概念层出不穷。可以肯定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批以政治
期刊
也许你看过百威啤酒的一个广告,这个广告不是突出口味,不是突出品质,而是突出团队精神。广告的主角就是蚂蚁 一群蚂蚁向同一个目标前进,一起搬运一块食物。前进时没有商量和犹豫,一个紧跟一个,直奔目标。搬运时没有谦让和争抢,每个蚂蚁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食物举起,并似乎是约好的一样向它们共同的家移动。  人类是高级智能的生物,难免会将用“高级智能”对低级生物的行为进行解释,其中一种解释就是团队精神。蚂蚁真
期刊
即使是科特勒本人也有些费解:他在美国表现平平的教科书,何以在中国会受到如此的欢迎?  中国营销人的学习力与实践力,近30年的中国企业营销成就完全可以证明。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营销学仍是一锅“夹生饭”。小到营销界“营销与销售哪个更重要”的文字之争,大到何光远与龙永图的道路之争,都证明了这个结论。  既然营销和销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何光远与龙永图并非截然不同,那么,为什么彼此表现得那样对立,
期刊
任何策略的有效性,都必须在成败的关键上发力,都必须有利于企业的优势发挥,这种优势或源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理解,或源于企业对竞争对手要害的把握,或源于企业自身的专长或特殊机能的发挥等。据此,我们可以把营销策略分为三种类别,即基于“市场需求”的营销策略,基于“争夺市场”的营销策略,以及基于“企业机能”的营销策略。  时下流行的4P营销策略,关注的是各项“促进销售”的要素,而不是“争夺市场”的成败关键。综
期刊
第五期《销售与市场》营销版“突破力”栏目一组关于终端的文章,让我对企业终端工作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和思考:  《终端:随消费升级而升级》,让我认识到,随着消费升级,终端业态发生了变化,随之企业的营销模式也应随之改变。  《终端:企业的“第二大脑”》,让我认识到,终端是企业整个营销管理工作的缩影,仅从终端工作入手运作终端销售是行不通的。  《终端:战略的发源地》,让我对终端的价值和功能有了更深的认识。陈
期刊
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用学术语言,“路”就叫模式。尽管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现实中,真正成为路的其实并不多。如果路太多,说明这个地方可能并不成熟,比如优秀公司走的路大多就那么几条,而差劲的公司各有各的路。  所以,陈春花教授很担心中国企业家的出发点:不信看看中国企业家喜欢的问题与美国企业家喜欢的问题,就大不一样。为此她在《重塑企业经营模式》中疾呼:产品时代已经结束,你与顾客时
期刊
写下这个标题,却忍不住自问:存在所谓的“蒙牛模式”吗?说它存在,是因为“昨日蒙牛”蹄痕凿凿;说它不存在,是因为“今日蒙牛”风驰电掣,“明日蒙牛”晨新夕异。模式不是规律,条件在规律即在,模式却多半可以无条件地变异。  “蒙牛模式”可以九九归一,也可以一分九九。这里排除共性,提炼出“蒙牛模式”的16“支点”——16个“支模式”。  定位模式:聚焦,聚焦。再聚焦。同样的光通量,凹透镜无所作为,凸透镜却能
期刊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关注中国牛奶市场的成长,看着牛奶市场的风起云涌,乐观和担忧两种心情一直萦绕在心头。  乐观的是,狮子和羚羊的故事让伊利和蒙牛两个企业通过务实的本土化营销运作,你追我赶,打败了洋品牌,吞并了地方小品牌,成为两个全国性的乳业巨头,初具世界级品牌基础。 担忧的是,阜阳假奶粉事件、碘超标、人造奶等乳业恶性事件频发,恶性价格战让奶比水贱,信任危机几成事实,我们只看到了中国乳企规模的长大,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