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f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仅有少数的物理学家能有幸为世界引入一种新的基本粒子。沃尔夫冈·泡利在1930年想到中微子这个概念时,内心的疑虑使他对此粒子有所保留。泡利稍后告诉同事:“我做了件可怕的事,我假设有一种无法被侦测到的粒子存在。”
  中微子确实难以捉摸,它如鬼魅般的本质,使它几乎不受阻碍地穿越物质,包括那些物理学家在粒子探测器中所使用的材料。事实上,大部分中微子可利落地穿透地球而不碰触到其他粒子。不过,泡利的忧虑稍微夸张了些:中微子其实是可以被侦测到的,虽然需要花费极大的力气并设计精巧的实验才能成功。
  中微子是最奇特的一种基本粒子:它们不能用来建构原子,也不会与其他物质作用;它们是唯一不带电荷的物质粒子;它们非常轻,质量不到电子这种次轻物质质量的百万分之一;此外,中微子还是所有粒子中最善变的,它们可在三种形态间变换身份。
  80余年来,这些微小粒子一直令物理学家感到惊讶。直至今日,一些关于中微子的根本问题仍悬而未决:中微子的形态真的只有三种,抑或更多?为何所有的中微子都如此轻?中微子的反物质是否就是它自己?为什么中微子可以如此轻易地变换身份?
  针对这些问题所设计的新实验,正在世界各地的粒子对撞机、核反应器,甚至废弃的矿坑里如火如茶地进行着。所获得的答案,应该能对大自然的内在运作方式提供基本线索。
  中微子的奇异特性可作为一盏明灯,指引物理学家迈向大统一理论(该理论除了重力之外,所有的粒子与作用力,都可用条理一贯的数学架构描述)。标准模型是目前关于粒子与作用力的最佳理论,但它无法包括中微子的所有复杂性质,因而亟须扩展论述。
  在标准模型上扩充中微子的部分,最常用的方式是引入一种被称为右旋中微子的新粒子。正如电荷规范粒子的电性多寡一样,自旋决定了一个粒子能感受到弱核力,即造成放射性衰变的作用力;只有左旋粒子才能感受到弱核力。因此,这些假设存在的右旋中微子,必然比那些已经被实验证实的左旋中微子更难以捉摸。所有的中微子都被归类为轻子,这代表它们并不会感受到强核力。由于不带电荷,中微子也不会受电磁力的影响。如此一来,三种已知形态的中微子能感受到的只剩下重力与弱核力,但右旋中微子甚至不受弱核力的影响。
  如果右旋中微子真的存在,它将合理解释另一项中微子之谜:为何电子中微子、缈子中微子与T中微子这三种左旋中微子的质量如此微小?
  大多数基本粒子通过与无所不在的希格斯场作用,来获得它们的质量。2012年,在瑞士日内瓦附近欧洲核子研究组织LHC工作的物理学家宣布,他们已辨识出一种新粒子,其性质符合长期寻找的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便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此玻色子是希格斯场所对应的粒子,就像光子是电磁场所对应的粒子一样。在此过程中,希格斯粒子会带走与其作用粒子的弱核力版本的电荷。由于右旋中微子缺乏这种电荷,它们的质量并不取决于希格斯场。取而代之的是,这些质量或许源自一种发生于大统一时全然不同的极高能机制,造就右旋中微子成为超重粒子。
  量子效应可联结右旋中微子与其左旋兄弟,使得其中一方将其巨大的质量“传染”(infect)给其他粒子。不过,这种传染力非常微弱:例如右旋中微子若得了肺炎,左旋中微子只会有轻微的咳嗽,这意味左旋粒子的质量将极微小。这一关系被称为“跷跷板机制”,就像是右旋中微子与左旋中微子在跷跷板的两端,而质量较大的粒子会将质量较小的粒子抬起。
  中微子质量的另一项解释来自于超对称,那是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理论选项。在超对称的假设下,每个标准模型里的粒子都拥有一个尚未被发现的伴子。这些被称为超伴子的质量必定非常巨大,以至于到今天仍无法侦测到,而且它们至少会立即将基本粒子的数目加倍。假如超对称粒子真的存在,LHC或许能产生它们,并测量它们的性质。
  超对称理论最吸引人的特色之一,是有一种称为中性伴子的超对称粒子,很适合用来解释暗物质,这些物质构成星系与星系团的大部分质量,能够施展重力但却不发光,也不会以其他明显的方式将自己显露出来。不过,只有当中性伴子能长期稳定存在,而不是迅速衰变为其他粒子时,才能够作为暗物质。
  因此,短命的中性伴子将会把研究人员送回黑板前重新构思,但可能对物理学家不无益处。中性伴子的稳定性取决于一种被称为R-宇称的假设性质,它可防止超伴子衰变成任何普通的标准模型粒子。但是,如果R-宇称不存在,中性伴子将变得不稳定,而其衰变有一部分取决于中性伴子的质量。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空间探测技术在天文观测中的广泛应用,科学家陆续发现了许多高能天体物理现象,例如x射线爆发、伽马射线爆发、超新星爆发、星系的活动和爆发,以及类星体、脉冲星等。这些高能天体物理现象用人类已知的物理学定律已无法做出解释,这就使得科学家猜测,应该有一个与黑洞特性相反的天体,它就是白洞。  那么,科学家是如何描绘白洞的呢?一些科学家猜测,白洞有一个类似黑洞的封闭世界,但与黑洞不同的
期刊
星系的中心究竟有没有黑洞?宇宙空间中真实的黑洞究竟在哪里?时至今日,寻找黑洞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了,人们是否找到了黑洞的影子?  要想找到黑洞,就必须对黑洞的特性进行了解,从而为捕捉到黑洞创造条件。目前,在天文学家心目中,黑洞是这样一种奇特的天体:它的体征类似星球又不是星球。说它类似星球,是因为它也有一个圆的总体体征并汇集到一个点上,只不过它的密度非常大,靠近它的物体都被它的引力所约束,不管
期刊
有研究者指出,黑洞可以暗能量的形式存在。暗能量黑洞内部没有质量也没有密度,整体以虚空的形式产生巨大的负压以排斥有形物体,从而形成黑洞。当宇宙、超星系团、星系团、星系形成时,天体巨大的爆发力和坍缩力可在一瞬间达到光速,而所有达到光速的区域,都形成了暗能量黑洞。  那么,如何理解这个暗能量黑洞?  研究者的解释是,我们所在的这个看得见的有形物质世界,是建立在无形暗能量世界之上的;前者有时空概念,而后者
期刊
真的有“时空隧道”吗?读者可否知道,比白洞之说更离奇的还有“虫洞”之说。虫洞是连接黑洞与白洞的某种神秘通道,在它里面可以快于光速的速度做宇宙旅行,可以使时光倒流。  此说源于1988年。美国天文学家索恩和他的两名学生,共同发表文章论述了虫洞的特性,并认为如果虫洞开通了黑洞与白洞两个奇点之间的一条神秘通道(这条通道开在现实的三维空间之外的超空间里),就可以通过这条捷径从黑洞钻进奇点,然后从另一个非常
期刊
根据广义相对论,黑洞的引力是如此强大,能够扭曲空间与时间,将大量的物质与能量压缩到一个很小的、没有空间的奇点上,没有任何物质能够从中逃脱。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20世纪70年代,霍金是坚持黑洞奇点假说的。但根据量子力学“信息不会消失”这一基本原则,他的假设与量子力学相矛盾,并且始终无法化解这一矛盾。后来,霍金终于公开表态放弃自己关于信息消失的假设,向黑洞奇点的热议泼了一盆冷水。  美国的几位研究人
期刊
在世界航海史上,有过许许多多的神秘海难,也有过许许多多的失踪谜案,其中,“瓦拉塔赫”号、“明亨”号与“杰尼”号并称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三大谜案”。  “瓦拉塔赫”失踪之谜  1908年,英国蓝锚航运公司委托巴克利与柯尔造船公司建造一艘93万吨吨位的轮船,船长约140米。这艘万吨轮船被命名为“瓦拉塔赫”,于当年11月试航。  在这次航行中,船体一直在摇晃,险象环生。在航行中,有乘客被因摇晃而从货架上掉
期刊
第一个踏上火星土地的宇航员乘坐的飞船所使用的火箭不会是曾将“阿波罗11”号飞船送上月球的化学燃料火箭,而是更为先进的核动力火箭。化学燃料火箭无法提供足够的推进力,导致宇航员在抵达火星前不得不忍受几个月的危险太空辐射。为此,美国航空航天局将目光转向长期被忽视的核热火箭技术,用于将首批火星探险家送上这颗红色星球。  并非新技术  核热火箭并不是一项新技术。1942年,也就是在恩里科·费米成功进行核裂变
期刊
●我们人类目前面临的许多挑战,都是因为我们现居的世界已经与我们祖先在数百万年前演化时的场景大不相同。  ■但是,这种差异就是人类独有的特性造成的结果:我们会驱使自己超越演化的极限。  ●科学便是人类用来达到拓展身体及心智能力的工具之一。  如果你有机会与人类学家一同坐下来谈论人类本质,很可能会听到这个老段子:“嗯,你要知道,人类历史的99%都是在辽阔的稀树草原上度过的,靠着小规模的狩猎与采集维生。
期刊
U档案编号:NO.91  目击地点:波多黎各,贝雅蒙  时间:2013年3月19日9时15分  地点:波多黎各。贝雅蒙  白昼/夜晚:白昼  目击者人数:1人  目击持续时间:20分钟  飞行物外形:圆形,外表侧面颜色鲜亮。  底部有光束射出  飞行物大小:不详  目击者姓名:若斯莫里·若次洛里格斯  住址:波多黎各,贝雅蒙  年龄:20岁  备注:  我用我的安卓平板电脑拍摄到这张照片。当初并没
期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基辅市基本上被毁。重建期间,建筑工人在清理废墟地基时,在基辅音乐学校的位置偶然发现一个非同寻常的物体。  这是一个奇怪的东西,被埋在地下五六米的深处,像银子,无缝流线型缸,直径三四米,五六米长,其尾部切割得很齐,显然是另外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其两侧有狭窄的附着体,所以整体看上去像一支箭。  军方的现场工程师出动立刻隔离了现场,对其进行了挖掘,据推测这个物体可能是外国的导弹。出于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