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视错觉的概念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并对其运用视错觉原理所创造的视错觉图形进行了重点解析,目的是探讨如何在海报设计中运用风趣幽默、新奇独特而富有变化的视错觉图形,以此来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给予受众者更多的视觉乐趣和审美享受,同时也希望文章给设计师提供设计启示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视错觉;视错觉图形;视错觉原理;海报设计
一、.视错觉原理
1.生理方面
1.1眼动理论
任桂琴、韩玉昌等在缪勒—莱耶错觉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了眼动研究。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根据这种理论,垂直一水平错觉是由于眼睛作上下运动比作水平运动困难一些,人们看垂直线比看水平线费力,因而垂直线看起来长一些。同样,在缪勒一莱尔错觉中,由于箭头向外的线段引起距离较大的眼动,箭头向内的线段引起距离较小的眼动,因此前者看上去长一些。
1.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人根据轮廓形成的神经生理学知识,提出了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尝试。这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如图一,两个灰色方块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典型的侧抑制过程。我们从物理学上的解释:这两个灰色的明暗程度是一样的,但它们邻近的区域是不同的,被更亮的区域包围的方块显得暗些,而被暗一些的区域包围的广块显得亮些。因此我们就感觉到两个灰色方块的颜色不一样。而从生理学上的解释:是因为视网膜由许多小的光敏神经细胞组成,当激活单独一个细胞时,总会影响邻近的细胞,也就是说,周围的细胞抑制了它的反应。在图二的柵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交叉处的灰点,其实它并不存在。这是由于交叉处四周都是明亮的白条,而白条的周围只有两处黑色区域。所以,注视交叉处的視网膜区域比注視白条的区域受到更多的抑制,这样交叉处显得比其它区域暗一些。在交叉处就能看到灰点。这些都是神经侧抑制的作用。
图一 看看两个灰色有什么不同? 图二 栅格
2、心理方面
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也称为三环节论,它把眼球运动理论、神经抑制理论和常性误用理论都是“三环节论”的特例。神经抑制论相当于“三环节论”的第一环节,常性误用论则相当于“三环节论”的第三环节,在人脑中的各方面认知因素,可以依据它们与视觉刺激之间关联度的不同而排成一个序列,与视觉刺激联系愈大的,造成错觉的程度也愈大,在第三环节中对错觉的产生起主要的作用。因此,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即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这就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深度知觉的产生包括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原因,从主体上来看,人双眼提供的视差和视轴辐合是产生深度知觉的重要生理机制,从客体上看,所观测对象的图形为感知提供了深度线索。主要的深度知觉线索包括:大小:大的物体比小的物体显得更近;质地:组成质地的单元大的比小的显得近;插入:阻挡其他物体的不透明物体显得更近;焦距:细节清晰的物体比模糊的物体显得近;饱和度:高饱和度的颜色比低饱和度的颜色显得近。
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其给人们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外界条件变化而在一定的限度內变化,人对它的知觉不变,恒常性的产生与人的知识和常识相关,人的视知觉会自动通过将外界的刺激信息与大脑中的记忆组块加以比较来识别外界刺激。视觉恒常性中最常见到的就是大小、形状和方向恒常性。常性误用理论的影响颇大,常常在设计中应用。
二、视错觉图形解析
1、同构的视错觉图形
将自然界中的不同形象素材通过其物象内在的特质和相同的共性进行整合成为新的形象是同构。在视错觉图形设计中,将几个不同的形象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进行组合,使结构相交而成、形相合而生、相互转化,或者说通过共用形或共用线来创造新的视觉形象是形象同构。
2、矛盾的视错觉图形
矛盾空间是将两种空间构造上相互矛盾的物象进行重组,通过打破时空的界限,获得一种特殊的永远不可能的非现实的立体幻觉空间,能培养观众的理性思维和趣味创意的能力。这类视错觉图形是以貌似同构的组合方式形成非现实的结构关系,初看以为是完全合理的立体空间,经过仔细观看后却发现许多不合理的矛盾形态。
3、拟动的视错觉图形
拟动是一种实际上把没有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或者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运动的错觉。通过利用排列、对比、交错、重复、发射、渐变以及流动感的曲线使平面静止形态转化为视觉律动的幻象空间,引起观者视觉上的错乱,造成变化不定的活动感,从而使人的心理产生不同感受。
4、圖底反转的视错觉图形
图底反转的视错觉图形是图与背景的互换现象,使图与底共同具有图的特征和意义,并强调图与底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交织、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周围环境、受众的观看角度都会影响你对它的感觉。就如著名的《鲁宾之壶》在两张对称的脸中间形成了一个容器,这幅图就是利用图形的反转,使人感到杯子和两个侧面人相互替换。
三、视错觉图形在海报中的体现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交流的便捷,使我们进入到形形色色的图形时代,海报是一种信息交流的媒介,也是传播文化价值观念的手段,而图形又是海报设计中最有力、最独特的元素,通常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出图形设计师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所以,创造具有幽默情趣、新奇独特而富有内涵哲理的图形创意成为了设计师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德国当代国际著名视觉设计大师霍尔戈·马蒂斯(Holger Matthies)教授也曾经说过:"一幅好的海报,应该是靠图形语言说话而不是靠文字注解"[6]。如著名的海报设计《胜利1945》,是为纪念二战结束30周年宣扬世界和平而作的设计,总个画面只有简单的一个英文单词“胜利”,画面图形是用炮筒和一颗非合理的反方向飞行的子弹形成简洁的对角构图,以一个非常巧妙的方向性改变使炮筒与炮弹成为一个言简意赅、诙谐讽刺的错视图形,借此来调侃战争的危险和愚蠢,深刻揭示了“谁发动战争,谁就自取灭亡”这个富有哲理与内涵的主题,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海报是采用图形隐喻的语言形式,也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幽默机智和海报设计的视觉与情感魅力。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最善于运用图底关系、矛盾空间等视错原理和视觉变幻手法。他将不可能的空间与事物、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形象进行营造组合,或将图与底产生反转互融而产生双重意象,创造出一种简洁、诙谐、幽默、风趣的视觉图形语言,透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无限扩展的空间感,给观者产生各种新奇的联想和出人意料的视觉愉悦。如图十五,是福田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宣传海报,就利用图底反转的错视原理。作品巧妙利用黑白、正负形成男女的腿,上下重复并置,黑色"底"上白色的女性的腿与白色"底"上黑色男性的腿,虚实互补,互生互存,创造出简洁而有趣的效果,其手法为"正倒位图底反转"。
【关键词】:视错觉;视错觉图形;视错觉原理;海报设计
一、.视错觉原理
1.生理方面
1.1眼动理论
任桂琴、韩玉昌等在缪勒—莱耶错觉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了眼动研究。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根据这种理论,垂直一水平错觉是由于眼睛作上下运动比作水平运动困难一些,人们看垂直线比看水平线费力,因而垂直线看起来长一些。同样,在缪勒一莱尔错觉中,由于箭头向外的线段引起距离较大的眼动,箭头向内的线段引起距离较小的眼动,因此前者看上去长一些。
1.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人根据轮廓形成的神经生理学知识,提出了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尝试。这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如图一,两个灰色方块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典型的侧抑制过程。我们从物理学上的解释:这两个灰色的明暗程度是一样的,但它们邻近的区域是不同的,被更亮的区域包围的方块显得暗些,而被暗一些的区域包围的广块显得亮些。因此我们就感觉到两个灰色方块的颜色不一样。而从生理学上的解释:是因为视网膜由许多小的光敏神经细胞组成,当激活单独一个细胞时,总会影响邻近的细胞,也就是说,周围的细胞抑制了它的反应。在图二的柵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交叉处的灰点,其实它并不存在。这是由于交叉处四周都是明亮的白条,而白条的周围只有两处黑色区域。所以,注视交叉处的視网膜区域比注視白条的区域受到更多的抑制,这样交叉处显得比其它区域暗一些。在交叉处就能看到灰点。这些都是神经侧抑制的作用。
图一 看看两个灰色有什么不同? 图二 栅格
2、心理方面
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也称为三环节论,它把眼球运动理论、神经抑制理论和常性误用理论都是“三环节论”的特例。神经抑制论相当于“三环节论”的第一环节,常性误用论则相当于“三环节论”的第三环节,在人脑中的各方面认知因素,可以依据它们与视觉刺激之间关联度的不同而排成一个序列,与视觉刺激联系愈大的,造成错觉的程度也愈大,在第三环节中对错觉的产生起主要的作用。因此,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即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这就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深度知觉的产生包括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原因,从主体上来看,人双眼提供的视差和视轴辐合是产生深度知觉的重要生理机制,从客体上看,所观测对象的图形为感知提供了深度线索。主要的深度知觉线索包括:大小:大的物体比小的物体显得更近;质地:组成质地的单元大的比小的显得近;插入:阻挡其他物体的不透明物体显得更近;焦距:细节清晰的物体比模糊的物体显得近;饱和度:高饱和度的颜色比低饱和度的颜色显得近。
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其给人们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外界条件变化而在一定的限度內变化,人对它的知觉不变,恒常性的产生与人的知识和常识相关,人的视知觉会自动通过将外界的刺激信息与大脑中的记忆组块加以比较来识别外界刺激。视觉恒常性中最常见到的就是大小、形状和方向恒常性。常性误用理论的影响颇大,常常在设计中应用。
二、视错觉图形解析
1、同构的视错觉图形
将自然界中的不同形象素材通过其物象内在的特质和相同的共性进行整合成为新的形象是同构。在视错觉图形设计中,将几个不同的形象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进行组合,使结构相交而成、形相合而生、相互转化,或者说通过共用形或共用线来创造新的视觉形象是形象同构。
2、矛盾的视错觉图形
矛盾空间是将两种空间构造上相互矛盾的物象进行重组,通过打破时空的界限,获得一种特殊的永远不可能的非现实的立体幻觉空间,能培养观众的理性思维和趣味创意的能力。这类视错觉图形是以貌似同构的组合方式形成非现实的结构关系,初看以为是完全合理的立体空间,经过仔细观看后却发现许多不合理的矛盾形态。
3、拟动的视错觉图形
拟动是一种实际上把没有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或者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运动的错觉。通过利用排列、对比、交错、重复、发射、渐变以及流动感的曲线使平面静止形态转化为视觉律动的幻象空间,引起观者视觉上的错乱,造成变化不定的活动感,从而使人的心理产生不同感受。
4、圖底反转的视错觉图形
图底反转的视错觉图形是图与背景的互换现象,使图与底共同具有图的特征和意义,并强调图与底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交织、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周围环境、受众的观看角度都会影响你对它的感觉。就如著名的《鲁宾之壶》在两张对称的脸中间形成了一个容器,这幅图就是利用图形的反转,使人感到杯子和两个侧面人相互替换。
三、视错觉图形在海报中的体现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交流的便捷,使我们进入到形形色色的图形时代,海报是一种信息交流的媒介,也是传播文化价值观念的手段,而图形又是海报设计中最有力、最独特的元素,通常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出图形设计师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所以,创造具有幽默情趣、新奇独特而富有内涵哲理的图形创意成为了设计师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德国当代国际著名视觉设计大师霍尔戈·马蒂斯(Holger Matthies)教授也曾经说过:"一幅好的海报,应该是靠图形语言说话而不是靠文字注解"[6]。如著名的海报设计《胜利1945》,是为纪念二战结束30周年宣扬世界和平而作的设计,总个画面只有简单的一个英文单词“胜利”,画面图形是用炮筒和一颗非合理的反方向飞行的子弹形成简洁的对角构图,以一个非常巧妙的方向性改变使炮筒与炮弹成为一个言简意赅、诙谐讽刺的错视图形,借此来调侃战争的危险和愚蠢,深刻揭示了“谁发动战争,谁就自取灭亡”这个富有哲理与内涵的主题,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海报是采用图形隐喻的语言形式,也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幽默机智和海报设计的视觉与情感魅力。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最善于运用图底关系、矛盾空间等视错原理和视觉变幻手法。他将不可能的空间与事物、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形象进行营造组合,或将图与底产生反转互融而产生双重意象,创造出一种简洁、诙谐、幽默、风趣的视觉图形语言,透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无限扩展的空间感,给观者产生各种新奇的联想和出人意料的视觉愉悦。如图十五,是福田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宣传海报,就利用图底反转的错视原理。作品巧妙利用黑白、正负形成男女的腿,上下重复并置,黑色"底"上白色的女性的腿与白色"底"上黑色男性的腿,虚实互补,互生互存,创造出简洁而有趣的效果,其手法为"正倒位图底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