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力成为求职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开展职业素养培育,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是培育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素养;思想政治教育
1 职业素养的定位
“素养”是动态的养成过程,是经过后天的教化和培养、长期练习与实践所得,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礼仪等都不能等同于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用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应具备的技术能力、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它是职业的基础。
2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社会舆论造成的误区
近年来,媒体对高薪招不到技术工人的报道造成一种浮躁的社会环境,尤其使求职者认为,只要有技术,就能找到工作,只要技术好,就能找到高薪工作。技术技能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不断关注,但忽视了未来技术工人的职业素养,甚至忘记一个高级技工应具备的素质。
2.2 高职校对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往往会忽视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等德育课程的教育,缺少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场礼仪、社会责任感的系统培育。一般职业素养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和职业人文课来实现,但并非主要、具体、系统的内容,且多以合班大课形式开展,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3 现实压力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定位的偏差
随着全国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青年教师人数在逐年递增,特别是近年来,大量80后高学历的高校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后备力量。一些青年教师将教师职业定位为“谋生的手段和工具”,或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职称晋升上,缺乏和学生沟通,缺乏对育人、帮助学生成长的重视。
2.4 学生自身认识上的片面
在校期间,学校对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将精力放在得更多的奖学金和证书上,较少关注自身人文素质的养成,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正确的理解。而在实际中,那些有丰富实习经历、在活动中活跃的学生,在毕业时往往会有更好的出路。
3 职业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3.1 可行性
职业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内涵不同,属于不同的教学领域,但是二者之间具有很多共性。首先,教育对象均为在校高职大学生,教育主体多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或辅导员,教育目标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必要性
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校园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以就业为导向,培育学生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精神和使命,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的教育合力,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实效。因此二者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4 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4.1 教师做好职业模范榜样
大学生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认知体系,有很强的模仿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教师的日常职业道德表现,会让学生形成意识,落实到行动中。因此,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谐的同事关系,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将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2 思政课教师应把培育职业素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高职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帮助高职生完成从“纯学生”到“社会人”、“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思政课教师应将理论内容与职业素养培育结合起来,自觉做好高职生的“塑造”过程。
4.2.1 企业文化“进课堂”
思政课教师应自觉拓展教学内容,引进企业文化,宣传市场经济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制度意识、纪律意识、价值取向,加强培育学生的诚实守信、人品情操等优良品格,实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4.2.2 注重职业情怀培育
思政课教师应认真组织学生行业形势教育,积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崇尚职业良心,追求职业荣誉,做好理性的职业定位。
4.2.3 因材施教精心培育
思政课教师应因系制宜、因班施教,根据不同班级针对性的把握培育重点,培育学生的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精神,克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毛病,养成工作中的好习惯。
4.3 打造校园品牌活动,培养特色专业文化
4.3.1 意识素养的养成——特色专业系列活动依托
(1)职业文化活动,熏陶思想观念。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系列活动,以商科类专业为例,即开展与商道、商业、商人等相联系的活动,比如开展“诚信之道”演讲比赛、“商业人的利与义”辩论赛、参观“商文化”长廊、“挑战商场实战”等,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在专业课堂学习之外,能够寻找到历史中、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感受成功商人身上优秀的品质,从而反省自身,为未来的工作积攒更多的能量。
4.3.2 实践服务活动,培养责任意识。
开展多样化志愿服务活动,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比如开展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特色志愿者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们在奉献社会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4.4 专业知识的拓展——利用社会、企业资源搭建实践平台
(1)校内外实训基地,交融校企文化。作为高职校,应充分拓展校内外实训的文化功能,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让学生真正走向工作岗位前通过校内实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了解。
(2)校企社三方联动,搭建实践平台。聘请企业优秀人才为学生上课,把企业要求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定期举办名家讲坛或座谈会,邀请企业成功人士、专家宣传企业文化,让学生们更真实的了解企业需求,加强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5 结语
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发挥校企社及学生自身多方合力,在大学期间,开展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职业素养的养成与校园文化融合起来,引领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自己,逐步提高综合素质,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01).
[2]刘丽.职业素养教育——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4-6.
作者简介
单莹坤(1991-),女,汉族,江苏省淮安市人。现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3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素养;思想政治教育
1 职业素养的定位
“素养”是动态的养成过程,是经过后天的教化和培养、长期练习与实践所得,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礼仪等都不能等同于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用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应具备的技术能力、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它是职业的基础。
2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社会舆论造成的误区
近年来,媒体对高薪招不到技术工人的报道造成一种浮躁的社会环境,尤其使求职者认为,只要有技术,就能找到工作,只要技术好,就能找到高薪工作。技术技能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不断关注,但忽视了未来技术工人的职业素养,甚至忘记一个高级技工应具备的素质。
2.2 高职校对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往往会忽视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等德育课程的教育,缺少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场礼仪、社会责任感的系统培育。一般职业素养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和职业人文课来实现,但并非主要、具体、系统的内容,且多以合班大课形式开展,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3 现实压力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定位的偏差
随着全国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青年教师人数在逐年递增,特别是近年来,大量80后高学历的高校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后备力量。一些青年教师将教师职业定位为“谋生的手段和工具”,或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职称晋升上,缺乏和学生沟通,缺乏对育人、帮助学生成长的重视。
2.4 学生自身认识上的片面
在校期间,学校对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将精力放在得更多的奖学金和证书上,较少关注自身人文素质的养成,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正确的理解。而在实际中,那些有丰富实习经历、在活动中活跃的学生,在毕业时往往会有更好的出路。
3 职业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3.1 可行性
职业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内涵不同,属于不同的教学领域,但是二者之间具有很多共性。首先,教育对象均为在校高职大学生,教育主体多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或辅导员,教育目标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必要性
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校园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以就业为导向,培育学生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精神和使命,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的教育合力,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实效。因此二者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4 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4.1 教师做好职业模范榜样
大学生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认知体系,有很强的模仿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教师的日常职业道德表现,会让学生形成意识,落实到行动中。因此,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谐的同事关系,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将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2 思政课教师应把培育职业素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高职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帮助高职生完成从“纯学生”到“社会人”、“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思政课教师应将理论内容与职业素养培育结合起来,自觉做好高职生的“塑造”过程。
4.2.1 企业文化“进课堂”
思政课教师应自觉拓展教学内容,引进企业文化,宣传市场经济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制度意识、纪律意识、价值取向,加强培育学生的诚实守信、人品情操等优良品格,实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4.2.2 注重职业情怀培育
思政课教师应认真组织学生行业形势教育,积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崇尚职业良心,追求职业荣誉,做好理性的职业定位。
4.2.3 因材施教精心培育
思政课教师应因系制宜、因班施教,根据不同班级针对性的把握培育重点,培育学生的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精神,克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毛病,养成工作中的好习惯。
4.3 打造校园品牌活动,培养特色专业文化
4.3.1 意识素养的养成——特色专业系列活动依托
(1)职业文化活动,熏陶思想观念。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系列活动,以商科类专业为例,即开展与商道、商业、商人等相联系的活动,比如开展“诚信之道”演讲比赛、“商业人的利与义”辩论赛、参观“商文化”长廊、“挑战商场实战”等,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在专业课堂学习之外,能够寻找到历史中、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感受成功商人身上优秀的品质,从而反省自身,为未来的工作积攒更多的能量。
4.3.2 实践服务活动,培养责任意识。
开展多样化志愿服务活动,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比如开展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特色志愿者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们在奉献社会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4.4 专业知识的拓展——利用社会、企业资源搭建实践平台
(1)校内外实训基地,交融校企文化。作为高职校,应充分拓展校内外实训的文化功能,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让学生真正走向工作岗位前通过校内实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了解。
(2)校企社三方联动,搭建实践平台。聘请企业优秀人才为学生上课,把企业要求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定期举办名家讲坛或座谈会,邀请企业成功人士、专家宣传企业文化,让学生们更真实的了解企业需求,加强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5 结语
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发挥校企社及学生自身多方合力,在大学期间,开展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职业素养的养成与校园文化融合起来,引领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自己,逐步提高综合素质,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01).
[2]刘丽.职业素养教育——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4-6.
作者简介
单莹坤(1991-),女,汉族,江苏省淮安市人。现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