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影响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中国戏剧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借鉴和运用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结合欧洲音乐文化,近几年中国声乐艺术发展飞速。本文探讨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的影响展开分析。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声乐;影响
  随着全球化趋势,音乐文化交流也是势不可挡。特别中国的音乐艺术近几年走向世界各地,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发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国声乐艺术在传统戏曲、民乐的基础上与西方美声融合为中国声乐艺术注入新的艺术精髓,形成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
  一、美声唱法的简介和中国声乐的发展
  “美声唱法”“Bel canto”源于意大利,是指美好的歌唱,被引进中国后称为“美声唱法”。美声唱法进入后,美声艺术家们进行研究及融合。美声唱法讲究声音的自然美,对声音的色彩和通透度有着高追求,被公认为是最科学的发声方法。它利用强有力的隔膜控制稳定的气息和固定的面罩位置达到最科学最合理的歌唱状态,做到最自然美好的声音效果。
  伴随歌剧发展而来的西洋美声唱法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美声的演唱技巧对演唱的效果影响很大,如以腔行字的技巧,强有力的隔膜力量,稳定的气息控制,这些技巧使得歌唱时运用自如。美声唱法非常讲究有力而轻松的咬字,与我们民族声乐的字正腔圆稍有些许不同,美声唱法腔体会更加浓厚,使歌声听起来圆润集中,使高低音转换衔接更加统一,使得声音穿透力更强,气息用的更加完全。中国声乐的发展历程对如何融合的演唱上历经了一段时间的探索。
  美声是在上世纪20—30年代传入我国的,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中国就有美声风格的艺术歌曲问世。如黄自的《思乡》、《春思曲》、《玫瑰三愿》;青主的《黄水谣》、《黄河怨》、《黄河之恋》;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村女》、《告别南洋》;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夏之秋的《思乡曲》;张寒晖的《松花江上》;赵元任的《叫我如何不想他》等等。
  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选用中国古代诗歌和现代歌词作为创作源泉,它的音乐创作、艺术趣味、歌曲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有着西洋艺术歌曲的风味,而不是民歌风味,它需要用庄重而优美的美声与清晰纯正的民族语言相结合,才能表现出这些艺术歌曲的韵味来,事实上,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对我国美声艺术的传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这些作品仍是美声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广泛在音乐会上演唱。
  我国早期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沈湘、喻宜萱、周小燕、黄友奎、朗毓秀等,大都在国外接受过正规的美声训练,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他们经常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还主演过一部分西洋歌剧。此外,他们还长期从事办学、教学,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美声优秀人才,如:张权、高艺兰、孙家馨、黎信昌等,后起之秀又出现了迪迪拜尔、幺红、廖昌咏、戴玉强、魏松、梁林、付海静、张健一、范竞马等歌唱家,他们在国际声乐比赛中频频获得大奖,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演唱艺术飞速发展,歌唱者能够很好地运用和掌握美声唱法,将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完美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歌风格。音色更加圆润饱满且通透,更受人们喜爱。
  二、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发展的影响
  1.丰富声乐演唱艺术的内涵
  随着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它在推进中国声乐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在歌剧演唱的文化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在声音的审美发展方面,我国传统的民族演唱在声音的审美中要求音色明亮、甜美、水灵、圆润。而美声唱法追求的是音色饱满、明亮,有着金属般的音色和穿透力,松弛而圆润。要求演唱者在歌唱时无论是中、低、高声区都有着充分的共鸣,给人一个立体的混声音响的效果。在认识到美声唱法的科学性之后,我国民族演唱对声音审美又增加了更全面的认识,更注意整个声音的通畅度和立体的共鸣,不再像之前那种扁而细,尖而亮,且泛音和穿透力相对较少的声音上做研究。借鉴美声唱法的歌唱管道和共鸣腔体,推动了我国声乐艺术和歌剧演唱艺术的未来发展。
  2.拓宽声乐演唱的情感内涵
  “情感”是任何一种歌唱艺术表达的主要目的,中国主张演唱者要以情带声,而美声的唱法则讲究“以声传情”,通过对声音的处理和变化来达到传情的目的。我们的演唱具有我们传统民间的独特审美艺术,“情感”的传达非常丰富。我们的演唱讲究“字正腔圆”的审美标准和“声情并茂”的美学特征,讲究“字、声、情、味、趣”与“精、气、神”的传统审美习惯,保证演唱中人要精、气要足、神有韵、形要美的独特韵味。但随着我国对美声唱法的接纳,特别是将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发声与民族语言和文化结合后,对唱法的实践融合,增强了我国声乐艺术以声传情的艺术效果,同时又更加丰富情感的审美。所以不断借鉴最先进最科学的音乐艺术更有利推动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
  3.提高了我国声乐的演唱技巧
  美声唱法提高我国声乐演唱技巧主要表现在科学的发声技巧,气息、共鸣和位置的拓展上。美声唱法主张胸腹式联合呼吸,确切的说,两肋打开横膈膜下降呼吸法,以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腰腹部肌肉力量要求特为严格,在欧洲的声乐课堂专门都设有声乐呼吸操的课程,以一些增强腹肌的动作来更好的帮助歌唱者迅速建立歌唱肌肉群,让歌唱者在气息运用中能够更為方便掌控自己腰腹力量,这都是我们要借鉴的。而不是采用传统演唱中的胸式呼吸法,气息支持浅,声音单薄无力。美声唱法总结出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发出的声音更具有流动性和弹性,这就弥补了我国之前传统唱法的气息浅,不能胜任大作品或连续演唱大作品的问题。总之,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尤其表现为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本土文化的融合方面。美声唱法的引入使中国声乐演唱在发声技巧、语言表达、情感传送、审美内涵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声唱法的优势能够被我国本土艺术文化接纳并融合,并且被美声艺术家们不断研究,形成一种新的民族化风格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方法。美声唱法的进入,使中国接收和认识到科学的发声技巧,能够掌握和明白歌唱者本身的身体机能锻炼和灵活运用气息的能力以及声音位置咬字空间感和更好的满足情感表达的一系列科学体系,为中国歌唱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给予了新的民族艺术风格。正是这种新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演唱艺术的形成,才促进了中国声乐和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美好发展,把中国音乐艺术带向全世界。
其他文献
摘要:纪念馆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借助纪念馆实现对中国革命史的学习和了解。本文主要对纪念馆在革命精神弘扬方面的优势进行分析,指出新时期纪念馆如何实现革命的弘扬。希望在实纪念馆基本职能的同时,探究出革命精神弘扬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期;纪念馆;革命精神  众所周知,纪念馆具有教育、收藏以及研究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收藏和研究功能作为革命纪念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纪念馆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发挥其教育功
期刊
摘要:景颇族目瑙纵歌,流行于云南省景颇族聚居区的传统民族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文通过对目瑙纵歌的发展与传承进行研究,期望有助于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目瑙纵歌;传承;发展  1 目瑙纵歌的起源与发展  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神奇的传说,神奇的传说又来自于仙人一般的语言大师(斋瓦或董萨)们的口传文化,像一篷永远开不败的鲜花,一代又一代相传。这就是景颇文化中历史最长、用大型歌舞形式来体现的目瑙
期刊
档案的网站建设是数字化建设的地基,是数字化档案信息能够合理开发利用的催化剂,档案信息化、网络化其信息传播超越时空的限制,追求技术新颖有亮点是网站设计的思想,满足社会发展的广泛需求。然而,对如何做好档案网站建设还有诸多疑问,为此考虑我国的档案管理综合国情以及诸多学者的意见,在此进行简单阐述:  1.提高档案网站服务核心完善建设  信息化、网络化其显著特点就是要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现在客户不在满足于单一
期刊
摘要:俗话说:“世上有,戏上有;戏上有,画上有”。这话的道理说明一切艺术都源于生活,不同艺术又交融发展。戏剧艺术和绘画艺术都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二者同为川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共同成为巴蜀文化的重要符号。  关键词:绵竹年画;川剧艺术;戏画融合  绘画属于眼睛所能看见感知的视觉艺术,而戏剧则是包含了多个空间方面内容的综合艺术,在川剧之中舞台上的布景、脸谱、演员们的服装、
期刊
摘要: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是符合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通过创新,能够有效提升工程施工进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成本。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对土木工程建筑常用的施工技术及其创新应用与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必要性;应用;发展;  一、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有“三雕三塑”,即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陶塑、灰塑。因气候关系,泥塑一般见于北方,而灰塑是有岭南特色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形式,在岭南地区传承了500多年。佛山灰塑工艺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如今面临诸多的传承问题。  关键词:灰塑; 民间工艺; 传承  一、引言  灰塑,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的装饰工艺,依附在传统建筑墙壁上沿和屋脊或者其他建筑工艺上,主要分布在岭南等炎热潮湿的气候
期刊
摘要: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大众更加向往三维虚拟空间的体验,VR技术的诞生为保护和传承博山琉璃非遗文化带来了灵感。本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传统的琉璃作坊,通过VR体验让更多的人了解博山琉璃文化,使琉璃从“艺术家圈子”走出来,成为一种“大众艺术生活方式”,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琉璃非遗文化提供有效的支持。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博山琉璃;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  琉璃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是先在1000多
期刊
摘要:在整个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人性的探寻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五四”时期,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中更是透漏出他们对这一主题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人性;现当代文学;  如同整个现代化事业一样,中国的文学现代化也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革自身传统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的,尤其体现在特殊的“五四”时期。大规模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变革和现代意识的确立。因此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都
期刊
摘要:钢琴艺术作为一种舶来品,在引入中国音乐体系过程中,深受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音乐风格。民族化的钢琴艺术展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为钢琴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创造了新的空间。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由来已有百年历史,本文以西方艺术的创作手法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相融合的过程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了民族文化在钢琴艺术中的体现,力求探索出一套可行的民族文化与钢琴艺术相融合的途径和目标,促进我
期刊
摘要:优秀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中华儿女应该担负起保护和传承的责任。而贵州黔剧是在贵州曲艺扬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地方戏曲剧种。清代康熙年间,贵州扬琴开始在贵州境内流传,1960年2月正式定名为“黔剧”。其中比较出名的《奢香夫人》讲述的是明朝奢香克服艰辛万苦揭露马晔罪行,为民请命的故事。本文主要从黔剧《奢香夫人的》的内容、表现形式、情感以及特点等方面阐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