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目睹在我周围
发生的种种变故
一道伤痕
或某种难言的预兆
你眼里含满炽热的泪水
这种时候
温柔又悲凉
——艾蒙
我一直无法明白伦勃朗在一生中为何画了60多幅自画像。1655年的<<微笑的自画像>>,这最后留下的他自己,似乎用近乎诡异的奇怪笑容向我展示了他倾注一生的惊世才华对炎凉世态的嘲讽.西方千年来的绘画艺术,人永远是天经地义的主角。绘画者孜孜以求的并非一种影象,而是某种“关系”,正如头有多长,身体的长度就应该若干倍于头,手臂与腿等其余部分也应该以头为标准一样,那是一种肉体的逻辑。光与影的交汇中,对肉体逻辑的觉悟加之艺术家本质的天才融合或许在你面前便是一幅骇俗之作。我懂得娴熟地演绎身体的“关系”,却并不一定拥有天才的艺术家本质。他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太过善于辨别眼前事物,甚至整个时代的基本性格和特色!我只见到部分,他却见到全体,还抓住了它们的灵魂。我只是单纯的复述,他却用本能的夸张与过度的幻想将灵魂推之极端!
我久久凝视《微笑的自画像》,画中人告诉我他叫伦勃朗,我惊羡于这个能在一刹那间把全部内心的历史沧桑集中在脸上的变化莫测的痕迹的人。西方千年“人”的艺术史如同一根链条,希腊人铸造了一头,而在另一头我只找到了莎士比亚与伦勃朗。
伦勃朗生于1606年,死于1669年。这个热闹,精致,张扬的文艺复兴时代往往频现历史的转折。倘若知晓他的人,不会忘记那代表着美术史转折的惊世之作,完成于1642年的《夜巡》。又有谁能想到,画家人生的转折也在于此。《夜巡》拉开了多劫的命运之门,也决定了他不再是走拂罗伦斯,威尼斯或是拂兰德斯的路,而是有着与莎士比亚相同的宿命。
1642年,他36岁,那年有16个保安请他画幅群像。将这么多人安排在一幅画中委实困难。如果是同一时代的其他画惯了贵族的画家或许会画一张华丽的长桌,将16个人按身份摆在自己的座位上,而伦勃朗却安排了一个戏剧化的情景:一群保安似乎接到了报警,队长马上交代任务,有人擦枪,有人抗旗,甚至还有市民在看热闹。
画出来了,在现今,任何一位懂美术的人都渴望看它一眼,而在当时却受到了整个阿姆斯特丹的嘲笑。画评家认真而深刻地摇着头说画得太暗,感受不到艺术的明亮光辉。他彻底地被人群抛开,无人问津,直到63岁去世时,都没能被世人原谅。艺术的不能宽容使真理只能随着天才的头脑活埋地下,百年孤独。百年之后,有人蓦然回顾《夜巡》,回顾伦伯朗的晚年作品。高出一切画家之上的视觉的尖锐与精微将一个美术的真理公诸于世。正如法国的丹纳所说:伦伯朗察觉到眼中所见事物仅是一块块的斑点,视觉的感受得之于构成色彩的元素,也有赖于色彩周围的事物,我们看到的东西只是受别的斑点影响的一个斑点,因此一幅画的主体是有颜色的,颤动的,流淌的,重叠交错达到气氛,形象沁在气氛中如海中的鱼。(注)
《夜巡》中的深重色调与阴影是种气氛,它赋予画面伸手可触的微妙感觉,其中蕴涵了神秘的颤动的活物。过去的人嫌画面太暗看不清楚,倘若他们走入这高深莫测的美妙气氛中,便会顿感一道闪电划破长空,没有生命的世界因此上演了一出美伦美奂的“遇警待发”的话剧,或许日后的莫奈,毕加索用自己无以伦比的才华营造了一个个更为醇厚,奇幻的气氛,或是苦苦挣扎,或是沉重凄厉,或是目眩神迷,但那是伦伯朗用游丝般的悲剧宿命留下的一个标记,标记下是活埋的艺术真理,他珍视它,保护它,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希腊人,意大利人看到了高大的树木,健丽的花朵。伦伯朗看到了底下的根株,于黑暗中蔓延,为美妙输送营养的东西。
晚年的他异常潦倒,甚至做为画师的模特儿,但他没有放弃过真理,甚至更为固执地反抗世俗,不再只为贵族做画,而是用画笔演绎着一幕幕在大城市和恶略空气中病弱,堕落,受苦的下层阶级的话剧。话剧中的主角是瘸腿的乞丐,痴呆的老婆子,苍白的病人。走进话剧,感到一颗比任何画家更柔软,更慈悲的圣人之心,它比教皇更能了解基督的受难与博爱本性,他如阿姆斯特丹的犹太区中人一样穷困却比别人更痛苦,他用一生的才华捍卫人道的,艺术的真理,他牺牲一世的幸福告诉人们,换一种思维,一种观察角度探索真理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如果历史被宽容的光芒笼罩,他不必遭受耶稣般的命运。
他是個固执的人,用最执着的强悍捍卫自己的理想。他是个慈悲的天才,他明白历史不是帝王将相,名贵显赫的专利,而是社会的地狱中受难的平民写成的。如果殉难的基督已经魂归天国,那么伦勃朗用艺术的领悟重新找回了他,永久地把他留在了世上。走入画的神秘气氛中,我感到,依如当年的圣城耶路撒冷中,基督以慈爱的光辉救助每一位病人,黑暗中,渐渐诞生一道曙光。
他抓住了整个时代艺术的,社会的灵魂,这是一个巨人的真相。
参考文献
[1]丹纳(法国),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重庆外国语学校 重庆市 400039
发生的种种变故
一道伤痕
或某种难言的预兆
你眼里含满炽热的泪水
这种时候
温柔又悲凉
——艾蒙
我一直无法明白伦勃朗在一生中为何画了60多幅自画像。1655年的<<微笑的自画像>>,这最后留下的他自己,似乎用近乎诡异的奇怪笑容向我展示了他倾注一生的惊世才华对炎凉世态的嘲讽.西方千年来的绘画艺术,人永远是天经地义的主角。绘画者孜孜以求的并非一种影象,而是某种“关系”,正如头有多长,身体的长度就应该若干倍于头,手臂与腿等其余部分也应该以头为标准一样,那是一种肉体的逻辑。光与影的交汇中,对肉体逻辑的觉悟加之艺术家本质的天才融合或许在你面前便是一幅骇俗之作。我懂得娴熟地演绎身体的“关系”,却并不一定拥有天才的艺术家本质。他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太过善于辨别眼前事物,甚至整个时代的基本性格和特色!我只见到部分,他却见到全体,还抓住了它们的灵魂。我只是单纯的复述,他却用本能的夸张与过度的幻想将灵魂推之极端!
我久久凝视《微笑的自画像》,画中人告诉我他叫伦勃朗,我惊羡于这个能在一刹那间把全部内心的历史沧桑集中在脸上的变化莫测的痕迹的人。西方千年“人”的艺术史如同一根链条,希腊人铸造了一头,而在另一头我只找到了莎士比亚与伦勃朗。
伦勃朗生于1606年,死于1669年。这个热闹,精致,张扬的文艺复兴时代往往频现历史的转折。倘若知晓他的人,不会忘记那代表着美术史转折的惊世之作,完成于1642年的《夜巡》。又有谁能想到,画家人生的转折也在于此。《夜巡》拉开了多劫的命运之门,也决定了他不再是走拂罗伦斯,威尼斯或是拂兰德斯的路,而是有着与莎士比亚相同的宿命。
1642年,他36岁,那年有16个保安请他画幅群像。将这么多人安排在一幅画中委实困难。如果是同一时代的其他画惯了贵族的画家或许会画一张华丽的长桌,将16个人按身份摆在自己的座位上,而伦勃朗却安排了一个戏剧化的情景:一群保安似乎接到了报警,队长马上交代任务,有人擦枪,有人抗旗,甚至还有市民在看热闹。
画出来了,在现今,任何一位懂美术的人都渴望看它一眼,而在当时却受到了整个阿姆斯特丹的嘲笑。画评家认真而深刻地摇着头说画得太暗,感受不到艺术的明亮光辉。他彻底地被人群抛开,无人问津,直到63岁去世时,都没能被世人原谅。艺术的不能宽容使真理只能随着天才的头脑活埋地下,百年孤独。百年之后,有人蓦然回顾《夜巡》,回顾伦伯朗的晚年作品。高出一切画家之上的视觉的尖锐与精微将一个美术的真理公诸于世。正如法国的丹纳所说:伦伯朗察觉到眼中所见事物仅是一块块的斑点,视觉的感受得之于构成色彩的元素,也有赖于色彩周围的事物,我们看到的东西只是受别的斑点影响的一个斑点,因此一幅画的主体是有颜色的,颤动的,流淌的,重叠交错达到气氛,形象沁在气氛中如海中的鱼。(注)
《夜巡》中的深重色调与阴影是种气氛,它赋予画面伸手可触的微妙感觉,其中蕴涵了神秘的颤动的活物。过去的人嫌画面太暗看不清楚,倘若他们走入这高深莫测的美妙气氛中,便会顿感一道闪电划破长空,没有生命的世界因此上演了一出美伦美奂的“遇警待发”的话剧,或许日后的莫奈,毕加索用自己无以伦比的才华营造了一个个更为醇厚,奇幻的气氛,或是苦苦挣扎,或是沉重凄厉,或是目眩神迷,但那是伦伯朗用游丝般的悲剧宿命留下的一个标记,标记下是活埋的艺术真理,他珍视它,保护它,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希腊人,意大利人看到了高大的树木,健丽的花朵。伦伯朗看到了底下的根株,于黑暗中蔓延,为美妙输送营养的东西。
晚年的他异常潦倒,甚至做为画师的模特儿,但他没有放弃过真理,甚至更为固执地反抗世俗,不再只为贵族做画,而是用画笔演绎着一幕幕在大城市和恶略空气中病弱,堕落,受苦的下层阶级的话剧。话剧中的主角是瘸腿的乞丐,痴呆的老婆子,苍白的病人。走进话剧,感到一颗比任何画家更柔软,更慈悲的圣人之心,它比教皇更能了解基督的受难与博爱本性,他如阿姆斯特丹的犹太区中人一样穷困却比别人更痛苦,他用一生的才华捍卫人道的,艺术的真理,他牺牲一世的幸福告诉人们,换一种思维,一种观察角度探索真理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如果历史被宽容的光芒笼罩,他不必遭受耶稣般的命运。
他是個固执的人,用最执着的强悍捍卫自己的理想。他是个慈悲的天才,他明白历史不是帝王将相,名贵显赫的专利,而是社会的地狱中受难的平民写成的。如果殉难的基督已经魂归天国,那么伦勃朗用艺术的领悟重新找回了他,永久地把他留在了世上。走入画的神秘气氛中,我感到,依如当年的圣城耶路撒冷中,基督以慈爱的光辉救助每一位病人,黑暗中,渐渐诞生一道曙光。
他抓住了整个时代艺术的,社会的灵魂,这是一个巨人的真相。
参考文献
[1]丹纳(法国),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重庆外国语学校 重庆市 4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