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年少时读金庸的《书剑恩仇录》,最记得其中两句。
其一是乾隆初会陈家洛时,佩玉上的刻字,“强极则辱,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当时觉得意境颇深,刻意记了下来。过了好久才知道,这句被称为是“武侠与国文的一个绝题”,因为没有人找得到出处。有好事者遍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也只找到只言片语,《国风·秦风·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易经》第十五卦中有“谦谦君子”,但仅此而已,无论如何凑不成一个整句。
《书剑》中另一句,却不是老金的手笔。这是一首词——“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想起书中香妃、陈家洛、乾隆的哀怨纠缠,不禁长叹息。
读完《书剑》之后好多年,一个春困的下午,到图书馆去。找到一本民初的《清代外史》,随手翻开,俨然就是“都城北京南下洼,陶然亭东北有一冢,或谓即香妃葬处,故以香冢称焉。孤坟三尺,杂花绕之,旁立一小碣,正书题其上曰:‘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
淡雅的语言,却把鲜血与沉痛描述得淋漓尽致。小词虽美,而墓中红颜,身前身后,却久已不为人知。写下这首小词的葬花人,也淹没在人间滚滚红尘中。香冢中长眠的女子到底是谁呢?
传说中都说这是香妃冢,葬的是乾隆最宠爱的妃子香妃。不过,这个香妃冢应该不是埋葬香妃的。如果是香妃冢,乾隆肯定不会用臣工手笔立碣。且香妃贵为皇妃,也当附葬东陵,不会沦落在京华荒郊中(近人考证,香妃即乾隆容妃,附葬于东陵)。
探究下去,在某处又读到此冢是纳兰容若葬爱妾之处。若是纳兰手笔,似乎也说得过去,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倒也不在意料之外——可惜至今仍是考无实据。
风花雪月的往事之后,尘世间空余下寂寞与迷惘。
后来,在咸丰年间成书的《花月痕》找到了对香冢的详细描写:“京师繁华靡丽,甲于天下。独城之东南有一锦秋墩,上有亭,名陶然亭,百年前水部郎江藻所建。四围远眺,数十里城池村落,尽在目前,别有潇洒出尘之致。亭左近花神庙,绵竹为墙,亦有小亭。亭外孤坟三尺,春时葬花于此,或传某校书埋玉之所。”
唐人称薛涛为“女校书”,故后世也把出尘脱俗的青楼女子称作“校书”。“埋玉”,亦即“埋骨”也。茕茕孤冢,也说明此女并无家族墓地可归,不是有名分的姬妾。魏秀仁“校书”之说是较可信的。
再往后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中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十六日记,说该碣文是同治时御史张盛藻为悼念当时红极一时的歌舞女子蒨云所作。张既为御史,而该词事涉青楼,自不肯留下大名。蒨云亦即校书之流,说张盛藻为她作词也说得过去,但又合不上咸丰八年(1858年)成书的《花月痕》的记载了。
唉,香冢香冢,除了一首小词,一切都是迷茫。
几度春秋后,今天我们再也看不到陶然亭东北锦秋墩南坡上的茕茕香冢,碑碣也已荡然无存。据说如今只有北京图书馆还藏有香冢碑拓片。恰如词中所述,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人间哀婉,最是红颜老去,憔悴在桃李花中。
莫道不悲伤,只为那一夜西风满头霜雪。
编辑/姚晟
其一是乾隆初会陈家洛时,佩玉上的刻字,“强极则辱,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当时觉得意境颇深,刻意记了下来。过了好久才知道,这句被称为是“武侠与国文的一个绝题”,因为没有人找得到出处。有好事者遍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也只找到只言片语,《国风·秦风·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易经》第十五卦中有“谦谦君子”,但仅此而已,无论如何凑不成一个整句。
《书剑》中另一句,却不是老金的手笔。这是一首词——“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想起书中香妃、陈家洛、乾隆的哀怨纠缠,不禁长叹息。
读完《书剑》之后好多年,一个春困的下午,到图书馆去。找到一本民初的《清代外史》,随手翻开,俨然就是“都城北京南下洼,陶然亭东北有一冢,或谓即香妃葬处,故以香冢称焉。孤坟三尺,杂花绕之,旁立一小碣,正书题其上曰:‘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
淡雅的语言,却把鲜血与沉痛描述得淋漓尽致。小词虽美,而墓中红颜,身前身后,却久已不为人知。写下这首小词的葬花人,也淹没在人间滚滚红尘中。香冢中长眠的女子到底是谁呢?
传说中都说这是香妃冢,葬的是乾隆最宠爱的妃子香妃。不过,这个香妃冢应该不是埋葬香妃的。如果是香妃冢,乾隆肯定不会用臣工手笔立碣。且香妃贵为皇妃,也当附葬东陵,不会沦落在京华荒郊中(近人考证,香妃即乾隆容妃,附葬于东陵)。
探究下去,在某处又读到此冢是纳兰容若葬爱妾之处。若是纳兰手笔,似乎也说得过去,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倒也不在意料之外——可惜至今仍是考无实据。
风花雪月的往事之后,尘世间空余下寂寞与迷惘。
后来,在咸丰年间成书的《花月痕》找到了对香冢的详细描写:“京师繁华靡丽,甲于天下。独城之东南有一锦秋墩,上有亭,名陶然亭,百年前水部郎江藻所建。四围远眺,数十里城池村落,尽在目前,别有潇洒出尘之致。亭左近花神庙,绵竹为墙,亦有小亭。亭外孤坟三尺,春时葬花于此,或传某校书埋玉之所。”
唐人称薛涛为“女校书”,故后世也把出尘脱俗的青楼女子称作“校书”。“埋玉”,亦即“埋骨”也。茕茕孤冢,也说明此女并无家族墓地可归,不是有名分的姬妾。魏秀仁“校书”之说是较可信的。
再往后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中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十六日记,说该碣文是同治时御史张盛藻为悼念当时红极一时的歌舞女子蒨云所作。张既为御史,而该词事涉青楼,自不肯留下大名。蒨云亦即校书之流,说张盛藻为她作词也说得过去,但又合不上咸丰八年(1858年)成书的《花月痕》的记载了。
唉,香冢香冢,除了一首小词,一切都是迷茫。
几度春秋后,今天我们再也看不到陶然亭东北锦秋墩南坡上的茕茕香冢,碑碣也已荡然无存。据说如今只有北京图书馆还藏有香冢碑拓片。恰如词中所述,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人间哀婉,最是红颜老去,憔悴在桃李花中。
莫道不悲伤,只为那一夜西风满头霜雪。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