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探索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k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有助于有利于因材施教,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克服不良性格特征,培养和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本文根据兴趣的涵义与分类,分析体育学习兴趣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中职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路径,以期对中职体育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兴趣 中职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209-02
  体育学习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活动。为了保证活动的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水平,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良好体育兴趣的培养。所以,探讨学生体育兴趣是中职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兴趣的涵义与分类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内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它常常与好奇心、求知欲、情感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订阅报刊杂志时,人们都是以自己的兴趣或专业需要为前提,是有选择倾向性的。当报刊杂志送来时,也首先是注意自己最关心和新奇的内容,同时怀着愉快的心情,看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不时地还要沉思、评论一番。这就是兴趣,它反映出一个人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某种倾向。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要使一个人的兴趣不断巩固和稳定,需要以行动获得的满足感来支持。比如,一个在学业上屡遭挫折的学生,他对学习是不会感兴趣的。而通过学习获得了某种启迪和灵感,受到教益对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价值感到满足,这样的学习兴趣才能维持长久。由此,我们可以把稳定的学习兴趣的形成过程归纳为如下模式:学习动机—学习行为—需要满足—兴趣。模式说明,学习兴趣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产生于学习动机和愿望,伴随着学习过程和行为,巩固在学习结果的满足之上。
  兴趣按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
  直接兴趣指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需要引起的兴趣,不受情感、意志的控制和约束,在低年级学生中占的比率较重。很多人在事业上做出成绩,获得成功,都与小时候对某一对象的专注和直接兴趣分不开。
  间接兴趣指对事物本身并没有兴趣,但对事物发展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例如,田径训练中单调、枯燥的跑步一般是引不起学生兴趣的。可是通过练习,增强了体质,提高了竞赛成绩,并为从事其他运动项目奠定了良好的身体基础。这一结果是所有练习者的一致愿望。这种由结果带来的满足引起的兴趣称为间接兴趣。间接兴趣往往与个体的认识能力和意志水平相联系,否则,这种兴趣很难持久。
  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学习外语,最初认字母、背单词的活动是枯燥乏味的,这时的学习之所以能够进行,靠的是间接兴趣的支持。随着语法知识、单词量的积累,学习者能进行一些日常对话,看懂外文资料,间接兴趣开始向直接兴趣转化。这时,学习获得的不是乏味痛苦的体验,而是愉快和享受的体验。
  所以,在教学中两种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很重要。仅有直接兴趣,学习活动难以深入,难以揭示认识对象的实质和意义。仅有间接兴趣,学习又难以持久。只有把两种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预期的行为目标。
  2 体育学习兴趣的阶段性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在学习需要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2.1 有趣阶段
  这一阶段的兴趣主要由儿童的知识贫乏、好奇心以及外部刺激的新颖性所引起,具有广阔、无中心、易转移等特点。随着对新异刺激的熟悉和了解,儿童的兴趣会随之下降或消失。可见,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生的体育兴趣,正处于泛化阶段。他们只是觉得这些项目很有趣,但对自己的力量、能力以及诱因是否具备缺乏客观的估计。因此,这一阶段的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的帮助不是很大。
  2.2 乐趣阶段
  在好奇心和新异刺激的吸引下,学生开始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一些体育项目的锻炼,通过活动既增强了体质,又增长了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紧张的活动中,学生的交往、认可、成就等需要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满足,产生的是愉快、充实的情绪体验。对体育的认识趋于客观和成熟,喜爱的项目由最初的多项开始有所减少,兴趣呈现出集中和稳定的特征。这时学生的体育兴趣可以说已进入乐趣阶段。
  2.3 志趣阶段
  部分学生经过系统的体育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在某些项目上成绩还较为突出,体育学习的兴趣H趋浓厚。在初中毕业,面临人生道路选择之际,部分中职生会产生立志投身体育事业,进一步探索体育科学规律,创造更加优异成绩的愿望。此时的兴趣称为志趣。志趣是兴趣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行为目标,在体育事业上有所建树的坚实基础。
  体育学习兴趣的三个阶段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职生不同兴趣的特点,采取不同韵措施,予以引导、保护和强化。特别是乐趣的培养,应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因为,真正从事体育事业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中职生体育活动的开展,中职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以对体育活动感到乐趣为前提的。
  3 中职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学习兴趣的作用也有极其丰富的经验总结。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教人未见立趣,必有乐学。”(朱熹语)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培养中职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中职生目的教育是学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意在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崇高的、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与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   3.2 加强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当中职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受到挫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所下降的时候,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进行目的教育或动机培养,而是加强教学活动,使学生面临力所能及的实际任务,通过运用知识的活动,感受知识的价值和问题解决所带来的欢乐,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育经验表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3 促进学生体育知识的积累,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
  只有体育知识的积累和运动技能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学生才容易产生和保持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例如,体育报的评选竞赛活动。如果学生对体育知识一无所知,对体育界各项目的拔尖运动员不了解,那么对评选活动就不会有兴趣。反之,兴趣盎然。
  对于中职生来说,不仅要培养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且要使兴趣转化为参加体育活动的实际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其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不断使技能水平得到提高。例如,有些同学看到别人打球,自己也想打。可是,由于不会打或技术水平差,怕打不好受到指责和嘲笑,故兴趣只好停留在关心和观看上。而学校的体育积极分子,之所以经常活跃在运动场上,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掌握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运动技能。所以,加强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储备,有助于保持体育兴趣的稳定。
  3.4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时,可以把他们从事其他活动的动机与当前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促使其动机的迁移,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女生都很喜爱舞蹈,但要跳得好,需要有一定的基本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形。而参加武术、游泳、体操等运动项目的锻炼,有助于在艺术道路上健康成长。男生一般对球类很感兴趣,却不愿上田径课。那么,在田径课上,教师应通过讲解和举例,使学生明白田径是各项运动的基础,要想在球类运动中跑得快、跳得高、坚持得久,田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以此诱导学生把对球类运动的兴趣和动机迁移到田径课上来。
  3.5 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教学方法的生动、有趣与启发性,往往使学生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如,传统体育课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活动、讲解、示范、练习、放松、讲评。为什么不可以形式多样呢?在准备部分做做游戏有何不可,放松部分来段迪斯科不是效果更佳吗?需要指出的是,在教与学的方法上,没有万能和固定的模式,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应努力探索和创造出适合不同项目、不同个体的新方法,不可强求统一,更要避免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 梁甲仁.体育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技,2004(2):86-88.
  [2] 章连娣.试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4):65-57.
  [3] 王晓霞,朱杰.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比较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5):104-106.
  [4] 梅正宗.试说体育课学习兴趣的激发[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1):72-73.
  [5] 严宇,王家英.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0-91.
其他文献
文学史教材的改革创新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编纂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的特色鲜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在处理文学史知识性内容
马克思在其名著《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
“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人们的初衷总是美好的,但是如果这样不切合实际地一味找下去,最终往往只会吃尽苦头毫无所获。从这个角度来说,求全责备不是教育的真谛。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在经历了"被迫改嫁"和"丧夫失子"的悲惨遭遇后,变成一个遭人厌嫌的"唠叨客",她每天逢人便不停唠叨一句话:"我真傻——"。人们听的次数多了,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