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整个推广健美操运动过程中,小学作为教育的基础,发展小学阶段健美操运动至关重要。应从学校现状、师资队伍、学生分布、学生及家长对健美操兴趣班的认知情况等方面入手,深入了解海淀区小学课外健美操兴趣班的开展现状并进行总结和研究,针对可改进的方面提出可行性对策。有助于健美操运动在小学阶段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体质并切实走进小学课堂,为我国小学健美操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健美操课外活动
健美操运动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传入中国,是融健身、健美为一体的一项新兴体育运动,它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在健美操运动中其动作的创编也具有多样性。我国健美操运动在近 30 年的时间中,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目前,健身性健美操正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练习形式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學校健美操也逐步形成一套教学体系,在普通高校的健美操课程中,各高校依据健美操的特点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形成了“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健美操教学模式,推进了健美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革新。和高校阶段健美操开展情况相比,小学阶段健美操的开展速度相对缓慢,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上的突破创新。然而,小学阶段作为整个健美操运动开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塑造学生良好形态的“沃土”,是培养运动人才的“种子”,也是“全民健身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练习健美操对于少年儿童的早期身体发展,培养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提高国民身体素质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健美操作为小学体育课内容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原因有三:第一,小学阶段健美操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教师的需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第二,小学阶段体育教师经过健美操相关培训,具备开展健美操教学的能力,能够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说明小学体育课程增加健美操内容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第三,健美操教学内容能够达到其他体育课程内容同样的锻炼效果,除此之外,健美操由于其特殊的项目特点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体育兴趣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内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一直是一线体育老师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体育活动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和竞技性等特点,多数小学生喜爱体育活动,且参与热情较高。但教师和家长仍制约儿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其原因有两种:第一,是迫于文化课程的压力。实际上教师和家长对于儿童的天性和身体健康是有一定重视的。第二,是出于安全隐患。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基本上以游戏、跳绳等项目为主。有部分小学生居住的小区里,没有正规的体育活动场地,只能在居民楼前或路边进行有限的体育活动,所以出于安全的考虑即使完成作业,家长也会限制孩子外出活动。
课外健美操兴趣班的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场地设施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家长因素等。场地方面,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是保障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且体育活动的特殊性质使得运动风险的发生随时有可能。国家应加大对学校体育器材的资金注入,严格把守进入学校的体育器材的质量问题,保障体育器材质量和数量的供应。学校应配备专职人员对场地器材定期进行维修管理,减少器材的损坏,防止造成安全隐患。学校应依照国家《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更新、配置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完善学校在体育场地器材管理方面的制度,加强重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做好场地规划充分开发学校内的体育场地供学生使用。加强学校在体育场地与器材设施的检查、更新,避免因为场地器材的不合理使用或不合理放置而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伤害;教师教学方面,对于教师学习和培训方面,本校领导应给予支持和批准。健美操教师本身应对事业的重视起来,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的参加各种与健美操相关的培训班,阅读相关书籍,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健美操兴趣班的教学形式比较传统封闭,而开放式教学更适合小学课外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将愉快、体验、学习作为课外健美操兴趣班的主要目标,而不是将竞赛、成绩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家长方面,大部分的学生家长应加强对健美操运动项目的了解,不要再盲目的看其他学生参加课外健美操兴趣班便要求孩子“跟风”参加兴趣班。在对健美操兴有较全面的了解后再将孩子的兴趣、潜能和爱好作为考虑因素,尊重孩子的意愿,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适合的运动场地、正确的动作技巧和机动性的训练强度把控可以很好的降低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受伤几率。在运动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多一些自由发展的机会,让孩子学得轻松,多和教师沟通,掌握孩子的身心变化情况便于孩子更有利的成长,不要将成绩作为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肖光来,马鸿韬,张平.健美操[M].2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车志宏.包头市城市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阴山学刊,2007,21 (2):91-94.
[3]张大超.儿童少年身心发育规律与体育教学[M].1 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4]李相如.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 (7):956-957.
关键词:小学;健美操课外活动
健美操运动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传入中国,是融健身、健美为一体的一项新兴体育运动,它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在健美操运动中其动作的创编也具有多样性。我国健美操运动在近 30 年的时间中,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目前,健身性健美操正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练习形式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學校健美操也逐步形成一套教学体系,在普通高校的健美操课程中,各高校依据健美操的特点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形成了“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健美操教学模式,推进了健美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革新。和高校阶段健美操开展情况相比,小学阶段健美操的开展速度相对缓慢,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上的突破创新。然而,小学阶段作为整个健美操运动开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塑造学生良好形态的“沃土”,是培养运动人才的“种子”,也是“全民健身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练习健美操对于少年儿童的早期身体发展,培养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提高国民身体素质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健美操作为小学体育课内容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原因有三:第一,小学阶段健美操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教师的需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第二,小学阶段体育教师经过健美操相关培训,具备开展健美操教学的能力,能够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说明小学体育课程增加健美操内容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第三,健美操教学内容能够达到其他体育课程内容同样的锻炼效果,除此之外,健美操由于其特殊的项目特点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体育兴趣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内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一直是一线体育老师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体育活动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和竞技性等特点,多数小学生喜爱体育活动,且参与热情较高。但教师和家长仍制约儿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其原因有两种:第一,是迫于文化课程的压力。实际上教师和家长对于儿童的天性和身体健康是有一定重视的。第二,是出于安全隐患。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基本上以游戏、跳绳等项目为主。有部分小学生居住的小区里,没有正规的体育活动场地,只能在居民楼前或路边进行有限的体育活动,所以出于安全的考虑即使完成作业,家长也会限制孩子外出活动。
课外健美操兴趣班的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场地设施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家长因素等。场地方面,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是保障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且体育活动的特殊性质使得运动风险的发生随时有可能。国家应加大对学校体育器材的资金注入,严格把守进入学校的体育器材的质量问题,保障体育器材质量和数量的供应。学校应配备专职人员对场地器材定期进行维修管理,减少器材的损坏,防止造成安全隐患。学校应依照国家《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更新、配置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完善学校在体育场地器材管理方面的制度,加强重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做好场地规划充分开发学校内的体育场地供学生使用。加强学校在体育场地与器材设施的检查、更新,避免因为场地器材的不合理使用或不合理放置而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伤害;教师教学方面,对于教师学习和培训方面,本校领导应给予支持和批准。健美操教师本身应对事业的重视起来,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的参加各种与健美操相关的培训班,阅读相关书籍,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健美操兴趣班的教学形式比较传统封闭,而开放式教学更适合小学课外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将愉快、体验、学习作为课外健美操兴趣班的主要目标,而不是将竞赛、成绩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家长方面,大部分的学生家长应加强对健美操运动项目的了解,不要再盲目的看其他学生参加课外健美操兴趣班便要求孩子“跟风”参加兴趣班。在对健美操兴有较全面的了解后再将孩子的兴趣、潜能和爱好作为考虑因素,尊重孩子的意愿,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适合的运动场地、正确的动作技巧和机动性的训练强度把控可以很好的降低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受伤几率。在运动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多一些自由发展的机会,让孩子学得轻松,多和教师沟通,掌握孩子的身心变化情况便于孩子更有利的成长,不要将成绩作为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肖光来,马鸿韬,张平.健美操[M].2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车志宏.包头市城市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阴山学刊,2007,21 (2):91-94.
[3]张大超.儿童少年身心发育规律与体育教学[M].1 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4]李相如.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 (7):95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