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油画 有没有未来?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j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海派,仅就二维空间的绘画领域来说,首先让人想起来的是这些画家——任伯年、吴昌硕、赵之谦、虚谷云云。但在油画领域,亦有人动辄搬出“海派”之名头。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应邀参加了一些油画展开幕式或者研讨会,主办方、策展人不乏高挂“海派”名头者,然而有意思的是,各类所谓“海派”,仔细端瞧竟然未必有太多渊源。更有甚者,竟然有生在中原、求学于北京者,初到上海就自称来“赶海”,蹚一蹚海派的惊涛,颇有弄潮儿的派头。
  那么,何为海派油画呢?海派的昔日光芒是否能照到其未来之路呢?
  第一代中国西画代表
  上海是西洋油画在中国真正生根发芽之地。若论源头,就是如今一些职业画家不屑一顾的土山湾。作为舶来品的油画,随着现代中西方交流,叩开了中国的大门。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画馆传授油画,上海这座当时远东最为繁华的都市,以其独特的中西交融的文化环境,成为了中国油画的摇篮。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大批留学生赴欧学习绘画。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樑、关良、吴大羽进入了艺术界和大众的视野。或许因为19世纪以来中国画有“海上画派”之谓,所以这些从上海出发前往欧陆的学艺者,亦因他们出发的那个码头而被称之“海派”。


  之后,虽然江山鼎革,可诸如吴作人、董希文、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俞云阶等,则成了“海派油画”第二代而被人时常放在一起评价。虽皆称为海派,然而纵观从刘海粟、林风眠到吴作人、吴冠中们各个时期的绘画,无论画风、格调、笔触,很少有近似之处。即使以个人论,比如吴冠中早期的画风,与20世纪中期去法国后转为抽象一路,亦是变化很大。
  纵观美术史,自然有诸如早期做写实绘画而后画风辄变的先例——比如莫奈,最早曾经画些白描插图,而后转为具象油画,再后以《日出·印象》成为印象派的开宗大师。但无论如何,所谓印象派作品,自然有路可循有一定依归,从马奈、莫奈到后期印象派的高更,皆以作品来确定流派,决然不是一群艺术风格并无大相关的画家所能够组成的。
  西画领域,以地名而论画派者,比如威尼斯画派,乃是文艺复兴晚期一众画家所创。诸如乔尔乔内、提香诸君,确实是在绘画的二维空间里达成了一定的艺术共识。比如用写实技巧表现威尼斯当时的生活,比如画面绚丽人物俊朗。当然,此派中人本身也各有擅长。比如后期有人更擅长装饰性的富丽服饰描绘。这自然脱不开一时风尚所崇,然仔细端详,仍属威尼斯画派一脉,流风遗韵,款款相承。
  国画领域,以地名而论画派者,除了吴昌硕、赵之谦们的海派以外,艺术上更臻上乘者亦多。比如扬州画派,就“八怪”而论,画技各有千秋,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不为当时正统画风接受,却因“我手绘我心”表现真实内心而相通。“扬州八怪”之通,是心相通。
  由此看海派油画,当欧洲19世纪的油画语言传入上海,实现了油画本土化的过程。此间,诸如土山湾等处学画者,学到的自然是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西画。然而,此等启蒙非常重要,也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代西洋画家。
  从生活中发掘内心感受
  颜文樑曾经说:“同样画一个月亮,欢乐的人看到月亮觉得月色迷人,而一个离乡别井的游子看到月亮有时会引起思乡情绪。”这是第一代海派油画前辈的心得。
  回顾2014年,一些海派油画传人在他们画展上披露的小情节,倒是有助于今人感受海派油画的精神。


  比如陈钧德先生。2014年8月,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中国新表现1980—2014特别邀请展”期间,陈钧德在《新民周刊》报道中首次发表了他于1963年创作的肖像作品《小金》。当时,在这篇报道中提到:“比陈钧德小三岁的小金也跻身奶奶辈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许多,风韵犹存。她是陈钧德创作于1963年的人物肖像《小金》的写生对象。我们与‘小金’交谈中进一步印证,1960年代初,20多岁的陈钧德在战力文工团负责舞美设计,他利用别人休息时间偷偷钻研现代派绘画……”
  无论何时何地,以身边人、身边事作为创作的取材对象,抒发胸臆,这难道不是当年颜文樑等先生的创作规律吗?
  无独有偶。2014年夏我曾在上海展览中心序馆7楼嘉轩画廊看了《梦归沧浪》董蕾油画展。年已84岁的董蕾女士,恰恰是颜文樑弟子。之所以年逾八旬还能办这一次展览,源于她与一位女实业家的友谊。女实业家慕名求画,董女士为之造像,一幅全身肖像,令这位女实业家喜爱非常。她甚至说,这幅画作可以传给女儿,乃至成为她终身的一幅记忆。她的女儿特为董蕾女士策划了这次展览。而在展览现场,我发现展出的多幅人物作品中,画中人是一位小女孩,从六七岁到十来岁,憨俏相宜,传神非凡。原来,画中人正是董女士的小孙女。作为董蕾作品《祖与孙》系列等作品的模特,那天她也以小嘉宾身份来到现场。
  《祖与孙》七幅,描绘了老画家的孙女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气质温静的少女,面庞发缕及气韵颇似画家喜爱的好莱坞女星奥莉薇亚·赫希。要是没有深入的观察体验,不太可能有这样的作品诞生。
  董蕾出生在常州青果巷的书香人家,1949年进入颜文樑创办的苏州美专,1953年任教于上海电影学校,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特技美术设计和《上影画报》编委。1985年退休以后,东渡扶桑旅居16年。有意思的是,她退休后在日本竟然还读了研究生——国立东京艺术大学美术教育科,并获得日本东京新洋画公募展大奖等。她独创的丝彩画,在日本各地举办个展32次。


  董蕾女士对我说:“如果人生只有在黛绿年华才拥有年轻,太不公平,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年轻的……梦犹未尽,继续做一个热情的学画人。与从前一样,在国内同行人和局外人的鉴赏与指点中上进,并共享快乐!”   我想,无论陈钧德先生,还是董蕾女士,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身边人物的发掘,恰恰是传承了海派油画的精神!换言之,写实,乃至于写实主义向印象派过渡阶段的技法,来描绘上海生活,仍然是海派油画的一大特征。假若放弃写实,转而抽象、大变形等等,似乎不该称作为海派油画。
  绘画所追求的一种快乐
  在过去的一年里,魏景山的作品多次出现在不同的画展上。在2014年7月初于环球港美术馆举办的“30 40 50海上油画展”上,魏景山说:“现在学美术的很多学生是读书成绩不够进大学,家长就让他们去学画画,遗憾的是这些学生对画画没有任何兴趣,学了三四个月、半年就去参加美术考试。通过后,能够以相对低的分数进大学。”很难想象这样的年轻人,会面对画布而快乐起来。
  在2014年8月于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哈定成就回顾展”研讨会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超告诉我:“无论是颜文樑还是哈定,他们当年的画室,言传身教,造就了一批画家。”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的陈贤浩教授,应哈定儿女之邀,为本次回顾展修复老照片。陈贤浩告诉我,在老照片中,他发现了小男孩时期的陈逸飞在哈定身边学画的照片。李超在《向哈定致敬》一文中写道:“继颜文樑、张充仁等前辈之后,哈定续写了上海西画在历史转型时期的历史。他的作品成为一种历史之物和艺术之物的复合。”事实上,哈定确实和颜文樑一样,谋求了中国美术教育中所谓“画室文化”形态。而董蕾告诉我:“在颜先生的画室里,充满了爱生活、爱艺术的青年人。”
  对于魏景山来说,他曾经与陈逸飞共同创作《占领总统府》。我问他:“那时候画《占领总统府》,你的内心快乐吗?”他说:“快乐!不仅快乐,而且充满了昂扬的激情。”
  比魏景山小一岁的夏葆元,1944年生于上海市,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本科油画系,后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任艺术指导。与魏景山一样,夏葆元也于1980年代出国。如今归国从教的夏葆元告诉我:“我认为就画画来说,其创作一定是一种感情的触发。吴冠中就曾经说:‘笔法是第二位的,情感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个人的真情实感,我想那样的画作,一定无法打动别人。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一定说在绘画上是优秀的,为人上也要好。”夏葆元给我举的例子是董其昌。他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任教。因为学院位于松江,使得他对明代松江人董其昌有了兴趣。“比如我研究过董其昌。他算是我国青史留名的书画大家,又是个大官,更是地方上一个劣绅;愤怒的乡民曾捣毁和焚烧了他的宅邸、绵延数十街。我崇拜董氏的艺术,他开创了一代风华,却不屑于董氏的品格。那么,所谓‘人格即画格’,‘文如其人’又该怎么解释?不久之后,我偶然念到一段文字,终于解开了我的心结中的一环,使我茅塞顿开。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把从私人生活角度对伟人所作的道德评价,代替从历史所作的历史评价,是不适当的。我想,如今有人苛求一些画家,说他们在一定时段画过一些如今看来不屑一顾的画作,这是不对的。海派,要有包容性。”夏葆元如是说。


  比魏景山、夏葆元年长的张自申,如今定居在老家上海青浦。张自申向我自述:“我们这一代30后画家,学习绘画的主要阶段在北京。回到上海后受到上海画家们的影响,最后自己的风格有点儿南腔北调了。”张自申自认,虽然回到上海多年,他却不能就说自己是纯粹的海派画家。“我1956年考入中央美院,跟着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临摹、写生。严格说来,也算是传承了苏联列宾美术学院那一套路。当初我自己感觉模特写生画得挺模糊,没想到马克西莫夫给我的评分还挺高。后来在吴作人工作室,倒是了解了一些海派的东西。我觉得,海派油画相对北派来说,更多的表达画家内心所想。并且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风格,不做作,而是一种感情的激发。不过我也认为海派油画作为一个流派来说,放到美术史上讲就不突出了。我这一辈子,各种风格都看到过,都接触过,我觉得近现代中国油画,受到大环境影响,也受到时代影响。真要说流派,恐怕很难分清。”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工作室主任李醉教授长期在上海工作,他认为,不仅是绘画,很多东西都冠以“海派”,而海派还是要有地域性的区分。“你不能画了青海的东西,也叫海派吧?”李醉说,“当年颜文樑先生就讲,画画一定要开心。我觉得,如果我因为画画而快乐,而别人看了我的画也快乐起来,我就会更加快乐。一段时间,中国的画家吃亏在把画画过分得考虑政治因素。如果我们为快乐而画画,让人民大众能够看懂,我觉得也就够了。”
其他文献
《财富堂》:也许是受都市文化的影响,上海画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比较高,你平时穿戴名牌服饰吗?  杨正新:我一个女儿在伦敦,一个女儿在香港,她们经常给我买各种名牌衣服什么的,但我对名牌没有太大的兴趣,也说不上来。买衣服我主要看色彩,如果色彩好,我就会买。平时我喜欢穿便装,舒适随意。我在欧洲看到那里的男人女人,服饰搭配都很妥帖,一条围巾、一件风衣、一双皮鞋就构成了亮点。看上去很有传统,很体面,也很现代,
期刊
2014年1月8日下午,太立德仁以自身强势媒体整合力及品牌公关策动力呈献的——品质点亮价值——2013年融创中国及融绿媒体答谢会 在上海静安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发布会上,融创集团与来自中央、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共400多名媒体人一同见证了它10周年破500亿达547.3亿的销售奇迹。融创集团对未来的发展道路作出明示,重申品质与服务两个核心要点。  优质的土地,打造优良品质的系统能力,加之已成为
期刊
这一届的ART MO博览会共划分为三个板块,当代艺术区,经典艺术区和奢华艺术区。参展画廊为37家,并增加了16个奢侈品牌及2家古董商,三个不同单元的跨度资源整合,满足不同层面消费群体的需求。  澳门北邻广东珠海,西与珠海市的湾仔和横琴对望,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临南中国海。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并将此辟为殖民地。经过400多年欧洲文明的洗礼,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使澳门成为
期刊
展览时间:2014.01.11 - 2014.03.02  主办机构:James Cohan画廊(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170弄1号楼1楼 近永嘉路)  展览简介:在本次展览中,村田有子的绘画作品《自清晨》将延续其具有特质的标志性动物和风景的主题。虽然作品尺寸相对不大,她的绘画在笔触上的层次感、细微处的差别以及在构图上的揶揄性都显示其在材料上的强大表现力。占部史人的《古代赤米之旅程》象征一场史诗般的历
期刊
展览时间:2014.01.11-2014.03.09  主办机构:Vanguard 画廊(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4号楼A座204室)  展览简介:“忽视、日常、琐碎、无聊、无意义”是描述梁玥作品中拍摄对象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本次展览展出的梁玥作品《Them 伊啦》由十部五分钟短片组成,拍摄并截取了10个人物的生活片段,拼凑出时间平淡流失的体验。和梁玥一样,本次展览的另一位艺术家奥黛拉·有机同样
期刊
国内书画界都知道,新海派有“三剑客”:陈家泠、张桂铭、杨正新。这是按照齿序所排,实际上,如果紧扣“新海派”的意蕴,窃以为,排序似应颠倒过来。因为杨正新的书画受教于海派的众多名家,在继承海派墨趣方面做得最为扎实,却依旧能实现多方面的创新和突破,难度系数比在几近放弃传统的基础上玩新花样,显然要大许多。  所以,我认为,“左臂将军”杨正新才是新海派书画的杰出代表。  说到“左臂将军”,书画圈朋友熟知典故
期刊
2014年12月20日,刘广云个展“安全距离”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刘广云三个系列的作品,包括《截面》、《弹道》和《轮回》等。  刘广云1962年出生于济南,1987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德国美茵兹。他的作品形式包括综合材料、装置、录像、多媒体等。他用枪击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80年代的《新汉德词典》和中西绘画的经典之作,创作聚焦点并不是枪击行
期刊
一直以来都想尝试一些新的艺术展览形式,2014年11月在自己的工作室艺周文化和邻居花草吉事联合策化了一场摄影与花艺的小型展。展览的作品是陈漫与陈幼坚合作的摄影作品。这场“LET’S MOVEMBER”的摄影花艺联展的意义为倡导从2014年11月开始启动工作与艺术相结合的生活方式。一个人能够将兴趣爱好当成自己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更愿意将这种生活态度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坊间都流传一句话:“艺
期刊
2014年12月23日,邓南威·柳立夫妇&观复博物馆将《上海少女》捐赠“上海中心”仪式,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七楼的上海厅隆重举行。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耀先生、总经理顾建平先生、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观复博物馆理事邓南威·柳立夫妇以及观复宝库CEO柳费国先生共同出席了捐赠仪式。数百名社会名流与各界媒体一同见证了这灿烂的一刻。  窈窕少女 荣归故里  小提琴名曲《沉思曲》缓缓流淌,倾
期刊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陆收藏界也风生水起,在国际拍卖会上,中国藏家不断刷新拍品的成交纪录,豪迈程度令全世界瞠目结舌。2014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一件巨幅明代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经过场内外激烈竞投,以3.48亿港元(超过2.78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所有国际拍卖行的最高纪录。而买主就是上海的收藏家刘益谦先生,而且因为他对媒体的表态,还形成了一个热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