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中国GDP成为世界亚军,中国的制造业超越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并不是一条平坦大道。经过多年发展,制造业的概念已经由原来的实体产品制造,扩展到服务配送等领域。除此之外,各种结构性改变等要素也在重塑制造业的未来。
在2013中国绿公司年会上,诸多企业家分享了他们对制造业当前与未来的看法,并认为唯有创新才能提升中国制造业的长期竞争力。
首先,消费环境的内忧外患。“如果外界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得不到很好的改善,中国的制造业还是很困难的。”江苏远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锡培说。过去,中国制造业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以及丰富的资源和优惠的政策快跑了30年。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全球制造业的升级,中国劳动力的优势不再明显,制造中心开始向越南、菲律宾等其他亚洲国家转移。另外,中国近2/3的制造业工厂是跨国性质的,国外的竞争也构成了威胁。再加上经济全球化,以及出口的萎缩,中国制造业更是无法独善其身。
其次是互联网与消费者变化的冲击。互联网催生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进一步激化了竞争。消费者行为和习惯的改变,对制造业的品牌和形象塑造提出了更的挑战。而中国制造业重生产轻营销的传统观念,品牌营销理念尚未完全建立,加上创新能力的相对匮乏,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困难。
另外,产品质量与行业监督乏善可陈。中国的工业制造,特别是食品和药品,正面临质量危机。之前曝光的种种有害添加剂和“毒胶囊”等负面新闻,使得老百姓对国产品牌信心消减。“与其归因于不良制造商,更应该说产业链非常的复杂。”英国电信中国区总裁郭秀贤说:“产业链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今天出名的公司,他们的成功是经过几十年的改造成果。”而产业链的发展与企业的责任、政府职责和社会风气等因素息息相关。
上述悲观因素也正在酝酿着改变。中国企业家指出,可以通过企业创新与转型,来帮助中国制造业走出泥潭:
1.用好新技术。制造业和零售业要看到新技术带来的新的发展机会,而不是行业的消亡。 “互联网颠覆了我们固有的模式。”美特斯邦威董事长周建成说,“当互联网让曾经的货比三家变成货比万家时,产品差异化就显现出来,而品牌塑造的过程就是建立差异化的过程。”另外他认为,互联网应该是品牌商的福星,它增加了渠道的多样性,虽然短期加剧了竞争压力,但企业如果迅速反应以适应电商的平台,正是实现品牌转型,抓住消费者的新机会。
2.人才及研发驱动创新。由研发的投资,带动人才的培育,进而带动创新。据诺华集团(中国)总裁徐海瑛介绍,诺华2009年宣布投资在上海建立第三大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除诺华员工外,还跟复旦大学一起合作,不断积累人才优势。
3.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除了技术创新,还有商业模式创新。据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介绍,新希望的创新是从饲料大王转型为肉蛋奶产业,为数百万计的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经营服务、市场服务,在帮助农民的同时,获得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并将饲料这个大家认为低端的产业带向了全球化创新的模式。
4.优化体制。政府应为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说:“政府应把发展制造业的口号,变成对中小企业的关注。此外,关注创业环境、关注整个社会对投资者的安全性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其次,国家体制创新也是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山东海丰国际航运集团的董事长杨绍鹏特别提到了中国最大的红利就是体制,创新灵活的体制有利于激发民间创业,对于税收和产业也有好处。
5.重拾企业家精神。中国制造业的地位的延续,关键还是要靠企业家精神。中国企业家精神在国外制造业显现着先天的优势,国内制造行门槛低、竞争充分,成就了中国企业家勤奋、敢于创业的特质。因此拥有中国企业家基因的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资源利用率更高。
“中国企业家在过去的30年间,几乎都是和一个不完美的环境在争斗着,而每一次都是以胜利的结果来总结我们自己的问题。同样再一次以新的埋怨和压力,来看待我们新的发展。中国制造业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而拉动力是创新。”刘积仁说。
在2013中国绿公司年会上,诸多企业家分享了他们对制造业当前与未来的看法,并认为唯有创新才能提升中国制造业的长期竞争力。
首先,消费环境的内忧外患。“如果外界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得不到很好的改善,中国的制造业还是很困难的。”江苏远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锡培说。过去,中国制造业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以及丰富的资源和优惠的政策快跑了30年。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全球制造业的升级,中国劳动力的优势不再明显,制造中心开始向越南、菲律宾等其他亚洲国家转移。另外,中国近2/3的制造业工厂是跨国性质的,国外的竞争也构成了威胁。再加上经济全球化,以及出口的萎缩,中国制造业更是无法独善其身。
其次是互联网与消费者变化的冲击。互联网催生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进一步激化了竞争。消费者行为和习惯的改变,对制造业的品牌和形象塑造提出了更的挑战。而中国制造业重生产轻营销的传统观念,品牌营销理念尚未完全建立,加上创新能力的相对匮乏,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困难。
另外,产品质量与行业监督乏善可陈。中国的工业制造,特别是食品和药品,正面临质量危机。之前曝光的种种有害添加剂和“毒胶囊”等负面新闻,使得老百姓对国产品牌信心消减。“与其归因于不良制造商,更应该说产业链非常的复杂。”英国电信中国区总裁郭秀贤说:“产业链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今天出名的公司,他们的成功是经过几十年的改造成果。”而产业链的发展与企业的责任、政府职责和社会风气等因素息息相关。
上述悲观因素也正在酝酿着改变。中国企业家指出,可以通过企业创新与转型,来帮助中国制造业走出泥潭:
1.用好新技术。制造业和零售业要看到新技术带来的新的发展机会,而不是行业的消亡。 “互联网颠覆了我们固有的模式。”美特斯邦威董事长周建成说,“当互联网让曾经的货比三家变成货比万家时,产品差异化就显现出来,而品牌塑造的过程就是建立差异化的过程。”另外他认为,互联网应该是品牌商的福星,它增加了渠道的多样性,虽然短期加剧了竞争压力,但企业如果迅速反应以适应电商的平台,正是实现品牌转型,抓住消费者的新机会。
2.人才及研发驱动创新。由研发的投资,带动人才的培育,进而带动创新。据诺华集团(中国)总裁徐海瑛介绍,诺华2009年宣布投资在上海建立第三大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除诺华员工外,还跟复旦大学一起合作,不断积累人才优势。
3.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除了技术创新,还有商业模式创新。据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介绍,新希望的创新是从饲料大王转型为肉蛋奶产业,为数百万计的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经营服务、市场服务,在帮助农民的同时,获得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并将饲料这个大家认为低端的产业带向了全球化创新的模式。
4.优化体制。政府应为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说:“政府应把发展制造业的口号,变成对中小企业的关注。此外,关注创业环境、关注整个社会对投资者的安全性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其次,国家体制创新也是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山东海丰国际航运集团的董事长杨绍鹏特别提到了中国最大的红利就是体制,创新灵活的体制有利于激发民间创业,对于税收和产业也有好处。
5.重拾企业家精神。中国制造业的地位的延续,关键还是要靠企业家精神。中国企业家精神在国外制造业显现着先天的优势,国内制造行门槛低、竞争充分,成就了中国企业家勤奋、敢于创业的特质。因此拥有中国企业家基因的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资源利用率更高。
“中国企业家在过去的30年间,几乎都是和一个不完美的环境在争斗着,而每一次都是以胜利的结果来总结我们自己的问题。同样再一次以新的埋怨和压力,来看待我们新的发展。中国制造业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而拉动力是创新。”刘积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