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下称《意见》)是党和政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高位谋划和全面部署,是义务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行动纲要。《意见》中提出的“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再次明确了课堂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掀起“课堂革命”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先来检视一遍身边的种种课堂教学状态。
一、纯知识技能类学习任务霸占课堂
翻开现在的小学语文考试卷,仍可看见“把被字句改成把字句”“把陈述句改成疑问句”这类题目。原本孩子可以自如地说这些句子,但因为要“改来改去”,反而被弄得糊里糊涂。再如,数学课教“长方形面积”,教师也往往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课桌、黑板的长和宽,绘一绘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物品,而是把时间省下来让学生做习题,以提高学生快速解题技能,应对笔试。
早在启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国家就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如今放眼看去,仍有不少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把提高统考排名作为提升当地办学业绩的手段,以排名先后作为评判考核等级、发放奖金的依据;教研部门不花时间去研究学生综合素养的测评体系,而是用过时的考试评价标准引导师生。相关部门总是对老师反复强调,不要因为考评而忽视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但又有多少职能部门能瞄准问题并付诸改进呢?
二、“满堂灌”课堂还普遍存在
所谓“满堂灌”课堂,主要是指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相对于合作式、探究式课堂来说,“满堂灌”课堂不仅教学效果差,而且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但现在大部分老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思想有惰性,不愿改变现状,也不愿挑战自我。一些新教师认为自己当学生时老师也是这样教的,所以“有样学样”;而新的教学方式,从理念到实践活动的设计,都需要更强的专业能力作支撑,他们在师范院校学习时又没有对此进行过专门训练,所以在实际教学时常感无从下手。
前段时间我到一些农村学校听课,发现不少偏远山区教师年龄偏大、教学方式落后,上课时手拿一本书一讲到底,导致学校很难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是当务之急。
三、教学竞赛还有市场
目前,一些地区衡量教师专业水平还是以教师参加各级学科教学竞赛成绩作为标准。有竞赛就有攀比,十几年比赛下来,“好课”的标准一年比一年高:除了教师要讲得生动,学生要配合到位,课堂容量要大,教学形式还要新,课件制作还要美。为了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学校或组织团队,或邀请教研专家,花时间花精力反复“做课”“磨课”;参赛教师除了备课、改教案、制作课件外,还要反复用学生试教“练手”。这期间,学校教师看到的都是竞赛模式的课,以为拿到奖的课就是“好课”。实际上,赛课只能用于培训青年教师上好规范课,否则过犹不及,不仅不利于学生成长,还会助长一些教师不愿扎实耕耘课堂,而希冀“一赛出头”,实现“弯道超车”的思想,严重掣肘学校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
另外,我们的课堂还存在不重视差异化教学、信息化技术运用走形式、多元整合项目学习不务实等现象。
要改变这些弊端,需要从长计议,树立打“攻坚战”“持久战”的思想,用科學务实的作风,组合出拳,多方使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是解决新教师“入口”的问题。
新时代呼唤“新课堂”,“新课堂”的特征是: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教师以学定教,将知识与生活连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安排合作、探究学习任务,综合开发学生各种感官并让其有期望,让有差异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且学有所获……这样的课堂需要匹配具备专业素养并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这也是当前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新教师“入口”(资格考试)的内容和模式决定了课堂的质量,决定着国家未来人力资源的品质。美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专业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大换血,带来了师范生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大改进,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参考的。
二是解决在职教师“出口”的问题。
“新课堂”更需要在职教师积极应对、快速成长。首先是思想作风要大转变,认识到不加强学习就要被淘汰这一点。再就是要清楚学什么、怎么学。支撑“新课堂”的有多元智能理论、布卢姆分类学、学习金字塔理论、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等多种新理论新知识,需要在职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运用。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五年一次的教师资格证认证工作,设置好门槛,确定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把师德师风和培训项目纳入其中,倒逼那些不愿意改变、不情愿学习的在职教师行动起来,否则即不予认证,甚至调离岗位。
三是解决教育职能部门规范管理问题。
教育职能部门首先要明确新时代工作职责,尽快组织相关教育专家出台符合《意见》要求的评价标准和规范,同时做好引领一线教师继续学习和培训的工作,多到一线送理念、送教研、送改进方略。督学督导职能部门要与时俱进,改进工作内容和方法,不以完成次数和收集资料为目的,尽量朝着能督促学校及政府做相关改进去努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有科学理念和实操策略,要持之以恒真抓实干,更要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先来检视一遍身边的种种课堂教学状态。
一、纯知识技能类学习任务霸占课堂
翻开现在的小学语文考试卷,仍可看见“把被字句改成把字句”“把陈述句改成疑问句”这类题目。原本孩子可以自如地说这些句子,但因为要“改来改去”,反而被弄得糊里糊涂。再如,数学课教“长方形面积”,教师也往往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课桌、黑板的长和宽,绘一绘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物品,而是把时间省下来让学生做习题,以提高学生快速解题技能,应对笔试。
早在启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国家就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如今放眼看去,仍有不少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把提高统考排名作为提升当地办学业绩的手段,以排名先后作为评判考核等级、发放奖金的依据;教研部门不花时间去研究学生综合素养的测评体系,而是用过时的考试评价标准引导师生。相关部门总是对老师反复强调,不要因为考评而忽视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但又有多少职能部门能瞄准问题并付诸改进呢?
二、“满堂灌”课堂还普遍存在
所谓“满堂灌”课堂,主要是指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相对于合作式、探究式课堂来说,“满堂灌”课堂不仅教学效果差,而且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但现在大部分老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思想有惰性,不愿改变现状,也不愿挑战自我。一些新教师认为自己当学生时老师也是这样教的,所以“有样学样”;而新的教学方式,从理念到实践活动的设计,都需要更强的专业能力作支撑,他们在师范院校学习时又没有对此进行过专门训练,所以在实际教学时常感无从下手。
前段时间我到一些农村学校听课,发现不少偏远山区教师年龄偏大、教学方式落后,上课时手拿一本书一讲到底,导致学校很难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是当务之急。
三、教学竞赛还有市场
目前,一些地区衡量教师专业水平还是以教师参加各级学科教学竞赛成绩作为标准。有竞赛就有攀比,十几年比赛下来,“好课”的标准一年比一年高:除了教师要讲得生动,学生要配合到位,课堂容量要大,教学形式还要新,课件制作还要美。为了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学校或组织团队,或邀请教研专家,花时间花精力反复“做课”“磨课”;参赛教师除了备课、改教案、制作课件外,还要反复用学生试教“练手”。这期间,学校教师看到的都是竞赛模式的课,以为拿到奖的课就是“好课”。实际上,赛课只能用于培训青年教师上好规范课,否则过犹不及,不仅不利于学生成长,还会助长一些教师不愿扎实耕耘课堂,而希冀“一赛出头”,实现“弯道超车”的思想,严重掣肘学校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
另外,我们的课堂还存在不重视差异化教学、信息化技术运用走形式、多元整合项目学习不务实等现象。
要改变这些弊端,需要从长计议,树立打“攻坚战”“持久战”的思想,用科學务实的作风,组合出拳,多方使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是解决新教师“入口”的问题。
新时代呼唤“新课堂”,“新课堂”的特征是: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教师以学定教,将知识与生活连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安排合作、探究学习任务,综合开发学生各种感官并让其有期望,让有差异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且学有所获……这样的课堂需要匹配具备专业素养并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这也是当前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新教师“入口”(资格考试)的内容和模式决定了课堂的质量,决定着国家未来人力资源的品质。美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专业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大换血,带来了师范生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大改进,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参考的。
二是解决在职教师“出口”的问题。
“新课堂”更需要在职教师积极应对、快速成长。首先是思想作风要大转变,认识到不加强学习就要被淘汰这一点。再就是要清楚学什么、怎么学。支撑“新课堂”的有多元智能理论、布卢姆分类学、学习金字塔理论、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等多种新理论新知识,需要在职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运用。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五年一次的教师资格证认证工作,设置好门槛,确定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把师德师风和培训项目纳入其中,倒逼那些不愿意改变、不情愿学习的在职教师行动起来,否则即不予认证,甚至调离岗位。
三是解决教育职能部门规范管理问题。
教育职能部门首先要明确新时代工作职责,尽快组织相关教育专家出台符合《意见》要求的评价标准和规范,同时做好引领一线教师继续学习和培训的工作,多到一线送理念、送教研、送改进方略。督学督导职能部门要与时俱进,改进工作内容和方法,不以完成次数和收集资料为目的,尽量朝着能督促学校及政府做相关改进去努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有科学理念和实操策略,要持之以恒真抓实干,更要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