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2日,我在办公室撰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出版图书《沿着民族复兴的足迹》,其中收入《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文。14时许,多家中央媒体发布新闻:“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5月22日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1930—2021)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回忆我与袁隆平院士的3次交往,谨致沉痛的哀悼与纪念,特撰本文,致敬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
初识袁隆平
初识袁隆平是20世纪80年代,我在广西农学院(今广西大学农学院)工作,当时正值国家开发海南岛,还未建立海南省,时任广西农学院农学系主任张先程教授应聘到海南大学任副校长,主管科研和教学工作。临行前,我到张教授家,问及他海南的优势。张教授说,海南是我国的国家级水稻栽培基地,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在湖南发现了“野败”,现在海南研究杂交水稻,为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在海南搞水稻研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科研条件。
1988年,我调到出版社工作后,开始关注袁隆平的成就。同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农业编辑室主任熊穆阁送我一部由他编辑的袁隆平学术著作《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该书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并已翻译成英文对外出版发行。1989年,熊先生邀请我到长沙一同拜访袁隆平。在湖南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我第一次见到了袁隆平。袁隆平谈到在他36岁那年,也就是1966年2月28日,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3年发表的《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标志着我国籼型水稻三系已经配套成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有眼光、有魄力。袁隆平的这一番话对我从事编辑工作的影响很大。
同年,我到中国科学院组织编写《当代中华科学英才》丛书,并担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一书的策划和编辑。由于交通和通讯落后,编辑书稿的过程中,我与袁隆平和他的秘书通过书信联系。我记得当时他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我们过去只不过是洞庭湖边的麻雀,现在却要做太平洋上的海鸥了!”1990年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撰写序言。该书获中央宣传部首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和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2009年10月,袁隆平来广西南宁参加会议,他的秘书戴牛松给我电话,邀请我到广西农业科学院见面一叙。我惊喜万分。午餐期间,我送给袁隆平我的新著作《走近科学家》,请袁隆平签名题词。2009年11月,袁隆平等13位院士被聘为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2010年,广西种子管理站与袁隆平院士合作。当年7月,袁隆平出席广西第七届“看禾选种、助农增收”活动,我再次见到袁隆平。2020年以前,袁隆平每年都来广西三四次,赴各市县了解超级稻的种植情况,袁隆平与广西人民结下深厚情缘。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前夕,在古城长沙的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向新闻界披露,两年内,由他主持研究的“超级杂交水稻”计划将有重大突破。
这样一位举世瞩目的科学家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是如何走向国际大舞台的?这些问题一直都为世人所关注。
20世纪60年代,在地球的东方一个文明古国的广阔土地上,爆发了震撼世界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在这场“绿色革命”中,袁隆平摘下了“绿色王国”中“杂交水稻”这颗瑰丽的绿宝石。此时的袁隆平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教师,他从湘西偏远荒凉的黔阳安江农校校园里走來。因他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国际同行誉之为“杂交水稻之父”,有人甚至将他的杂交水稻发明誉为中国继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因此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在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的情况下,能用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全世界约18.6%的人口,而且人民还能够丰衣足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袁隆平。近年来,袁隆平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先后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连片平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4期育种目标之后,于2015年开展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攻关研究,并于2017年10月在河北省的百亩超级稻攻关试验田创下亩产超1149公斤的世界纪录。水稻产量从亩产500多公斤增长到1000多公斤是世界性的难题,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在孜孜不倦地奋斗,这被人们誉为又一次新的“绿色革命”。这场“绿色革命”的旗手,从攻关到成名,走过的是一条艰辛而曲折的道路。
光荣与梦想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颁奖词这样描述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杰出贡献。
袁隆平是一位终身追梦的梦想家。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饥荒,他体会到,没有粮食吃,什么事也干不出来,所以他决定终身从事水稻的研究。年近九旬时的袁隆平常说他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每一次挑战,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次攀登,都是对意志的考验。袁隆平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带领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不仅解决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杰出贡献。70年来,他已然初圆了这两个美梦。
袁隆平(1930—2021)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回忆我与袁隆平院士的3次交往,谨致沉痛的哀悼与纪念,特撰本文,致敬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
初识袁隆平
初识袁隆平是20世纪80年代,我在广西农学院(今广西大学农学院)工作,当时正值国家开发海南岛,还未建立海南省,时任广西农学院农学系主任张先程教授应聘到海南大学任副校长,主管科研和教学工作。临行前,我到张教授家,问及他海南的优势。张教授说,海南是我国的国家级水稻栽培基地,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在湖南发现了“野败”,现在海南研究杂交水稻,为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在海南搞水稻研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科研条件。
1988年,我调到出版社工作后,开始关注袁隆平的成就。同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农业编辑室主任熊穆阁送我一部由他编辑的袁隆平学术著作《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该书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并已翻译成英文对外出版发行。1989年,熊先生邀请我到长沙一同拜访袁隆平。在湖南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我第一次见到了袁隆平。袁隆平谈到在他36岁那年,也就是1966年2月28日,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3年发表的《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标志着我国籼型水稻三系已经配套成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有眼光、有魄力。袁隆平的这一番话对我从事编辑工作的影响很大。
同年,我到中国科学院组织编写《当代中华科学英才》丛书,并担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一书的策划和编辑。由于交通和通讯落后,编辑书稿的过程中,我与袁隆平和他的秘书通过书信联系。我记得当时他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我们过去只不过是洞庭湖边的麻雀,现在却要做太平洋上的海鸥了!”1990年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撰写序言。该书获中央宣传部首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和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2009年10月,袁隆平来广西南宁参加会议,他的秘书戴牛松给我电话,邀请我到广西农业科学院见面一叙。我惊喜万分。午餐期间,我送给袁隆平我的新著作《走近科学家》,请袁隆平签名题词。2009年11月,袁隆平等13位院士被聘为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2010年,广西种子管理站与袁隆平院士合作。当年7月,袁隆平出席广西第七届“看禾选种、助农增收”活动,我再次见到袁隆平。2020年以前,袁隆平每年都来广西三四次,赴各市县了解超级稻的种植情况,袁隆平与广西人民结下深厚情缘。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前夕,在古城长沙的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向新闻界披露,两年内,由他主持研究的“超级杂交水稻”计划将有重大突破。
这样一位举世瞩目的科学家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是如何走向国际大舞台的?这些问题一直都为世人所关注。
20世纪60年代,在地球的东方一个文明古国的广阔土地上,爆发了震撼世界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在这场“绿色革命”中,袁隆平摘下了“绿色王国”中“杂交水稻”这颗瑰丽的绿宝石。此时的袁隆平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教师,他从湘西偏远荒凉的黔阳安江农校校园里走來。因他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国际同行誉之为“杂交水稻之父”,有人甚至将他的杂交水稻发明誉为中国继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因此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在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的情况下,能用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全世界约18.6%的人口,而且人民还能够丰衣足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袁隆平。近年来,袁隆平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先后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连片平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4期育种目标之后,于2015年开展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攻关研究,并于2017年10月在河北省的百亩超级稻攻关试验田创下亩产超1149公斤的世界纪录。水稻产量从亩产500多公斤增长到1000多公斤是世界性的难题,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在孜孜不倦地奋斗,这被人们誉为又一次新的“绿色革命”。这场“绿色革命”的旗手,从攻关到成名,走过的是一条艰辛而曲折的道路。
光荣与梦想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颁奖词这样描述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杰出贡献。
袁隆平是一位终身追梦的梦想家。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饥荒,他体会到,没有粮食吃,什么事也干不出来,所以他决定终身从事水稻的研究。年近九旬时的袁隆平常说他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每一次挑战,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次攀登,都是对意志的考验。袁隆平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带领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不仅解决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杰出贡献。70年来,他已然初圆了这两个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