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市场化的若干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io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在建立教育市场化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国家主体功能对教育市场发展的作用,全方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实现各行业劳动文化技术素质的全面替换。同时,有关教育部门还要从源头做起,彻底革新教育制度,实现与世界教育的全面接轨。
  [关键词]世界教育 中国教育 教育市场化 教育质量
  [作者简介]周憬(1960- ),陕西大荔人,宝鸡文理学院杂志社副社长,副编审,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编辑学研究。(陕西宝鸡721007)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5-0022-01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知识与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人们也开始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待知识,最初主要针对的是科技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方面。知识有偿、有价的观念将教育全面推向市场化。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认为:首先要形成知识“生产者”和知识“消费者”的概念;其次要用市场交换关系取代集体服务的概念;其三是要求所有机构,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均是独立竞争的单位,社会一视同仁。一旦具备这三个条件,教育市场就会形成。①从知识市场到教育市场化,其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之间市场化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就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从这一角度看,我国知识经济的时代还未真正到来。当然,从经济生产角度看,高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领域的异军突起,人们对新产品的需求是知识经济产生的原因。但是,教育的发展、新知识的广泛普及以及教育的市场化,是知识经济产生的基础和促进因素。
  
  一、教育市场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教育市场化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有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
  在西方,教育市场化的改革曾遇到与私有制经济体制下商品生产的矛盾类似的境遇。以美国为例,美国公立学校学生人均经费由1960年的2035美元上升到1993年的5300美元,而私立学校由于建立了完善的成本核算机制,学生人均经费平均仅为公立学校的50%~75%。公立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从1961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1990年约33%的公立学校学生参加了SAT的测试,平均分是896分;私立学校67%的学生参加了考试,平均分是932分。社会普遍认为,私立学校成功的关键在于它以市场的公平竞争为发展动力。②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把教育投入作为政府的一项主要支出,平均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8%,在此期间各国公共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但70年代以后,经济下滑,不少国家减少政府的教育支出,造成教育投入不足。同时,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社会政治思潮的主流,他们主张加大市场化的力量,鼓励教育竞争和个人自由发展,减少政府对教育的干预,有关教育市场化的实践在西方也存在争议。在我国,教育市场化的呼声很高但举步维艰。政府作为大学的“家长”,事无巨细,学校又缺乏自主权,完全行政化、官僚化,体制改革缓慢,造成高等学校与经济发展要求的强烈反差;教育经费短缺,学校运行捉襟见肘;教师待遇低下,人心不稳,特别是西北地区人才外流仍很严重;素质教育推行缓慢,学生综合素质较差;由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不合理而导致的专业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手段落后,教学效果较差;学校管理机构庞大,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民办学校虽机制灵活,但学校资格、办学水平、运行方式、行为规范参差不齐,差异很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难以快速建成教育市场体系。
  
  二、我国在促进教育市场化的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当前教育市场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国家主体功能对教育市场化发展的作用。国家应在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教育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发展规划的制定,重点专业的指导性教学大纲和计划的编制,教育投资计划的编制,学校资格审定,教学质量评估,教师资格水平的考核认定等方面,强化监督和执法力度;在控制方法上要由现行的直接参与转化为间接调控,吸收社会资本投资教育,引入市场更新和运行机制,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手段上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相关的管理软件,使既有的全国统一教学(如电大、自考)、统一资格考试(如计算机、英语)体系得以改进、完善,广泛应用,提高效能。同时,还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的学校运行体系和机制。
  2.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强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人口多是我国的一大特点,而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又有相当数量的人从事低级生产,这是发展所面临的真正压力。人是创造价值的根本力量,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人力素质既是生产函数的内在部分,也是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结构调整、面向经济的全球化,建立一个主动应变的、能响应到新潮流的“教育+培训”的网络体系,是提供合格劳动者的必要条件。必须给劳动者提供一个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具有均等机会进行创造的环境,特别是要使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以实现各行业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的全面替换。
  3.改革教育制度。在学校教育中要注重基础教育,调整学校的层次结构,改革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运行管理和招生考试制度,促进中学教育的专业分流和学习晋升机制,从根本上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政府应改革重视高等教育轻视基础教育,重视学校教育轻视在职教育,重视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观念和做法,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上倾注更多的精力。与此同时,要通过开放式办学和学分制、弹性学制及市场化运作,打开学校大门,通过学校资格、重点专业、重点课程、教师和学生资格及教学过程的检查、监督、考评控制,开放学历教育,吸收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4.推进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都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势头。③ 在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和独特地位。因此,构建与实施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创业人才,为发展中小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领军人才,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政府推进创业教育,可以借助行政职能,把学校内部的创业教育与校际间的创业设计大赛、有企业参与和有社会投入支持的学生创业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增强学生创办中小企业的勇气,进而带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5.将我国教育融入世界教育的大潮中。中国已加入“WTO”,中国教育唱“独角戏”的局面已经改变。外国教育机构不再仅仅加强与中国教育的交流,而且直接在中国境内设置教育分支机构,开展合作办学等。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只有将中国教育融入世界教育的大潮中,才能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增强竞争力,增强适应性。正如有些学者所说的:“我们是与‘狼’共舞,还是被‘狼’吃掉,新的一轮市场竞争迫使我们不得不以崭新的视角和观念来武装自己学习外国先进经验,营造自己的竞争优势。”④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国教育只有进入世界教育市场,才能验证自己的教育状况,寻找和发现弱点,不断改进,全面提高各类教育的质量,尽快实现与发达国家在教育上的齐头并进。
  
  [注释]
  ①②刘大椿.知识经济——中国必须回应[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330.
  ③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71.
  ④周憬.关于教育市场化的几点反思[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83.
其他文献
以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为研究对象,系统性地分析了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内涵、主要类型及应用特征,阐释了精密加工技术所涉及的重点内容及应用,最后从整体把握与严格材
[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民办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办教育的外部环境、发展基础、市场情况、投资要求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民办教育的举办者应适应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以降低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办教育 投资 选择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贾东荣(1968- ),男,山东齐河人,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办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