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宾市武宣县桐岭中学 广西 来宾 546100)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开辟想象的乐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想象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想象就如智力的翅膀,是一切创造的前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积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前提条件。培养想象力一定要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有了平等的对话想象力才能喷涌而出。教师要创设宽松、平等、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习成为师生间平等交流的过程。试想,如果教师一言九鼎,如同下了圣旨,学生还敢“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吗?学生不能“放”不能“鸣”,又何谈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教师要善于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用富有感情的体态感染学生,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情感、良好的心境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语文课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黄河之水从何而来”?如果回答“从巴颜喀拉山麓流出来”,这是地理课的答案,“黄河之水天上来”更接近语文课的回答。“雪化了变成什么”?如果在自然课上当然回答“变成冰”,若答“变成春天”无疑违反常识,但在语文课上却应该得满分。对于通过想象得出颇有创新的观点,教师不仅要点头称是及时表扬,而且要投以赞许的目光,使之受到鼓舞,感到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朗读少,更多的是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课文录音和教师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想想: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课文的“神”吗?平时我是很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的。我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通过教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实现了学生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在这个想象的世界里,每学生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学生的看法却又都是鲜活的,因为这些看法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的内心深处。
在学习散文《秋魂》时,我就是通过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让学生领悟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朗读“秋实”一段时,我告诉学生感情要投入,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株“成熟的麦穗”,一个“成熟的苹果”等,并把握好朗读技巧,文中的“不是”、“更不是”、“风、雨、光、热”,“早已”等词语要重读。最后边读边想象:因为自己是“成熟的果实”而低下了头,正由于有“风、雨、光、热”的帮助才得到了收获,因而内心充满了感激。这样学生就能在朗读中通过想象很好地领悟“秋实”的虚怀若谷。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学生反复诵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们到过海边或者江边吗?这段文字能使我们仿佛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结果,在音乐渲染声中,依托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意象,学生结合自己的阅历,经过再造想象,脑海中幻化出了一幅幅意境高远、气势磅礴、格调雄浑的壮美图画,进而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我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参悟文字,强化形象,理解苏轼的胸襟和情怀。随着学生想象的驰骋,机械的文字就变成了鲜活的形象,想象力的发挥激活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3.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开辟想象的乐土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见质疑的重要性。传统教育没给学生的质疑留下太多的想象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于是乎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试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想的木偶人?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它的外延与内涵都应该是广泛的。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候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此教师对课文要深入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诠释,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参考书某些粗浅的解读上。只有教师的理念新颖,才能用行动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惟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允许学生充分思考有自己见解的同时,对学生思维的偏差给予及时纠正。我经常训练学生多用“假如……”“还有没有反弹琵琶的想法”等方式来思考问题。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如果教师提问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想象力得到超常发挥。
学习《荔枝蜜》时,我启发学生:“文中描绘的小蜜蜂不计报酬,不辞辛劳,无私工作,这形象像谁呢?”于是,学生依据“原型”展开了创造性想象。有的说:“蜜蜂像培育我们的老师,一生辛勤无私奉献。”有的说:“蜜蜂就像我认识的那位张大爷,总是不辞辛劳地工作。”有的说:“蜜蜂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工作的人们。”有的还反弹琵琶提出不同的看法:“蜜蜂采花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这种只会忙碌不会思考的做法今天还值得提倡吗?”有些观点虽然不全面甚至偏颇,但很有创意,教师应给予肯定。经过不断引导,学生思维活跃了起来,对蜜蜂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想象力的火花迸发出来了,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正如一粒种子在发芽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宜的气候和水分一样,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也需要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培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利用语文学科的资源,千方百计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开辟想象的乐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想象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想象就如智力的翅膀,是一切创造的前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积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前提条件。培养想象力一定要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有了平等的对话想象力才能喷涌而出。教师要创设宽松、平等、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习成为师生间平等交流的过程。试想,如果教师一言九鼎,如同下了圣旨,学生还敢“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吗?学生不能“放”不能“鸣”,又何谈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教师要善于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用富有感情的体态感染学生,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情感、良好的心境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语文课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黄河之水从何而来”?如果回答“从巴颜喀拉山麓流出来”,这是地理课的答案,“黄河之水天上来”更接近语文课的回答。“雪化了变成什么”?如果在自然课上当然回答“变成冰”,若答“变成春天”无疑违反常识,但在语文课上却应该得满分。对于通过想象得出颇有创新的观点,教师不仅要点头称是及时表扬,而且要投以赞许的目光,使之受到鼓舞,感到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朗读少,更多的是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课文录音和教师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想想: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课文的“神”吗?平时我是很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的。我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通过教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实现了学生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在这个想象的世界里,每学生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学生的看法却又都是鲜活的,因为这些看法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的内心深处。
在学习散文《秋魂》时,我就是通过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让学生领悟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朗读“秋实”一段时,我告诉学生感情要投入,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株“成熟的麦穗”,一个“成熟的苹果”等,并把握好朗读技巧,文中的“不是”、“更不是”、“风、雨、光、热”,“早已”等词语要重读。最后边读边想象:因为自己是“成熟的果实”而低下了头,正由于有“风、雨、光、热”的帮助才得到了收获,因而内心充满了感激。这样学生就能在朗读中通过想象很好地领悟“秋实”的虚怀若谷。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学生反复诵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们到过海边或者江边吗?这段文字能使我们仿佛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结果,在音乐渲染声中,依托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意象,学生结合自己的阅历,经过再造想象,脑海中幻化出了一幅幅意境高远、气势磅礴、格调雄浑的壮美图画,进而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我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参悟文字,强化形象,理解苏轼的胸襟和情怀。随着学生想象的驰骋,机械的文字就变成了鲜活的形象,想象力的发挥激活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3.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开辟想象的乐土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见质疑的重要性。传统教育没给学生的质疑留下太多的想象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于是乎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试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想的木偶人?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它的外延与内涵都应该是广泛的。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候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此教师对课文要深入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诠释,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参考书某些粗浅的解读上。只有教师的理念新颖,才能用行动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惟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允许学生充分思考有自己见解的同时,对学生思维的偏差给予及时纠正。我经常训练学生多用“假如……”“还有没有反弹琵琶的想法”等方式来思考问题。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如果教师提问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想象力得到超常发挥。
学习《荔枝蜜》时,我启发学生:“文中描绘的小蜜蜂不计报酬,不辞辛劳,无私工作,这形象像谁呢?”于是,学生依据“原型”展开了创造性想象。有的说:“蜜蜂像培育我们的老师,一生辛勤无私奉献。”有的说:“蜜蜂就像我认识的那位张大爷,总是不辞辛劳地工作。”有的说:“蜜蜂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工作的人们。”有的还反弹琵琶提出不同的看法:“蜜蜂采花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这种只会忙碌不会思考的做法今天还值得提倡吗?”有些观点虽然不全面甚至偏颇,但很有创意,教师应给予肯定。经过不断引导,学生思维活跃了起来,对蜜蜂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想象力的火花迸发出来了,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正如一粒种子在发芽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宜的气候和水分一样,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也需要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培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利用语文学科的资源,千方百计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