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妇女离婚的不自由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国时期,我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与制度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离婚被赋予了理论上的自由。但是妇女离婚仍面临种种事实上的不自由。本文以《妇女杂志》为中心,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同时与法律史结合,试图从法律的限制、家庭的羁绊、经济与生活的约束、道德的谴责,说明妇女在离婚中面临的种种不自由。
  关键词:《妇女杂志》;民国妇女;离婚;不自由
  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中,从来没有“离婚”一说,只有男子对女子的“七去”与“三不去”。这种观念终于在近代有了转变。清末民初,宽松的社会大环境造成的民主风潮以及传入的西方民主自由观念,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管是婚姻的成立与解除,都应该自由和民主。离婚权不再由男子专属,妇女也可以提出离婚。当时,《妇女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提倡自由离婚的文章,民国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提倡自由离婚。从《大清民律草案》到《民律亲属法草案》,再到《民律草案》,它们关于婚姻自由和女性权利的变化有了一个渐进的体现。《大清民律草案》规定了离婚的九大理由,“第一次一体赋予了夫妻对等的离婚权”。[1]《民律亲属法草案》中规定:“夫妻不相和谐,两愿离婚的,得离婚。《民律草案》中离婚法分协议离婚与呈诉离婚,协议离婚说‘夫妻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者得行离婚’(第一三五九条)。[2]民法的“亲属编和继承编第一千零四十九条规定:“夫妻两愿离婚者得自行离婚但未成年人应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3]在司法层面上也承认了自由离婚。大理院作为当时的最高司法裁判机关,在民国四年上字第844号判例中指出:“婚约成立后经双方合意可以解除”,表明民国政府已经在法律上承认了离婚自由。但是,妇女离婚又面临了法律、家庭、经济和生活、传统道德各个层面的限制,造成妇女离婚事实上的不自由。
  一、法律对妇女离婚的限制
  虽然民国时期颁布了自由离婚的法律,但其中限制很多。《民律草案》中离婚法分协议离婚与呈诉离婚,呈诉离婚必须一方面犯了以下九款中的一款,才能提出:“1.重婚者;2.妻与人通奸者;3.夫因奸非罪被处刑者;4.彼造故谋杀害自己者;5.夫妇之一造受不堪同居之虐待,或重大之侮辱者;6.妻虐待夫之直系尊属,或重大侮辱者;7.受夫直系尊属之虐待,或重大侮辱者;8.夫妇之一造以恶意遗弃彼造者;9.夫妇之一造逾三年以上生死不明者”。[4]1930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民法》第四编亲属编关于离婚的规定与《民律草案》如出一辙。在《刑律草案》里也是一样。
  细看《民律草案》关于离婚条件的规定:第1条,关于重婚,虽然一方面禁止纳妾、重婚,一方面又规定:“娶妾非婚姻,自无所谓重婚”。[5]再看第2条和第3条,这两个规定和《刑律草案》如出一辙,即“妻与人奸通,其夫得提起离婚之诉,而夫与人通奸,则除因奸受刑外,其妻不得请求离婚”,[6]这是何等不公平。更为严重的是,在1922年一月十二日的《新闻报》里,载有《法部限制离婚》的新闻——“关于离婚诉讼,除民律草案所设定列举之原因可以解除婚约,关于大理院判例内,示限制之意”。[7]司法部训令各法院说:“对于受理请求离婚之件,务须严加取缔,而对于双方手续非十分完备者,尤不宜照准离异”。[8]“自来每一高等审判厅长上任,他的例行公事中,必有一件是饬令所属司法机关严限离婚”,[9]可以看出,妇女离婚不但不自由,而且不平等。
  再看离婚后对子女及财产的法律规定。从子女来看,《民律草案》规定:两愿离婚的,如有子女,应该归父养护,但如不满五岁,则仍须由母抚养,或者养到几岁,再领到父这里来,可由两造自定办法(第一三六六条)。呈诉离婚之后,子女的善后办法,与两愿离婚相似。此外,在1930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民法》第四编亲属编第一千零五十一条规定——“两愿离婚后关于子女之监护由夫任之但另有规定者从其约定”。[10]这就剥夺了妇女对子女的抚养权。从财产来看,两愿离婚的,妻不得向夫要求赔偿(第一三六八条)。呈请离婚以后,离婚的原因由于妻的(如妻与人通奸等),离婚后,妻也不能向夫要求费用;如果由夫的过失而起,那么夫应该给妻子暂时的生活费用,费用的多少,量夫的财力酌定。这只给了男子一个模糊的要求,妇女真正能拿多少费用不得而知。这些对子女与财产的规定,限制了妇女自由离婚。
  二、家庭对妇女离婚的羁绊
  妇女离婚的时候,还面对了许多家庭问题。例如离婚对子女的心理打击与教育问题、对娘家人带来的消极影响等。有人认为离婚“会使子女的保育不良”。[11]还有人从生物学的理论来反对离婚,认为“离婚之下的小孩多性质不良,以为不可离婚的根据”。[12]妇女考虑的是孩子跟随了父亲,就要面临后母的虐待,所基于对子女的考虑而不敢提出离婚。
  对于给娘家人带来的影响方面,妇女会考虑到离婚会被看作是“败坏门楣”,给娘家人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当时有一位妇女离婚后,“她的父亲母亲,时常对她长骂。子侄们都待她当个客,仿佛不是他们家里应有的人。”[13]在国外学者的著作里也有这样的描述——“她恳求她的父母允许她离婚,却因为传统道德的理由被指责,认为一个体面的女性应该‘在家从父既嫁从夫’,而且必须以‘三从四德’为生”。[14]妇女离婚不但得不到外界的支持,而且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这些家庭方面的难题,也限制了妇女的离婚自由。
  三、经济与生活对妇女离婚的约束
  在离婚的一切束缚里,常有经济原因,便是“女子自身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15]“生活资料一一都仰着男子的慈悲”。[16]她们没有遗产,又没有职业,生活不得不依赖男子。所以说离婚有两个劲敌——“第一是古时遗传下的礼教……第二就是现时女子经济独立的能力还是薄弱,不得不倚赖母家或丈夫的抉助”。[17]就算妇女想投入职业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难题。“不平等的补偿问题,产假不足和照顾小孩,在工作场所性骚扰,都是女性工作者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18]一经离异,妻子便失去了丈夫的经济给养,而且得不到补偿,必须承担很大的经济压力。当时《妇女杂志》记录一位男子,他的旧夫人烦人去要钱,他说:“我的钱还不够花,哪能再供给旁人呢,叫她先候一候吧。”甚至,有些地方如果是女方主动跟男方提出离婚,竟然还要妻子给丈夫钱。这些经济条件的约束,严重阻碍了妇女自由离婚。   四、传统道德对妇女离婚的谴责
  传统道德的根深蒂固导致对自由离婚有很多反对言论。反对离婚者认为离婚会造成道德堕落以及男女关系混乱。爱伦凯女士的自由离婚论发表以后,许多主张“旧道德”的学者极端反对她的结婚道德,竟至骂她为道德上的虚无主义,说爱氏主张的爱情是“肉欲的满足许多话”。[19]我国所谓贞操,完全指女子从一而终不失身于第二男子而言,所谓“好女不嫁二夫”。当时,“社会舆论对再嫁的妇人倍加歧视”,[20]所以离婚后的妇女要想堂堂正正的再嫁,完全是做不到的。
  妇女杂志中《一个不敢离婚的女子》[21]写了一件真事:一个叫淑贞的女子,多次因为她的丈夫嫌她的脚大要求她缠足而她不愿意的缘故而吵架,她丈夫说:“缠足总是妇女的天职。”甚至有一次她的丈夫故意穿着皮鞋去踩她的脚。终于她受不了了便尝试着去缠足,弄的脚尖拇指的骨头生生缠断了,脚背肿了。不久,她生了一个女孩,婆婆却因重男轻女而说她不中用,她的丈夫甚至说那不是他的亲生孩子。最终淑贞疯了。这就是顽固的封建传统对妇女的残酷毒害。有些妇女忍受不了在夫家所受的痛苦时,也想过离婚,但是她们根本不敢提出离婚。
  五、结语
  民国时期,虽然妇女被赋予了理论上的离婚自由,但是法律的限制、家庭的羁绊、经济与生活的约束、道德的谴责构成了妇女离婚事实上的不自由。有人对北京1917—1932年离婚诉讼案的判决结果作了统计,结果表明,“在16年间的离婚诉讼案中,由法院判决准许离婚的只占52.5%,有36.7%的诉离案都未核准”。[22]所以,民国时期虽然在观念上和法律上确立了女子拥有自由离婚的权利,但当时的社会背景却没给妇女自由离婚的条件。因此,不仅要在理论上给予妇女自由离婚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消除自由离婚事实上的多重限制,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妇女离婚不自由的问题。
  注释:
  [1]徐静莉:“‘变守’权衡、曲折演进:民初女性权利变化的基本轨迹——以婚姻、继承为中心”,载《江淮论坛》,2010年第2期.
  [2]乔峰:“中国的离婚法”,载《妇女杂志》,1922年4月,第8卷第4号.
  [3]法学教材编辑部《婚姻法教程》编写组:《婚姻立法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3年,第124页.
  [4]乔峰:“中国的离婚法”,载《妇女杂志》,1922年4月,第8卷第4号.
  [5]邓伟志:《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9页.
  [6]O.N.“离婚的意义与价值”,载《妇女杂志》,1922年4月,第8卷第4号.
  [7]瑟:“司法部限制离婚”,载《妇女杂志》,1922年4月,第8卷第4号.
  [8]邓伟志:《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2页.
  [9]瑟:“司法部限制离婚”,载《妇女杂志》,1922年4月,第8卷第4号.
  [10]法学教材编辑部《婚姻法教程》编写组:《婚姻立法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3年,第124页.
  [11]徐亚生:“离婚略论”,载《妇女杂志》,1930年,第16卷第3号.
  [12]饶上达:“离婚问题的究竟观”,载《妇女杂志》,1922年4月,第8卷第4号.
  [13]王思玷:“离婚与男女的经济平等”,载《妇女杂志》,1922年4月,第8卷第4号.
  [14]Amy D. Dooling:Women’s Literary Femin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Palgrave Macmillan, 2005, chapter5,p182.
  [15]徐学文:“女子的离婚权”,载《妇女杂志》,1922年4月,第8卷第4号.
  [16]宛扬:“男子方面的妇女解放”,载《妇女杂志》,1920年7月,第6卷第7号.
  [17]胡希:“离婚的两个劲敌”,载《妇女杂志》,1922年4月,第8卷第4号.
  [18]Amy D. Dooling:Women’s Literary Femin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Palgrave Macmillan, 2005, chapter2,p68.
  [19]李三无:“自由离婚论”,载《妇女杂志》,1920年7月,第6卷第7号.
  [20]郑永福,吕美颐:《近代中国妇女生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3页.
  [21]方民耘:“一个不敢离婚的女子”,载《妇女杂志》,1922年4月,第8卷第4号.
  [22]吴至信:“最近十六年之北平离婚案”,载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83页.
  作者简介:安沙(1992-),女,汉族,河北省张家口市,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社会史。
其他文献
摘 要:战争一直是古代和现代理论家关注的主题。所以把战争电影的主题定位好是一名导演的职责所在。由于本片并没有大幅度描述战争场面而是战前准备工作,所以本文以电影战前准备工作为切入点着重阐述,以古典和现代美分析其艺术追求和意义。  关键词:战争;古典与现代;英雄主义;艺术价值一、战争与战争美  战争本来就是一场争斗,是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一场重组。[1]在这个过程中总是残酷血腥的,但又是充满激情热血的。
期刊
朋友!走进十一小,在您为学校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折服的同时,一定会为另一种奇妙的风景感慨万千:几位身挂臂章,着装整洁、神态庄严,对您不乏彬彬有礼的值勤“小卫士”。几位身着礼服、身披绶带,英姿勃发,对您笑容可拘的“礼仪接待小美女”;几位手执话筒,口若悬河,妙语连珠、严谨中不乏幽默的“小主持人”。几位神态自若,风度有佳正在和教师、学生频频握手的颁奖嘉宾……噢,差点忘了,他们可都是吴忠市第十一小学普通的学
期刊
摘 要:在清末新政教育改革过程中,虽然中央表面上起到统一全局的作用,然而其中却隐含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的斗争。从清政府实施的教育举措看中央决策权的实际变化,新政不但没实现清朝中央的“集权”的美梦,反而更加疏离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新政中中央与地方互动与较量给我们今日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改革;地方督抚;改革启示  清末中央名义上是集权,握有最高权力,可以控制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方向
期刊
摘 要:节俭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个人道德规范,同时也是社会良好风气的重要体现。在分封制崩溃、井田制解体、思想文化开放的社会儒家节俭思想得以诞生,先秦儒家极其重视节俭重要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分别提出一些列关于节俭的观点,反思儒家节俭思想对促进个人的身心成长,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增强国家的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儒家;节俭;欲望;秩序  一、先秦儒家节俭思想的社会背景  1.分封制崩溃 
期刊
摘 要: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确保城市地下管线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中,需要采用科学管理方法跟进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工作。文章从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现状入手,剖析了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管线;基础设施建设;档案管理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可称之为
期刊
摘 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庸思想便是其中重要的思想之一。中庸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发挥和运用,对于我们自身的建设,社会的实践等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梳理和发掘《论语》中的中庸思想,是历史的必然,社会的需要,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论语》;中庸;不偏不倚  一直以来,被奉为“置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悖”的《论语》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
期刊
摘 要:《伊利亚特》作为古希腊最著名的作品《荷马史诗》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作为欧洲叙事诗的典范。它们经过一代代地口头流传,不断得到丰富加工。特洛伊战争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但神话和史诗却把它神化了。而阿喀琉斯作为一个人性丰满、英明远扬的“人化”英雄,又将人本主义精神对人的全部属性本身的肯定发扬光大。在荷马史诗中神人同形同性将内求善与外求美相结合,让神多了人的色彩。  关键词:神化 ;人化;《伊利亚特》 
期刊
多年前,《美国自由的故事》[1]一书的中文版进入中国。也是因此之缘故,美国学者埃里克·方纳教授为学界所熟知。如今他的又一部大作《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以下简称《给我自由》)来到中国,再次引起了我国学界的持续关注。[2]根据本书译者王希教授介绍,自该书2004年问世以来为600多所美国高校作为教材使用。有鉴于此,探究这样一部经典学术名著,无论从认识论还是方法论上来说,对于我们的美国政治史、社会
期刊
摘 要:诗歌是高度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可谓一字千金。抒情性是诗歌最本质的艺术特征。然而因为诗歌高度概括和语言精炼等特点,我们在阅读欣赏诗歌的教学实践中,领悟诗人的情感往往成为一个公认的重点和难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主要探索怎样挖掘诗歌教学中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赏析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挖掘;诗歌教学;思想;情感教育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
期刊
最近跟一位福建省平和县芦溪籍的朋友聊起王阳明,他提到当年王阳明当年(1517年)赣南剿匪,剿灭漳南匪患后,为使本地长治久安,凑清朝廷获批建立平和县,建县时本来是想将县城设在芦溪漳汀的。有这回事吗?有何根据?过去也常听人提出类似的疑问,小溪在明朝时无论在经济、人口、交通等方面都要比九峰有优势,为何不将平和县城设在小溪而设在九峰(原来叫河头大洋陂)?  前阵子还听到一位朋友讲起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当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