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解放日报》报道:最近一项阅读率调查显示,近几年来中国读者传统图书阅读率呈下降趋势,而电子书和网络出版物的阅读率却大幅上升。专家认为,数字时代带来了阅读革命,阅读载体的改变造成了读者的分流,不能简单就作出国人阅读率下降的结论。与此同时,这种阅读革命也为传统出版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顺应数字时代的出版要求?
“40%的家庭藏书量不到20本”说明了什么?
据光明网报道:近日,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率逐步下降的趋势明显——小学生的阅读率为62.8%,初中生为48.7%,高中生为39.6%。调查发现,超过三成学生拥有的图书数量少于10本,六成学生的个人藏书量不到20本;40%的家庭藏书量不到20本。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整个教育已经沦为了功利主义的教育。与应试有关的图书再贵也要买,再多也要读。哪个中学生的书包里少于20本书?所以说,中学生不读书实在是冤枉了他们。只不过他们的确不读与课本知识无关的课外书。他们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读那些书。所以说,只要应试教育制度不改变,中小学生不读课外书的状况不会得到根本改变。40%的家庭藏书量不到20本表面看是每个家庭的事,但每个家庭成员读书状况也是政府和国家的事。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17个部门联合发出了开展以“同享知识,共建和谐”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倡议。但这还不够,还应为全民阅读创造一些更好的机会,如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室的投入,还应让更多的人能免费读书等等。
网络“飙译”促成长篇小说出版
据《东方早报》报道:虽然我国目前的出版物中,翻译图书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但事实上读者所能阅读到的书已经经过出版商的筛选,大多数出版商只引进那些他们认为能够畅销赚钱的外文书,只引进出版人目光所及的图书,但这不可能完全满足每一位读者的兴趣。和商业上的“长尾理论”相似,事实上每一种图书都能找到他的读者,如今网上出现的翻译小组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需求。这些翻译爱好者,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出版商对图书翻译的话语垄断权,读者也将得到更多、更好的选择。当在网络上出现更及时、更丰富、质量更好的译本时,出版商的利益肯定将会损伤。
中国需要文化推广战略
据“学说连线”报道: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进程中自然发展而成的,这就决定了文化推广的历史。中国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文化推广战略,像经济发展战略那样,分阶段地推行各个步骤:先梳理、总结和提炼中国自身的文化精髓,再从长远角度评估文化推广将产生的各类正负影响,考察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真正需求,再循序渐进地完善各类中国文化的推广实体,比如,孔子学院、图书出口等,以期达到中国文化推广的最佳效果。
书报刊亭不姓“书”
据光明网报道:书报刊亭不姓“书”,这是人们早已见怪不怪的事情。在南京艺术学院西门外的书报刊亭里,只象征性地摆着几类都市报和杂志,大多数的空间多用来做生意,公用电话、饮料、烟酒,甚至现做烤肠,白天这个书报刊亭更像是一个早餐摊位。据南京市市容局有关人士透露,南京市书报刊亭约九成存在违规经营现象,主要问题包括披披挂挂、溢摊占道和超范围经营等。另外,销售色情刊物、盗版书报刊的书报亭也有很多,藏垢颇多的书报亭,已经到了不容小觑的地步。
炫耀性读书心理不可取
据《中国质量万里行》报道:什么叫畅销书?一本书又凭什么能够畅销?长期以来,武侠、爱情、政治内幕、名人传记是畅销书的四大类别。有的人却认为畅销书实际上只有两大类,一类是实用类的,比如教材、教学辅助读本、科技图书、医药图书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能让百姓长知识的书;另一种则是武侠、爱情、政治内幕、名人传记,这类书则以让百姓长见识,满足百姓的好奇心、知情权来达到让百姓购买的目的。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发现在中国人眼里畅销书却有了另外一种含意,买畅销书读畅销书正在成为“XX书我读过”一种炫耀性读书心理。因而,我们常常可以在身边发现一种怪现象,当一本书突然开始走红的时候,立马全城的读书人都在谈论这本书、买这本书。某一本书出版后,在没有人炒,没有人宣称这本书是畅销书之前,摆在书架上几个月几年都无人问津,可一旦被炒红了,立马由丑小鸭变成白雪公主,成为读者人人追捧的对象,凡是走进书店的人别的书都不问,就冲着那本书掏钱。这是文化的堕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畅销书自己的堕落?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畅销书的灾难起因于何时何地,人们只是懵懂地意识到,畅销书正在向媚俗投降,正在流鼻涕感冒却找不到良药。而不少作家更是如一只只丢进大锅里的青蛙,无可奈何地等着柴火将那锅里的水烧开,烫死自己。
“40%的家庭藏书量不到20本”说明了什么?
据光明网报道:近日,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率逐步下降的趋势明显——小学生的阅读率为62.8%,初中生为48.7%,高中生为39.6%。调查发现,超过三成学生拥有的图书数量少于10本,六成学生的个人藏书量不到20本;40%的家庭藏书量不到20本。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整个教育已经沦为了功利主义的教育。与应试有关的图书再贵也要买,再多也要读。哪个中学生的书包里少于20本书?所以说,中学生不读书实在是冤枉了他们。只不过他们的确不读与课本知识无关的课外书。他们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读那些书。所以说,只要应试教育制度不改变,中小学生不读课外书的状况不会得到根本改变。40%的家庭藏书量不到20本表面看是每个家庭的事,但每个家庭成员读书状况也是政府和国家的事。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17个部门联合发出了开展以“同享知识,共建和谐”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倡议。但这还不够,还应为全民阅读创造一些更好的机会,如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室的投入,还应让更多的人能免费读书等等。
网络“飙译”促成长篇小说出版
据《东方早报》报道:虽然我国目前的出版物中,翻译图书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但事实上读者所能阅读到的书已经经过出版商的筛选,大多数出版商只引进那些他们认为能够畅销赚钱的外文书,只引进出版人目光所及的图书,但这不可能完全满足每一位读者的兴趣。和商业上的“长尾理论”相似,事实上每一种图书都能找到他的读者,如今网上出现的翻译小组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需求。这些翻译爱好者,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出版商对图书翻译的话语垄断权,读者也将得到更多、更好的选择。当在网络上出现更及时、更丰富、质量更好的译本时,出版商的利益肯定将会损伤。
中国需要文化推广战略
据“学说连线”报道: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进程中自然发展而成的,这就决定了文化推广的历史。中国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文化推广战略,像经济发展战略那样,分阶段地推行各个步骤:先梳理、总结和提炼中国自身的文化精髓,再从长远角度评估文化推广将产生的各类正负影响,考察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真正需求,再循序渐进地完善各类中国文化的推广实体,比如,孔子学院、图书出口等,以期达到中国文化推广的最佳效果。
书报刊亭不姓“书”
据光明网报道:书报刊亭不姓“书”,这是人们早已见怪不怪的事情。在南京艺术学院西门外的书报刊亭里,只象征性地摆着几类都市报和杂志,大多数的空间多用来做生意,公用电话、饮料、烟酒,甚至现做烤肠,白天这个书报刊亭更像是一个早餐摊位。据南京市市容局有关人士透露,南京市书报刊亭约九成存在违规经营现象,主要问题包括披披挂挂、溢摊占道和超范围经营等。另外,销售色情刊物、盗版书报刊的书报亭也有很多,藏垢颇多的书报亭,已经到了不容小觑的地步。
炫耀性读书心理不可取
据《中国质量万里行》报道:什么叫畅销书?一本书又凭什么能够畅销?长期以来,武侠、爱情、政治内幕、名人传记是畅销书的四大类别。有的人却认为畅销书实际上只有两大类,一类是实用类的,比如教材、教学辅助读本、科技图书、医药图书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能让百姓长知识的书;另一种则是武侠、爱情、政治内幕、名人传记,这类书则以让百姓长见识,满足百姓的好奇心、知情权来达到让百姓购买的目的。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发现在中国人眼里畅销书却有了另外一种含意,买畅销书读畅销书正在成为“XX书我读过”一种炫耀性读书心理。因而,我们常常可以在身边发现一种怪现象,当一本书突然开始走红的时候,立马全城的读书人都在谈论这本书、买这本书。某一本书出版后,在没有人炒,没有人宣称这本书是畅销书之前,摆在书架上几个月几年都无人问津,可一旦被炒红了,立马由丑小鸭变成白雪公主,成为读者人人追捧的对象,凡是走进书店的人别的书都不问,就冲着那本书掏钱。这是文化的堕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畅销书自己的堕落?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畅销书的灾难起因于何时何地,人们只是懵懂地意识到,畅销书正在向媚俗投降,正在流鼻涕感冒却找不到良药。而不少作家更是如一只只丢进大锅里的青蛙,无可奈何地等着柴火将那锅里的水烧开,烫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