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笑相关的痒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发笑相关的痒,更像是一种社会化行为
  不少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给一个人挠痒时,虽然手指还没接触到,可对方已经蜷缩着笑成了一团。
  这种情况看上去和笑点有关,不过在更深层次上却牵扯到痒这种感觉的形成机制。后者是神经学研究中最有趣的领域之一。到现在人们甚至还不能断定,将痒和笑联系起来究竟是一种生理反应,还是社会化行为?
  
  一种不适的感觉
  痒是一种身体的防御机制,其产生涉及人的意识的各种机制。人们普遍认为,引起痒的神经纤维与触觉和痛觉有关。
  过去一个世纪,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对痒这种神经反应的研究似乎被遗忘在了角落。
  让人感到尴尬的是,现在人们对痒的认识和还没有学会使用蒸汽机的前辈没多大区别,甚至大多数医生和研究人员目前所接受的对痒的定义,还是三个半世纪前德国内科医生塞缪尔·哈芬雷弗提出的。
  哈芬雷弗在1660年首次给瘙痒症状下了定义:“瘙痒是一种会诱发抓挠欲望的不适感觉。”不停抓挠皮肤试图迅速止痒,其结果只是徒增烦恼,陷入“越抓越痒”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情况下,甚至能引发出血和感染。
  痒和痛的区别
  痒感被认为和疼痛有关联。人的皮肤下散布着一层被称为“痛觉感受器”的神经末梢。它的功能是把可能会带来伤害的刺激信息传递给脊柱和大脑。这些神经元感受到较弱的攻击会带来痒的感觉,而完全的攻击刺激会带来疼痛感。
  也有理论认为,一些神经元负责痛觉,另一些神经元负责痒的感觉。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有一组负责痛觉的神经元,但它们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分辨痛感和痒感。
  尽管痛觉和痒混淆不清,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当人们感到疼痛时,身体会有缩回反射。比如,伸手靠近蜡烛的火焰,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会产生一种把手缩回的强烈欲望。
  但痒带来的反应却是相反的,搔挠反射会把注意力引向受影响的皮肤。这其实也是一种身体的自我防御,比如,为了减轻被蚊虫叮咬后的症状,搔挠可以去掉皮肤上或头发中携带的不需要的东西。
  一种加强友谊的交流方法
  与发笑相关的痒,更像是一种社会化行为,而非简单的条件反射。对灵长类这样的社会化动物来说,挠痒是一种加强友谊的交流方法。
  英国朴茨茅斯大學的心理学家玛丽娜·达维拉-罗斯在研究中注意到,年轻的猿猴最享受挠痒。她说:“它们给年幼的猿猴挠痒,根本不想停下来。”
  对年轻的猿猴以及人类来说,挠痒是一种好玩的打闹。它能玩得上气不接下气,而正是来不及呼吸,导致了笑声。
  在1000万到1600万年前,人类从类人猿中分离出来,因此这种挠痒发笑的社交传导机制已存在了很久,甚至历史更为悠久。因为在灵长类之外的动物身上,也观察到相似的行为。
  点开视频网站,可以发现有不少热门视频,都是各种动物在体验搔痒时的奇怪表情。
  比如,在BBC拍摄的动物纪录片《行星地球》中,就有灰熊在树上蹭痒时露出陶醉表情的镜头。在其他频中,还能看到人们给猫头鹰、企鹅、大象乃至鱼挠痒。
  这些视频可能反映了挠痒会给动物带来快乐,但要测试它们表现出来的挠痒和发笑的行为是否与人类的行为类似,并不简单。
  就连我们喜爱的猫和狗也未必如我们所想的那么喜欢被挠痒。毕竟人类的挠痒并不完全是一种界限明确的行为。
  对不同的人来说,挠痒可能让人感到愉快,也可能感到痛苦;挠痒可能是快乐的事情,但也可能成为折磨人的一种形式。
  挠痒能带来快感
  好在生活中见到的绝大部分挠痒行为都是快乐的,而不是酷刑。
  中国有句话叫“搔到痒处”,指的是说话说到点子上,事情做到最佳处。与此遥相呼应的是美国诗人奥登·纳什的诗句:“幸福就是所有痒处都能挠到。”
  在不少情况下,挠痒不是疼痛的延伸,而是能增加幸福感的行为。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生理学家乔治·毕晓普曾在《皮肤科研究》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说:“在不痒的地方用力挠会产生疼痛,但是在痒的地方用力挠,则会带来一种极为微妙的愉悦。”
  这种带来愉悦的痒并非大脑反应,而是脊柱反应。研究者曾在2009年给灵长类动物注射组织胺,让它们的腿部感到痒,同时用电极来监控它们的脊髓丘脑束的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刚把组织胺注射进去,那些动物的神经就开始快速兴奋。挠了几下之后,这些神经元又显示出兴奋状态。
  电极让研究者了解到痒会对脊柱产生作用,但是不会对大脑起作用。但是,在注射前进行搔挠不会抑制兴奋的神经元。看起来,脊柱能够分辨什么时候搔挠是有效的,什么时候是无效的。
  有趣的是,这种挠痒带来的愉悦感,也和打哈欠一样,会在人群中“传染”。有医生反映,在治疗疥疮患者后,他们自己也会开始感到痒。而研究者也进行以痒为主题的讲座,以便观察能否让听众有痒的感觉,结果证实,痒是能够通过心理暗示来传播的。隐藏的摄像头揭示了在这类讲座中,听众挠痒的时间比听其他主题的讲座要长很多。
  灵长类动物的试验表明,猴子之间也会发生传染性挠痒,这暗示了一种进化趋势——当人们看到其他人挠痒时,自己也会挠痒。
其他文献
“海外置业的人群正在壮大,购房人群正在从高净值人群向中等收入群体下沉”。  尽管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关于美国收紧移民政策的新闻铺天盖地,但来自南加州地区的房地产经纪人钱彼得却没有感到市场的冷清。每天,向他咨询买房的中国客户仍然络绎不绝,“八成求购者是来买学区房的,買到好高中的学区房,孩子去常青藤大学的概率就相对高些,这是刚需。”钱彼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的交易量没有下跌,反而上涨了。”
人们把补钙作为防治骨质疏松的金科玉律,而科学证据却泼了一瓢冷水  骨质疏松是困扰老年人的常见问题。它会导致骨折的风险大大提高。  我们的骨骼主要是由矿物质组成的,磷酸钙是最主要的成分。矿物质的密度高,骨骼就坚固强壮;矿物质密度低,骨骼就疏松易折。矿物质在骨骼中的变化取决于沉积和流失两个同时存在的过程。在30岁以前,沉积超过流失,所以骨密度增加,骨骼越来越强壮;30岁之后,流失超过沉积,骨密度就逐渐
中国商务部有权把第三方的申诉意见考虑在内。和君创业方面预计,此次申诉的审议需要至少两个月。该公司表示: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并不代表特定企业,而是“一般性”地保护国内品牌免遭强势外国公司的侵害。  据其提供的资料显示,麦当劳占有中国快餐汉堡市场的53%,按照交易条款,麦当劳将對在华销售收取6%的特许使用费,而全球比例是3%,因此麦当劳涉嫌滥用其主导地位牟取高于平均水平的特许使用费。  和君创业没有要求商
“铲屎官”:对宠物主的戏称  年輕人多于老年人  女性多于男性  中等偏下收入人群占比最高  大中城市居民占比最高“铲屎官”在市民中的占比排名  No.1:北京  No.2:重庆  No.3:上海  No.4:成都  No.5:广州  No.6:杭州  No.7:深圳  No.8:南京  No.9:天津  No.10:东莞他们养的宠物  No.1:狗  No.2:猫  No.3:鱼  No.4:乌
一些过去局限在圈内人士,且是出于爱好而制作与收藏的工艺品,为何在最近几年里变成了全民投资的对象?  其中肯定有社会游资的炒作。  文玩市场价格的快速上涨将原先热衷于投资房地产、重金属的很多人吸引到了这一领域。而这些人有两个特征:一是购买力强,二是盈利目的明确。他们进入文玩市场,并不看重长期的收藏价值,也不是出于爱好,“捞一票”就走的心态很重。在这样的炒作之下,文玩市场的价格也就出现了违背其收藏价值
近年来,各大社区里五花八门的自动售水机随处可见。促销人员介绍说。售水机的水品质更好,经济实惠,办卡还能多送水,受到市民青睐。  自动售水机里买到的水真的安全可靠?有无监管?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当下自动售水机多数为三无产品,资质造假,设备质量和维护等难达标。而对潜藏在“优惠”背后的风险,消费者多不知情。多数自动售水机为三无产品,滤芯里爬蟑螂卫生堪忧  “花2块钱能喝好几天,水质软且没有水垢,性价比很高
是什么力量支撑这位文化长者在晚年经历丧夫并丧女之痛之后,又走过了18年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季康告别人世,享年105岁。而她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杨绛。杨绛身后,很多人津津乐道于她和钱锺书的往事,而一直萦绕在笔者心头的困惑是:是什么力量支撑这位文化长者在晚年经历丧夫、丧女之痛之后,又走过了18年。杨绛、钱锺书夫妇的几位友人,在为笔者解惑时,言谈中无不流
“90后”租房客特点鲜明  男性多于女性  本科学历占大多数  近半数单身  三分之二的租客希望未来能留在租房城市他们的理想房租支出  3000元以下他们选择最多的租房模式  合租他们在租房时的考虑因素  No.1:租金合理  No.2:交通  N0.3:治安  No.4:周边配套  No.5:房屋质量与“70后”“80后”相比,他们  不在乎房屋朝向  特别在乎有无电梯他们的理想租房房型排序  
厦门市民王先生在一家知名婚恋网站上注册找女友,很快就有“条件优秀”的会员主动联系,并通过网上聊天建立“恋爱关系”,但最终女友没谈成,王先生被骗走22万元。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本刊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征婚交友诈骗案呈多发态势,诈骗团伙伪造个人信息在一些知名婚恋网站注册会员,针对网站会员实施诈骗,有的受害者单笔被骗上百万元。团伙精心编写数十页“剧本”  2017年底,厦门市民王先生通过世纪佳缘
苏州目前在制造业上的影响力,在古典人文方面的辐射力,有不少是铁路带来的  苏州,这个曾被汽笛声唤醒的古老城市,至今仍然在享受着铁路带来的红利。或许,她并不觉得风驰电掣的火车过于粗豪,在她听来,汽笛声就像吴侬软语,像评弹、昆曲一样婉转优美。  铺路声惊动了水巷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自建城以来,就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一副安闲的样子。  时光到了20世纪初叶,当人们在商店鳞次栉比的观前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