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随时随地发现讲点,把讲点引入生活,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等。
[关键词]学生 英语 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该科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习成为一种由兴趣出发的主动行为。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英语。具体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知识层次低的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阅读性强、推理性强的练习由智力因素突出的学生做。根据渐进性原则,在部分学生确有困难,难以为续时,适当放慢进度,查漏补缺,甚至是“开小灶”,让他们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充满信心,一步步地赶上。对待“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要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进而乐此不休。
2.关心鼓励。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实行平时成绩计分制,鼓励学困生平时多表现、多加分,增进了他们学习的动力。课下,我经常走到学生中间,多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亮点;在课堂上,我也不失时机的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在鼓励声中,学生积累了成就感,逐步建立起了自信。
二、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饱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谈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
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用学生吸引学生”,如,我班有一个男孩,很爱笑,见到我总会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便叫他“高兴”。还有“梁帅”叫成“帅哥”,“董伟”叫成“董事长”,一位有点像姚明的大个子,我叫他“姚明”……当我这样叫他们时,他们很高兴,其他同学也很兴奋,那么他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老师身上。又如我在讲某个单词时,会举一些敏感话题的例子,随时把学生引入例子,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最了解本班学生,所以当某个学生的名字出现在你的例子中会不会很有意思呢?我在讲make one’s promise(遵守诺言)时,我举了一个例子:It is easy to say “I love you”, but it is hard to make his or her promise.“love”这个词是大学生最敏感的话题,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也不是件坏事。学生不是因为记住了我讲的话才记住了所讲内容,而是由于熟悉话中的人物或对其中的话题感兴趣才记住了内容。
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
三、随时随地发现讲点,把讲点引入生活,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展开话题。比如,网络那一单元,教师可以把最新流行的网络名词介绍给学生,顺便把网恋的话题留给学生讨论。这样不仅活跃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也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
英语有一则谚语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抓住学生,也可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观教具(如图片、挂图、简笔画)设置情景。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没有没情景的语言,有了情景学生才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发展,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根据不同的情况下课前可给学生设置一个新的“悬念”,留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或者根据课上所讲内容给学生留表演的作业。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也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锻炼学生开口讲英语的能力。
四、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英语作为语言的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辨析词语用法、介绍英美风情知识等,还可适当刊登一些游戏方法、英语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日记等;可以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会话或短剧等小组活动;结合实际地组织英语竞赛,如:英文书写竞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单词接龙比赛、智力比赛等。教师要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
六、结束语
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2]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学生 英语 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该科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习成为一种由兴趣出发的主动行为。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英语。具体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知识层次低的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阅读性强、推理性强的练习由智力因素突出的学生做。根据渐进性原则,在部分学生确有困难,难以为续时,适当放慢进度,查漏补缺,甚至是“开小灶”,让他们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充满信心,一步步地赶上。对待“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要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进而乐此不休。
2.关心鼓励。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实行平时成绩计分制,鼓励学困生平时多表现、多加分,增进了他们学习的动力。课下,我经常走到学生中间,多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亮点;在课堂上,我也不失时机的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在鼓励声中,学生积累了成就感,逐步建立起了自信。
二、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饱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谈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
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用学生吸引学生”,如,我班有一个男孩,很爱笑,见到我总会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便叫他“高兴”。还有“梁帅”叫成“帅哥”,“董伟”叫成“董事长”,一位有点像姚明的大个子,我叫他“姚明”……当我这样叫他们时,他们很高兴,其他同学也很兴奋,那么他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老师身上。又如我在讲某个单词时,会举一些敏感话题的例子,随时把学生引入例子,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最了解本班学生,所以当某个学生的名字出现在你的例子中会不会很有意思呢?我在讲make one’s promise(遵守诺言)时,我举了一个例子:It is easy to say “I love you”, but it is hard to make his or her promise.“love”这个词是大学生最敏感的话题,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也不是件坏事。学生不是因为记住了我讲的话才记住了所讲内容,而是由于熟悉话中的人物或对其中的话题感兴趣才记住了内容。
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
三、随时随地发现讲点,把讲点引入生活,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展开话题。比如,网络那一单元,教师可以把最新流行的网络名词介绍给学生,顺便把网恋的话题留给学生讨论。这样不仅活跃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也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
英语有一则谚语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抓住学生,也可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观教具(如图片、挂图、简笔画)设置情景。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没有没情景的语言,有了情景学生才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发展,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根据不同的情况下课前可给学生设置一个新的“悬念”,留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或者根据课上所讲内容给学生留表演的作业。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也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锻炼学生开口讲英语的能力。
四、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英语作为语言的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辨析词语用法、介绍英美风情知识等,还可适当刊登一些游戏方法、英语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日记等;可以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会话或短剧等小组活动;结合实际地组织英语竞赛,如:英文书写竞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单词接龙比赛、智力比赛等。教师要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
六、结束语
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2]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