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聋校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聋校语文;多媒体课件;基本方法
对于听力丧失或有部分残余听力的聋哑儿童,他们的生理特点也就决定了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视觉来接受绝大部分信息,多媒体的一些特点也就大大拓展了在传统聋校教学中的方式。因此,多媒体教学是实现聋校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多媒体是一种高度视觉化信息传递工具,它图像逼真、色彩鲜艳,具有动画功能,还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对聋生来说具有直观、形象、运动、交互和可重复性,对聋生的生理缺陷进行有效的补偿。于是,我摸索着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将成品课件投入到聋校教学中去。
一、利用多媒体功能,可以实现聋儿语训工作与电脑的整合
对聋幼儿进行发声训练,是聋校语文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过去,囿于硬件设备的限制,教师在对聋童进行发声训练时,用得最多的是一些土办法,如对着镜子训练口型,让聋童吹点着的蜡烛练气息等,费时多,成效差,经过训练的聋童多数也就只能完成正确的口型,真正发出的声音还不是能清晰地与人进行交流的。而现在,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运用相应的训练软件,可以使得聋儿语训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其效果与以往的土方法也不可同日而语。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聋校语文课程与电脑的整合
耳聋学生不像正常学生那样,学前已有口语基础,入学识字后,依语学文,而是学语学文都从入学后开始,语与文之间关系是“依文学语”“以语学文”。由于没有口语基础(尤其是那些没经过早期语训的聋童),只能用眼睛代替耳朵,去认识事物、现象。从对方指点的事物或比划出的事态,获得感性形象,肤浅地、不完整地理解意思。对于这些聋生来说,字音、字形、字义都要通过学才能获得,所以聋校的语文教学,任务重,难度大,尤其是抽象类的知识传授存在着巨大的困难,这使得传统的聋校语文教学手段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与聋校语文教学的逐步整合,为聋校的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亮丽的天空。从一年级学生开始,便将学习电脑和学习汉字结合起来,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目前的电脑都安装有全拼输入法和智能双拼输入法,利用电脑,我们可以将全拼码(或双拼码)、认字和电脑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在认读汉字的过程中又不断巩固了音节的拼读,同时又熟悉了键盘,掌握了电脑的操作常识。
利用电脑汉字输入法来识字,先看屏幕上的字(注音)和图片,弱听儿童及重听儿童可同时利用调频耳机听音,然后用手敲击键盘输入,这们既可轻而易举地解决聋生学习过程中音形义不能对应的难题,又协调了眼、手、耳等感官,达到识字、动手、练脑的目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另外,由于教学软件(或自制课件)可提供大量充满符合聋童学习心理的、能调动他们学习兴趣的随机性的练习题,使得聋童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同一语言信号的反复刺激,从而形成内化的语言能力。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聋童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化难为易,突破学习难点。聋生的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为自身的特殊情况所制,抽象思维发展较同龄正常人缓慢而滞后。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面对越来越深的课文,越来越抽象的词句,学生和教师都有些勉为其难。而多媒体的介入,则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很好地协助聋生突破学习难点。如《桂林山水》(实验制聋校语文教材第15册)这一课,聋生的学习难点是体会桂林山水的景物特点,从而明白“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由。以前,由于聋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不能很好地想象出桂林的水是如何地“静”、“清”、“绿”和桂林的山是如何的“奇”、“秀”、“险”,使教学者总感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雾里看花”的感觉。现在,由于运用了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手段,不用教师费多大力,学生就很清晰地明白了这些内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给聋生提供了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重要的是,当聋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上可以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聋生的思维朝深层发展。在学习《捞铁牛》(实验制聋校语文教材第12册)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动画将课文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利用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对比曾经学习过的课文《皮球浮上来》(实验制聋校语文教材第6册)和《曹冲称象》(聋校补充教材),使聋生透过文字本身,认识到(虽然尚说不出)事情背后的科学原理,使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三)利用多媒体拔动心弦,熏陶聋生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聋生与外界的接触面窄,情感体验非常肤浅。因此,情感熏陶在聋校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运用传统手段,聋生很难入情,入境,而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达到很理想的效果。在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实验制聋校语文教材第15册)这篇课文时,教师将电影录相中董存瑞手托炸药包屹立在桥下的画面截取下来,定格、放大,董存瑞那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坚毅形象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同学,同时,教师还将烈火中的邱少云的图片、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图片、刘胡兰昂首走向铡刀的图片等进行了集中的展示,使得聋生的感情受到了更大的激荡,使他们对革命先烈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怕犧牲的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情感逐步走向升华。
(四)利用多媒体广闻博收,开阔聋生视野。聋生的信息来源于眼睛,他们眼睛之外的事物就不能或很少途径去认识。传统的手语描述简约、概括,提供的信息具有很大的模糊性,甚至可能给聋生带来理解上的错位。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则可以说为他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中央教科所特殊教育研究室正拟牵头组建特教信息资源库,相信不久的将来,当聋生打开互联网,能很轻松地从沿海地区的特教网站中欣赏绚丽多姿的海洋奇观;从江南地区的特教网站上看到小桥流水的水乡风情;在东北地区的特教网站上领略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古今中外的信息可以那么直观地展现在眼前,必然可以使聋生获得空前的知识积累,极大地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关键词】聋校语文;多媒体课件;基本方法
对于听力丧失或有部分残余听力的聋哑儿童,他们的生理特点也就决定了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视觉来接受绝大部分信息,多媒体的一些特点也就大大拓展了在传统聋校教学中的方式。因此,多媒体教学是实现聋校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多媒体是一种高度视觉化信息传递工具,它图像逼真、色彩鲜艳,具有动画功能,还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对聋生来说具有直观、形象、运动、交互和可重复性,对聋生的生理缺陷进行有效的补偿。于是,我摸索着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将成品课件投入到聋校教学中去。
一、利用多媒体功能,可以实现聋儿语训工作与电脑的整合
对聋幼儿进行发声训练,是聋校语文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过去,囿于硬件设备的限制,教师在对聋童进行发声训练时,用得最多的是一些土办法,如对着镜子训练口型,让聋童吹点着的蜡烛练气息等,费时多,成效差,经过训练的聋童多数也就只能完成正确的口型,真正发出的声音还不是能清晰地与人进行交流的。而现在,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运用相应的训练软件,可以使得聋儿语训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其效果与以往的土方法也不可同日而语。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聋校语文课程与电脑的整合
耳聋学生不像正常学生那样,学前已有口语基础,入学识字后,依语学文,而是学语学文都从入学后开始,语与文之间关系是“依文学语”“以语学文”。由于没有口语基础(尤其是那些没经过早期语训的聋童),只能用眼睛代替耳朵,去认识事物、现象。从对方指点的事物或比划出的事态,获得感性形象,肤浅地、不完整地理解意思。对于这些聋生来说,字音、字形、字义都要通过学才能获得,所以聋校的语文教学,任务重,难度大,尤其是抽象类的知识传授存在着巨大的困难,这使得传统的聋校语文教学手段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与聋校语文教学的逐步整合,为聋校的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亮丽的天空。从一年级学生开始,便将学习电脑和学习汉字结合起来,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目前的电脑都安装有全拼输入法和智能双拼输入法,利用电脑,我们可以将全拼码(或双拼码)、认字和电脑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在认读汉字的过程中又不断巩固了音节的拼读,同时又熟悉了键盘,掌握了电脑的操作常识。
利用电脑汉字输入法来识字,先看屏幕上的字(注音)和图片,弱听儿童及重听儿童可同时利用调频耳机听音,然后用手敲击键盘输入,这们既可轻而易举地解决聋生学习过程中音形义不能对应的难题,又协调了眼、手、耳等感官,达到识字、动手、练脑的目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另外,由于教学软件(或自制课件)可提供大量充满符合聋童学习心理的、能调动他们学习兴趣的随机性的练习题,使得聋童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同一语言信号的反复刺激,从而形成内化的语言能力。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聋童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化难为易,突破学习难点。聋生的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为自身的特殊情况所制,抽象思维发展较同龄正常人缓慢而滞后。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面对越来越深的课文,越来越抽象的词句,学生和教师都有些勉为其难。而多媒体的介入,则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很好地协助聋生突破学习难点。如《桂林山水》(实验制聋校语文教材第15册)这一课,聋生的学习难点是体会桂林山水的景物特点,从而明白“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由。以前,由于聋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不能很好地想象出桂林的水是如何地“静”、“清”、“绿”和桂林的山是如何的“奇”、“秀”、“险”,使教学者总感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雾里看花”的感觉。现在,由于运用了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手段,不用教师费多大力,学生就很清晰地明白了这些内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给聋生提供了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重要的是,当聋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上可以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聋生的思维朝深层发展。在学习《捞铁牛》(实验制聋校语文教材第12册)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动画将课文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利用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对比曾经学习过的课文《皮球浮上来》(实验制聋校语文教材第6册)和《曹冲称象》(聋校补充教材),使聋生透过文字本身,认识到(虽然尚说不出)事情背后的科学原理,使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三)利用多媒体拔动心弦,熏陶聋生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聋生与外界的接触面窄,情感体验非常肤浅。因此,情感熏陶在聋校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运用传统手段,聋生很难入情,入境,而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达到很理想的效果。在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实验制聋校语文教材第15册)这篇课文时,教师将电影录相中董存瑞手托炸药包屹立在桥下的画面截取下来,定格、放大,董存瑞那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坚毅形象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同学,同时,教师还将烈火中的邱少云的图片、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图片、刘胡兰昂首走向铡刀的图片等进行了集中的展示,使得聋生的感情受到了更大的激荡,使他们对革命先烈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怕犧牲的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情感逐步走向升华。
(四)利用多媒体广闻博收,开阔聋生视野。聋生的信息来源于眼睛,他们眼睛之外的事物就不能或很少途径去认识。传统的手语描述简约、概括,提供的信息具有很大的模糊性,甚至可能给聋生带来理解上的错位。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则可以说为他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中央教科所特殊教育研究室正拟牵头组建特教信息资源库,相信不久的将来,当聋生打开互联网,能很轻松地从沿海地区的特教网站中欣赏绚丽多姿的海洋奇观;从江南地区的特教网站上看到小桥流水的水乡风情;在东北地区的特教网站上领略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古今中外的信息可以那么直观地展现在眼前,必然可以使聋生获得空前的知识积累,极大地提高语言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