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对辅导员这一职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辅导员队伍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职称体系,加强辅导员这一职业的专业化建设,使辅导员这一职业终身化。
关键词 大众化高等教育 辅导员队伍建设 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特点
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仅仅能够容纳不超过15%适龄青年接受教育时,那么这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当这个比例超过15%时,即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性质开始具有大众化性质,高等教育规模膨胀并出现一些新的办学模式。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纷纷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我国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到2005 适龄青年毛入学率达到21%才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学校规模膨胀,学生人数激增。1999年扩招以后出现了很多万人大学,很多大学投巨资兴建新校区以容纳更多的学生,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的办学模式,它的特点之一也是学生人数较多,基本上都在万人左右。
(二)大学这一机构日益复杂化,部门职责更加细化。最初的大学只有老师和学生,行政事务都是由任课教师兼任,随着大学的发展,出现了专门处理学校行政事务的行政人员,甚至行政人员在大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较色,行政部门成为大学的核心机构。到现在,学校的后勤部门不再仅仅是大学的一个独立部门,而是日益社会化。学校把食堂、澡堂等外包给社会个体和组织来进行经营和管理。
(三)大学课堂生师比例变大。学生人数增加对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影响。学生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就重,短时间内也无法使教师人数的增加跟上在校学生人数的膨胀,除非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降低条件引进教师。因此,在大众化教育时代,教师传授知识的也就是“教书”的职能日益强化,而“育人”的职能日益弱化。教学任务再加上科研任务使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外,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课外给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
(四)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之下,高等教育的大门更加宽敞,受教育机会增加,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同样参与就业的人数也相应增加,势必带来就业竞争与压力的加剧。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而言可能越来越小。
(五)大学生心理问题凸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正好处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化,对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群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这一组织机构日益复杂,大学生这一群体越来越庞大,大学校园的生活越来越社会化。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高校辅导员要关注学生的人身安全、知识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所以辅导员队伍不能是临时兵,而应该是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化队伍,配合理论教师和专业教师引导学生搞好学习、对学生的课外生活进行有效的管理,及时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干预,及时对学生寝室,同学之间产生的小摩擦进行化解;同时教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就业竞争与压力。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建立起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目前看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辅导员职业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欠缺。辅导员队伍参差不齐,据了解,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结构还远远没有达到专业化的水平,辅导员要么由教师或行政人员兼任,要么由一些从其他岗位淘汰下来的人员充当。“辅导员应该是经过专业学习与培训并达到任职基本要求,是专门岗位和专门人员的统一体;是在社会上已经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准入、考核、晋级、淘汰机制,是规范的职业标准与健全的行业体系的统一体;是形成了辅导员制度化的学习与培训网络,是专业发展可持续性和职业环境和谐性的统一体”。心理辅导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是辅导员职业专业性的重要支撑,然而事实上当前的高校辅导员非常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心理辅导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也不够,对辅导员的培训多是集中进行统一而又比较单一的知识学习,很少有类似于“如何做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二)辅导员职业的职业化程度不够。辅导员没有完善的从业、晋升机制,没有完善的职称体制。高校教师上岗要持有教师从业资格证,而且还有明确的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教授的职称评定体系;行政人员走的是科层路线;辅导员则既非行政人员也非实际意义上的教学人员,没有专门的职级、职称发展渠道。辅导员的岗位处在一种很尴尬的位置。在学生眼中,“辅导员管理他们在学校的一切”,是他们大学生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而家长和社会却对辅导员这一称谓很是陌生,有点像中学时的班主任,但是却没有直面的教学任务,不给学生讲授理论课和专业课。总而言之,辅导员还是一种不够成熟、不够定型的职业。
(三)辅导员职业岗位定位不高。辅导员在大学中属于一个“没有地位的职务”,待遇相应地偏低,辅导员既不属于教师编制,也不属于行政编制;有的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明确指出辅导员无编制。辅导员自身从工作中难以找到成就感, “有调查结果发现35.4%的辅导员基本上或完全体验不到自己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职业价值感。他们认为,辅导员职业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不能完全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人生价值”。
(四)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动性很大。发展空间的模糊性与不稳定性、成就感的缺失、待遇偏低,这些问题导致辅导员要么积累了相当的管理经验转向行政岗位;要么通过继续学习走上教学岗位;再或者离开学校另辟他途。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比如住校、值夜班等等也让年龄稍大的辅导员不得不离开这一岗位。再加上当前人力资源市场资源丰富,校方可以相对轻松地找到替换的人选。以上种种原因使得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很大,更换频率很高。 三、大众化背景之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
在大众化背景之下的辅导员的概念内涵已经发生了改变,在精英时代,辅导员的主要职能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在大众化时期,辅导的职责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以外的学生生活、心理、就业等等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这对辅导员的素质与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队伍应该是一支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团队,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掌握相当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必要的教育规律;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要打造专业的辅导员队伍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应该用政策法规来提高、保证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使高校辅导员职业终身化。首先,高校要把辅导员的编制纳入高校正规编制之内,制定专门的辅导员编制,而不应该是模棱两可往其他编制上挂靠。其次,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辅导员职称评定体系,使辅导员的从业更加规范化,使辅导员职业有自己的发展与提升空间,不再是一个“跳板”、一种通往其他岗位的过渡性的工作,逐渐实现职业终身化。
(二)加强深化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从辅导员的招聘抓起,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其实要求很高,很辛苦,身体素质、办公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教育知识、心理学知识、对教育事业的认知、对学校机构的了解、对突发事件的控制与处理能力,交流与沟通的水平,思想觉悟与良好的道德修养等等,这些都在招聘考察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还需要重点考察他们的自我、人格特质和动机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将会决定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好坏,而且这些特征是很难通过其任职后的短期学习和培训就能够得到改善的。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重点体现在心理辅导与管理能力上面。所以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学知识学习与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是加强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加强完善与改进辅导员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建。辅导员工作较为琐碎,工作时间不确定,处理事情有时具有突发性,这就很容易产生疲劳与厌倦情绪,如果仅仅把工资和奖金作为惩罚和奖励手段,这还不足以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辅导员的激励机制,要有利于辅导员融入到大学的本质中去,融入到-教学科研这个大学的灵魂中去。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对学生工作最有感悟,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的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了科学研究,辅导员就不会觉得一天到晚疲于应付日常琐事,就不会没有追求,就不会找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其次是建立辅导员工作的监督体系。辅导员在班干部选任、学生党员的培养、学生荣誉称号的评定、贫困学生的资助对象的评选等工作方面都是具体的实施者,这些过程中的公正与公平问题需要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另外,学生工作的琐碎、繁杂也很容易滋生怠惰情绪,而且辅导员在处理意外事件、与学生家长打交道等等方面也需要指导,所以应该有专门监督管理与指导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部门或人员。例如,可以从辅导员队伍中挑选工作时间较长,富有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经过进修培训,专门从事各个院系的辅导员管理与指导工作。
综上所述,惟有使辅导员职业不断成熟,建立起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在高校里形成由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构成的牢固的学生教学、管理结构才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
(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闵维方.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顾晓虎,高远.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征及其塑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3]陈建文,杨一平.高校辅导员如何胜任大学生心理辅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8(8).
关键词 大众化高等教育 辅导员队伍建设 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特点
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仅仅能够容纳不超过15%适龄青年接受教育时,那么这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当这个比例超过15%时,即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性质开始具有大众化性质,高等教育规模膨胀并出现一些新的办学模式。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纷纷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我国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到2005 适龄青年毛入学率达到21%才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学校规模膨胀,学生人数激增。1999年扩招以后出现了很多万人大学,很多大学投巨资兴建新校区以容纳更多的学生,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的办学模式,它的特点之一也是学生人数较多,基本上都在万人左右。
(二)大学这一机构日益复杂化,部门职责更加细化。最初的大学只有老师和学生,行政事务都是由任课教师兼任,随着大学的发展,出现了专门处理学校行政事务的行政人员,甚至行政人员在大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较色,行政部门成为大学的核心机构。到现在,学校的后勤部门不再仅仅是大学的一个独立部门,而是日益社会化。学校把食堂、澡堂等外包给社会个体和组织来进行经营和管理。
(三)大学课堂生师比例变大。学生人数增加对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影响。学生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就重,短时间内也无法使教师人数的增加跟上在校学生人数的膨胀,除非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降低条件引进教师。因此,在大众化教育时代,教师传授知识的也就是“教书”的职能日益强化,而“育人”的职能日益弱化。教学任务再加上科研任务使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外,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课外给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
(四)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之下,高等教育的大门更加宽敞,受教育机会增加,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同样参与就业的人数也相应增加,势必带来就业竞争与压力的加剧。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而言可能越来越小。
(五)大学生心理问题凸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正好处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化,对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群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这一组织机构日益复杂,大学生这一群体越来越庞大,大学校园的生活越来越社会化。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高校辅导员要关注学生的人身安全、知识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所以辅导员队伍不能是临时兵,而应该是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化队伍,配合理论教师和专业教师引导学生搞好学习、对学生的课外生活进行有效的管理,及时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干预,及时对学生寝室,同学之间产生的小摩擦进行化解;同时教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就业竞争与压力。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建立起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目前看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辅导员职业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欠缺。辅导员队伍参差不齐,据了解,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结构还远远没有达到专业化的水平,辅导员要么由教师或行政人员兼任,要么由一些从其他岗位淘汰下来的人员充当。“辅导员应该是经过专业学习与培训并达到任职基本要求,是专门岗位和专门人员的统一体;是在社会上已经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准入、考核、晋级、淘汰机制,是规范的职业标准与健全的行业体系的统一体;是形成了辅导员制度化的学习与培训网络,是专业发展可持续性和职业环境和谐性的统一体”。心理辅导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是辅导员职业专业性的重要支撑,然而事实上当前的高校辅导员非常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心理辅导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也不够,对辅导员的培训多是集中进行统一而又比较单一的知识学习,很少有类似于“如何做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二)辅导员职业的职业化程度不够。辅导员没有完善的从业、晋升机制,没有完善的职称体制。高校教师上岗要持有教师从业资格证,而且还有明确的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教授的职称评定体系;行政人员走的是科层路线;辅导员则既非行政人员也非实际意义上的教学人员,没有专门的职级、职称发展渠道。辅导员的岗位处在一种很尴尬的位置。在学生眼中,“辅导员管理他们在学校的一切”,是他们大学生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而家长和社会却对辅导员这一称谓很是陌生,有点像中学时的班主任,但是却没有直面的教学任务,不给学生讲授理论课和专业课。总而言之,辅导员还是一种不够成熟、不够定型的职业。
(三)辅导员职业岗位定位不高。辅导员在大学中属于一个“没有地位的职务”,待遇相应地偏低,辅导员既不属于教师编制,也不属于行政编制;有的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明确指出辅导员无编制。辅导员自身从工作中难以找到成就感, “有调查结果发现35.4%的辅导员基本上或完全体验不到自己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职业价值感。他们认为,辅导员职业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不能完全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人生价值”。
(四)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动性很大。发展空间的模糊性与不稳定性、成就感的缺失、待遇偏低,这些问题导致辅导员要么积累了相当的管理经验转向行政岗位;要么通过继续学习走上教学岗位;再或者离开学校另辟他途。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比如住校、值夜班等等也让年龄稍大的辅导员不得不离开这一岗位。再加上当前人力资源市场资源丰富,校方可以相对轻松地找到替换的人选。以上种种原因使得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很大,更换频率很高。 三、大众化背景之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
在大众化背景之下的辅导员的概念内涵已经发生了改变,在精英时代,辅导员的主要职能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在大众化时期,辅导的职责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以外的学生生活、心理、就业等等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这对辅导员的素质与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队伍应该是一支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团队,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掌握相当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必要的教育规律;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要打造专业的辅导员队伍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应该用政策法规来提高、保证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使高校辅导员职业终身化。首先,高校要把辅导员的编制纳入高校正规编制之内,制定专门的辅导员编制,而不应该是模棱两可往其他编制上挂靠。其次,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辅导员职称评定体系,使辅导员的从业更加规范化,使辅导员职业有自己的发展与提升空间,不再是一个“跳板”、一种通往其他岗位的过渡性的工作,逐渐实现职业终身化。
(二)加强深化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从辅导员的招聘抓起,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其实要求很高,很辛苦,身体素质、办公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教育知识、心理学知识、对教育事业的认知、对学校机构的了解、对突发事件的控制与处理能力,交流与沟通的水平,思想觉悟与良好的道德修养等等,这些都在招聘考察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还需要重点考察他们的自我、人格特质和动机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将会决定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好坏,而且这些特征是很难通过其任职后的短期学习和培训就能够得到改善的。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重点体现在心理辅导与管理能力上面。所以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学知识学习与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是加强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加强完善与改进辅导员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建。辅导员工作较为琐碎,工作时间不确定,处理事情有时具有突发性,这就很容易产生疲劳与厌倦情绪,如果仅仅把工资和奖金作为惩罚和奖励手段,这还不足以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辅导员的激励机制,要有利于辅导员融入到大学的本质中去,融入到-教学科研这个大学的灵魂中去。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对学生工作最有感悟,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的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了科学研究,辅导员就不会觉得一天到晚疲于应付日常琐事,就不会没有追求,就不会找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其次是建立辅导员工作的监督体系。辅导员在班干部选任、学生党员的培养、学生荣誉称号的评定、贫困学生的资助对象的评选等工作方面都是具体的实施者,这些过程中的公正与公平问题需要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另外,学生工作的琐碎、繁杂也很容易滋生怠惰情绪,而且辅导员在处理意外事件、与学生家长打交道等等方面也需要指导,所以应该有专门监督管理与指导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部门或人员。例如,可以从辅导员队伍中挑选工作时间较长,富有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经过进修培训,专门从事各个院系的辅导员管理与指导工作。
综上所述,惟有使辅导员职业不断成熟,建立起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在高校里形成由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构成的牢固的学生教学、管理结构才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
(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闵维方.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顾晓虎,高远.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征及其塑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3]陈建文,杨一平.高校辅导员如何胜任大学生心理辅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