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izhao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儿的陪父母说说话了,每天的重心都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圈内不停地忙,总有很多的事由来拒绝父母的相邀,尽管同在一个城市,尽管只是仅仅回去吃顿饭的時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忙似乎成为了成年人一个固定的口头禅,也成了一种固定的状态模式,总是会认为忙就会换来更多的收获,总是觉得万一懈怠一会儿就会错过很多,却很少真正的去思考在忙的背后,还有亲人的诸多期待和盼望。
  那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告诉我,他最近一直失眠,整夜整夜睡不好,当时自己正在写文案,一边敲文字一边嘱咐他睡前喝杯热牛奶,应该会改善,等忙完后回家看您。然后还没等父亲说完就匆匆忙忙的挂掉了电话。随后,父亲又打了过来,支支吾吾的说:“你最近一直忙,天天加班也休息不好,胆结石得注意饮食,我每天给你中午送饭吃吧。”听着父亲关爱的“絮叨”,突然意识到他只是以一个失眠的借口来找我说话,是想叮嘱我、呵护我。那一刻,我的眼睛情不自禁的湿润了,虽已人近中年,可是在父母的眼中却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永远都想尽力去照顾。突然想到那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对于父亲,有太多想说的话,也有太多太多的情感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身为80后的我,从小在父亲的宠爱中长大,尽管那个时候物质条件匮乏,但是父亲却极尽所能的给我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记忆中的童年,是父亲花掉几个月在山村当民办教师的工资去城里给我买的一条花裙子,一个蝴蝶结,美滋滋的穿着漂亮的新衣服抬头看着小山村的那片天空,点燃了儿时最美好的梦想和愿望,也唤起了我对大山外面那个神秘世界的无限向往;是父亲省吃俭用买回来的当时山村孩子眼中的奢侈品水果和各种印有小动物头像的点心,被我偷偷藏起来独自用享的那种喜悦和满足。后来上学了,父亲是第一任老师,在那间简陋的教室里陪我读完了小学。之后又是骑着自行车天天早出晚归接送我到城里上初中,那可是单程将近四十里的山路啊,周而复始,风里雨里从未间断,父亲宽广的肩膀,给予我的是无比的温暖和坚实的依靠。听着城里同学羡慕地说,你爸爸对你真好。那个时候,满满的自豪、骄傲和感动,因为父亲给了我无比的自信,让我不再因为自己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而自卑和胆怯。在父亲无私的付出和家人的期待中,顺利的考学、工作、成家立业,这虽然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阶段,可在我看来这是对父母最好的一个交代。
  今天再回过头来看曾经的成长和陪伴,终于理解了龙应台《目送》里的一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而我们和父母不就是这样吗?长大了,羽翼丰满了,展翅翱翔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却往往忽略了父母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目光中的期待。每次回家,父亲依然会准备好多我儿时喜欢吃的东西,他只记得曾经的喜好,却从没有意识到我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小丫头了。在母亲戏谑的埋怨中,父亲总会习惯性的挠一下头,尴尬的笑着,但依然会继续这样的采买和准备。每每看着父亲的皱纹越来越深,重复的话语越来越多,记忆力越来越差,我突然深刻地理解和明白了,为什么自己的手机上总会显示父亲每次拨通后又快速挂掉的那个未接电话,也懂得了他盯着电视机久久不说话的那种无助和沉默。之前为此我多次和母亲说父亲变了,和以前不一样了。而今,我知道父亲已经老了,他或许依然很想像年轻的时候一样,给子女、给这个家庭竭尽所能的保护和付出,可是力不从心了,他也需要被人照顾了。
  父爱如山,很多时候是沉默无语、是不苟言笑、是严肃认真,但那种静水流深、绵延不绝的爱是我们作为儿女永远报答不完的亏欠。请让我们直面父母老去的时光吧,而不是给一个转身离去的背影。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且不说下伏头村的山,虎头山四面合围、绵延起伏,将小山村搂在怀里安抚;也不说下伏头村的水,丹河水被数度拦截,那干涸的河床、光滑的鹅卵石都在诉说过往的烟云。我要说的是一种树,一种很不起眼,很常见的树——花椒树。  是的,是花椒树。  就因为它长在了下伏头村老董家的坡道上,长在了荒废的石头房的院墙外而引起了我的关注,这一关注让我心神荡漾,让我浮想联翩,让我总想为它写点什么。  那天早晨从虎头山下来,路过
期刊
每年夏秋季节,地处滇中高原千里彝山胎盘里的故乡,经过阳光和雨水的不断舔吻,雷声鼓点般的呼唤,漫山遍野的蘑菇,如村庄里一个个呱呱坠地的孩子,孕育而生。此时,把我视作老家“一朵鸡枞”的大哥,总会隔三差五打来电话,催促我回去找蘑菇。我心里明白,是乡情在召唤我,故乡的蘑菇在等我。  故乡的蘑菇是一种不需播种、不需耕耘的天然庄稼。不论是树上生长的蘑菇,还是地上生长的蘑菇,谁赶早找到便是谁的。因此,故乡的人祖
期刊
在我的记忆里,武汉就是我的故乡,这不仅仅因为是我生于斯长于斯,喝着长江水,吃着武昌鱼,更重要的是,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姑姑都生活在这里,几十口人的大家庭生活在一起,家的概念就在心里扎了根。直到有一天,父亲把爷爷字体隽永的回忆录交到我手里,我才知晓,我的祖籍竟然在广东,而且,爷爷也不是我从小就认为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透过那些力透纸背的文字,模糊的图片愈加清晰。  光脚丫的爷爷  说到爷爷,一定要
期刊
一  转眼之间,外孙子Ethyn过两天就九周岁生日了,九岁的他已经是美国内华达州“天才班”(三年级)的学生。能考进“天才班”的学生,智商可谓是千里挑一,还要通过心理学博士面试才能录取。  “Ethyn真是太棒了,”跟他视频时,我由衷夸赞他说,“今年生日想要什么礼物?wiwi送你。”“wiwi”是我老家雷州话“梅梅”的读音,是他弟弟给我起的英文名字,这里还有个小故事呢!  去年我去美国探望他们,一天
期刊
去金沙江捡石头是酝酿了好久才成行的,因之前经常听资深石友们说,“能拥有几块亲自去金沙江捡的美石,才真正算得上入门级的石友。”为了能成为所谓的藏家,也为了有几块能拿得出手的奇石,我才有了这次远行。  “有险江必有美石”,金沙江发源于青海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  据说金沙江还有黑水、绳水、淹水、泸水、丽水、马湖江、神川等名称。沿河盛产沙金,“黄金生于丽水,白银出自朱提。
期刊
你生,或者不生  年龄就在那里  不上不下  你乐,或者不乐  政策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愿,或者不愿  机会就在那里  机不可失  来我的不惑里  或者  潇洒走一回  优柔寡断,好不欢喜  2015年冬日凌晨,挑灯夜读的我突发感慨,在朋友圈里宣告如此心情,标题《致二胎政策》,引来评论无数。  那段时间,生二胎绝对是中国老百姓最热门的话题,喝茶聊、饭桌聊、散步聊、姐妹聊、哥们聊……  同事、
期刊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我家就有一只猫。  这只猫身色土黄,外表如虎,机动灵活,捉鼠猛烈。它为了保护家里的粮食财产安全,在家不停地四处巡逻,只要搜寻到一只老鼠,立马就抓到手里,决不让跑掉,老鼠只要听到它的叫声,就远远的返回原路逃跑了,再不敢跑出来。  这只猫为家效忠,是保护我家粮食财产的一个“好警察”。  后来,它生下了一只小花猫。小花猫出生三天后自己就可以走路行动了。可爱的小花猫蹦蹦跳跳,摇摇摆摆,
期刊
掀開透明的玻璃窗,我像往常一样看着窗外的景色。而这一次不同,一缕刺骨的寒风拂面而来,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瑟瑟的初冬已在我身边,它悄无声息地来临了。  灰蒙蒙的天空中悠然地漂浮着鹅毛大雪,不一会儿,冰冷的寒气也跟随着雪花的脚步来到了人们的身边。人们浑身颤抖缩成一团,在风雪中茫然失措地奔跑着。汽车似乎也略显焦虑急匆匆地跑来跑去,路上的树木也披上了一层雪白的衣服,让人看着有几分喜爱。初冬景色真是既让人迷
期刊
《西部散文选刊》2019年第1期,头题推出青海“青稞艺术流派散文作品大展”,可谓开门隆重,给足了咱青稞“面子”。巧的是,入选的作家皆来自曾经和如今青稞种植的富集地,即互助、大通和门源三县。门源不用说,众所周知,河湟流域所有区县,唯有互助、大通等地现还有青稞耕种。所以,这些作品正儿八经属于青稞产地原创。本辑的点评专论,由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新锐评论家贺颖执笔。来自北京的学者为青海青稞鼓与呼,不啻是一
期刊
微风,三月。听说武汉的樱花开了,不知是怎样的灼灼热烈。此刻,我们比立春时节更温柔地期待着,草木生,万物荣。  己亥末,庚子春,在这次浩大的时光轮回中,神州大地上杂染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搅动着万千人心。这似乎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起点,现在,疫情甚至卷席了全球,在万众瞩目下,狂妄地不肯收束。  沸腾的,已在前线无声地奋战了好多个日日夜夜;平静的,已渐渐习惯宅在家中,用心和念去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