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学习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对整个除法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非常的重要。
二、主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位老师,要适应时代潮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嫩学习乐趣,有效地、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
三、教学过程和细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你们感受到“春姑娘”的气息吗?你感受到什么呢?瞧,今天,希望小学的师生们要去郊外春游,他们在忙着准备食物。
出示课件:水果,饮料,面包,糖果。(课件生动、形象、直观的呈现了一幅春游画面,一下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上来。)
2.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师:这么多的东西怎样分给每个小组?同桌讨论,还可以用小圆片分分看。
有这样几种分法:
(1)我们组分的是橘子。有15个橘子,分给5组,每组分了3个;
(2)我们组分的是矿泉水。有10瓶,分给5组,每组分了2瓶;
(3)我们组分的是面包。有10个面包,分给5组,每组分了2个;
(4)我们组分的是糖果。有30颗糖,分给5组,每组分了6颗。
师:这样的分法,你们同意吗?为什么?每个小组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请多名学生复述。
设计意图:有趣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放手让先学生在小组中合理分配,在实践中感受,在感受中理解,初步体会平均分。
3.课件演示平均分
把9个竹笋平均分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课件出示9竹笋和3个可爱的盘子。(可以怎么分呢?)
生1:可以一个一个的分,每个盘子里放一个,(教师演示,竹笋跑到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入一个竹笋),分完还有竹笋,再分一次。(老师再演示一遍),这样可以分3次,正好把竹笋分完,每个盘子里有3个。9÷3=3
(通过课件的3次分配演示,孩子们很兴奋,很直观的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和意义。)
生2:老师我可以先一个盘子里放2个,然后再一个盘子里放1个。
生3:老师我知道9÷3=3,可以一下子就分完,每个盘子里放3个。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直观的分配竹笋,能够使用小学生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突破了除法学习的难点,理解了平均分,就是每份要分得同样多,使学生乐学、易学。
四、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运用网络教学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信息,先通过课件春游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然后让孩子们脱离学具,观看平均分的直观演示,孩子们体会到了分配的过程和不同方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分分配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经验感悟
刚接触电脑是1996年进入师范校,可以说我对电脑十分感兴趣,记得在师范校的时候,微机老师很系统的教了我们Powerpoint,说以后我们参加工作能用上,我们当时学习的也非常认真,因为我们是五年专科班的学生,毕业后都是要当班主任的,所以学习什么都很上心,毕业将近20年了,各种微机培训,过关,考核,都信手拈来,回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当初的微机老师,对于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历经了模仿、求知、探索等经历。网络诞生最初就是应用于科研和教学。以下是我十几年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体会和应用。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精神,强调了“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我刚讲的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千克、克的认识”,是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我教上届的学生时,那时候学校没有多媒体,只能是死记硬背他们概念和关系。如今,学校安装了电脑一体机,再讲这课的时候,我专门设计了一份课前预习表,让学生分小组到比优特超市去了解各组商品的重量和价格,再根据学生的调查结果,在一体机上创设一个“黎明小学”的大超市。超市里的商品都是我在“比优特超市”拍下来的,整节课兴奋不已!自然而然的了解了克和千克到底有多重,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2.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
信息时代,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学生不再受教室束缚,为了提高孩子们朗读能力,我每天让他们在班级的微信群里读课文,然后第二天给读课文的孩子小红花,我们朗读的时间是晚上6点到8点,时间一到,会有很多家长和我一同收听,我们还不停给孩子们点赞,孩子的朗读热情可高了,我班整体的朗读水平都很高,前几天参加学院的“鹤鸣杯”班队会比赛,受到领导的夸奖!说我班学生口齿清晰,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强!
我還鼓励家长孩子在微信群里问不会的题,我们一起学习,每次小测试,我也会把试卷发到群里,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们学习情况,表现好的孩子,我会让他们戴着大红花照相,以示表扬!
3.信息化资源选用要慎重
网上的资源很丰富,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有的老师从网上下载课件,也不考虑这些资源的适用对象与条件,只要发现课件名称一致,课堂完全照用。所以教师选用信息化资源不能随意,要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分析、提炼,这样才能有实效。
以上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应用的一点想法和思考,信息技术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更应该走进我们的课堂!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学习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对整个除法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非常的重要。
二、主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位老师,要适应时代潮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嫩学习乐趣,有效地、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
三、教学过程和细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你们感受到“春姑娘”的气息吗?你感受到什么呢?瞧,今天,希望小学的师生们要去郊外春游,他们在忙着准备食物。
出示课件:水果,饮料,面包,糖果。(课件生动、形象、直观的呈现了一幅春游画面,一下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上来。)
2.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师:这么多的东西怎样分给每个小组?同桌讨论,还可以用小圆片分分看。
有这样几种分法:
(1)我们组分的是橘子。有15个橘子,分给5组,每组分了3个;
(2)我们组分的是矿泉水。有10瓶,分给5组,每组分了2瓶;
(3)我们组分的是面包。有10个面包,分给5组,每组分了2个;
(4)我们组分的是糖果。有30颗糖,分给5组,每组分了6颗。
师:这样的分法,你们同意吗?为什么?每个小组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请多名学生复述。
设计意图:有趣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放手让先学生在小组中合理分配,在实践中感受,在感受中理解,初步体会平均分。
3.课件演示平均分
把9个竹笋平均分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课件出示9竹笋和3个可爱的盘子。(可以怎么分呢?)
生1:可以一个一个的分,每个盘子里放一个,(教师演示,竹笋跑到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入一个竹笋),分完还有竹笋,再分一次。(老师再演示一遍),这样可以分3次,正好把竹笋分完,每个盘子里有3个。9÷3=3
(通过课件的3次分配演示,孩子们很兴奋,很直观的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和意义。)
生2:老师我可以先一个盘子里放2个,然后再一个盘子里放1个。
生3:老师我知道9÷3=3,可以一下子就分完,每个盘子里放3个。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直观的分配竹笋,能够使用小学生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突破了除法学习的难点,理解了平均分,就是每份要分得同样多,使学生乐学、易学。
四、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运用网络教学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信息,先通过课件春游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然后让孩子们脱离学具,观看平均分的直观演示,孩子们体会到了分配的过程和不同方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分分配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经验感悟
刚接触电脑是1996年进入师范校,可以说我对电脑十分感兴趣,记得在师范校的时候,微机老师很系统的教了我们Powerpoint,说以后我们参加工作能用上,我们当时学习的也非常认真,因为我们是五年专科班的学生,毕业后都是要当班主任的,所以学习什么都很上心,毕业将近20年了,各种微机培训,过关,考核,都信手拈来,回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当初的微机老师,对于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历经了模仿、求知、探索等经历。网络诞生最初就是应用于科研和教学。以下是我十几年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体会和应用。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精神,强调了“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我刚讲的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千克、克的认识”,是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我教上届的学生时,那时候学校没有多媒体,只能是死记硬背他们概念和关系。如今,学校安装了电脑一体机,再讲这课的时候,我专门设计了一份课前预习表,让学生分小组到比优特超市去了解各组商品的重量和价格,再根据学生的调查结果,在一体机上创设一个“黎明小学”的大超市。超市里的商品都是我在“比优特超市”拍下来的,整节课兴奋不已!自然而然的了解了克和千克到底有多重,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2.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
信息时代,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学生不再受教室束缚,为了提高孩子们朗读能力,我每天让他们在班级的微信群里读课文,然后第二天给读课文的孩子小红花,我们朗读的时间是晚上6点到8点,时间一到,会有很多家长和我一同收听,我们还不停给孩子们点赞,孩子的朗读热情可高了,我班整体的朗读水平都很高,前几天参加学院的“鹤鸣杯”班队会比赛,受到领导的夸奖!说我班学生口齿清晰,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强!
我還鼓励家长孩子在微信群里问不会的题,我们一起学习,每次小测试,我也会把试卷发到群里,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们学习情况,表现好的孩子,我会让他们戴着大红花照相,以示表扬!
3.信息化资源选用要慎重
网上的资源很丰富,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有的老师从网上下载课件,也不考虑这些资源的适用对象与条件,只要发现课件名称一致,课堂完全照用。所以教师选用信息化资源不能随意,要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分析、提炼,这样才能有实效。
以上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应用的一点想法和思考,信息技术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更应该走进我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