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上,武直-10“霹雳火”除进行了让人眼花缭乱的飞行表演外,还通过静态展示的方式让人们近距离看清了这种最新型武装直升机的细节,机身上大量的“物件”也引起人们好奇。这些“小零碎”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是却发挥着大作用。仔细品味“霹雳火”身上的这些小部件,不仅能对中国这种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的作战能力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也能通过对比它与武直-19的不同,来辨清两者在高低搭配模式下的各自地位。
必不可少的通信天线
武直-10最明显的两部通信天线当属尾梁上下的两部刀状天线,这是典型的甚高频(超短波)通信天线,几乎所有的直升机和飞机都会装。其实,天线本身并非刀状的,这只是一个外壳,内部的天线其实是螺旋状的,刀状外壳只是为了减小阻力。之所以安装两部,一是为了互为备份,二是为了增加通信通道。因此,再先进的直升机,也几乎都安装两部。除了这两个甚高频天线,从左侧后机身一直沿着尾梁延伸到垂尾上部,有一根很长很长的“铁丝”,是晾衣服的吗?当然不是。这是短波通信天线。短波通信也是直升机广泛采用的远距离通信手段,其原理和收音机的短波广播相同,电波通过电离层反射到达接收设备,可以实现非常远的通信距离。虽然叫短波,但是波长也不算短,在10-50米范围内,天线长度要与波长匹配。
除了上述两种通信天线,在接近垂尾顶端,还竖着一条鞭状天线。注意,这个天线和短波通信天线可没连着。这显然也是通信天线,但具体用途仅从外观无法判断。从背负式步话机到坦克电台再到一些导弹发射车的数据链天线,都可能是鞭状的。这条天线的具体用途,还有待今后公开了。
救命的电子战设备
由于现代战场环境异常危险,当今的军用直升机已经普遍把电子战设备作为了标准配备。武直-10也安装了不少关键时刻能够救命的电子战设备。机头两侧下方和机身中部下方分别安装了两个前向和后向圆柱状的传感器,它们在目前国产军机上比较常见,系普通的雷达告警接收机天线。通过这几个天线,可以判断雷达的大致方位、频率特点,进而分析威胁程度,然后自动或者手动采取应对措施,比如施加主动干扰或者投放箔条。
在传统的雷达告警器附近,还各自安装了一个指向与其相似的矩形天线。这确实是个新东西,在此前的国产军机上几乎没见到过。从外观上看,和美国洛·马公司的AN/ALQ-210的雷达告警接收机天线外形有些相似,只不过是分布式安装。这个天线是不是更为精密的新型雷达告警天线?或许是。但是,一架直升机上安装两种雷达告警接收机有必要吗?这是为了双重备份?或者是实施主动干扰的雷达干扰机?仅从外观来看,很难下定论。
再仔细观察,在两侧短翼翼尖各有两套红色圆盖盖住的不明仪器。而飞行状态的直升机移去了红色盖子,发现裸露的是三个呈一定角度安装的类似望远镜物镜的光学设备。这个装置高度疑似导弹逼近传感器。这也是世界先进军用飞机的标准配置,目前以紫外导弹逼近传感器居多。在没有这玩意之前,飞行员在战场上抛放红外干扰弹很多情况下只能“跟着感觉走”,通常是在对目标实施攻击前后猛打干扰弹,或者目视发现导弹羽烟后再发射红外干扰弹。但是红外干扰弹的数量有限,很可能敌方真正的导弹来袭,干扰弹已经打光了。有了导弹逼近告警器,抛射红外干扰弹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为什么说疑似,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是激光告警器。德国的“虎”式武装直升机在这个位置安装的就是激光告警器。如今,西方国家的军用直升机大都安装了激光告警器,例如美国的AVR-2系列激光告警接收机。激光已经成为目前大多数近程武器系统必需的测距和照射源。战场上被激光照射,绝对不是好事。有了这东西,对激光威胁源进行截获、定位和识别就成为可能。当然,目前外军激光告警接收机的接收机窗口都较大,呈矩形,和武直-10翼尖上这套仪器有所不同。所以,笔者更倾向于这是一套紫外导弹逼近告警器。另外,翼尖的这套设备以及机身上安装的矩形天线并没有出现在武直19身上,这也显示出武直-10的电子战配置更为高档。
除了上述疑似告警设备外,在直升机后机身两侧靠下的位置各有一套干扰物投放器,可容纳箔条和红外干扰弹。
奇形怪状的大气传感器
早在去年珠海航展期间,人们就注意到“霹雳火”位于前后座舱中间的隔框处向外伸出了一根“棍子”,“棍子”末端通过一个轴连接着一个形状较为复杂的传感器。其实,这个奇形怪状的东西在国产直升机上并非首次出现,在珠海航展上展出的直-9WA就安装了,而国外大多数武装直升机也都有这玩意。它的学名叫“速度矢量传感器”,主要是测量空速的,而且能够测量直升机的各种角度,比如攻角、侧滑角。普通固定翼飞机上安装的空速管在测量飞机高速前飞时非常准确,但直升机可能后退飞行,可能侧飞,很多时候还会悬停,普通空速管就不好使了。伸出那么长干什么,不怕挂着异物吗?其实,这是为了利用旋翼旋转时产生的下洗气流场形成的风速,在悬停或者空速极小的时候测量空速。另外,这种东西很少在运输直升机上出现,也主要是因为武装直升机发射武器对这些数据的要求更高。这个传感器测量的数据会直接输入火控计算机,用于解算射击诸元。
除了这个速度矢量传感器,武直-10还在前座舱前面机身上安装了一个空速管。等等,都有了速度矢量传感器这等“高端大气”的东西,还要空速管干什么?很简单——备份。即便没有安装速度矢量传感器的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也都不止一个空速管,也是为了互为备份。当然,武直10身上这个空速管准确地说更像是一个全压管。空速管另外一个听上去更准确的称呼叫“全静压管”。全静压管的具体结构通常包括全压口和静压口等,分开布置就有了全压管和静压管,前者主要测量速度,后者用来测量气压高度。后来的静压管干脆设在机身上,而成为一个静压孔。从外观上看,这根管子很可能是一个全压管,它和直-8上的非常像,或者就是后者移植来的产品。
常被忽视的机外照明灯
对于照明灯这种低端的东西,很多人并不关心。从外观上看,武直-10身上的机外照明灯也不突出,较为明显的是垂尾顶部的一盏灯。话说,直升机上的灯也挺复杂的。那么这是一盏什么灯?听完介绍,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答案。 直升机的机外照明灯大致包括航行灯、防撞灯、编队灯、着陆灯,有的还有探照灯和翼尖灯。航行灯用来标识飞机在空中的位置及飞行方向,通常由安装在机身左右两侧及尾部的三个灯组成,颜色为国际统一规定的左红、右绿、尾白。着陆灯用来在夜航或复杂气象条件下照明跑道或起降平台,便于起飞着陆,保证安全,一般由大功率灯泡和带有电动机构的安装座组成,安装在机身前下部,使用时利用电动机构放出,使用完毕后收起。防撞灯又叫闪光信标灯,用于直升机在夜航或者能见度差的气象条件下,标明直升机位置,防止碰撞或其它危险。防撞灯为红色闪光灯,一般安装在直升机垂尾或者尾梁上部。编队灯用于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编队飞行,确定直升机在编队中的位置,一般有3个,分别安装在机身前上、中上部和尾梁上。探照灯则用于在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完成搜索、营救、对空监视等任务,一般由大功率弧光灯、反光罩及可旋转式安装支架组成,安装在机身中下部。有的直升机还有翼尖灯,可以在夜间将旋翼翼尖照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一些摄影作品中,能够在夜间看到直升机的旋翼翼尖划出优美弧线的原因。
说了这么多,垂尾尖上的这盏灯到底是什么灯呢?按理说这个位置应该是防撞灯,直9WA垂尾尖-上的灯就是一盏红色的防撞灯。但这盏灯看上去却不是防撞灯应该有的红色,而是尾部航行灯应有的白色。其实,从灯的位置和个头来看,这仍然是盏防撞灯,虽然关闭的时候看着似乎是白色的,但是开启后,其发光二极管就会呈现出红色了。按照上面的介绍,其它灯的位置,读者不妨自己找一找。
不可或缺的其它“小零碎”
除了上述成系统的天线和传感器,武直10身上还有很多小零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先从机头看起。首先,机鼻下面的这个球,地球人都知道是用来进行观瞄的,问题是这一个球值多少钱?这大概是军事机密。航展上展出的集成了焦平面阵列红外成像和CCD相机的民用观测球,就价值一二百万人民币。武直10上这个很可能融合了激光测距、激光照射、红外成像和微光的火控球,肯定是价值不菲了。观瞄球的上方,有一个像盒子似的东西,这应该是前座驾驶员的夜视装置,这也是武直10要比只有一个观瞄球的武直-19显得高端的地方。观瞄系统后面,蒙皮上画着类-似炮弹的图案,这里面很可能就是机鼻下方安装的机炮的弹药箱。
再往后,在机头驾驶员座舱前方有一个小平台,上面竖起了三个长度由前到后依次递增的红色刀片,仔细观察,在机尾处还有三根一模一样的金属片,外观看似平是某种天线。对比国内外的军民直升机会发现,似乎只有国内军用直升机和飞机有这种小天线。歼10战斗机的这种天线就装在垂尾顶端。相比之下,民用飞机却没有。而且这种设备的天线只属于中国军队,最大的可能就是敌我识别器天线。安装在机头和机尾也是为了在直升机前后都能识别,防止误打误撞。一些战斗机机头没有类似天线,则是因为将敌我识别天线“寄生”在了火控雷达的天线上了。
在敌我识别器天线的左侧,有一个红色的类似手柄的东西。对,那实际上就是一个手柄——有图有真相。在手柄下方附近有几行白宇。武直19上写得更清楚:玻璃紧急抛放手柄,非紧急情况下请勿动。很显然,这个手柄就是用来在特殊情况下抛放座舱玻璃的。要知道,即便不考虑防弹防爆的因素,机载导弹、火炮的发射引起的震动也不可小视,因此座舱门、玻璃必须能够严格锁死。当然,锁死机构太复杂的话,就可能在特殊情况下放不开,这个手柄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在前后座舱顶部,各有两把像剪刀一样的装置,这不是什么刀装天线,而是货真价实的刀,它的用途是在直升机超低空飞行不慎撞上高压电线这类线缆时,将线缆割断,以防直升机因此坠落。如果仔细观察,在两个主起落架上也各有一部这样的切割器。
必不可少的通信天线
武直-10最明显的两部通信天线当属尾梁上下的两部刀状天线,这是典型的甚高频(超短波)通信天线,几乎所有的直升机和飞机都会装。其实,天线本身并非刀状的,这只是一个外壳,内部的天线其实是螺旋状的,刀状外壳只是为了减小阻力。之所以安装两部,一是为了互为备份,二是为了增加通信通道。因此,再先进的直升机,也几乎都安装两部。除了这两个甚高频天线,从左侧后机身一直沿着尾梁延伸到垂尾上部,有一根很长很长的“铁丝”,是晾衣服的吗?当然不是。这是短波通信天线。短波通信也是直升机广泛采用的远距离通信手段,其原理和收音机的短波广播相同,电波通过电离层反射到达接收设备,可以实现非常远的通信距离。虽然叫短波,但是波长也不算短,在10-50米范围内,天线长度要与波长匹配。
除了上述两种通信天线,在接近垂尾顶端,还竖着一条鞭状天线。注意,这个天线和短波通信天线可没连着。这显然也是通信天线,但具体用途仅从外观无法判断。从背负式步话机到坦克电台再到一些导弹发射车的数据链天线,都可能是鞭状的。这条天线的具体用途,还有待今后公开了。
救命的电子战设备
由于现代战场环境异常危险,当今的军用直升机已经普遍把电子战设备作为了标准配备。武直-10也安装了不少关键时刻能够救命的电子战设备。机头两侧下方和机身中部下方分别安装了两个前向和后向圆柱状的传感器,它们在目前国产军机上比较常见,系普通的雷达告警接收机天线。通过这几个天线,可以判断雷达的大致方位、频率特点,进而分析威胁程度,然后自动或者手动采取应对措施,比如施加主动干扰或者投放箔条。
在传统的雷达告警器附近,还各自安装了一个指向与其相似的矩形天线。这确实是个新东西,在此前的国产军机上几乎没见到过。从外观上看,和美国洛·马公司的AN/ALQ-210的雷达告警接收机天线外形有些相似,只不过是分布式安装。这个天线是不是更为精密的新型雷达告警天线?或许是。但是,一架直升机上安装两种雷达告警接收机有必要吗?这是为了双重备份?或者是实施主动干扰的雷达干扰机?仅从外观来看,很难下定论。
再仔细观察,在两侧短翼翼尖各有两套红色圆盖盖住的不明仪器。而飞行状态的直升机移去了红色盖子,发现裸露的是三个呈一定角度安装的类似望远镜物镜的光学设备。这个装置高度疑似导弹逼近传感器。这也是世界先进军用飞机的标准配置,目前以紫外导弹逼近传感器居多。在没有这玩意之前,飞行员在战场上抛放红外干扰弹很多情况下只能“跟着感觉走”,通常是在对目标实施攻击前后猛打干扰弹,或者目视发现导弹羽烟后再发射红外干扰弹。但是红外干扰弹的数量有限,很可能敌方真正的导弹来袭,干扰弹已经打光了。有了导弹逼近告警器,抛射红外干扰弹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为什么说疑似,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是激光告警器。德国的“虎”式武装直升机在这个位置安装的就是激光告警器。如今,西方国家的军用直升机大都安装了激光告警器,例如美国的AVR-2系列激光告警接收机。激光已经成为目前大多数近程武器系统必需的测距和照射源。战场上被激光照射,绝对不是好事。有了这东西,对激光威胁源进行截获、定位和识别就成为可能。当然,目前外军激光告警接收机的接收机窗口都较大,呈矩形,和武直-10翼尖上这套仪器有所不同。所以,笔者更倾向于这是一套紫外导弹逼近告警器。另外,翼尖的这套设备以及机身上安装的矩形天线并没有出现在武直19身上,这也显示出武直-10的电子战配置更为高档。
除了上述疑似告警设备外,在直升机后机身两侧靠下的位置各有一套干扰物投放器,可容纳箔条和红外干扰弹。
奇形怪状的大气传感器
早在去年珠海航展期间,人们就注意到“霹雳火”位于前后座舱中间的隔框处向外伸出了一根“棍子”,“棍子”末端通过一个轴连接着一个形状较为复杂的传感器。其实,这个奇形怪状的东西在国产直升机上并非首次出现,在珠海航展上展出的直-9WA就安装了,而国外大多数武装直升机也都有这玩意。它的学名叫“速度矢量传感器”,主要是测量空速的,而且能够测量直升机的各种角度,比如攻角、侧滑角。普通固定翼飞机上安装的空速管在测量飞机高速前飞时非常准确,但直升机可能后退飞行,可能侧飞,很多时候还会悬停,普通空速管就不好使了。伸出那么长干什么,不怕挂着异物吗?其实,这是为了利用旋翼旋转时产生的下洗气流场形成的风速,在悬停或者空速极小的时候测量空速。另外,这种东西很少在运输直升机上出现,也主要是因为武装直升机发射武器对这些数据的要求更高。这个传感器测量的数据会直接输入火控计算机,用于解算射击诸元。
除了这个速度矢量传感器,武直-10还在前座舱前面机身上安装了一个空速管。等等,都有了速度矢量传感器这等“高端大气”的东西,还要空速管干什么?很简单——备份。即便没有安装速度矢量传感器的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也都不止一个空速管,也是为了互为备份。当然,武直10身上这个空速管准确地说更像是一个全压管。空速管另外一个听上去更准确的称呼叫“全静压管”。全静压管的具体结构通常包括全压口和静压口等,分开布置就有了全压管和静压管,前者主要测量速度,后者用来测量气压高度。后来的静压管干脆设在机身上,而成为一个静压孔。从外观上看,这根管子很可能是一个全压管,它和直-8上的非常像,或者就是后者移植来的产品。
常被忽视的机外照明灯
对于照明灯这种低端的东西,很多人并不关心。从外观上看,武直-10身上的机外照明灯也不突出,较为明显的是垂尾顶部的一盏灯。话说,直升机上的灯也挺复杂的。那么这是一盏什么灯?听完介绍,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答案。 直升机的机外照明灯大致包括航行灯、防撞灯、编队灯、着陆灯,有的还有探照灯和翼尖灯。航行灯用来标识飞机在空中的位置及飞行方向,通常由安装在机身左右两侧及尾部的三个灯组成,颜色为国际统一规定的左红、右绿、尾白。着陆灯用来在夜航或复杂气象条件下照明跑道或起降平台,便于起飞着陆,保证安全,一般由大功率灯泡和带有电动机构的安装座组成,安装在机身前下部,使用时利用电动机构放出,使用完毕后收起。防撞灯又叫闪光信标灯,用于直升机在夜航或者能见度差的气象条件下,标明直升机位置,防止碰撞或其它危险。防撞灯为红色闪光灯,一般安装在直升机垂尾或者尾梁上部。编队灯用于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编队飞行,确定直升机在编队中的位置,一般有3个,分别安装在机身前上、中上部和尾梁上。探照灯则用于在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完成搜索、营救、对空监视等任务,一般由大功率弧光灯、反光罩及可旋转式安装支架组成,安装在机身中下部。有的直升机还有翼尖灯,可以在夜间将旋翼翼尖照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一些摄影作品中,能够在夜间看到直升机的旋翼翼尖划出优美弧线的原因。
说了这么多,垂尾尖上的这盏灯到底是什么灯呢?按理说这个位置应该是防撞灯,直9WA垂尾尖-上的灯就是一盏红色的防撞灯。但这盏灯看上去却不是防撞灯应该有的红色,而是尾部航行灯应有的白色。其实,从灯的位置和个头来看,这仍然是盏防撞灯,虽然关闭的时候看着似乎是白色的,但是开启后,其发光二极管就会呈现出红色了。按照上面的介绍,其它灯的位置,读者不妨自己找一找。
不可或缺的其它“小零碎”
除了上述成系统的天线和传感器,武直10身上还有很多小零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先从机头看起。首先,机鼻下面的这个球,地球人都知道是用来进行观瞄的,问题是这一个球值多少钱?这大概是军事机密。航展上展出的集成了焦平面阵列红外成像和CCD相机的民用观测球,就价值一二百万人民币。武直10上这个很可能融合了激光测距、激光照射、红外成像和微光的火控球,肯定是价值不菲了。观瞄球的上方,有一个像盒子似的东西,这应该是前座驾驶员的夜视装置,这也是武直10要比只有一个观瞄球的武直-19显得高端的地方。观瞄系统后面,蒙皮上画着类-似炮弹的图案,这里面很可能就是机鼻下方安装的机炮的弹药箱。
再往后,在机头驾驶员座舱前方有一个小平台,上面竖起了三个长度由前到后依次递增的红色刀片,仔细观察,在机尾处还有三根一模一样的金属片,外观看似平是某种天线。对比国内外的军民直升机会发现,似乎只有国内军用直升机和飞机有这种小天线。歼10战斗机的这种天线就装在垂尾顶端。相比之下,民用飞机却没有。而且这种设备的天线只属于中国军队,最大的可能就是敌我识别器天线。安装在机头和机尾也是为了在直升机前后都能识别,防止误打误撞。一些战斗机机头没有类似天线,则是因为将敌我识别天线“寄生”在了火控雷达的天线上了。
在敌我识别器天线的左侧,有一个红色的类似手柄的东西。对,那实际上就是一个手柄——有图有真相。在手柄下方附近有几行白宇。武直19上写得更清楚:玻璃紧急抛放手柄,非紧急情况下请勿动。很显然,这个手柄就是用来在特殊情况下抛放座舱玻璃的。要知道,即便不考虑防弹防爆的因素,机载导弹、火炮的发射引起的震动也不可小视,因此座舱门、玻璃必须能够严格锁死。当然,锁死机构太复杂的话,就可能在特殊情况下放不开,这个手柄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在前后座舱顶部,各有两把像剪刀一样的装置,这不是什么刀装天线,而是货真价实的刀,它的用途是在直升机超低空飞行不慎撞上高压电线这类线缆时,将线缆割断,以防直升机因此坠落。如果仔细观察,在两个主起落架上也各有一部这样的切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