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习实用的数学。
一、联系生活,把生活引到数学中来学
小学数学新教材削减了过去繁复的习题,突出了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因此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紧紧围绕实用数学进行教学,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喜欢数学。
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构建了这样的生活场景——把数学问题融入模拟超市里,让学生扮演超市导购员和采购员,从而在模拟的生活场景里感受数学知识的运用。我设计了这样的数学题:小明需要购买文具,爸爸给了他100元钱,他需要购买6本练习本,每本作业本3元;还需要购买5支铅笔,每支铅笔2元。大家帮小明算算他应该付给超市营业员多少钱?超市营业员又该找给他多少钱。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极个别的学生能计算出来,大部分学生感觉有些困难。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都能计算出每一样需要多少钱,但是整合找零有困难。原来,学生平时练习的数学题简单明了,文字较少,而这一次生活中的数学题文字叙述比较多,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阅读理解的困难。于是,我针对这一难点,带领学生仔细读题,细心分析。经过我耐心的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题意,于是,他们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6×3 5×2=18 10=28(元),
100-28=72(元)。
又如在教学乘法口诀的时候,不少学生总是懒于背诵,他们甚至还喜欢用口算帮助记忆。比如有的学生背诵三三得九的时候,就暗中在掰手指头口算。针对这一天真可爱的行为习惯,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大家注意到街上卖菜的菜农和卖鸡蛋的商贩了么?你们看到他们用手指或者纸笔计算多少钱吗?”学生回答:没有。我问学生为什么商贩们没有计算就很快得出了答案呢?学生都摇头说不知道。我就告诉学生:“他们在家把每斤每两多少钱都计算出来列成表,进行背诵,所以能一下子就知道多少钱。大家看,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哦!”经过我的启发,学生很快就认识到了乘法口诀的妙用,就有了背诵乘法口诀的兴趣,很快就完成了背诵乘法口诀的任务。
二、延伸数学,把数学课堂搬到生活中去教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领略到数学中的生活,我把课堂搬到了生活中。
在教学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针对圆形物体该怎样测量长度这一问题,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得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用小轮子滚,看看滚多少圈,再量出一圈的长度,最后把它们相乘;有的说用绳子绕着圆形物体摆放,然后拉直了再测量长度。于是我将学生带到教室外面的圆形花池边,让学生按照自己小组设想的方法进行测量。学生充满了兴趣,按照各自猜想的方案进行试验。显然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有误差。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总结:为什么两种方法的计算速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究竟哪种方法比较好。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绳子缠绕的方法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但是绳子围绕的弯曲度不同容易导致结果不准确;滚轮子的方法虽然容易操作,但是计数滚动的圈数比较难,容易出错;在生活中最佳的方法是对两种结果取平均值。那么有没有能计算出比较精确的结果的方法呢?我告诉学生:“有!我们在学习了圆的周长知识以后可以测量出它的半径,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它的周长,就得出了它的长度。”经过这么一点拨,不少学生开始对圆感兴趣起来,主动地学习起课本的知识。
三、让生活与数学交融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必须融入生活才能体现它的实用性。学以致用是数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中感知生活的美妙。
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图形面积的时候就提出一个问题:“农民丈量土地的时候根本没有用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只是用步子走走就得出了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求我们还要注意数学的灵活运用。”我要求学生回家去询问父母后再和同学交流。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广泛交流,他们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还延伸学习了求面积的割补法,更感受到了使用数学的乐趣。
把生活引进课堂中,把数学搬到生活里,生活与数学相互交融,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有意义的数学,这才是数学永恒的魅力。
(责编 金 铃)
一、联系生活,把生活引到数学中来学
小学数学新教材削减了过去繁复的习题,突出了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因此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紧紧围绕实用数学进行教学,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喜欢数学。
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构建了这样的生活场景——把数学问题融入模拟超市里,让学生扮演超市导购员和采购员,从而在模拟的生活场景里感受数学知识的运用。我设计了这样的数学题:小明需要购买文具,爸爸给了他100元钱,他需要购买6本练习本,每本作业本3元;还需要购买5支铅笔,每支铅笔2元。大家帮小明算算他应该付给超市营业员多少钱?超市营业员又该找给他多少钱。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极个别的学生能计算出来,大部分学生感觉有些困难。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都能计算出每一样需要多少钱,但是整合找零有困难。原来,学生平时练习的数学题简单明了,文字较少,而这一次生活中的数学题文字叙述比较多,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阅读理解的困难。于是,我针对这一难点,带领学生仔细读题,细心分析。经过我耐心的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题意,于是,他们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6×3 5×2=18 10=28(元),
100-28=72(元)。
又如在教学乘法口诀的时候,不少学生总是懒于背诵,他们甚至还喜欢用口算帮助记忆。比如有的学生背诵三三得九的时候,就暗中在掰手指头口算。针对这一天真可爱的行为习惯,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大家注意到街上卖菜的菜农和卖鸡蛋的商贩了么?你们看到他们用手指或者纸笔计算多少钱吗?”学生回答:没有。我问学生为什么商贩们没有计算就很快得出了答案呢?学生都摇头说不知道。我就告诉学生:“他们在家把每斤每两多少钱都计算出来列成表,进行背诵,所以能一下子就知道多少钱。大家看,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哦!”经过我的启发,学生很快就认识到了乘法口诀的妙用,就有了背诵乘法口诀的兴趣,很快就完成了背诵乘法口诀的任务。
二、延伸数学,把数学课堂搬到生活中去教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领略到数学中的生活,我把课堂搬到了生活中。
在教学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针对圆形物体该怎样测量长度这一问题,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得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用小轮子滚,看看滚多少圈,再量出一圈的长度,最后把它们相乘;有的说用绳子绕着圆形物体摆放,然后拉直了再测量长度。于是我将学生带到教室外面的圆形花池边,让学生按照自己小组设想的方法进行测量。学生充满了兴趣,按照各自猜想的方案进行试验。显然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有误差。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总结:为什么两种方法的计算速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究竟哪种方法比较好。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绳子缠绕的方法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但是绳子围绕的弯曲度不同容易导致结果不准确;滚轮子的方法虽然容易操作,但是计数滚动的圈数比较难,容易出错;在生活中最佳的方法是对两种结果取平均值。那么有没有能计算出比较精确的结果的方法呢?我告诉学生:“有!我们在学习了圆的周长知识以后可以测量出它的半径,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它的周长,就得出了它的长度。”经过这么一点拨,不少学生开始对圆感兴趣起来,主动地学习起课本的知识。
三、让生活与数学交融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必须融入生活才能体现它的实用性。学以致用是数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中感知生活的美妙。
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图形面积的时候就提出一个问题:“农民丈量土地的时候根本没有用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只是用步子走走就得出了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求我们还要注意数学的灵活运用。”我要求学生回家去询问父母后再和同学交流。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广泛交流,他们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还延伸学习了求面积的割补法,更感受到了使用数学的乐趣。
把生活引进课堂中,把数学搬到生活里,生活与数学相互交融,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有意义的数学,这才是数学永恒的魅力。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