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状,甚可致患者瘫痪。其发病率在亚洲,尤其是日本人群中较高,在其他地区和人种中发病率相对较低。目前治疗颈椎OPLL的手术方式较多,手术治疗短期疗效明确,但颈椎OPLL的自然进程及手术后长期预后缺乏综合性研究,临床医生对其自然状态下的疾病进展及长期预后缺乏直观认知。因此,探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自然进程及手术长期预后的一般规律至关重要。通过检索颈椎OPLL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病灶演变的相关文献,总结其在自然进程下和外科干预后颈椎OPLL的影像学变化和临床症状进展,分析颈椎OPLL患者的长期预后,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综合文献相关数据发现自然状态下骨化灶轴向长度每年增长约2 mm,厚度每年增长约0.2 mm,低龄、连续和(或)混合型骨化灶为骨化灶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自然进程相比,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各型前路手术可以减缓颈椎OPLL骨化灶进展,而无内固定的椎板切除术、椎板成形术则会加快骨化灶进展;此外,低龄、连续和(或)混合型骨化灶同样为术后骨化灶进展的危险因素。脊髓损害症状并非仅由骨化灶严重程度决定,骨化物椎管占有率、颈椎活动度、年龄、外伤史等因素均有影响。目前各类型手术后短期内均可以减轻颈椎OPLL脊髓损害症状,但总体而言,虽然前路手术并发症较多,但长期预后优于后路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