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但学习必要的地理知识,而且初步认识了人类探索、研究未知世界的方法,增强了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做好地理总复习,不仅对于学生进一步深造是必须的,而且对其今后的一生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应该用辩证的思想来指导学生学习,重点需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关系:
一、地理知识点与知识面的关系
高中地理包括地球和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四大部分。高考《考试说明》把它们分为几十个大项,一百多个知识点。这么多的项目和知识点集合起来就是“面”。复习时要,面面俱到,不要造成漏洞。但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满天撒网。对一些核心知识,要力求深刻理解,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它们。这些核心知识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水、地壳和生物等物质循环;人口、城市、产业和交通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等人文地理知识。通过复习,让学生理解:哪些知识对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素养是重要的;哪些知识对继续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相关的专业是必不可少的;哪些知识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创新思维有启迪作用的;哪些容易将知识综合起来进行考核的。对这些核心的知识点,作为教师更应关注,要用新颖的题目及时给学生练习,要针对学生的弱点设计问题,做到有利于改变其思维定势,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能形成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问题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增强地理知识考查中的应变能力。复习地理知识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地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复习中,必须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做到既全面复习,又突出重点,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才能解决地理总复习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二、“记忆”与“懂得”的关系
对于知识,必要的记忆是需要的,否则就谈不上应用它们。但对于地理知识,必须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即首先要强调“懂”。要注重高中地理原理的复习,自然地理要注重一个“懂”字,也就是说要花工夫弄清相关的原理和规律。在复习某些地理概念和规律时,应首先弄明白它是怎样来的,对概念、规律本身,应尽可能准确地掌握它的定义、表达方式、地理意义及其成立条件等。同时,还要进一步弄清它们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鉴别一些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说法。一般来说,这些都清楚了,也就记住了。这种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不但记得牢靠,而且也便于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应用它们。
三、想与做的关系
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性质,自然地理内容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自然地理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实验,尽可能多动手做实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地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增长自身能力。学习地理,首先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意识,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一切理论都要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想当然。其次,对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必须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过程进行,这里包括做地理习题。做题时,学生经常出现“一讲就懂,一做就错,一考就败”的现象,具体的地理问题也能说出一些道理,但真叫他做起题目来,却错误百出。甚至有些学生还不能用地理学科的语言——学科术语,来正确表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更不用说“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方言、口语等非地理学科的语言充斥在答题中,这些现象的产生和平时只动口不动手,缺少正确的地理答题训练有关。因此,在平时学习中,不但要“听懂”“想通”,而且要“做会”。只有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能力。不能想当然,而要在“做中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特别强调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体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如“通过不同的角色模拟,讨论本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等就需要学生在想的基础上去做,才能真正理解。
新课程、新理念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地理教师更需要以研究者的眼光,用正确的辩证观来审视地理复习,并对复习中的各种问题和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反思和探究,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峭岐中学)
一、地理知识点与知识面的关系
高中地理包括地球和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四大部分。高考《考试说明》把它们分为几十个大项,一百多个知识点。这么多的项目和知识点集合起来就是“面”。复习时要,面面俱到,不要造成漏洞。但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满天撒网。对一些核心知识,要力求深刻理解,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它们。这些核心知识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水、地壳和生物等物质循环;人口、城市、产业和交通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等人文地理知识。通过复习,让学生理解:哪些知识对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素养是重要的;哪些知识对继续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相关的专业是必不可少的;哪些知识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创新思维有启迪作用的;哪些容易将知识综合起来进行考核的。对这些核心的知识点,作为教师更应关注,要用新颖的题目及时给学生练习,要针对学生的弱点设计问题,做到有利于改变其思维定势,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能形成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问题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增强地理知识考查中的应变能力。复习地理知识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地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复习中,必须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做到既全面复习,又突出重点,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才能解决地理总复习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二、“记忆”与“懂得”的关系
对于知识,必要的记忆是需要的,否则就谈不上应用它们。但对于地理知识,必须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即首先要强调“懂”。要注重高中地理原理的复习,自然地理要注重一个“懂”字,也就是说要花工夫弄清相关的原理和规律。在复习某些地理概念和规律时,应首先弄明白它是怎样来的,对概念、规律本身,应尽可能准确地掌握它的定义、表达方式、地理意义及其成立条件等。同时,还要进一步弄清它们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鉴别一些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说法。一般来说,这些都清楚了,也就记住了。这种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不但记得牢靠,而且也便于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应用它们。
三、想与做的关系
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性质,自然地理内容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自然地理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实验,尽可能多动手做实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地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增长自身能力。学习地理,首先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意识,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一切理论都要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想当然。其次,对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必须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过程进行,这里包括做地理习题。做题时,学生经常出现“一讲就懂,一做就错,一考就败”的现象,具体的地理问题也能说出一些道理,但真叫他做起题目来,却错误百出。甚至有些学生还不能用地理学科的语言——学科术语,来正确表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更不用说“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方言、口语等非地理学科的语言充斥在答题中,这些现象的产生和平时只动口不动手,缺少正确的地理答题训练有关。因此,在平时学习中,不但要“听懂”“想通”,而且要“做会”。只有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能力。不能想当然,而要在“做中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特别强调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体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如“通过不同的角色模拟,讨论本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等就需要学生在想的基础上去做,才能真正理解。
新课程、新理念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地理教师更需要以研究者的眼光,用正确的辩证观来审视地理复习,并对复习中的各种问题和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反思和探究,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峭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