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春华秋实,石河子电大已迈入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行列,不断选择新的制高点,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做优,这些成就了石河子电大今天的辉煌。
30年前,在石河子市24小区原石河子二中附近一间不起眼的破旧平房里,石河子电大诞生了。当时,学校只有8名教职工,70多名学生。谁也不知道它能够走多久、多远。因为,它的办学规模实在太小太不起眼,无法与当年的任何一所学校相比。
的确,石河子电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曾面临过强烈的生存危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学校在校生人数由顶峰时期的1000多人急剧下降到二三百人。这对刚刚走过草创初期的坎坷艰难,办学规模刚刚有了起色的石河子电大来说,面对的是一次生源危机,更是一次生死抉择。在逆境中他们大胆选择了改革: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管理机制,改革分配办法,改革办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为垦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各类人才,他们在逆境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军垦特色的远程开放式教育新途径。
30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一个崭新的电大正在崛起。昔日低矮的平房已被耸立的高楼取代;校园芳草葱郁,鸟语花香,厅廊满目,绿树成荫;崭新的办公楼,平坦的运动场,高高架起的卫星天线,数字化采、播、编双向视频系统,无不展示着石河子电大现代化教育的神奇魅力。
在这个仅有37名员工的地市级分校,目前在册学生竟达5746名;在这个仅有64万人口的城市里,这所学校30年累计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竟达15000余名。
需要怎样的能量、胆识与勇气,才能创造出这一奇迹?!
30年风风雨雨,30年励精图治,30年坚守求索,30年顽强拼搏,让石河子电大华丽转身:2010年,该校被中央电大授予“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荣誉称号。在全国四千多所电大中,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学校仅有200所。
石河子电大校长刘振江欣慰地说:“开放的胸襟,坚强的意志,超前的目光,让我们未雨绸缪,在电大教育这个舞台上,我们展示了自我。”
踏平坎坷成大道。成功、传奇的背后,浸透着电大人怎样的心血与汗水?
市场化的办学竞争
1979年,从十年浩劫中刚刚走出的中国,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严重制约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和亲自批示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应运而生。1982年,石河子电大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成立,并于当年春季开始了第一次招生。在那个进高校读书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里,被十年动乱耽误的一代人,犹如沙漠里的植被,久渴的生灵,为了吸充雨露,获取知识与能量,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广播电视大学。
一时间,石河子电大门庭若市。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上电大不仅需要层层考试,甚至需要领导批条,找关系、走后门。电大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学生爆满,生源剧增。
然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全国高等教育扩招,国民教育门槛降低,电大带有补偿教育色彩的特殊作用开始弱化,生源骤减。为了寻找生存之路,全国电大自上而下,开设了免试基础教育、注册视生听等教育形式,努力拓宽办学渠道。但一个无法抗拒的现实:电大发展并未就此走向繁荣,校园里依然弥漫着一种无法言语的萧条。
直到1999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在全国电大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工作,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提倡运用新的办学手段,探讨新的办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石河子电大在艰难奋进中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如果说大多数事业单位端的都是“铁饭碗”的话,电大这家事业单位却把铁饭碗当作“泥饭碗”,除几十名离退休老同志靠财政拨款发放工资外,其他教职工们都必须在市场化的办学竞争中寻求生存。
刘振江校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电大开展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补充,她的存在就必须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需求,市场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电大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电大人必须居安思危。
该校副校长张弘则形象地比喻说:“我们就像干旱的枝丫,顽强地想要从石缝下面探出头来,寻找阳光,寻找雨露。”
该校开放教育部主任符萍说:“每到新学期开学或放假的时候,校领导都要给大家开动员大会,说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招生问题,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危机。”
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牢牢地盘踞在每个教职工心头。
如何与市场对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课程、专业怎样开设?都是他们一直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让每个教职工都记忆犹新的是,前些年,每到招生季节,学校都要派大批教职工去全疆各地宣传招生,虽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但经常不得不痛苦地面对一个现实:尽管做了最大努力,但生源数量增加并无明显起色。
如何破解僵局?
危机中寻找发展空间
不仅仅是石河子电大,来自全国各高校扩招的冲击波,几乎把全国各级各地电大都推到了生死存亡的风口浪尖。
1999年,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的试点”工作对电大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位,开放教育这一全新的办学理念被提了出来。开放教育,即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以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远程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一全新的教学形式,很快吸引了大批求知若渴的学子,也给石河子电大注入了无限生机:自1999年秋季开始招生,截止2012年春季,开放教育已连续招生26次,毕业生累计达到6000余人。现开设11个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目前在校生达到3600余人。
尝到过招生难滋味的校领导,并没有被眼前一时的繁荣所迷惑。“学校要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走一步看三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刘振江校长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不断调整办学目标,根据市场需要,对学校进行定位。
然而,考验、挑战,又一次摆在电大人面前。
2006年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全国各级电大不能再开设普通全日制大专班。这无疑是对电大办学形式的极大压缩。
在这种背景下,石河子电大又一次重新审视发展前景,面对石河子垦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师市党委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目标及重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旺盛的现实,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果断做出决定:运用现有办学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力培养师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职业技能型人才。
一时间,质疑声四起。因为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常把上大学当作跳出龙门、改变命运的敲门砖,谁想去当一名技术工人?
成人教育有能力向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吗?
师资力量从哪里来?
学生实习到哪里去?
毕业生的出路又在哪里?
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考验着电大人。
十年磨一剑。石河子电大用智慧和实践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在专业设置上,石河子电大紧紧围绕师市党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主动与师市大型国有企业沟通联系,根据天业、天富、西部牧业等企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订单委培形式,确定专业设置,有的放矢地先后开设了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热能动力设施及应用、畜牧兽医等六十多个专业。
定向培训,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为该校打开了一扇更广阔的办学之门,而且让该校在全疆创下了一个个第一。
2001年开启订单教育,与天业集团达成定向委培协议,每年给天业集团培养200至300名学生,开创了疆内校企合作先河。
2001年,天业集团首次在石河子电大设立企业奖学金,每年拿出8万元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2002年,该校开设校长奖学金,鼓励成年学子发愤图强,争做拿得起、用得上,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2002年,该校打破地域限制,创造性地首次与自治区电大系统联手,跨地区招生,从当年全疆各地毕业的理工科专科学生中挑选出120名学生,集中到石河子电大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辅修课学习。一年后,这些学生全部被天业集团录用。
天业集团董事长郭庆人深有感触地说:“天业集团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石河子电大的有力支持!”
为了让学生尽快融入到企业,找到奋斗的支点,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三个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归属教育、人生定位教育。邀请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与学生交流,介绍企业的人才观及发展远景;校领导与学生座谈,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准确给人生定位;组建各种球队,参加企业的体育赛事,让学生尽快找到认同感。
点点滴滴地付出,让每个电大学子对自身、对企业、对职业教育,渐渐有了新的认识,并以其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为自己赢得了宽阔的发展空间。2008年间天业自备电厂破土动工之际,选派数十名骨干员工到浙江进行培训。这些员工全都毕业于石河子电大。
学校的职业教育,很快成为石河子乃至兵团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在近年职业教育风起云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石河子电大郑重向企业承诺:将以“三不变”,即入学门槛不变、教学质量不变、对毕业生的要求不变,为企业发展持续提供人力、智力支持。
订单教育,让石河子电大学生毕业即就业,每年的就业率都高达98%以上。出口顺了进口才能畅。在学生们的口口相传中,电大的知名度逐年攀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每年主动到电大求学的新生络绎不绝。
生源问题迎刃而解。
让电大人引以为荣的是,他们在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始终从学生意愿出发,在全国各地不少电大不看好并放弃成人大专教育的情况下,依然坚守住了这一阵地,坚持开办成人大专教育,不仅满足了学校、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还成为自治区、兵团电大系统为数不多的目前坚持开办成人大专教学的学校之一。
该校副校长张弘发自内心地感叹道:“石河子电大之所以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就是因为我们能够把别人不愿意干、不看好的事情坚持下来,在坚守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不断选择新的制高点,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做优。这,是否是成就石河子电大今天的辉煌的一个重要原因?
打造核心竞争力
靠着良好的信誉、口碑、美誉度这些无形资产,石河子电大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
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真本领,无愧于石河子电大这一称号?该校给出的答案是:注重内涵建设,走特色办学之路。
教学资源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其丰富与否,直接决定着办学水准、学生素质。经过多年的积淀、探索,学校虽然已拥有了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然而与内地先进院校相比,差距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请进来、走出去,获取更多先进教学资源,成了学校领导的共识。
每年,学校除了从内地请来国内知名院校的教师授课外,还不断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学习。每个走出去的教师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利用每一个机会,尽可能多地学习各种知识,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
每一份资料的获得,都来之不易。
2004年,刘振江校长到宁波电大交流学习时,发现了宁波电大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了完整地获取该校前后台运作的所有教学资源,回来后,学校安排老师们轮流值班,通过远程教育网络,不分白天黑夜地“疯狂”下载各种教学资料。
为了让学生尽早尽快地享受内地先进的教学资源,在学习中开阔眼界,全方位地提升自己,近年来学校通过网络远程下载、购买、对方的无偿支持等各种方式,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教学资源。
石河子电大虽然地处偏远、信息相对闭塞地西部小城,却从不因此而放弃对新的知识、理念、教学手段的追求,目光始终追随着国内一流电大的发展步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河子电大以此激励自己,30年如一日,心无杂念,踏踏实实地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并结合石河子垦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形成了石河子电大独有的教学、管理模式。
2002年,学校提出的“三种教与学的形式”,受到了国家教育部中期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2005年,提出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总结性评估时期兵团电大“三学四学四测评“教学模式、新疆电大“四要素联动”教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参考;2007年提出了“四环境、四环节”教学模式及“督导员、责任教师双配制”管理模式,为全兵团、全疆电大教学及管理模式探索与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渴望能平稳、持续发展,但从不让自满、安逸消磨自己的意志,绊住前进的脚步。
学校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让一批年轻教师走上中层干部岗位,挑起大梁;采取给教师报销部分学杂费的形式,鼓励教师上学深造,向行业领军人物看齐;采取绩效考核方式,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最大限度地挖掘、调动每个人的创造潜能。
两年前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现已是该校团委书记的硕士生骞轶说:“电大公平竞争的成长、发展环境,给我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天地,让我放弃了留校的机会,决心留在这儿。”
开放教育部副主任李洪说:“我的学历虽然不高,但学校并不因此而排斥我,并一次次给我创造学习机会,让我尽快成长起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石河子电大人以一种势不可挡的锐气、胆识,千锤百炼“石河子电大”这个品牌,给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类人才。
在30校庆举办的征文中,2010年7月毕业于石河子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现任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第六采油作业区工程地质组主任的孟林这样写道: 通过在电大的学习,我的思维更加敏捷了,精神更加充实了,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石河子文联《绿风》编辑部主任徐丽萍回忆自己上电大的时光,无限感慨地说:电大专科三年的紧张学习,让我产生了继续深造的冲动,于是,我又在电大继续上了三年本科。是石河子电大圆了我的大学梦,也弥补了我内心的遗憾,同时也让我的梦想生出翅膀,能自由飞翔。
现任天业电石产业精河石灰厂综合部主任的电大毕业生景东东说,在石河子电大,我学到了很多专业技能知识,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特别是在担任学生会干部期间,我不仅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还知道了什么是责任。我的成长,离不开母校的培养,离不开老师们孜孜不倦地教诲。
提起石河子电大,现任天业化工产业乙炔调度长的向思东感慨万分:母校电大不光教会我知识,更多的是让我学会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两年前,毕业于石河子电大的一名在美国工作的学生,千里迢迢回到母校,对现任学校办公室主任的王琳老师说,在美国,人们有可能不知道北大、清华这些国内一流的学校,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电大,它相当于身在他乡的中国人的另一张“绿卡”,在国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信誉度。
每一种教育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每一种教育都能够培养出人才。电大以其别具一格的办学模式,创造性地给每个求学求知者铺就了一条通向知识殿堂的道路。
创办社区学院
电大成长的30年,是开拓奋进、改革创新的30年,是紧紧围绕农八师石河子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垦区经济建设服务的30年。
党的号召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石河子电大来说既是责任又是使命。2010年,为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宏伟目标,积极推动石河子市民教育的开展,在上级电大的指导安排下,石河子电大主动承担起创办社区学院的责任。除了积极配合师市相关部门筹划社区学院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外,还起草了社区学院的筹建方案,制作了石河子社区学院网站主页,搭建了市民接待学习中心。目前社区学院的各项筹划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近期将在石河子电大挂牌成立。石河子社区学院的挂牌成立对满足石河子市民学习需求,提高市民文化素养,提升城市品牌和综合竞争力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石河子电大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诞生,伴随着夏日的阳光成长,如今迎来了金秋的硕果累累。30年华丽转身,30年春华秋实,石河子电大已迈入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行列,已成为农八师石河子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等学校,成为新疆、兵团电大系统办的最好的地市级电大。中央电大孙禄怡副校长来石河子电大检查工作时说:“在祖国的西部,有你们这样一支队伍,让中央电大感到自豪。你们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虽然赶不上内地电大,但是你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你们的创新精神、你们全体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让我感到由衷的钦佩。”
30年风雨征程,让石河子电大更加坚强;30年呕心沥血,让石河子电大走向成熟。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石河子电大始终保持一份热情、一份睿智,一份勇敢,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
踏平坎坷成大道,无限风光在石城!
学校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让一批年轻教师走上中层干部岗位,挑起大梁;采取给教师报销部分学杂费的形式,鼓励教师上学深造,向行业领军人物看齐;采取绩效考核方式,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最大限度地挖掘、调动每个人的创造潜能。
30年前,在石河子市24小区原石河子二中附近一间不起眼的破旧平房里,石河子电大诞生了。当时,学校只有8名教职工,70多名学生。谁也不知道它能够走多久、多远。因为,它的办学规模实在太小太不起眼,无法与当年的任何一所学校相比。
的确,石河子电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曾面临过强烈的生存危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学校在校生人数由顶峰时期的1000多人急剧下降到二三百人。这对刚刚走过草创初期的坎坷艰难,办学规模刚刚有了起色的石河子电大来说,面对的是一次生源危机,更是一次生死抉择。在逆境中他们大胆选择了改革: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管理机制,改革分配办法,改革办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为垦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各类人才,他们在逆境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军垦特色的远程开放式教育新途径。
30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一个崭新的电大正在崛起。昔日低矮的平房已被耸立的高楼取代;校园芳草葱郁,鸟语花香,厅廊满目,绿树成荫;崭新的办公楼,平坦的运动场,高高架起的卫星天线,数字化采、播、编双向视频系统,无不展示着石河子电大现代化教育的神奇魅力。
在这个仅有37名员工的地市级分校,目前在册学生竟达5746名;在这个仅有64万人口的城市里,这所学校30年累计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竟达15000余名。
需要怎样的能量、胆识与勇气,才能创造出这一奇迹?!
30年风风雨雨,30年励精图治,30年坚守求索,30年顽强拼搏,让石河子电大华丽转身:2010年,该校被中央电大授予“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荣誉称号。在全国四千多所电大中,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学校仅有200所。
石河子电大校长刘振江欣慰地说:“开放的胸襟,坚强的意志,超前的目光,让我们未雨绸缪,在电大教育这个舞台上,我们展示了自我。”
踏平坎坷成大道。成功、传奇的背后,浸透着电大人怎样的心血与汗水?
市场化的办学竞争
1979年,从十年浩劫中刚刚走出的中国,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严重制约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和亲自批示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应运而生。1982年,石河子电大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成立,并于当年春季开始了第一次招生。在那个进高校读书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里,被十年动乱耽误的一代人,犹如沙漠里的植被,久渴的生灵,为了吸充雨露,获取知识与能量,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广播电视大学。
一时间,石河子电大门庭若市。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上电大不仅需要层层考试,甚至需要领导批条,找关系、走后门。电大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学生爆满,生源剧增。
然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全国高等教育扩招,国民教育门槛降低,电大带有补偿教育色彩的特殊作用开始弱化,生源骤减。为了寻找生存之路,全国电大自上而下,开设了免试基础教育、注册视生听等教育形式,努力拓宽办学渠道。但一个无法抗拒的现实:电大发展并未就此走向繁荣,校园里依然弥漫着一种无法言语的萧条。
直到1999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在全国电大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工作,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提倡运用新的办学手段,探讨新的办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石河子电大在艰难奋进中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如果说大多数事业单位端的都是“铁饭碗”的话,电大这家事业单位却把铁饭碗当作“泥饭碗”,除几十名离退休老同志靠财政拨款发放工资外,其他教职工们都必须在市场化的办学竞争中寻求生存。
刘振江校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电大开展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补充,她的存在就必须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需求,市场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电大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电大人必须居安思危。
该校副校长张弘则形象地比喻说:“我们就像干旱的枝丫,顽强地想要从石缝下面探出头来,寻找阳光,寻找雨露。”
该校开放教育部主任符萍说:“每到新学期开学或放假的时候,校领导都要给大家开动员大会,说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招生问题,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危机。”
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牢牢地盘踞在每个教职工心头。
如何与市场对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课程、专业怎样开设?都是他们一直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让每个教职工都记忆犹新的是,前些年,每到招生季节,学校都要派大批教职工去全疆各地宣传招生,虽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但经常不得不痛苦地面对一个现实:尽管做了最大努力,但生源数量增加并无明显起色。
如何破解僵局?
危机中寻找发展空间
不仅仅是石河子电大,来自全国各高校扩招的冲击波,几乎把全国各级各地电大都推到了生死存亡的风口浪尖。
1999年,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的试点”工作对电大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位,开放教育这一全新的办学理念被提了出来。开放教育,即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以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远程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一全新的教学形式,很快吸引了大批求知若渴的学子,也给石河子电大注入了无限生机:自1999年秋季开始招生,截止2012年春季,开放教育已连续招生26次,毕业生累计达到6000余人。现开设11个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目前在校生达到3600余人。
尝到过招生难滋味的校领导,并没有被眼前一时的繁荣所迷惑。“学校要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走一步看三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刘振江校长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不断调整办学目标,根据市场需要,对学校进行定位。
然而,考验、挑战,又一次摆在电大人面前。
2006年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全国各级电大不能再开设普通全日制大专班。这无疑是对电大办学形式的极大压缩。
在这种背景下,石河子电大又一次重新审视发展前景,面对石河子垦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师市党委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目标及重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旺盛的现实,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果断做出决定:运用现有办学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力培养师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职业技能型人才。
一时间,质疑声四起。因为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常把上大学当作跳出龙门、改变命运的敲门砖,谁想去当一名技术工人?
成人教育有能力向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吗?
师资力量从哪里来?
学生实习到哪里去?
毕业生的出路又在哪里?
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考验着电大人。
十年磨一剑。石河子电大用智慧和实践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在专业设置上,石河子电大紧紧围绕师市党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主动与师市大型国有企业沟通联系,根据天业、天富、西部牧业等企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订单委培形式,确定专业设置,有的放矢地先后开设了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热能动力设施及应用、畜牧兽医等六十多个专业。
定向培训,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为该校打开了一扇更广阔的办学之门,而且让该校在全疆创下了一个个第一。
2001年开启订单教育,与天业集团达成定向委培协议,每年给天业集团培养200至300名学生,开创了疆内校企合作先河。
2001年,天业集团首次在石河子电大设立企业奖学金,每年拿出8万元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2002年,该校开设校长奖学金,鼓励成年学子发愤图强,争做拿得起、用得上,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2002年,该校打破地域限制,创造性地首次与自治区电大系统联手,跨地区招生,从当年全疆各地毕业的理工科专科学生中挑选出120名学生,集中到石河子电大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辅修课学习。一年后,这些学生全部被天业集团录用。
天业集团董事长郭庆人深有感触地说:“天业集团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石河子电大的有力支持!”
为了让学生尽快融入到企业,找到奋斗的支点,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三个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归属教育、人生定位教育。邀请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与学生交流,介绍企业的人才观及发展远景;校领导与学生座谈,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准确给人生定位;组建各种球队,参加企业的体育赛事,让学生尽快找到认同感。
点点滴滴地付出,让每个电大学子对自身、对企业、对职业教育,渐渐有了新的认识,并以其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为自己赢得了宽阔的发展空间。2008年间天业自备电厂破土动工之际,选派数十名骨干员工到浙江进行培训。这些员工全都毕业于石河子电大。
学校的职业教育,很快成为石河子乃至兵团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在近年职业教育风起云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石河子电大郑重向企业承诺:将以“三不变”,即入学门槛不变、教学质量不变、对毕业生的要求不变,为企业发展持续提供人力、智力支持。
订单教育,让石河子电大学生毕业即就业,每年的就业率都高达98%以上。出口顺了进口才能畅。在学生们的口口相传中,电大的知名度逐年攀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每年主动到电大求学的新生络绎不绝。
生源问题迎刃而解。
让电大人引以为荣的是,他们在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始终从学生意愿出发,在全国各地不少电大不看好并放弃成人大专教育的情况下,依然坚守住了这一阵地,坚持开办成人大专教育,不仅满足了学校、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还成为自治区、兵团电大系统为数不多的目前坚持开办成人大专教学的学校之一。
该校副校长张弘发自内心地感叹道:“石河子电大之所以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就是因为我们能够把别人不愿意干、不看好的事情坚持下来,在坚守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不断选择新的制高点,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做优。这,是否是成就石河子电大今天的辉煌的一个重要原因?
打造核心竞争力
靠着良好的信誉、口碑、美誉度这些无形资产,石河子电大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
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真本领,无愧于石河子电大这一称号?该校给出的答案是:注重内涵建设,走特色办学之路。
教学资源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其丰富与否,直接决定着办学水准、学生素质。经过多年的积淀、探索,学校虽然已拥有了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然而与内地先进院校相比,差距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请进来、走出去,获取更多先进教学资源,成了学校领导的共识。
每年,学校除了从内地请来国内知名院校的教师授课外,还不断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学习。每个走出去的教师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利用每一个机会,尽可能多地学习各种知识,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
每一份资料的获得,都来之不易。
2004年,刘振江校长到宁波电大交流学习时,发现了宁波电大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了完整地获取该校前后台运作的所有教学资源,回来后,学校安排老师们轮流值班,通过远程教育网络,不分白天黑夜地“疯狂”下载各种教学资料。
为了让学生尽早尽快地享受内地先进的教学资源,在学习中开阔眼界,全方位地提升自己,近年来学校通过网络远程下载、购买、对方的无偿支持等各种方式,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教学资源。
石河子电大虽然地处偏远、信息相对闭塞地西部小城,却从不因此而放弃对新的知识、理念、教学手段的追求,目光始终追随着国内一流电大的发展步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河子电大以此激励自己,30年如一日,心无杂念,踏踏实实地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并结合石河子垦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形成了石河子电大独有的教学、管理模式。
2002年,学校提出的“三种教与学的形式”,受到了国家教育部中期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2005年,提出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总结性评估时期兵团电大“三学四学四测评“教学模式、新疆电大“四要素联动”教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参考;2007年提出了“四环境、四环节”教学模式及“督导员、责任教师双配制”管理模式,为全兵团、全疆电大教学及管理模式探索与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渴望能平稳、持续发展,但从不让自满、安逸消磨自己的意志,绊住前进的脚步。
学校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让一批年轻教师走上中层干部岗位,挑起大梁;采取给教师报销部分学杂费的形式,鼓励教师上学深造,向行业领军人物看齐;采取绩效考核方式,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最大限度地挖掘、调动每个人的创造潜能。
两年前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现已是该校团委书记的硕士生骞轶说:“电大公平竞争的成长、发展环境,给我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天地,让我放弃了留校的机会,决心留在这儿。”
开放教育部副主任李洪说:“我的学历虽然不高,但学校并不因此而排斥我,并一次次给我创造学习机会,让我尽快成长起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石河子电大人以一种势不可挡的锐气、胆识,千锤百炼“石河子电大”这个品牌,给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类人才。
在30校庆举办的征文中,2010年7月毕业于石河子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现任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第六采油作业区工程地质组主任的孟林这样写道: 通过在电大的学习,我的思维更加敏捷了,精神更加充实了,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石河子文联《绿风》编辑部主任徐丽萍回忆自己上电大的时光,无限感慨地说:电大专科三年的紧张学习,让我产生了继续深造的冲动,于是,我又在电大继续上了三年本科。是石河子电大圆了我的大学梦,也弥补了我内心的遗憾,同时也让我的梦想生出翅膀,能自由飞翔。
现任天业电石产业精河石灰厂综合部主任的电大毕业生景东东说,在石河子电大,我学到了很多专业技能知识,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特别是在担任学生会干部期间,我不仅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还知道了什么是责任。我的成长,离不开母校的培养,离不开老师们孜孜不倦地教诲。
提起石河子电大,现任天业化工产业乙炔调度长的向思东感慨万分:母校电大不光教会我知识,更多的是让我学会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两年前,毕业于石河子电大的一名在美国工作的学生,千里迢迢回到母校,对现任学校办公室主任的王琳老师说,在美国,人们有可能不知道北大、清华这些国内一流的学校,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电大,它相当于身在他乡的中国人的另一张“绿卡”,在国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信誉度。
每一种教育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每一种教育都能够培养出人才。电大以其别具一格的办学模式,创造性地给每个求学求知者铺就了一条通向知识殿堂的道路。
创办社区学院
电大成长的30年,是开拓奋进、改革创新的30年,是紧紧围绕农八师石河子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垦区经济建设服务的30年。
党的号召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石河子电大来说既是责任又是使命。2010年,为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宏伟目标,积极推动石河子市民教育的开展,在上级电大的指导安排下,石河子电大主动承担起创办社区学院的责任。除了积极配合师市相关部门筹划社区学院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外,还起草了社区学院的筹建方案,制作了石河子社区学院网站主页,搭建了市民接待学习中心。目前社区学院的各项筹划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近期将在石河子电大挂牌成立。石河子社区学院的挂牌成立对满足石河子市民学习需求,提高市民文化素养,提升城市品牌和综合竞争力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石河子电大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诞生,伴随着夏日的阳光成长,如今迎来了金秋的硕果累累。30年华丽转身,30年春华秋实,石河子电大已迈入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行列,已成为农八师石河子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等学校,成为新疆、兵团电大系统办的最好的地市级电大。中央电大孙禄怡副校长来石河子电大检查工作时说:“在祖国的西部,有你们这样一支队伍,让中央电大感到自豪。你们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虽然赶不上内地电大,但是你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你们的创新精神、你们全体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让我感到由衷的钦佩。”
30年风雨征程,让石河子电大更加坚强;30年呕心沥血,让石河子电大走向成熟。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石河子电大始终保持一份热情、一份睿智,一份勇敢,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
踏平坎坷成大道,无限风光在石城!
学校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让一批年轻教师走上中层干部岗位,挑起大梁;采取给教师报销部分学杂费的形式,鼓励教师上学深造,向行业领军人物看齐;采取绩效考核方式,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最大限度地挖掘、调动每个人的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