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时代企业的创新困境与驱动

来源 :计算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cs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面临新的商业环境时,企业转型分两种:被迫转型和预见性转型。通常来说,能够做到预见性转型的企业凤毛麟角。当企业有非常严密的管理体系时,将很难发生预见性转型,因为企业所有资源都集中在可预测的风险上,一旦不可预测的风险来临,企业将完全措手不及。
  
  移动互联网大潮带给传统企业一个非常痛苦、非常艰难的抉择,要么依然防守着、捍卫着成就了自己、又在新的商业环境下束缚着自己的商业模式,要么拥抱互联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核心利润业务被自己无情地干掉。不仅原有的成功的商业模式被无情地自宫,而且内部的管理体系也需要重新变革。
  一、传统企业的创新困境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 ”转型需要正视艰险抉择,需要摆脱创新困境。总的来说,传统企业面临以下创新困境:
  1.地位束缚
  对互联网思维重构视而不见,随之导致增长出现严重停滞的最主要因素往往来自“优势地位的束缚”。因为传统企业以追求效率为中心,以科层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已经根植人心,这是制约和阻碍互联网化转型的重要因素,而且成功的优势地位会蒙蔽人的双眼,束缚人的手脚,没有意识去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在互联网化的创新上。
  传统企业因为牢牢地占据优势地位,与竞争对手相比,对消费趋势的进化、对外部环境的演变反应更加迟钝,互联网的创新变缓。当察觉危机到来的时候,所做改变太少、改变时机太迟。当“互联网 ”新兴细分市场的突破性创新不能满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使得大企业在创新资源分配上很难将足够的资源集中在细分市场和小型市场的开发上,导致突破性创新的动力不够。而这些不被传统企业重视的“互联网 ”小市场和创新项目,在移动互联网的催化之下,极有可能发展成大市场、大项目。
  2.战略失察
  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化创新成功率不高的原因在于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两个战略的根本不同。对于持续性创新,企业有章可循,大多数创新管理人员都知道如何依据切实可行的分析和规划来开展创新活动。但是对于高度不确定的互联网,催生新市场的颠覆性创新,是无法用常规的市场调研和常规的策划眼光来进行解读和预测的。
  在传统企业中,越是高层越是拒绝改变,越是听不到一线的炮火;有些传统企业虽然意识到消费者发生了战略性的变化,但由于优势地位的束缚,没有启动与变化同步的互联网思维变革创新,自然就出现发展停滞了。
  3.系统失灵
  导致不能互联网化的第三大问题是创新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失灵。比如,企业给了创新工作和创新产品一定的研发和市场倾斜,但创新激励机制是一套,薪酬奖励体系又是另外一套。尽管领导的创新战略是应对互联网的挑战,但是真正在资源倾斜时,却发现线下传统渠道比线上渠道容易出业绩得多,这样为保证老产品、老渠道,在研发、市场、营销、考核上,会抵触突破性创新。当传统企业创新管理出现失灵、创新止步不前时,新生企业却逐渐发展壮大。重启互联网化创新流程具有投入期长、反馈慢、回收缓的特点,发现互联网化失灵的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补救和挽回需要更长的时间。
  4.人才缺失
  人才的吸引、培养和保留一直是一些传统企业引以为豪的战略优势,公司的人才留存率非常高,但这恰恰成了很多传统企业出现发展增长停滞的主要因素。传统企业的老板面临着互联网转型的人才难题。在以执行力为主导的传统企业,很难产生适应高度不确定性、以创新为主的互联网化转型人才。如何内部储备、产生这些人才呢?管理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塑造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一次项目的失败、一个新领域的工作,都能提升管理能力。
  要实现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并非是将互联网的人才、文化引入传统产业,嫁接到传统产业。更重要的是,应该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植入适合转型的人才。而这种人才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并且能够不断引进、探索互联网的知识和方法。传统产业 互联网或许比互联网 传统产业更为有效和适合。
  5.绩效迷向
  从传统企业来看,组织结构复杂,对形势判断失误,对消费趋势变化反应冷淡,包括导向、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未适时调整都被视为阻碍互联网的原因。很多企业在年度发展战略中,屡次提到互联网化的问题,但在考核体系中,却仍然用传统方式进行考核,这是一只庞大的拦路虎。
  绩效评估指标需要根据互联网化的战略、趋势和发展阶段进行调整,其中包括政策导向、竞争力评估指标、创新评价以及财务目标,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确保关键评估标准的有效性和相关性。如果在确定互联网化的战略后,不投入与互联网化目标相匹配的资源,也不投入人才和才能,那就是一句空喊的口号。
  6.技术错认
  传统企业非常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方面错把技术进步当做互联网化转型的全部,另一方面把互联网化转型作为普通的变革。不要以为技术领先就是全部领先,因为互联网技术是可以学习到的,互联网人才也是可以招聘到的。
  事实上,能够让谷歌脱颖而出、出奇制胜、与众不同的并不是其技术的领先或者是商业模式的领先,而是其持续创新的管理模式和不断进化的管理基因——极度扁平的结构、节点与节点顺畅沟通的网络状态、对创新认可的企业文化,以及对创新项目多样化的生态。
  7.组织拖累
  每一个传统企业都在谈论创新,但是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否符合互联网思维创新驱动的新要求呢?具体来说,企业是否具备了互联网化创新流程方面的条件,是否将人力、资源、原材料、信息以及技术转化为符合互联网化的要求?是否对于互联网化创新作出优先决策的原则,是否对于延续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都给予同样的人力、物力支持?是否有足够的冒险意识,敢于鼓励失败、鼓励尝试?
     二、企业的创新驱动
  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传统产业面临着要么被颠覆、要么去积极面对的艰难选择。面对这个巨大的机遇和重大的挑战,对所有产业而言,谁能抓住这一轮新的趋势,率先成功转型升级,谁就能拥有新的未来。面对创新困境,传统企业应该如何突破呢?
  1.忘记过往优势,卸载传统理念
  在移动互联时代,诺基亚、摩托罗拉、戴尔这些行业的领导者可以在一夜之间成为家喻互晓的落伍者,而极具创新精神,没有对传统优势形成依赖的新贵们,如小米、特斯拉等,在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价值链上起步,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过了传统企业。
  在“互联网 ”时代,要想保持成功,应该卸载曾经不管多么成功的思维模式,快速切断对传统优势的依赖,包括卸载传统的管理手段、传统的管理体系、传统的产品价值链条,卸载过去的成功和过去的充沛资源,重塑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大胆变革和创新,挣脱创新者的困境和枷锁。
  2.关注边缘地区,发现进化信号
  在公司的组织层级中,越是高层越倾向于拒绝承认那些令人不安、变化的信号,而这些市场变化中蛛丝马迹的信号无疑是传统产业向互联网化进化的信号,也是“互联网 ”的启动点。能够产生互联网化创新的地方,也往往是消费群体变化的地方,更是增长点。核心信号的评估在于三类顾客群体:零消费者、未充分满足消费者、过分满足消费者,其中第一类群体的市场往往会出现破坏性创新,第二类群体的市场以延续性创新为主,第三类群体的市场以低端破坏创新和替代性创新为主。
  传统企业永远不要幻想并企图从正面进攻占据互联网绝对优势的竞争对手,而应该在其弱势、侧翼、产业的边界进行抗击。
  3.重建企业文化,改变流程体系
  重启互联网化的创新驱动主要看两个因素:是否具备动机,是否具备能力。动机即愿不愿转型及为何而转型;能力即获取创新资源,将资源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并提供给消费者的能力。当传统企业具备互联网化的创新动机和能力时,进程就会加快,创新就会出现,否则创新就会受到抑制。
  一个行业和企业的价值观或者企业文化是否将互联网化创新的因素植入其中,对于实现“互联网 ”创新驱动重启有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 ”创新驱动流程必须针对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或者解决特定任务,为此专门设计的流程才会有效运转。对于“互联网 ”和互联网化的业务,需要不断地探索和验证,在验证之后要迅速进行更多投入,然后快速推进市场,所以这个流程是全新的流程。在探索阶段,需要进行大胆假设、多次测试、严格筛选,并将其落实到更为周全的决策流程。在执行阶段,若找到了可行、清晰的策略,就需要严格执行。
  此外,要尽快培养互联网突破性创新的管理人才,着眼于“新的角度”、“勇于接受挑战”、“从错误中学习”、“快速的需求并利用反馈”、“学会提问”等素质的培养,使得突破性创新的成功概率最大化。
  4.隔绝原有母体,形成单独组织
  如果互联网化转型的创新和变革项目与传统项目在同一组织,那就会与它们进行优先顺序比较,很难冒出头来,如果回报率、利润额和传统项目在同一起跑线上比较,一定会死翘翘。“互联网 ”的发展是未来可持续增长的动力,若要成功转型,就需要一个独立的组织,一个隔离于母企业传统文化、流程的组织。
  对于想要继续坚持延续性创新,但颠覆性创新又没完全形成时,最好的办法是设立一个独立机构或独立单元,专门面向颠覆性创新独立展开新业务,让两种创新各行其道。
  对于想通过颠覆性创新来成长的企业,也许无法摆脱延续性创新的约束,就需要另外一个平行的流程为潜在的颠覆性创新开道。
  只有当传统企业的结构和品牌、架构无法面对或者不具备推动颠覆性创新的时候,创建一个独立的事业组织才有意义。
  5.重构商业模式,争夺话语权
  在移动互联时代,商业模式随着技术、消费群体以及消费行为的改变,无时无刻不在重构和迭代。当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并非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所独有的时候,传统企业的绝地反击就开始了。传统企业杀入互联网领域,借助固有的优势,至少比互联网公司所需要打造的双边市场更具有竞争力,因为它只需要构建单边市场即可。
  在互联网不断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消费者越来越依赖平台型的产品(如电商、团购、搜索引擎)来搜寻或采购产品。传统企业被网络平台的各种认证、导流、促销费用压榨得喘不过气来。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有了新的策略可以选择,传统企业通过不断提高信息化支撑体系,推进互联网化转型,将原来属于自己的用户逐步带回到自己的领域。事实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竞争对于传统企业更有利,当多个平台竞争时,传统企业更容易获得有利位置。只要能聚合客户,提高黏度,提高服务,即使平台再小,传统企业也能占有不小的市场。
其他文献
胡刚是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日电动车)副总裁,分管信息化工作,从见第一面开始,他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他很忙。  由于很多日常事务性工作需要他来处理,即便在和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也都是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时刻不离手。“过去是没了电我们不能工作,后来是没了网络我们没法工作,现在是停了信息系统我们也没法工作。”胡刚说,“不光是生产部门,全公司上下几乎所有的业务现在都是通过企业内部的
为了保护在数据中心、分支机构和园区建筑之间传输的数据,博科通过专用线模块和操作系统强化,为其系列路由器增加了业内最强的加密功能,即支持AES 256位密钥的IPsec Suite B算法。它提供了嵌入到I/O端口的加密功能,帮助用户避免与加密服务刀片或外部设备相关性能大幅下降、运营复杂和过高的成本。这些更新使用户不再需要昂贵的专用交换机/路由器加密服务刀片,或第三方安全设备,同时还消除了降低性能的
近日,国美电器ERP Leader领航者工程正式上线。该工程由SAP和惠普联合打造,双方依据国美现在及未来的战略规划,为其量身定制了SAP ERP版本的信息化建设平台。该工程于2010年启动,由集团总裁王俊洲亲自担任总指挥,并从全国各业务体系精选调出500人,组成一个实施团队,共同打造这套领先的“高效神经系统”,用一年时间在河南、河北试点地区对最终用户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清理与筹备工作后,成功上线。国
在面向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全球化更加凸现,知识的扩散与知识的生产同等重要,公民的科学素质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与地方性的碰撞    近代以来的科学及其传统是从西方世界兴起的。关于科学的形象和信念,长期以来是以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为基本的前提和假设。“科学无国界”便是这种基本信念的简洁概括。事实上,长期以来,对于科学进行研究的种种理论探讨,大多是
消费升级是各行业关注度很高的话题,反映了用户消费需求的变化。未来的文印行业市场机会很多。近日,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发布Brother“按需供粉”系列新品。为了打破根深蒂固的“加粉文化”,Brother研发了全新粉仓构造的“按需供粉”系列打印产品,其满足了中小型企业用户对于高品质文印的需求。此次新品发布会推出了六款新品,分别是两款黑白激光打印机HL-B2000D 和HL-B2050DN,四款黑白
日前,富士通亚洲峰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不同于一般IT服务厂商,富士通亚洲峰会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利用ICT构建智能化的社会,关注在当今互联的世界里,如何将“人、信息、基础架构”三者更紧密地结合,促进业务创新和社会革新。此次在上海举办的峰会就是以“以人为本,汇智匠心”为主题,聚焦社会民生,围绕“以人为本的创新”这一企业愿景与理念,向用户展示了富士通最前沿的ICT社会创新实例,以及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在
2015年12月2~4日, TC汽车互联网大会在上海举行,为期三天的会议紧紧围绕“汽车 互联网 X”所创造的无限组合,围绕模式、营销、安全、智能硬件、生态、投资、金融等充满热度的议题,对互联网经济所带来的市场、消费者、渠道、平台等多纬度变化进行分析,为面临互联网巨大冲击下的传统企业指出了一条转型之路,更为勇敢踏上“汽车 互联网”的创业之路的实践家们出谋划策。
百度云推终端解决方案  本报讯百度近日召开了主题为“云化生活·你我共建”的百度云终端解决方案发布会。会上,百度不仅推出了针对终端厂商的定制化云解决方案,还与三星达成了全新的平台级合作,为三星Galaxy NoteⅡ提供全面的云存储、云协作、云分享、云定制等多云服务。百度移动·云事业部总经理李明远表示,“自百度推出云战略以来,‘云 端’模式在探索中不断发展,不仅受到了用户的热捧,也为各个厂商提供了云
8月9日,神州数码集团(以下简称“神码集团”)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里云”)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共建企业级云生态,并且共同推动企业客户的全面云化。  据悉,通过此次双方的战略合作,阿里云将成为神码集团在公共云领域的优选战略合作伙伴,并向其开放在云计算领域积累多年的专业技术与服务,对神码集团旗下云科服务的企业云服务平台提供必要支撑。同时,神码集团则将在渠道、客户群体,以及企业
由于现在SaaS市场鱼龙混杂、服务供应商资质参差不齐,中小企业对于SaaS模式仍有许多担忧。   “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柳传志的这句名言几乎成了中国信息化的“魔咒”。但是随着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在中小企业中的广泛应用,这句咒语可能将失效了。IDC软件与服务研究部分析师卞金婷在《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IT应用系统情况调查》报告发布会  上说:“SaaS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快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