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加拿大土著人传统教育形式日益被现代化、正规化的教育所取代,土著人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如何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强势影响下,一方面保留和继承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智慧和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尽快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掌握各种现代化手段以融入主流社会生活得更好。为了进行土著教育改革,加拿大政府和土著人本身都进行了尝试和努力,共同探索适合土著人特点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以满足土著人掌控自己命运的愿望。
关键词 加拿大,土著人,危害,改革,意义
中图分类号 K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1)04-0068-05
加拿大宪法承认三个土著人群体,即印第安人、梅蒂斯人和因纽特人,人口总数超过100万,约占加拿大总人口的4%。加拿大土著人有近一半生活在位于偏僻、边远或北极地区的近3000个保留地上,这些地区自然落后得多。据加拿大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1981至2001年,加拿大非土著人群体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80,而土著人只有0.765,特别是在教育、就业、寿命等方面,土著人与非土著人群体的差距很大。例如,土著人寿命比非土著人平均少6.4岁,自杀率以及心脏病、糖尿病、甲肝和肺结核等疾病的发病率是非土著人的2至10倍;在教育方面,土著人语言和文化面临严重危机,土著人中只有24%可以用本民族语言交谈,50种土著人语言都处在消亡的边缘。
教育作为土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著人最终掌握自己命运、实现民族自治的关键所在。同时对于年轻一代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得以立足和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高中阶段以后的教育和培训。然而,对于加拿大土著人而言,长期以来他们的整体教育水平偏低,失业率和贫困程度偏高。要想改变这样的历史状况,赶上加拿大主流社会的发展步伐,教育毋庸置疑地成为他们改变命运、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出路。本文主要通过历史回顾,追述加拿大联邦政府在确保土著人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以及土著人自身在土著教育方面所进行的重大改革,以此来阐释教育对土著人的特殊含义和土著教育改革产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同化教育及其危害
近年来的加拿大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土著人口,特别是青少年的人口数量大幅上升。仅从1996至2001年,土著民族人口增加22%,是同期非土著人数量增长的4倍之多。土著人口数量增加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即土著学生在加拿大各省和地区公立学校里的入学率和毕业率仍然有限。根据2002年马尼托巴省土著人事务秘书处发表的《马尼托巴省土著人口情况报告》,该年该省的15-29岁非土著人口中,有63%完成高中学业,取得高中文凭毕业;而在土著人口中,该比例仅为34%。同样,1996年,在25-54岁的人群中,有21%的非土著人拥有大学文凭,这一数字比土著人高3.5倍,土著人拥有大学文凭的人仅为6%。
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在教育领域,之所以造成土著人现今的窘况——与非土著人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是与加拿大政府长期以来忽视土著群体的权益,实行民族同化政策有直接关系的。加拿大议会于1876年颁布《印第安法案》,这是针对印第安人管理的法律文件,初衷是为了保护土著人的土地,防止非土著人的入侵,以便土著人建立自治地区,管理自己的事务。但是,它很快就成为政策制定者用来控制土著人的工具。因为该法案不是条约,双方也没有签署任何协定,没有得到土著人的任何正式认可或口头承诺。相反,它赋予联邦政府以更大权力控制居住在保留地的印第安人。联邦政府单方面认定对土著人的关系和责任,土著人“从摇篮到坟墓”都是被监护的对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土著人的开发潜能。
19世纪80年代起,加拿大政府开始依据《印第安法》对土著人实行强制同化政策,试图摧毁其传统文化、社会和政治结构,使其完全融入“主流社会”之中。同化政策包括通过“民主”选举酋长和村落社议员、禁止印第安人举行传统仪式以及强制将印第安儿童送到政府资助的寄宿学校接受天主教之教育等。在1870和1970年间,大约有15万土著儿童被迫离开父母去寄宿学校接受教育。他们在寄宿学校里,不能讲本民族语言,有很多人身心受虐,甚至遭到性侵害。
这种同化教育的危害在于,它以种族歧视和种族灭绝为手段,以毁掉印第安学生的语言、文化、宗教为目标。对于印第安人来说,带有同化目标的教育就是一种灭绝种族的武器,它企图用白人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来取代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使印第安人成了和平的“囚犯”。在同化教育制度下,印第安人的中小学生一直被强迫接受主流学校的语言、文化和宗教,结果不断有印第安学生逃学。其原因不是他们不愿意上学,而是他们不愿意被同化。
当然,土著人民一直没有放弃过摆脱同化统治的斗争。他们一方面违抗政府禁令,私下里向下一代传授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传统,另一方面成立了不少公开组织和团体,依靠集体力量争取民族自治的权利。在这种反抗和斗争中,教育始终对土著人具有特殊含义。土著人双重文化身份一加拿大文化与土著人文化,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有两个目标:同化与自治。这两个目标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补充,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土著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融入主流文化,学习现代社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能与其他群体进行平等竞争的能力。同时,教育必须起到加强对土著文化的认同,维持土著文化的生存和延续的作用。
二、土著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
从历史上看,加拿大土著人教育源远流长。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土著人的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教育形式,但主要以口授历史、讲故事、举行仪式、学习技术等形式为主。一般来说,加拿大土著民族赖以生存的传统手段,如狩猎、采集、捕捞、砍伐和小规模种植等,都不需要接受正规教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已经普遍实施。现在大多数收入较高的工作,从机械化的生产加工到高科技服务业等,均需要接受正规或职业教育与培训才能胜任。正如加拿大安大略省前任省长鲍勃·莱伊所指出的,“教育与学习占居新型经济和社会的中心地位”,这已成为当代社会人们的共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拿大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得到了提高,国内的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发展更加平等,移民人数刺激了人口的增加,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在持续改善。但是,相对而言,唯有土著民族,特别是印第安人的境况没有发生变化,他们不仅没有获得选举权,而且也没有像其他加拿大公民一样,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1946-1949年,加拿大议会任命成立“印第安特别联合委员会”(Special Joint Committee),负责调查《印第安法案》的执行情况。该委员会通过一系列跟踪、考察与调研后,共完成并递交了40份报告, 最后向议会提出如下建议:属于印第安人教育的所有问题,包括选派教师、课程设置等,都应该交给印第安人委员会自己负责。
依照这样的建议,土著教育改革正式拉开序幕。此间,由“印第安特别联合委员会”负责,土著人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进行了适时、相应的调整和改善,改革取得初步进展。例如,由印第安人自己对教师进行培训和管理,由印第安人自己制定教学大纲;更多的印第安人成为学校董事会成员、教师和管理人员等,他们对印第安儿童的培养和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到1959年,“印第安特别联合委员会”在报告中再次提出土著人教育问题所面临的严重性:“……印第安人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他们仍然是加拿大的二等公民。如果给予他们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话,他们也会像加拿大其他群体一样,在学业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
1964年,加拿大议会授权公民与移民部部长负责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经济、教育等状况进行深入考证与研究,以提出进一步的执行建议和改进措施。1966年,人类学家霍桑经过多年研究发表《加拿大当代印第安人调查报告》,指出联邦政府的同化政策对印第安人的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建议议会给予印第安人更多的自治权。这份报告集中阐述了印第安社会缺乏教育机会的事实,并严正地指出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相比在经济上存在巨大差距。这就是著名的《霍桑报告》。它的发表,对于后来印第安人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成为加拿大政府处理印第安人事务尤其是教育政策的基础。
1969年,时任印第安人事务部部长的让·克雷蒂安(Jean Chretien)提请议会,“必须保证印第安人的平等权利,让他们全面地参与到加拿大的社会、文化、经济及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克雷蒂安向议会提交了《加拿大政府关于印第安人政策报告》。这份报告也被称为“白皮书(1969)”,详细而全面地勾勒出加拿大政府应实行的政策:
1 从立法和宪法上取消种族歧视;
2 印第安人对加拿大社会的贡献应得到每个公民的认可;
3 印第安人有权得到政府机构为所有公民提供的服务;
4 帮助弱者、经济落后者摆脱困境;
5 承认印第安人的合法权利和义务;
6 印第安人的土地必须归还给印第安人所有。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加拿大政府在处理印第安人事务时,其相关政策逐步向和解和重建倾斜,例如,同意终止《印第安法案》,解散印第安事务部,印第安教育由各省负责。对于这个政策性决定,印第安人做出了迅速而积极的反应,“白皮书”也成为全体印第安人团结一致、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催化剂。此后,从各村落社到省级的印第安人组织和各级土著教育专家协调工作,于1972年起草并签署了《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印第安教育》(In-dian Control of Indian Education)这一里程碑性的文件,土著教育改革取得胜利。
三、土著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
《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印第安教育》的签署,标志着加拿大土著人的教育向着平等的目标迈进。1972年12月21日,加拿大全国印第安人兄弟会(National Indian Brotherhood,NB)正式向联邦政府提交《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印第安教育》文件。一个月后,即得到正式批准。这一文件是土著人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并确定了土著人向其后代提供知识、培养民族自豪感、了解整个世界的长效教育机制。该文件指明父母在为孩子制定教育目标中的责任和角色:在现代社会中,父母不仅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谋生技能,而且应当强调他们的印第安民族认同感。父母直接参与和管理孩子的教育,一方面反映了土著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反映他们有权选择适合本民族特点的教育体制。
《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印第安教育》还特别强调学校的教育功能。它指出,“目前学校的教学体制容易让印第安儿童产生陌生感,学校的教学大纲应当承认土著民族的文化、社会价值、习俗、语言以及土著民族对于加拿大的贡献”。它要求把学校的行政管理和经费支配权转交给印第安人负责,以便使他们在制定优先发展战略、为学校提供基础设施、开发财政资源、聘请合格教学人员等方面具有最终决定权。除此之外,全国印第安人兄弟会还进一步提出如下具体目标和要求:
制定以土著文化为基础的教学大纲,包括开设土著历史和文化课程,促进土著儿童的民族自豪感,以赢得非土著儿童的尊重
开发与教学大纲配套的教材和其它教学资源
加强土著成人教育,丰富其课程内容
设立各个级别的土著研究项目
剔出教科书和其它教学资料中对土著人具有否定、偏见和不准确的内容
联邦政府从财政上资助在保留地上建立各类托儿所和幼儿园等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提供教育咨询
支持地方语言科研项目,鼓励精通土著语言的人当教师从事土著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鼓励土著学生完成高中阶段学习后继续深造,特别在护理、教学、法律、医学、工程学等专业方面
成立联邦财政特别资助项目来帮助土著学生
虽然上述目标和要求主要针对保留地上的学校而提出的,但是它们也同样适用于各省属学校。不仅如此,全国印第安人兄弟会还主张让更多的土著学生进入本地区的省属学校学习,并使他们的父母也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中去。
《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印第安教育》对加拿大土著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土著人在教育行政上的管理权限得到充分扩大,特别是保留地学校里的教学人员不再是政府雇员,而转由印第安人直接雇用。联邦政府的责任主要是提供财政资助,确保了土著人语言和平等的文化权利;省属土著学校有权制定教学大纲和颁发师资证书;安大略省还规定,有土著学生的学校董事会必须包括土著成员,有关土著民族的教科书和辅助材料也必须由土著专家来编写完成。其次,各级土著人组织联合行动,通过村落社委员会、省和地区教育机构等部门的协同努力,为土著教育提供帮助和服务。这些组织及成员,在缺乏资金和相应支持的条件下,仍然克服重重困难,使印第安人自己管理的学校数量逐年上升。目前,全加拿大已有494所完全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学校。
四、土著教育改革的历史意义
通过上述历史回顾,我们看到当代加拿大土著人在教育改革方面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可喜成就。加拿大土著教育改革,对于当今世界各民族群体发展民族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为办好民族教育开辟了新思路
加拿大土著人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符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反映了他们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愿望,为其他少数民族群体办好民族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即尊重土著人的平等生存权利,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积极性;政府主要负责在财政方面提供资金保障,资助各种土著传统研究和 保护项目。一旦土著人掌握了自己的教育决定权,获得与非土著人平等的教育机会,他们就会发展反映自己文化遗产的教育计划和项目,并确保其后代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加拿大土著教育改革的成功,使土著人的民族教育大大改观。20世纪70年代起加拿大印第安人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开始迅速发展,到80年代,高等教育也跟着发展起来。
(二)既保留了土著人优秀文化传统,又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对于当代加拿大土著人来说,教育具有特殊的含义:一方面,它意味着按照土著人的传统培养下一代,教育他们真正成为土著公民,从语言和文化上承担起民族责任,走出校门的年轻人须有强烈的土著认同感;另一方面,不能为了强调传统文化、复兴土著民族自尊,而让年轻人舍弃接受现代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因为他们最终要融入现代社会的建设中,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工程师、医生、教师、科学家等,为土著社区和整个加拿大的建设做贡献。加拿大土著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保留土著人文化传统与适应现代化社会二者之间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促进的。保留文化传统可以提升土著民族的认同感和自尊心,而帮助土著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融入现代主流社会,更能提高他们民族自治的信心和能力。
(三)促进了土著学生就学人数大增
过去几十年中,随着《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印第安教育》颁布和实施,土著人的办学数量和入学人数不断增加。2001-2002年,有61%的印第安学生在保留地由村落社开办的学校里就读。下表是2001-2002年印第安学生所入学校就读的情况分类,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印第安学生是在由印第安人自己的学校里学习的。
土著学生在校率和毕业率的逐年提高,反映了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和内容适合他们的民族习惯和特点,他们对此是满意的。反过来,持续走高的在校率和毕业率又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就业或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机会的增加。这样的良性循环结果,恰好是土著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所在。
五、结语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加拿大土著教育改革,迎合土著群体的需要,充分发挥土著人和非土著人的积极性。1972年《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印第安教育》的签署,标志着土著教育改革取得巨大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土著民族教育的发展。此后,土著人自己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开始管理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都由土著人管理,并在培养本民族教师、教学大纲制定、课程安排等方面拥有决定权。
总之,当代加拿大土著人进行的教育改革为世界其他少数民族群体寻求自身发展、掌握自己命运提供了范例,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办好民族教育开辟了新思路,使土著人既能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它使土著人办学数量和土著学生就学人数大增。实践证明,加拿大土著人通过教育改革来振兴民族的路子是十分正确的,教育改革的成功使他们在政治上日益成熟,他们正向联邦政府要求给予更多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
关键词 加拿大,土著人,危害,改革,意义
中图分类号 K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1)04-0068-05
加拿大宪法承认三个土著人群体,即印第安人、梅蒂斯人和因纽特人,人口总数超过100万,约占加拿大总人口的4%。加拿大土著人有近一半生活在位于偏僻、边远或北极地区的近3000个保留地上,这些地区自然落后得多。据加拿大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1981至2001年,加拿大非土著人群体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80,而土著人只有0.765,特别是在教育、就业、寿命等方面,土著人与非土著人群体的差距很大。例如,土著人寿命比非土著人平均少6.4岁,自杀率以及心脏病、糖尿病、甲肝和肺结核等疾病的发病率是非土著人的2至10倍;在教育方面,土著人语言和文化面临严重危机,土著人中只有24%可以用本民族语言交谈,50种土著人语言都处在消亡的边缘。
教育作为土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著人最终掌握自己命运、实现民族自治的关键所在。同时对于年轻一代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得以立足和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高中阶段以后的教育和培训。然而,对于加拿大土著人而言,长期以来他们的整体教育水平偏低,失业率和贫困程度偏高。要想改变这样的历史状况,赶上加拿大主流社会的发展步伐,教育毋庸置疑地成为他们改变命运、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出路。本文主要通过历史回顾,追述加拿大联邦政府在确保土著人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以及土著人自身在土著教育方面所进行的重大改革,以此来阐释教育对土著人的特殊含义和土著教育改革产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同化教育及其危害
近年来的加拿大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土著人口,特别是青少年的人口数量大幅上升。仅从1996至2001年,土著民族人口增加22%,是同期非土著人数量增长的4倍之多。土著人口数量增加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即土著学生在加拿大各省和地区公立学校里的入学率和毕业率仍然有限。根据2002年马尼托巴省土著人事务秘书处发表的《马尼托巴省土著人口情况报告》,该年该省的15-29岁非土著人口中,有63%完成高中学业,取得高中文凭毕业;而在土著人口中,该比例仅为34%。同样,1996年,在25-54岁的人群中,有21%的非土著人拥有大学文凭,这一数字比土著人高3.5倍,土著人拥有大学文凭的人仅为6%。
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在教育领域,之所以造成土著人现今的窘况——与非土著人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是与加拿大政府长期以来忽视土著群体的权益,实行民族同化政策有直接关系的。加拿大议会于1876年颁布《印第安法案》,这是针对印第安人管理的法律文件,初衷是为了保护土著人的土地,防止非土著人的入侵,以便土著人建立自治地区,管理自己的事务。但是,它很快就成为政策制定者用来控制土著人的工具。因为该法案不是条约,双方也没有签署任何协定,没有得到土著人的任何正式认可或口头承诺。相反,它赋予联邦政府以更大权力控制居住在保留地的印第安人。联邦政府单方面认定对土著人的关系和责任,土著人“从摇篮到坟墓”都是被监护的对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土著人的开发潜能。
19世纪80年代起,加拿大政府开始依据《印第安法》对土著人实行强制同化政策,试图摧毁其传统文化、社会和政治结构,使其完全融入“主流社会”之中。同化政策包括通过“民主”选举酋长和村落社议员、禁止印第安人举行传统仪式以及强制将印第安儿童送到政府资助的寄宿学校接受天主教之教育等。在1870和1970年间,大约有15万土著儿童被迫离开父母去寄宿学校接受教育。他们在寄宿学校里,不能讲本民族语言,有很多人身心受虐,甚至遭到性侵害。
这种同化教育的危害在于,它以种族歧视和种族灭绝为手段,以毁掉印第安学生的语言、文化、宗教为目标。对于印第安人来说,带有同化目标的教育就是一种灭绝种族的武器,它企图用白人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来取代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使印第安人成了和平的“囚犯”。在同化教育制度下,印第安人的中小学生一直被强迫接受主流学校的语言、文化和宗教,结果不断有印第安学生逃学。其原因不是他们不愿意上学,而是他们不愿意被同化。
当然,土著人民一直没有放弃过摆脱同化统治的斗争。他们一方面违抗政府禁令,私下里向下一代传授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传统,另一方面成立了不少公开组织和团体,依靠集体力量争取民族自治的权利。在这种反抗和斗争中,教育始终对土著人具有特殊含义。土著人双重文化身份一加拿大文化与土著人文化,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有两个目标:同化与自治。这两个目标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补充,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土著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融入主流文化,学习现代社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能与其他群体进行平等竞争的能力。同时,教育必须起到加强对土著文化的认同,维持土著文化的生存和延续的作用。
二、土著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
从历史上看,加拿大土著人教育源远流长。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土著人的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教育形式,但主要以口授历史、讲故事、举行仪式、学习技术等形式为主。一般来说,加拿大土著民族赖以生存的传统手段,如狩猎、采集、捕捞、砍伐和小规模种植等,都不需要接受正规教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已经普遍实施。现在大多数收入较高的工作,从机械化的生产加工到高科技服务业等,均需要接受正规或职业教育与培训才能胜任。正如加拿大安大略省前任省长鲍勃·莱伊所指出的,“教育与学习占居新型经济和社会的中心地位”,这已成为当代社会人们的共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拿大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得到了提高,国内的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发展更加平等,移民人数刺激了人口的增加,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在持续改善。但是,相对而言,唯有土著民族,特别是印第安人的境况没有发生变化,他们不仅没有获得选举权,而且也没有像其他加拿大公民一样,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1946-1949年,加拿大议会任命成立“印第安特别联合委员会”(Special Joint Committee),负责调查《印第安法案》的执行情况。该委员会通过一系列跟踪、考察与调研后,共完成并递交了40份报告, 最后向议会提出如下建议:属于印第安人教育的所有问题,包括选派教师、课程设置等,都应该交给印第安人委员会自己负责。
依照这样的建议,土著教育改革正式拉开序幕。此间,由“印第安特别联合委员会”负责,土著人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进行了适时、相应的调整和改善,改革取得初步进展。例如,由印第安人自己对教师进行培训和管理,由印第安人自己制定教学大纲;更多的印第安人成为学校董事会成员、教师和管理人员等,他们对印第安儿童的培养和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到1959年,“印第安特别联合委员会”在报告中再次提出土著人教育问题所面临的严重性:“……印第安人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他们仍然是加拿大的二等公民。如果给予他们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话,他们也会像加拿大其他群体一样,在学业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
1964年,加拿大议会授权公民与移民部部长负责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经济、教育等状况进行深入考证与研究,以提出进一步的执行建议和改进措施。1966年,人类学家霍桑经过多年研究发表《加拿大当代印第安人调查报告》,指出联邦政府的同化政策对印第安人的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建议议会给予印第安人更多的自治权。这份报告集中阐述了印第安社会缺乏教育机会的事实,并严正地指出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相比在经济上存在巨大差距。这就是著名的《霍桑报告》。它的发表,对于后来印第安人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成为加拿大政府处理印第安人事务尤其是教育政策的基础。
1969年,时任印第安人事务部部长的让·克雷蒂安(Jean Chretien)提请议会,“必须保证印第安人的平等权利,让他们全面地参与到加拿大的社会、文化、经济及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克雷蒂安向议会提交了《加拿大政府关于印第安人政策报告》。这份报告也被称为“白皮书(1969)”,详细而全面地勾勒出加拿大政府应实行的政策:
1 从立法和宪法上取消种族歧视;
2 印第安人对加拿大社会的贡献应得到每个公民的认可;
3 印第安人有权得到政府机构为所有公民提供的服务;
4 帮助弱者、经济落后者摆脱困境;
5 承认印第安人的合法权利和义务;
6 印第安人的土地必须归还给印第安人所有。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加拿大政府在处理印第安人事务时,其相关政策逐步向和解和重建倾斜,例如,同意终止《印第安法案》,解散印第安事务部,印第安教育由各省负责。对于这个政策性决定,印第安人做出了迅速而积极的反应,“白皮书”也成为全体印第安人团结一致、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催化剂。此后,从各村落社到省级的印第安人组织和各级土著教育专家协调工作,于1972年起草并签署了《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印第安教育》(In-dian Control of Indian Education)这一里程碑性的文件,土著教育改革取得胜利。
三、土著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
《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印第安教育》的签署,标志着加拿大土著人的教育向着平等的目标迈进。1972年12月21日,加拿大全国印第安人兄弟会(National Indian Brotherhood,NB)正式向联邦政府提交《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印第安教育》文件。一个月后,即得到正式批准。这一文件是土著人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并确定了土著人向其后代提供知识、培养民族自豪感、了解整个世界的长效教育机制。该文件指明父母在为孩子制定教育目标中的责任和角色:在现代社会中,父母不仅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谋生技能,而且应当强调他们的印第安民族认同感。父母直接参与和管理孩子的教育,一方面反映了土著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反映他们有权选择适合本民族特点的教育体制。
《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印第安教育》还特别强调学校的教育功能。它指出,“目前学校的教学体制容易让印第安儿童产生陌生感,学校的教学大纲应当承认土著民族的文化、社会价值、习俗、语言以及土著民族对于加拿大的贡献”。它要求把学校的行政管理和经费支配权转交给印第安人负责,以便使他们在制定优先发展战略、为学校提供基础设施、开发财政资源、聘请合格教学人员等方面具有最终决定权。除此之外,全国印第安人兄弟会还进一步提出如下具体目标和要求:
制定以土著文化为基础的教学大纲,包括开设土著历史和文化课程,促进土著儿童的民族自豪感,以赢得非土著儿童的尊重
开发与教学大纲配套的教材和其它教学资源
加强土著成人教育,丰富其课程内容
设立各个级别的土著研究项目
剔出教科书和其它教学资料中对土著人具有否定、偏见和不准确的内容
联邦政府从财政上资助在保留地上建立各类托儿所和幼儿园等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提供教育咨询
支持地方语言科研项目,鼓励精通土著语言的人当教师从事土著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鼓励土著学生完成高中阶段学习后继续深造,特别在护理、教学、法律、医学、工程学等专业方面
成立联邦财政特别资助项目来帮助土著学生
虽然上述目标和要求主要针对保留地上的学校而提出的,但是它们也同样适用于各省属学校。不仅如此,全国印第安人兄弟会还主张让更多的土著学生进入本地区的省属学校学习,并使他们的父母也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中去。
《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印第安教育》对加拿大土著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土著人在教育行政上的管理权限得到充分扩大,特别是保留地学校里的教学人员不再是政府雇员,而转由印第安人直接雇用。联邦政府的责任主要是提供财政资助,确保了土著人语言和平等的文化权利;省属土著学校有权制定教学大纲和颁发师资证书;安大略省还规定,有土著学生的学校董事会必须包括土著成员,有关土著民族的教科书和辅助材料也必须由土著专家来编写完成。其次,各级土著人组织联合行动,通过村落社委员会、省和地区教育机构等部门的协同努力,为土著教育提供帮助和服务。这些组织及成员,在缺乏资金和相应支持的条件下,仍然克服重重困难,使印第安人自己管理的学校数量逐年上升。目前,全加拿大已有494所完全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学校。
四、土著教育改革的历史意义
通过上述历史回顾,我们看到当代加拿大土著人在教育改革方面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可喜成就。加拿大土著教育改革,对于当今世界各民族群体发展民族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为办好民族教育开辟了新思路
加拿大土著人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符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反映了他们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愿望,为其他少数民族群体办好民族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即尊重土著人的平等生存权利,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积极性;政府主要负责在财政方面提供资金保障,资助各种土著传统研究和 保护项目。一旦土著人掌握了自己的教育决定权,获得与非土著人平等的教育机会,他们就会发展反映自己文化遗产的教育计划和项目,并确保其后代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加拿大土著教育改革的成功,使土著人的民族教育大大改观。20世纪70年代起加拿大印第安人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开始迅速发展,到80年代,高等教育也跟着发展起来。
(二)既保留了土著人优秀文化传统,又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对于当代加拿大土著人来说,教育具有特殊的含义:一方面,它意味着按照土著人的传统培养下一代,教育他们真正成为土著公民,从语言和文化上承担起民族责任,走出校门的年轻人须有强烈的土著认同感;另一方面,不能为了强调传统文化、复兴土著民族自尊,而让年轻人舍弃接受现代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因为他们最终要融入现代社会的建设中,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工程师、医生、教师、科学家等,为土著社区和整个加拿大的建设做贡献。加拿大土著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保留土著人文化传统与适应现代化社会二者之间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促进的。保留文化传统可以提升土著民族的认同感和自尊心,而帮助土著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融入现代主流社会,更能提高他们民族自治的信心和能力。
(三)促进了土著学生就学人数大增
过去几十年中,随着《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印第安教育》颁布和实施,土著人的办学数量和入学人数不断增加。2001-2002年,有61%的印第安学生在保留地由村落社开办的学校里就读。下表是2001-2002年印第安学生所入学校就读的情况分类,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印第安学生是在由印第安人自己的学校里学习的。
土著学生在校率和毕业率的逐年提高,反映了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和内容适合他们的民族习惯和特点,他们对此是满意的。反过来,持续走高的在校率和毕业率又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就业或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机会的增加。这样的良性循环结果,恰好是土著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所在。
五、结语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加拿大土著教育改革,迎合土著群体的需要,充分发挥土著人和非土著人的积极性。1972年《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印第安教育》的签署,标志着土著教育改革取得巨大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土著民族教育的发展。此后,土著人自己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开始管理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都由土著人管理,并在培养本民族教师、教学大纲制定、课程安排等方面拥有决定权。
总之,当代加拿大土著人进行的教育改革为世界其他少数民族群体寻求自身发展、掌握自己命运提供了范例,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办好民族教育开辟了新思路,使土著人既能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它使土著人办学数量和土著学生就学人数大增。实践证明,加拿大土著人通过教育改革来振兴民族的路子是十分正确的,教育改革的成功使他们在政治上日益成熟,他们正向联邦政府要求给予更多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