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了建设生态型河道的要求和特征,论述了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探讨了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型河道建设 要求 特征 必然性 涉及问题
中图分类号:TV85;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52-01
生态型河道是相对贴近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利工程。生态型河道以安全、可靠、经济为基础和前提,以满足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功能开发为目标,逐步形成陆域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水体鲜活流动、水质改善、具有多样水生物物种互相依存形成系统并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景观。
1.生态河道的建设
1.1 建设生态型河道的提出
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鉴于水环境遭到破坏而给城镇带来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提出了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并建设了大量的示范工程,在河道治理中拆掉了浆砌石,采用土料筑堤,草皮护坡,堤脚采用防冲材料,或者采用隐藏式的硬质护岸,表明建成自然式的景观,河道中摆放鹅卵石或不规则石块,形成弯弯曲曲的潺潺细流,为鱼、虾、蟹等水生生物建造栖息场所,为儿童建造接触自然、玩耍戏水的空间。治理前谁也不愿靠近的地方,成为居民亲水活动的场所,河流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1.2 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别是为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水环境,需要对河道治理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及浆砌墙护岸进行必要的改造,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具体做法是依据生态河道建设的需要部分(或全部)拆除浆砌石护岸的上半部分,改用土料筑堤,自然草皮护坡,或者采用适于动植物生长的特殊结构护岸(如生态混凝土草坪护坡)。保留设计洪水位以下部分硬质护岸,或者保留堤基部分硬质护岸防止洪水冲刷。部分或全部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允许河岸和河底出现自然侵蚀、冲刷淤积等现象,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使河道形成浅滩、深潭自然分布,宽宽窄窄、弯弯曲曲的水路自然衔接,陡峭、平缓的多种构造多种材料的堤岸浑然一体,营造出生境丰富的多样性空间。
1.3 还原水面,绿化河道
在以往的城镇建设中,填平池塘、洼地,在小河沟上面盖水泥板是非常普遍的做法。这样虽然扩大了土地空间,避免了污水的臭气散发,却减少了水面面积,失去了水边景观。某市内原有小河道115.9km,已经盖板的有52.8km。随着下水道系统的分流制和污水集流与集中处理工程的实施,很有必要适当还原部分水面,建设水边景观,改善城市环境。还原水面在城市的中心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河道空间以后,河流水源成为关键因素,从自然水循环的角度考虑,城市化造成的雨水渗透性削弱是其根源。为此,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把花坛、空地、路面、雨水管道等做成透水性构造,促进雨水渗透,这样能够使城市河道的水环境条件得到改善。在城市规划中就要把部分场地做成利于汇集雨水、利于雨水下渗的布置;在大型建筑物及居住小区、公园、学校等工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推广雨水储留、利用与渗透技术,这样可以涵养地下水,增加非汛期的河道基础流量,又能促进地上、地下的生物繁殖,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减轻洪水期间城市排水的压力,改善城市水循环。
在人口密集,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河段,还原水面或增加水面,进行河道绿化,可以改善城区的小气候,使夏热冬寒的极端温度得到缓解,同时市区水域和绿化带还可以净化空气,使生活在河道区域内的人们感受到生活的舒适,环境优美。这是生态型河道建设的理想状态。
1.4 丰富多彩的河道设计
河道规划设计中,有条件的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经验,采用各式各样的护岸形式,创造丰富多彩的水边景观。如适宜鱼类生息的鱼巢块体护岸,适宜蛙类生存、繁衍的两栖块体护岸,适宜萤火虫生存、繁衍的护岸等等。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精心构思,力求细致全面,特别是珍稀物种和特有物种,其生境条件的保护和合理改善非常必要,有时要作为重点项目认真研究,妥善对待。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河道治理选用的材料要取自于自然,使得整治后的河流与周围河堤相协调。设计人员认真把握工程与生态的关系,使河道治理不仅能满足人们对水环境的需要,又要能满足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2.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水利建设发展历来是与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我国的农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低级的吃饭农业发展到温饱农业;由温饱型向综合发展的小康式的农业,又发展到种源、生态、装备的现代化农业。水利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纯为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服务的温饱型农田水利,发展到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小康型”农村水利,又发展到综合型的农村水利。每个发展阶段对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农村。
3.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的问题
3.1 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问题
①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②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小品,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③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④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和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经过考验,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对上述这些问题都要综合考虑,以扎实推进生态型河道的建设。
3.2 管理中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的管理更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①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②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③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④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3.3 投入问题
①公共财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是根据工程性質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助性、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②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是带有公益性意义的,是自愿的。③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者其他受益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4.结束语
建设生态型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理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为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安全与景观、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关键词]生态型河道建设 要求 特征 必然性 涉及问题
中图分类号:TV85;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52-01
生态型河道是相对贴近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利工程。生态型河道以安全、可靠、经济为基础和前提,以满足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功能开发为目标,逐步形成陆域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水体鲜活流动、水质改善、具有多样水生物物种互相依存形成系统并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景观。
1.生态河道的建设
1.1 建设生态型河道的提出
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鉴于水环境遭到破坏而给城镇带来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提出了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并建设了大量的示范工程,在河道治理中拆掉了浆砌石,采用土料筑堤,草皮护坡,堤脚采用防冲材料,或者采用隐藏式的硬质护岸,表明建成自然式的景观,河道中摆放鹅卵石或不规则石块,形成弯弯曲曲的潺潺细流,为鱼、虾、蟹等水生生物建造栖息场所,为儿童建造接触自然、玩耍戏水的空间。治理前谁也不愿靠近的地方,成为居民亲水活动的场所,河流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1.2 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别是为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水环境,需要对河道治理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及浆砌墙护岸进行必要的改造,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具体做法是依据生态河道建设的需要部分(或全部)拆除浆砌石护岸的上半部分,改用土料筑堤,自然草皮护坡,或者采用适于动植物生长的特殊结构护岸(如生态混凝土草坪护坡)。保留设计洪水位以下部分硬质护岸,或者保留堤基部分硬质护岸防止洪水冲刷。部分或全部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允许河岸和河底出现自然侵蚀、冲刷淤积等现象,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使河道形成浅滩、深潭自然分布,宽宽窄窄、弯弯曲曲的水路自然衔接,陡峭、平缓的多种构造多种材料的堤岸浑然一体,营造出生境丰富的多样性空间。
1.3 还原水面,绿化河道
在以往的城镇建设中,填平池塘、洼地,在小河沟上面盖水泥板是非常普遍的做法。这样虽然扩大了土地空间,避免了污水的臭气散发,却减少了水面面积,失去了水边景观。某市内原有小河道115.9km,已经盖板的有52.8km。随着下水道系统的分流制和污水集流与集中处理工程的实施,很有必要适当还原部分水面,建设水边景观,改善城市环境。还原水面在城市的中心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河道空间以后,河流水源成为关键因素,从自然水循环的角度考虑,城市化造成的雨水渗透性削弱是其根源。为此,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把花坛、空地、路面、雨水管道等做成透水性构造,促进雨水渗透,这样能够使城市河道的水环境条件得到改善。在城市规划中就要把部分场地做成利于汇集雨水、利于雨水下渗的布置;在大型建筑物及居住小区、公园、学校等工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推广雨水储留、利用与渗透技术,这样可以涵养地下水,增加非汛期的河道基础流量,又能促进地上、地下的生物繁殖,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减轻洪水期间城市排水的压力,改善城市水循环。
在人口密集,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河段,还原水面或增加水面,进行河道绿化,可以改善城区的小气候,使夏热冬寒的极端温度得到缓解,同时市区水域和绿化带还可以净化空气,使生活在河道区域内的人们感受到生活的舒适,环境优美。这是生态型河道建设的理想状态。
1.4 丰富多彩的河道设计
河道规划设计中,有条件的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经验,采用各式各样的护岸形式,创造丰富多彩的水边景观。如适宜鱼类生息的鱼巢块体护岸,适宜蛙类生存、繁衍的两栖块体护岸,适宜萤火虫生存、繁衍的护岸等等。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精心构思,力求细致全面,特别是珍稀物种和特有物种,其生境条件的保护和合理改善非常必要,有时要作为重点项目认真研究,妥善对待。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河道治理选用的材料要取自于自然,使得整治后的河流与周围河堤相协调。设计人员认真把握工程与生态的关系,使河道治理不仅能满足人们对水环境的需要,又要能满足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2.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水利建设发展历来是与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我国的农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低级的吃饭农业发展到温饱农业;由温饱型向综合发展的小康式的农业,又发展到种源、生态、装备的现代化农业。水利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纯为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服务的温饱型农田水利,发展到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小康型”农村水利,又发展到综合型的农村水利。每个发展阶段对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农村。
3.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的问题
3.1 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问题
①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②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小品,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③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④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和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经过考验,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对上述这些问题都要综合考虑,以扎实推进生态型河道的建设。
3.2 管理中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的管理更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①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②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③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④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3.3 投入问题
①公共财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是根据工程性質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助性、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②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是带有公益性意义的,是自愿的。③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者其他受益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4.结束语
建设生态型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理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为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安全与景观、需要与可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