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一、让学生学会读书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到校学习,除了从书本上吸收更丰富的“营养”,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身继续“造血”、“充电”的功能,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条件。学会读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文化课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學会读书,我们通过实践认为主要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入手。
1、学会粗读与精读。
粗读就是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快速浏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初步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扫除文章的字、词、句等障碍。精读是指在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逐字逐句逐层地细读、深读,经过深思熟虑,将字里行间的含义体会出来。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学生在粗读中了解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认识了生字、词等,提出了一些疑问:孙膑的计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孙膑为什么能想出妙计?田忌赛马这件事可以给人什么启发?这时就需要指导学生反复读书、揣摩、比较和分析来解决问题。
2、学会阅读与思考。
学生读书提出疑问比教师设疑导读更为重要,如果学生在阅读时能结合实际提出问题,起码说明这个孩子认真读了书,且有所收获。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获,大疑则大获,没有疑问就没有收获”。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极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倡导提问题比不提问题好,多提问题比少提问题好,提高质量问题比提一般问题要好。例如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谈碰壁”时,先让学生轻读课文,寻找问题,做上标号,然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碰壁?“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时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表扬了提问的同学,而且引导全体同学细读研讨这些问题,最后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
3、学会读书与运用。
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这是文化课的教学目的与归宿。
为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把学习书本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如在教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可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假如小女孩在当今社会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她要求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今天的生活同小女孩悲惨的命运进行比较,从而教育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学习热情。
(2)把学习到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经过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读书学得的知识比老师灌输获得的知识更深刻、更灵活、更适用。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的本领。
二、教学生学会思考。
学生到校学习,就是在读书、听讲、练习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将前人的知识消化吸收,将别人的经验借鉴运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了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
1、在读书中学会思考
读书是学习的基础,思考是成功的阶梯。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呢?通过实验我们认为:a、导入新课时,启迪学生思考。b、学生读书前提示思考。c、读议结合,引发思考。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按照老师的要求,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思考教材中发现的问题,允许同学间互相议论,也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达到开发智力,提高思考能力的目的。
2、在质疑中学会思考
质疑思考的方法有:(1)抛砖引玉,即由老师提出一个寻根究底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的质疑与思考。(2)旁敲侧出,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广度牵引。(3)借题发挥,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或通过多项思维练习,让学生在碰钉子中质疑思考。(4)巧布迷阵,即由老师或学生针对某一知识,联系实际,列举若干似是而非的事例,形成一个迷阵,让学生质疑甄别。总之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老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抓教材中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焦点、热点,启发他们思考。
三、正确地评价学生
课堂评价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方案,使评价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共性,也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这也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对评价活动的认可度,提高评价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评价实施阶段,应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自主评价、小组评价,一不同方式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的发展。如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或问:你的依据是什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用表示赞赏或用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通过这一实践证明,对学生用激励性的语言要比用批评的语言有效得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学会读书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到校学习,除了从书本上吸收更丰富的“营养”,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身继续“造血”、“充电”的功能,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条件。学会读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文化课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學会读书,我们通过实践认为主要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入手。
1、学会粗读与精读。
粗读就是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快速浏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初步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扫除文章的字、词、句等障碍。精读是指在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逐字逐句逐层地细读、深读,经过深思熟虑,将字里行间的含义体会出来。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学生在粗读中了解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认识了生字、词等,提出了一些疑问:孙膑的计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孙膑为什么能想出妙计?田忌赛马这件事可以给人什么启发?这时就需要指导学生反复读书、揣摩、比较和分析来解决问题。
2、学会阅读与思考。
学生读书提出疑问比教师设疑导读更为重要,如果学生在阅读时能结合实际提出问题,起码说明这个孩子认真读了书,且有所收获。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获,大疑则大获,没有疑问就没有收获”。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极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倡导提问题比不提问题好,多提问题比少提问题好,提高质量问题比提一般问题要好。例如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谈碰壁”时,先让学生轻读课文,寻找问题,做上标号,然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碰壁?“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时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表扬了提问的同学,而且引导全体同学细读研讨这些问题,最后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
3、学会读书与运用。
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这是文化课的教学目的与归宿。
为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把学习书本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如在教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可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假如小女孩在当今社会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她要求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今天的生活同小女孩悲惨的命运进行比较,从而教育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学习热情。
(2)把学习到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经过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读书学得的知识比老师灌输获得的知识更深刻、更灵活、更适用。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的本领。
二、教学生学会思考。
学生到校学习,就是在读书、听讲、练习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将前人的知识消化吸收,将别人的经验借鉴运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了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
1、在读书中学会思考
读书是学习的基础,思考是成功的阶梯。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呢?通过实验我们认为:a、导入新课时,启迪学生思考。b、学生读书前提示思考。c、读议结合,引发思考。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按照老师的要求,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思考教材中发现的问题,允许同学间互相议论,也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达到开发智力,提高思考能力的目的。
2、在质疑中学会思考
质疑思考的方法有:(1)抛砖引玉,即由老师提出一个寻根究底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的质疑与思考。(2)旁敲侧出,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广度牵引。(3)借题发挥,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或通过多项思维练习,让学生在碰钉子中质疑思考。(4)巧布迷阵,即由老师或学生针对某一知识,联系实际,列举若干似是而非的事例,形成一个迷阵,让学生质疑甄别。总之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老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抓教材中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焦点、热点,启发他们思考。
三、正确地评价学生
课堂评价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方案,使评价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共性,也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这也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对评价活动的认可度,提高评价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评价实施阶段,应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自主评价、小组评价,一不同方式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的发展。如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或问:你的依据是什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用表示赞赏或用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通过这一实践证明,对学生用激励性的语言要比用批评的语言有效得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