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角色的准确合理定位,对于探讨解决此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文章在对高校就业指导实际工作中的缺失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就业指导人员角色定位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角色定位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角色定位
近两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就业服务体系的主力军,直接关系到就业指导的效果与毕业生的就业率。如何建立一支专业化、全程化、职业化又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不专业,教学主体缺乏稳定性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据调查,目前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师资配备长期处于“非职业”状态,大部分是由各个学院的专兼职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人员组成兼职队伍,由于经验上不丰富,专业上不对口,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培训,实践指导能力薄弱,使得他们在指导学生职业规划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又由于就业指导教师多为兼职,常常由于本职工作繁忙出现临时停课、调课的现象,造成教学环节中断,教学实施缺乏稳定性和专业性。
2.职业生涯指导侧重“面”上的推广,教学对象缺乏针对性
目前的职业生涯指导大多采取集中授课、讲座等“满堂灌”形式,很少采取个体咨询、个别谈话和疏导等个案教育方式,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教师很难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个别指导,因此无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学生在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往往比较迷茫,不知道下一步如何进行,自信心受挫。
3.就业指导课程脱离实际,教学形式缺乏实践性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教学形式上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指导”的现象,缺乏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就业市场实践等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与企业和社会联手,给学生创造实习机会,教学形式缺乏实践性。
4.就业指导限于毕业年级,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
据了解,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仅仅局限于毕业生,而忽略了对低年级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导致很多毕业生在思想上、心理上、技能上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就业指导工作实际上应该在新生入学伊始就开展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二、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准确定位的原则
1.专兼相结合
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业务水平决定就业指导的成效,因此,必须打造一支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首先,要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专职教师队伍,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提升综合就业指导的能力。专职教师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与学生很好地沟通交流,能正确引导学生择业就业。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社会上的专业就业指导师、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校友、创业成功人士等为兼职就业指导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服务或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最终社会形成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综合体。
2.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就业指导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特长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做好专业分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通过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状态、个性特点、职业需求等,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同时也可以督促学生完成职业指导各个阶段的学习实践任务,更好地将职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例如,设立“就业导航”专区,聘请相关就业指导专家坐堂,就毕业生职业选择、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创业等方面现场接受毕业生的咨询,解答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还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电话沟通、网络答疑、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加强与毕业生交流与沟通,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以学校为中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除了在就业指导课引入案例教学、开展“模拟面试”、“职业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等活动,还可以借助人力资源咨询机构、校友等社会力量组建就业实习基地、成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会”等,与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的平台。
4.阶段性与全程化相结合
要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首先,确立系统指导的观念,增强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意识。就业指导并不只是在毕业时才进行的指导,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应该贯穿于学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跨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开始,就业指导教育就应随之展开。大一新生处于适应调整期,应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职业的关系,激发他们的职业梦想,让他们树立长远眼光;大二学生处于选择期,应着重于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剖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学习就业知识,并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进行初期的职业规划;大三学生处于定向期,应该进行职业生涯谋划和定位,着重就业技能培训及自主创业等就业方式指导;而大四学生处于分化期,更多的应该是就业政策、形势、择业技巧和心理调适等具体问题的指导和实用战术的训练。通过四年连续、系统的就业指导为学生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角色定位
1.以就业政策为导向,做好政策形势的宣传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出台了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等七项重大政策,江苏省出台了鼓励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具体政策;各高校结合具体情况也出台了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一系列周全的就业指导服务。但是据了解,大部分学生对于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对国家开发大西部、发展农村经济更是知之甚少,因此,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增强就业服务意识,配合国家、省级就业政策和学校就业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使学生充分了解有关就业政策。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毕业年级就业信息网,帮助学生收集一些就业信息,在网络上发布用人单位的信息,把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实现就业信息的网络化,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2.以就业理念为核心,做好职业生涯的指导师
理念和认识是行为的先导。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产生了偏差。地域上盲目追求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待遇上一味追求高工资、高收入,地位上追求权势,导致最后高不成低不就,错过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进校开始,结合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科学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实现自己的目标,鼓励和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就业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针对不同专业,对他们职业前景作一次包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和就业对冲意识,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着眼未来。
3.以课外咨询为平台,做好就业心理的咨询员
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和成才的关键所在。然而,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不断出现。例如因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找工作靠关系的问题、期望值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落差的问题等产生的自卑、偏执、焦虑、怯懦,甚至导致自暴自弃心理。就业指导教师应该用所掌握的专业心理知识,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外的心理咨询平台,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平等对话关系,随时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干预调试,帮助他们矫正失衡心理,消除不良情绪,调整就业心态,发掘自身优势,做好步入职场的心理准备。
4.以就业活动为契机,做好学生就业的联络员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团体沟通,积极策划组织各项招聘活动,为学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例如,组建由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等知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指导专家组成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师团”,推出“就业指导校园行”活动;开设“就业讲座”,让毕业生在求职中享受就业指导服务;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有利时机,推荐优秀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培训,把就业的关口提前;开展针对大一新生的“职业规划大赛”,针对毕业生的“简历制作大赛”,“求职设计之面试技巧讲座”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专家、学者、骨干教师的力量,利用他们在相关专业、行业的影响力,积极向相关单位、企业发出邀请函,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参加校园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5.以创业实体为载体,做好学生创业的引导者
结合本国实际,借鉴国外成功的创业教育模式,从健全政策、提供资金、配备师资等各个方面,从课堂、课外两个层面上来完善我国的创业教育。例如,将“产业社会与人”作为学生的必修创业课程,倡导创业教育;开展“在大学里办企业”、“教大学生办企业”等活动;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成功创业人士引入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及“创业社”等社团,开展以创业为主题的活动,如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创业论坛”、“创业导航”等系列活动,还可以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培训班,邀请成功创业人士为学生讲解创业政策、技巧,与学生分享成功经验,让更多的毕业生熟悉创业知识,掌握创业技能,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增加抵御创业风险的能力,引导他们成功创业。
参考文献:
[1] 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
[2] 季顺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指导,2009,(37).
[3] 张玲玲.大学生就业指导[M].泰安:泰山出版社,2008.
关键词: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角色定位
近两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就业服务体系的主力军,直接关系到就业指导的效果与毕业生的就业率。如何建立一支专业化、全程化、职业化又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不专业,教学主体缺乏稳定性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据调查,目前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师资配备长期处于“非职业”状态,大部分是由各个学院的专兼职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人员组成兼职队伍,由于经验上不丰富,专业上不对口,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培训,实践指导能力薄弱,使得他们在指导学生职业规划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又由于就业指导教师多为兼职,常常由于本职工作繁忙出现临时停课、调课的现象,造成教学环节中断,教学实施缺乏稳定性和专业性。
2.职业生涯指导侧重“面”上的推广,教学对象缺乏针对性
目前的职业生涯指导大多采取集中授课、讲座等“满堂灌”形式,很少采取个体咨询、个别谈话和疏导等个案教育方式,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教师很难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个别指导,因此无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学生在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往往比较迷茫,不知道下一步如何进行,自信心受挫。
3.就业指导课程脱离实际,教学形式缺乏实践性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教学形式上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指导”的现象,缺乏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就业市场实践等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与企业和社会联手,给学生创造实习机会,教学形式缺乏实践性。
4.就业指导限于毕业年级,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
据了解,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仅仅局限于毕业生,而忽略了对低年级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导致很多毕业生在思想上、心理上、技能上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就业指导工作实际上应该在新生入学伊始就开展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二、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准确定位的原则
1.专兼相结合
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业务水平决定就业指导的成效,因此,必须打造一支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首先,要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专职教师队伍,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提升综合就业指导的能力。专职教师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与学生很好地沟通交流,能正确引导学生择业就业。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社会上的专业就业指导师、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校友、创业成功人士等为兼职就业指导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服务或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最终社会形成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综合体。
2.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就业指导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特长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做好专业分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通过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状态、个性特点、职业需求等,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同时也可以督促学生完成职业指导各个阶段的学习实践任务,更好地将职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例如,设立“就业导航”专区,聘请相关就业指导专家坐堂,就毕业生职业选择、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创业等方面现场接受毕业生的咨询,解答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还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电话沟通、网络答疑、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加强与毕业生交流与沟通,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以学校为中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除了在就业指导课引入案例教学、开展“模拟面试”、“职业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等活动,还可以借助人力资源咨询机构、校友等社会力量组建就业实习基地、成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会”等,与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的平台。
4.阶段性与全程化相结合
要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首先,确立系统指导的观念,增强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意识。就业指导并不只是在毕业时才进行的指导,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应该贯穿于学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跨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开始,就业指导教育就应随之展开。大一新生处于适应调整期,应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职业的关系,激发他们的职业梦想,让他们树立长远眼光;大二学生处于选择期,应着重于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剖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学习就业知识,并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进行初期的职业规划;大三学生处于定向期,应该进行职业生涯谋划和定位,着重就业技能培训及自主创业等就业方式指导;而大四学生处于分化期,更多的应该是就业政策、形势、择业技巧和心理调适等具体问题的指导和实用战术的训练。通过四年连续、系统的就业指导为学生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角色定位
1.以就业政策为导向,做好政策形势的宣传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出台了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等七项重大政策,江苏省出台了鼓励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具体政策;各高校结合具体情况也出台了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一系列周全的就业指导服务。但是据了解,大部分学生对于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对国家开发大西部、发展农村经济更是知之甚少,因此,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增强就业服务意识,配合国家、省级就业政策和学校就业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使学生充分了解有关就业政策。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毕业年级就业信息网,帮助学生收集一些就业信息,在网络上发布用人单位的信息,把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实现就业信息的网络化,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2.以就业理念为核心,做好职业生涯的指导师
理念和认识是行为的先导。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产生了偏差。地域上盲目追求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待遇上一味追求高工资、高收入,地位上追求权势,导致最后高不成低不就,错过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进校开始,结合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科学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实现自己的目标,鼓励和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就业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针对不同专业,对他们职业前景作一次包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和就业对冲意识,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着眼未来。
3.以课外咨询为平台,做好就业心理的咨询员
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和成才的关键所在。然而,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不断出现。例如因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找工作靠关系的问题、期望值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落差的问题等产生的自卑、偏执、焦虑、怯懦,甚至导致自暴自弃心理。就业指导教师应该用所掌握的专业心理知识,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外的心理咨询平台,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平等对话关系,随时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干预调试,帮助他们矫正失衡心理,消除不良情绪,调整就业心态,发掘自身优势,做好步入职场的心理准备。
4.以就业活动为契机,做好学生就业的联络员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团体沟通,积极策划组织各项招聘活动,为学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例如,组建由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等知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指导专家组成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师团”,推出“就业指导校园行”活动;开设“就业讲座”,让毕业生在求职中享受就业指导服务;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有利时机,推荐优秀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培训,把就业的关口提前;开展针对大一新生的“职业规划大赛”,针对毕业生的“简历制作大赛”,“求职设计之面试技巧讲座”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专家、学者、骨干教师的力量,利用他们在相关专业、行业的影响力,积极向相关单位、企业发出邀请函,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参加校园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5.以创业实体为载体,做好学生创业的引导者
结合本国实际,借鉴国外成功的创业教育模式,从健全政策、提供资金、配备师资等各个方面,从课堂、课外两个层面上来完善我国的创业教育。例如,将“产业社会与人”作为学生的必修创业课程,倡导创业教育;开展“在大学里办企业”、“教大学生办企业”等活动;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成功创业人士引入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及“创业社”等社团,开展以创业为主题的活动,如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创业论坛”、“创业导航”等系列活动,还可以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培训班,邀请成功创业人士为学生讲解创业政策、技巧,与学生分享成功经验,让更多的毕业生熟悉创业知识,掌握创业技能,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增加抵御创业风险的能力,引导他们成功创业。
参考文献:
[1] 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
[2] 季顺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指导,2009,(37).
[3] 张玲玲.大学生就业指导[M].泰安:泰山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