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东省是一个产业大省,决定了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属于企业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地区。但目前各类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并不均衡,无论从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建设的投入及运行实施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论文分析山东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总结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政府和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现状 山东省
1 山东省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1.1山东省信息化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1)已实施的系统
山东省企业已实施的系统可分为管理类应用系统、辅助设计类信息系统和工控应用系统三类。从已实施的系统来看,部门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较为普及,而集成系统应用较少,不能够满足企业实施整体管理和业务流程信息化的要求,也就不能够很好的体现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即以企业业务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控制和集成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实现企业内外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2)企业信息化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和信息分布
目前企业信息化系统采集的数据和信息主要集中于财务、销售等分系统,企业综合信息的获取亟待加强,于是,企业对MRP、ERP、CIMS系统的应用有较大内在需求,而这需要有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
(3)目前信息化系统对决策进行支持和辅助的主要层次
从企业应用信息化手段,运用系统、科学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的决策的领域分布可见,在财务管理、销售管理方面信息化普及程度较高,而在绩效考核方面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单位较少。从决策信息和数据的获取手段上看,部门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正逐渐代替传统的数据采集方法。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作为先进运作模式代表的CIMS系统在山东省的推广应用并不乐观。高达59%的大中型企业尚无实施计划,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山东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因为CIMS最基本的内涵是用集成的观点来处理企业的经营和生产,信息技术是其采用的基本技术手段,以求得企业的整体效益。
1.2典型企业信息化效果显著
山东省一批大中型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了企业整体竞争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山东省企业信息化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90%规模以上的机械、服装和家电企业中推广;计算机监控技术在80%规模以上的化工、建材、造纸、冶金等流程型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有近10%的规模以上企业成功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应用工程已在近50家企业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项目涉及了机械、化工、冶金等10多个行业,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平均在1:5以上,有些项目达到了1:20,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涌现出了海尔、济钢、济南二机床、泰山玻纤、东阿阿胶、华泰等一批信息技术应用成效显著的示范企业。
2 山东省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
许多大中型企业将经营管理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建设MIS、办公自动化、ERP、CRM、SCM等系统上,认为只要建设起了这些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就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考虑自身情况,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希望一次就建设起涵盖公司一切经营业务的管理系统,投入巨资购买大量的软硬件设施,却忽视了对本单位内部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转化与利用等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基础工作,结果导致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信息系统因信息的管理跟不上而形同虚设。
2.2人力资源缺乏
既精通信息技术又通晓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力资源不足,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中管理人才、技术带头人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普遍存在。
2.3企业信息化建设出现“分层”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集中于战术层,而决策层和战略层还相当薄弱。
2.4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小,结构不合理
据统计,发达国家大企业在其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一般为总资产的8%~10%,而山东省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远低于这一比例。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明显的“重硬轻软”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有不少企业重视对硬件设备的投资却忽视软件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致使许多一流的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却是二流乃至三流的软件系统;另一方面,更多的企业将信息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软硬件系统的构建,而忽视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利用这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致使耗费巨资构建的系统成为没有信息运行的“裸网”。
2.5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电子信息产品中具有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生产的不多,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大多数企业内尚未真正建立。
3 山东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3.1政府为推进信息化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1)注重企业信息化宣传,不断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体,以电视专题片、系列报道等多种形式,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普及信息化知识,增强全民特别是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信息化意识。
(2)政府对企业加强资金支持及政策引导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环境的配合,离开政府的协调、引导和支持,企业信息化的效率、效益都将难以保障。政府应颁布相应政策,使企业管理者明确我国信息化的方针、近期和远期目标,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政府积极倡导并有效地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各级政府可以建立企业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也可以对企业信息化投资项目进行贴息、补税。
(3)注重培育典型示范企业,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积极培养一批具有示范性的信息化项目和企业。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给自身带来观念的转化和经营的效益,还能给其他企业以启示、借鉴和效仿,并且在企业的互动实践中逐步探索从经验走向理性、走向成熟。这些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需政府牵头组织编制 汇总典型企业信息化成功实施案例,这必将给企业交流带来方便。
(4)鼓励企业与高校进行企业信息化产学研合作研究
组织重点大学、科研机构等社会各界的专家、教授成立信息化专家组,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并且省政府每年要安排产学研合作项目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可申请专项资金资助。
(5)加快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支撑配套环境,为企业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网络基础设施、产品与服务编码、技术标准与规范、工程监理、安全认证、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企业信息化的公共支撑配套环境都存在问题或差距,制约着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建议有关主管部门,联合各方面力量,加快研究,统筹规划,分步解决,尽快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配套支持体系,以更好、更快地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为保证电子商务的效率和效能充分发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应加快建立网上银行、网上税务、网上商检、网上认证、网上运输体系、配送系统等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实现物流现代化。创造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加快网络法律建设,及早出台网上合同法,解决网上交易与结算的安全、电子合同的认证等问题,保障网上交易的有效性。制定电子政务运行管理办法、信息资源发布与共享管理办法等。规范社会经济秩序,完善网上营销配套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强化有效防范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法律和技术手段。
3.2用户企业为推进信息化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1)转变观念、一把手的高度重视,信息主管的积极配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引起企业组织框架的重组、流程的再造,这就意味着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同时,强化管理和控制,势必会和传统习惯势力产生碰撞。如果没有企业决策者即一把手坚定信心,身体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很难推动的。企业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是企业信息化顺利开展与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企业信息化不仅仅需要一把手重视,在进行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时,更需要有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信息化领导来执行,有了技术过硬的主管信息化的领导,在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会少走很多弯路。
(2)用户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明确各部门职能
组织结构变革与流程再造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层级制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将受到冲击,组织结构变革和流程再造是使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
(3)改革企业落后的管理体制
有不少企业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对企业信息化能否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仍抱怀疑态度;一部分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拥有电脑、拥有企业网站就进入信息化了;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大量的投入和技术上的变革,而且还涉及到企业的业务与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许多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管理方法陈旧,管理思想落后,个别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状态,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管理基础薄弱,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顺利进行,即使实施了信息化,也难以收到理想效果。
(4)企业信息化投资方面
一方面多渠道融资,解决企业信息化资金缺乏的瓶颈,另一方面注重软硬件投资的比例。
(5)培训与引进信息化人员
企业间优胜劣汰的竞争,尽管表面看起来是技术、产品、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正视当前企业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就必须加快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是选送人员到大专院校再深造,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丰富和拓展知识面,使这些人员尽快成为经济、信息、金融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是企业在购买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时,与信息技术公司签订协议,委托他们帮助企业培养信息技术人才,以解决眼前企业信息人才短缺之燃眉之急。三是企业出资招聘信息技术人才。总而言之,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多种形式来培养信息技术人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6)用户企业要有准确的定位,制定并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规划
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高层决策机构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文化、行业环境、竞争地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自我评估和定位。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范围、阶段才能在不脱离企业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建设企业的信息系统,使得信息技术服从于用户企业的发展需要。
(7)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对策
加强企业信息标准化建设,使基础数据规范化,选择适合企业的软件开发模式,分步实施企业信息化;引进项目监理机制,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项目实施评价体系;通过员工与开发人员的沟通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需求进行分析。
(8)建立企业网站,提高网站的对内对外应用水平
企业网站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公司的市场宣传效果,而且还丰富和拓展了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增强了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通过企业网站获得的各种信息数量成倍增长,企业商务网站的使用,能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增加贸易机会。
3.3 IT企业为推进信息化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1)以企业信息化为契机,带动国内IT产业提升和国民经济发展
省内IT企业要抓住机遇,针对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加大攻关力度,开发出本土化、个性化、性价比高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省内IT企业在与国际一流企业的竞争中,要加快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提供全方位、及时的一对一服务,切实帮助用户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和应用升级,从中寻求商机和转机,在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满足企业信息化应用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自己,以此增强核心竞争力,带动IT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IT企业要为用户企业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IT企业要深入用户企业,明确用户的需求,从企业的当前状况出发,了解用户企业的业务流程,并对用户企业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的软件解决方案方能满足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需求,并为企业提供问题的持续服务。
3.4大中专院校为推进信息化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1)加大信息人才培养,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依赖于科技进步和高 素质的人才。我国要跨越数字鸿沟的突破点在技术,而关键在教育。因此,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和教育在当代发展中的重要性。我省各大中专院校要尽快开设不同程度的信息化课程,争取在2010年以前,培育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人才。在现阶段,我们要追踪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把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建设结合起来,瞄准世界一流水准进行信息化建设。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低成本、高效率和覆盖面广的特性,由国家统筹安排建立远程教育网络,形成一个能主动应变的、能适应创新潮流的“教育 培训”的网络体系,为信息化和提升工业化的水平培养急需的人才。
(2)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为企业信息化提供理论支持
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人员,要积极配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研究,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尤其是软科学项目,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寻找信息化发展的规律,为社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提供理论支持。
3.5正确处理信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关系
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竞争关系,二是互动关系。竞争主要表现为资金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除了资金投入方面的竞争外,人才的竞争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的互相促进。由于信息产业是高渗透高增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除了在产业内部循环自我增值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使传统产业增值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传统产业为信息产业提供巨大的应用市场,信息产业则向传统产业提供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内容和信息服务,从而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进程。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上,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的合理建设可以极大地促进工业化的进程,因而在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山东省是经济大省,企业信息化水平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目前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普遍提高,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存在着既精通信息技术又通晓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力资源不足,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本论文结合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从政府、用户企业、IT企业和各大专院校四个角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促进山东省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相信用户企业在政府、IT企业和各大专院校的积极配合下,信息化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现状 山东省
1 山东省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1.1山东省信息化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1)已实施的系统
山东省企业已实施的系统可分为管理类应用系统、辅助设计类信息系统和工控应用系统三类。从已实施的系统来看,部门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较为普及,而集成系统应用较少,不能够满足企业实施整体管理和业务流程信息化的要求,也就不能够很好的体现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即以企业业务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控制和集成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实现企业内外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2)企业信息化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和信息分布
目前企业信息化系统采集的数据和信息主要集中于财务、销售等分系统,企业综合信息的获取亟待加强,于是,企业对MRP、ERP、CIMS系统的应用有较大内在需求,而这需要有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
(3)目前信息化系统对决策进行支持和辅助的主要层次
从企业应用信息化手段,运用系统、科学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的决策的领域分布可见,在财务管理、销售管理方面信息化普及程度较高,而在绩效考核方面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单位较少。从决策信息和数据的获取手段上看,部门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正逐渐代替传统的数据采集方法。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作为先进运作模式代表的CIMS系统在山东省的推广应用并不乐观。高达59%的大中型企业尚无实施计划,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山东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因为CIMS最基本的内涵是用集成的观点来处理企业的经营和生产,信息技术是其采用的基本技术手段,以求得企业的整体效益。
1.2典型企业信息化效果显著
山东省一批大中型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了企业整体竞争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山东省企业信息化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90%规模以上的机械、服装和家电企业中推广;计算机监控技术在80%规模以上的化工、建材、造纸、冶金等流程型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有近10%的规模以上企业成功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应用工程已在近50家企业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项目涉及了机械、化工、冶金等10多个行业,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平均在1:5以上,有些项目达到了1:20,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涌现出了海尔、济钢、济南二机床、泰山玻纤、东阿阿胶、华泰等一批信息技术应用成效显著的示范企业。
2 山东省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
许多大中型企业将经营管理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建设MIS、办公自动化、ERP、CRM、SCM等系统上,认为只要建设起了这些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就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考虑自身情况,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希望一次就建设起涵盖公司一切经营业务的管理系统,投入巨资购买大量的软硬件设施,却忽视了对本单位内部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转化与利用等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基础工作,结果导致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信息系统因信息的管理跟不上而形同虚设。
2.2人力资源缺乏
既精通信息技术又通晓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力资源不足,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中管理人才、技术带头人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普遍存在。
2.3企业信息化建设出现“分层”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集中于战术层,而决策层和战略层还相当薄弱。
2.4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小,结构不合理
据统计,发达国家大企业在其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一般为总资产的8%~10%,而山东省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远低于这一比例。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明显的“重硬轻软”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有不少企业重视对硬件设备的投资却忽视软件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致使许多一流的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却是二流乃至三流的软件系统;另一方面,更多的企业将信息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软硬件系统的构建,而忽视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利用这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致使耗费巨资构建的系统成为没有信息运行的“裸网”。
2.5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电子信息产品中具有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生产的不多,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大多数企业内尚未真正建立。
3 山东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3.1政府为推进信息化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1)注重企业信息化宣传,不断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体,以电视专题片、系列报道等多种形式,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普及信息化知识,增强全民特别是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信息化意识。
(2)政府对企业加强资金支持及政策引导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环境的配合,离开政府的协调、引导和支持,企业信息化的效率、效益都将难以保障。政府应颁布相应政策,使企业管理者明确我国信息化的方针、近期和远期目标,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政府积极倡导并有效地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各级政府可以建立企业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也可以对企业信息化投资项目进行贴息、补税。
(3)注重培育典型示范企业,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积极培养一批具有示范性的信息化项目和企业。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给自身带来观念的转化和经营的效益,还能给其他企业以启示、借鉴和效仿,并且在企业的互动实践中逐步探索从经验走向理性、走向成熟。这些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需政府牵头组织编制 汇总典型企业信息化成功实施案例,这必将给企业交流带来方便。
(4)鼓励企业与高校进行企业信息化产学研合作研究
组织重点大学、科研机构等社会各界的专家、教授成立信息化专家组,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并且省政府每年要安排产学研合作项目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可申请专项资金资助。
(5)加快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支撑配套环境,为企业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网络基础设施、产品与服务编码、技术标准与规范、工程监理、安全认证、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企业信息化的公共支撑配套环境都存在问题或差距,制约着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建议有关主管部门,联合各方面力量,加快研究,统筹规划,分步解决,尽快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配套支持体系,以更好、更快地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为保证电子商务的效率和效能充分发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应加快建立网上银行、网上税务、网上商检、网上认证、网上运输体系、配送系统等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实现物流现代化。创造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加快网络法律建设,及早出台网上合同法,解决网上交易与结算的安全、电子合同的认证等问题,保障网上交易的有效性。制定电子政务运行管理办法、信息资源发布与共享管理办法等。规范社会经济秩序,完善网上营销配套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强化有效防范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法律和技术手段。
3.2用户企业为推进信息化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1)转变观念、一把手的高度重视,信息主管的积极配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引起企业组织框架的重组、流程的再造,这就意味着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同时,强化管理和控制,势必会和传统习惯势力产生碰撞。如果没有企业决策者即一把手坚定信心,身体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很难推动的。企业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是企业信息化顺利开展与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企业信息化不仅仅需要一把手重视,在进行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时,更需要有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信息化领导来执行,有了技术过硬的主管信息化的领导,在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会少走很多弯路。
(2)用户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明确各部门职能
组织结构变革与流程再造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层级制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将受到冲击,组织结构变革和流程再造是使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
(3)改革企业落后的管理体制
有不少企业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对企业信息化能否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仍抱怀疑态度;一部分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拥有电脑、拥有企业网站就进入信息化了;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大量的投入和技术上的变革,而且还涉及到企业的业务与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许多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管理方法陈旧,管理思想落后,个别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状态,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管理基础薄弱,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顺利进行,即使实施了信息化,也难以收到理想效果。
(4)企业信息化投资方面
一方面多渠道融资,解决企业信息化资金缺乏的瓶颈,另一方面注重软硬件投资的比例。
(5)培训与引进信息化人员
企业间优胜劣汰的竞争,尽管表面看起来是技术、产品、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正视当前企业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就必须加快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是选送人员到大专院校再深造,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丰富和拓展知识面,使这些人员尽快成为经济、信息、金融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是企业在购买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时,与信息技术公司签订协议,委托他们帮助企业培养信息技术人才,以解决眼前企业信息人才短缺之燃眉之急。三是企业出资招聘信息技术人才。总而言之,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多种形式来培养信息技术人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6)用户企业要有准确的定位,制定并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规划
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高层决策机构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文化、行业环境、竞争地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自我评估和定位。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范围、阶段才能在不脱离企业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建设企业的信息系统,使得信息技术服从于用户企业的发展需要。
(7)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对策
加强企业信息标准化建设,使基础数据规范化,选择适合企业的软件开发模式,分步实施企业信息化;引进项目监理机制,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项目实施评价体系;通过员工与开发人员的沟通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需求进行分析。
(8)建立企业网站,提高网站的对内对外应用水平
企业网站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公司的市场宣传效果,而且还丰富和拓展了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增强了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通过企业网站获得的各种信息数量成倍增长,企业商务网站的使用,能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增加贸易机会。
3.3 IT企业为推进信息化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1)以企业信息化为契机,带动国内IT产业提升和国民经济发展
省内IT企业要抓住机遇,针对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加大攻关力度,开发出本土化、个性化、性价比高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省内IT企业在与国际一流企业的竞争中,要加快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提供全方位、及时的一对一服务,切实帮助用户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和应用升级,从中寻求商机和转机,在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满足企业信息化应用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自己,以此增强核心竞争力,带动IT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IT企业要为用户企业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IT企业要深入用户企业,明确用户的需求,从企业的当前状况出发,了解用户企业的业务流程,并对用户企业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的软件解决方案方能满足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需求,并为企业提供问题的持续服务。
3.4大中专院校为推进信息化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1)加大信息人才培养,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依赖于科技进步和高 素质的人才。我国要跨越数字鸿沟的突破点在技术,而关键在教育。因此,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和教育在当代发展中的重要性。我省各大中专院校要尽快开设不同程度的信息化课程,争取在2010年以前,培育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人才。在现阶段,我们要追踪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把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建设结合起来,瞄准世界一流水准进行信息化建设。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低成本、高效率和覆盖面广的特性,由国家统筹安排建立远程教育网络,形成一个能主动应变的、能适应创新潮流的“教育 培训”的网络体系,为信息化和提升工业化的水平培养急需的人才。
(2)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为企业信息化提供理论支持
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人员,要积极配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研究,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尤其是软科学项目,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寻找信息化发展的规律,为社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提供理论支持。
3.5正确处理信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关系
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竞争关系,二是互动关系。竞争主要表现为资金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除了资金投入方面的竞争外,人才的竞争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的互相促进。由于信息产业是高渗透高增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除了在产业内部循环自我增值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使传统产业增值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传统产业为信息产业提供巨大的应用市场,信息产业则向传统产业提供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内容和信息服务,从而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进程。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上,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的合理建设可以极大地促进工业化的进程,因而在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山东省是经济大省,企业信息化水平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目前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普遍提高,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存在着既精通信息技术又通晓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力资源不足,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本论文结合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从政府、用户企业、IT企业和各大专院校四个角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促进山东省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相信用户企业在政府、IT企业和各大专院校的积极配合下,信息化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