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银行会计行为是银行会计人员或会计机构对银行的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价值方面所做出的反映行为—为决策者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其行为结果表现为会计信息。至于银行会计行为的本质,在会计学界还没有定论,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笔者根据多年银行会计工作经验,浅析会计信息真实性与会计信息产生方式的关系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的实质。
关键词:银行;会计行为;会计信息;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在日本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中,会计行为被理解为:“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即会计信息的生产活动和分配活动。银行和其他经济单位除生产和分配物质资料和服务外,同时还要进行使之信息化的活动。具体说来,就是记录、计算和报告或测定和传递的行为”;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认为“会计行为是会计行动的外部表现”;毛伯林教授认为:“会计行为,就是指以总会计师为首的银行会计组织,在会计目标的驱动下,由外部环境结构、内部机制结构交互制约。笔者认为:“会计行为是指在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下,通过会计目标的驱动,由会计行為主体(会计行为个体和会计行为群体)应用现代会计理论、管理学原理及会计计量等技术方法、手段作用于会计客体,生产、分配和利用会计信息及其相关信息参与银行经营决策与管理,但同时又受客体影响和制约的、具有能动性的、有目的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与会计信息产生方式的关系
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是指会计信息在取得、加工、输出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是会计人员对银行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具体手段。银行的经济活动与其经济活动信息是两个不同概念。银行的经济活动本身是客观的,不存在真实与虚假的问题。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会计信息,则是会计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通过合理的主观判断,对银行经济活动情况所进行的反映。会计人员在取得会计信息时,会计信息中必不可少的要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如果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过程中,主观判断发生错误或错误地使用会计核算方法,就会使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的客观实际相背离,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因此,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与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密切相关,而且一般发生在会计信息的取得、加工和输出过程中。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产生方式之间的关系,我们按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不同,可以把会计信息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两类。
原始信息是会计人员根据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从经济业务中直接获得的会计信息。原始信息是决定全部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如果原始信息失真,必然会导致与之相关的加工信息失真。因此,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必须首先保证原始信息的真实性。分析造成原始信息失真的原因,既有会计人员的主观因素,也有会计制度不够科学的因素。原始信息失真大多是由会计人员的主观因素造成的。例如,银行负责人为达到一定目的,授意或指使会计人员利用我国当前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某些漏洞,假造、伪造或故意填制虚假的原始凭证,进行所谓的“假账真算”,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这些由会计人员故意制造的虚假会计信息具有很大隐蔽性,难于被检查人员发现,其治理难度可想而知。会计制度中存在不科学因素是造成原始信息失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加工信息是会计人员对原始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加工产生的会计信息。加工信息失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加工信息失真除了有些是由原始信息失真造成的以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或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不当。会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主观判断,选择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如果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不当,就会歪曲经济活动的客观事实,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实质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行为(即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其原因有违法性会计行为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和合法会计行为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信息合法性失真。
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是会计信息的程序性失真。有其客观和主观原因:客观性原因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市场管理者及监督者的非理性行为、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我国硬性法律制度的“软约束”;主观性原因是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有限理性”。主要包括:经营者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不一致、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经营者激励机制的不合理、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等。但会计违法性失真主要在于主观因素,而主观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会计人员受利益驱使而造成的。会计人员的利益受到多方面影响,受到最大影响的是委托人的目标。会计人员选择违法的会计程序是有其利益目的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是一种推脱责任的措辞,会计人员的委托人为何不委托素质高的人,却要委托素质低的人,难道就没有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吗?再者,会计人员为了自己工作,为何不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是会计人员受到利益的驱使而导致的会计信息程序性失真。
合法性失真或者规范性失真及技术性失真实际上是一种会计信息结果性失真。其客观原因在于会计理论的不完善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其主观原因是会计人员的选择取向。会计理论的完善是个相对概念,永远没有一个人们认为是最完善的理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是众多不同利益人的“博弈”的结果,是一种权利的均衡。所以,会计合法性失真主要也在于主观原因,而主观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因为会计人员的利益驱使所造成的。会计人员为什么要选择对一方有利的会计核算程序,而不选择对另一方有利的会计核算程序?同是一样的银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同是一样的会计核算程序在不同的银行为什么就会造成不同会计信息效果?这都是会计人员利益的驱使,说到底,是会计人员的委托权问题。
参考文献:
[1]毛伯林.会计学论文集,1990-199幼1993年中国会计学会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06.
[2]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2:448.
作者简介:姜 虹(1976-),女,湖北武汉人,浦发银行郑州分行国基路支行行长助理,从事国际金融方向研究。
关键词:银行;会计行为;会计信息;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在日本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中,会计行为被理解为:“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即会计信息的生产活动和分配活动。银行和其他经济单位除生产和分配物质资料和服务外,同时还要进行使之信息化的活动。具体说来,就是记录、计算和报告或测定和传递的行为”;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认为“会计行为是会计行动的外部表现”;毛伯林教授认为:“会计行为,就是指以总会计师为首的银行会计组织,在会计目标的驱动下,由外部环境结构、内部机制结构交互制约。笔者认为:“会计行为是指在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下,通过会计目标的驱动,由会计行為主体(会计行为个体和会计行为群体)应用现代会计理论、管理学原理及会计计量等技术方法、手段作用于会计客体,生产、分配和利用会计信息及其相关信息参与银行经营决策与管理,但同时又受客体影响和制约的、具有能动性的、有目的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与会计信息产生方式的关系
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是指会计信息在取得、加工、输出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是会计人员对银行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具体手段。银行的经济活动与其经济活动信息是两个不同概念。银行的经济活动本身是客观的,不存在真实与虚假的问题。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会计信息,则是会计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通过合理的主观判断,对银行经济活动情况所进行的反映。会计人员在取得会计信息时,会计信息中必不可少的要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如果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过程中,主观判断发生错误或错误地使用会计核算方法,就会使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的客观实际相背离,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因此,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与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密切相关,而且一般发生在会计信息的取得、加工和输出过程中。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产生方式之间的关系,我们按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不同,可以把会计信息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两类。
原始信息是会计人员根据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从经济业务中直接获得的会计信息。原始信息是决定全部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如果原始信息失真,必然会导致与之相关的加工信息失真。因此,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必须首先保证原始信息的真实性。分析造成原始信息失真的原因,既有会计人员的主观因素,也有会计制度不够科学的因素。原始信息失真大多是由会计人员的主观因素造成的。例如,银行负责人为达到一定目的,授意或指使会计人员利用我国当前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某些漏洞,假造、伪造或故意填制虚假的原始凭证,进行所谓的“假账真算”,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这些由会计人员故意制造的虚假会计信息具有很大隐蔽性,难于被检查人员发现,其治理难度可想而知。会计制度中存在不科学因素是造成原始信息失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加工信息是会计人员对原始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加工产生的会计信息。加工信息失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加工信息失真除了有些是由原始信息失真造成的以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或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不当。会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主观判断,选择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如果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不当,就会歪曲经济活动的客观事实,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实质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行为(即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其原因有违法性会计行为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和合法会计行为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信息合法性失真。
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是会计信息的程序性失真。有其客观和主观原因:客观性原因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市场管理者及监督者的非理性行为、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我国硬性法律制度的“软约束”;主观性原因是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有限理性”。主要包括:经营者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不一致、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经营者激励机制的不合理、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等。但会计违法性失真主要在于主观因素,而主观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会计人员受利益驱使而造成的。会计人员的利益受到多方面影响,受到最大影响的是委托人的目标。会计人员选择违法的会计程序是有其利益目的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是一种推脱责任的措辞,会计人员的委托人为何不委托素质高的人,却要委托素质低的人,难道就没有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吗?再者,会计人员为了自己工作,为何不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是会计人员受到利益的驱使而导致的会计信息程序性失真。
合法性失真或者规范性失真及技术性失真实际上是一种会计信息结果性失真。其客观原因在于会计理论的不完善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其主观原因是会计人员的选择取向。会计理论的完善是个相对概念,永远没有一个人们认为是最完善的理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是众多不同利益人的“博弈”的结果,是一种权利的均衡。所以,会计合法性失真主要也在于主观原因,而主观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因为会计人员的利益驱使所造成的。会计人员为什么要选择对一方有利的会计核算程序,而不选择对另一方有利的会计核算程序?同是一样的银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同是一样的会计核算程序在不同的银行为什么就会造成不同会计信息效果?这都是会计人员利益的驱使,说到底,是会计人员的委托权问题。
参考文献:
[1]毛伯林.会计学论文集,1990-199幼1993年中国会计学会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06.
[2]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2:448.
作者简介:姜 虹(1976-),女,湖北武汉人,浦发银行郑州分行国基路支行行长助理,从事国际金融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