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2年起,我国举办的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开始邀请外国摄影家担任评委,并从1995年起评委会的中外评委比率做出重大改革,规定国外境外的要占多数。这样,评选工作就产生了有意思的变化,总的说好处很多,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吸收世界多元发展的摄影文化,促进了影展的国际化;但洋评委和我们在意识形态、审美观念、文化背景和国情民俗等方面毕竟不同,所以也难免产生争议、矛盾。俗话说得好:不打不相识,从我与洋评委有限的交往看,这种交锋非常有益,它不但不影响友谊,反而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对双方都有提高。
关心人类命运的主题
洋评委关注什么题材?在艺术摄影领域内,他们是否回避有关政治话题?过去,我个人曾以为国外摄影家大多热衷艺术探索或自我才华的表现,不会对社会性主题过于关心。其实这看法有所偏颇,洋评委们中不少人还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尤其是从事过媒体摄影的那些评委,如罗伯特·普莱奇(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 R·Pledge)、欧仁·莫普西克(美国传媒摄影家协会执行主席E·Mopsik)和前几届评委艾黎·伯克曼(美国图片编辑E·Berkman)等,他们都相当热心支持反映社会热点的纪实性作品。如本届的《污染》(葡萄牙 加杰罗摄)和《斯大林的忠实信徒》(乌克兰 伊格尔摄),全体外国评委都毫不犹豫地投了赞成票。前者涉及的是环境保护、老百姓生存问题,后者直接表现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动态。说实在,我是很喜欢这两张作品的,它们不仅内容真实,而且在表现上有别于新闻目击拍摄,有一定艺术性。但涉及到他国体面,担心是否会影响外交关系等,我产生过矛盾心理。这种心态,在第9届评选时我也有过,参赛作品中有我国军旅摄影家牟健为的《出海悼念》,表现那年中美军机撞击后,失踪驾驶员王伟妻子面对大海失声痛哭的情景。对于这张政治色彩相当强烈的照片,我发现绝大多数外国评委都给予支持,特别使我惊讶的是美国的伯克曼先生也积极地赞成。事后休息时,我曾半开玩笑说他:这照片是谴责你们美国军方的,你也赞同?他不以为然说:我同情那飞行员的夫人。……而且那撞机事件是重大新闻,应该反映。
我想那些洋评委在政治主张上不见得和我们一致,他们也不见得赞同我们宣扬马列主义,但他们大多数还是正直、善良的,有的从人道主义、人权平等的思想出发,有的从宗教爱心、道德完善出发来关切全人类共同的命运,如环境保护、战争危险、女性解放、天灾和弱国贫困等。他们常常不是从眼前具体的国家关系、民族恩怨来考虑题材意义,而是从更长远的历史价值、超越国界的全球利益来抉择哪类社会主题可取。
在参加国际摄影比赛时,我国不少摄影人在选题上有两个误区。一是不懂得内外有别,常常以国内影展的尺度来投稿,政治宣传味过重,有的甚至把拍摄党组织的政治活动来投稿,内容确实健康向上,但外人看不懂,也不关心;二是走另一个极端,彻底远离社会主题,以为对外交流就是搞纯艺术。其实,国际摄影展览也是提倡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我们应该既不应盲目进行政治宣传,也不要完全迎合外国沙龙口味。我认为中国摄影人决不要放弃对社会政治、对人类命运的表现,我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完全可以寻求出一条双方都能认同、又可积极推进社会进步的路子来。
洋评委并不了解中国
与洋评委交谈中,屡次发现他们对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了解的深度,远远差于我们对他们的了解。我们说起他们的摄影名家如数家珍,而他们除了郎静山外,就说不上什么了。这或许不是他们傲慢,而是我们是发展中的国家,处于相对落后,比较积极地向发达国家学习。所以在评选时,洋评委时而表现出不太理解我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品。
在这次影展初评休息时,日本评委、著名人像摄影家藤井秀树问我:你喜欢什么样的照片?我回答:我推崇反映当代人心态的作品,不管他是不是直接拍摄人物,哪怕是拍摄静物、风光或花卉动物。后来我给他讲述中国摄影家有个好风气,就是善于用作品表达老百姓的心意。接着就举了《空间》(李伟坤摄)等两个例子,两者都是用电脑加工的创意作品,前者表现堵车拥挤,有的汽车飞上了天。后者画面上小鸟张嘴,等候着树叶上的滴落的水珠。说着其他外国评委也来参加聊天,问:这怎么和反映老百姓心态挂钩呢?我给他们介绍了中国普及家用汽车和水资源紧张等情况,作品反映出当今我国经济发展后新的社会忧虑,他们听了觉得言之有理,后来就很欣赏这两张作品。
从这件事使我联想起如何使我国的摄影作品走向世界?为什么有的照片我们叫好,他们看了反映平平,甚至无动于衷?这里就有个对表现对象深度了解的问题。虽说摄影是无障碍的国际语言,但毕竟还有国情差别和表现语言问题。对于中国国情和作品背景,我们在图片问世的同时应主动出击多做介绍,像国际电影节开幕前各国电影的资料和海报早就铺天盖地了,但我们的摄影刊物和资料一是少,二是没有外语的。另外,图像中要尽量用中外都能读懂的形象符号,例如这次影展有幅表现北京798现代艺术画廊的作品,它的构图是左边为画展,右边为洗手间。作者想用厕所和艺术对照,意思是说现代艺术是美还是丑?莫衷一是。但作品落选了,洋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拍摄洗手间?他们告诉我,在他们观念里洗手间(厕所)并不是脏的地方,常常是打扫得最干净,洒香水的。所以用厕所只符合我们对肮脏的象征,难为他们理解。
黑白摄影无比神圣
第11届中国国际影展是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简称FIAP)授权的重大赛事,这次FIAP总部就派来了以秘书长里卡尔多·布西(R·Busi)等三位担任评委。我们知道FIAP一贯重视黑白摄影,常年举行专项黑白摄影比赛,所以他们的到来理所当然关注黑白作品。在本屈的评选中,我发现西班牙的《倾听生命》(阿·希纳斯摄)一直受到他们的极力推荐,六个外国评委一路保它进入决赛。而该作品遇到的对手是中国评委一致投票的《龙泉寺汉白玉牌坊》(宋举浦摄)。在正式决赛时,曾为此引起一场不小的争论。特别是欧洲的资深摄影家卢森堡的威利先生(Willy·Suys)对我们一票都不投《倾听生命》有点生气,认为我们似乎串通好的,他们先讲了西班牙作品的优点,然后指出《龙泉寺汉白玉牌坊》一片无论从影调层次和画面清晰度都较差,要我们解释为什么死保它不放?后来我国评委鲍昆介绍了该作品是自制感光乳剂拍摄、手工制作的。他们听了肃然起敬。
决定黑白金奖正式投票开始。我们五个中国评委比不过他们六票,认为西班牙的《倾听生命》肯定当选了,没有想到洋评委们他们商议后提出一个动议,要求这两幅黑白作品并列当选金奖。他们说:中国摄影家在数码摄影时代还如此尊重传统银盐摄影技法,让他们感动和吃惊。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事,黑白摄影的确有彩色摄影、数码摄影无法替代的魅力,艺术本应多姿多彩,在我国黑白摄影衰落得很快,这个问题很值得摄影人,特别是专业摄影家的关注。中国摄影要在高境界的艺术里打天下,看来黑白技艺是不能丢的。
由于篇幅有限,与洋评委接触的感受就不一一细说了。但还有两点不能不提,就他们直爽坦率的品格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我发现他们大部分观看作品十分认真,投票时反复斟酌,有不同意见都公开直说,并不怕得罪人。有时提醒他们加快评选进度,他们就“抗议”,如普莱奇就说:我不是投票机器,我要求思考时间。足见他们对待影展是十分用心的。他们的情绪常常溢于言表,但事后就“雨过天晴”,大家合作得非常融洽。
国际摄影比赛决出金、银、铜等奖项固然是评选的重要工作,但它同时也是各国摄影家难得的交流、沟通机会。如果要说遗憾的话,就是闷头投票时间多,相互交换看法、介绍各自情况的时间太少。我觉得只有加强交流才能促进东西方摄影的沟通,让别人更了解中国摄影,我们也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更快地走向世界,希望今后组织影展时这个问题会得到改进。
关心人类命运的主题
洋评委关注什么题材?在艺术摄影领域内,他们是否回避有关政治话题?过去,我个人曾以为国外摄影家大多热衷艺术探索或自我才华的表现,不会对社会性主题过于关心。其实这看法有所偏颇,洋评委们中不少人还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尤其是从事过媒体摄影的那些评委,如罗伯特·普莱奇(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 R·Pledge)、欧仁·莫普西克(美国传媒摄影家协会执行主席E·Mopsik)和前几届评委艾黎·伯克曼(美国图片编辑E·Berkman)等,他们都相当热心支持反映社会热点的纪实性作品。如本届的《污染》(葡萄牙 加杰罗摄)和《斯大林的忠实信徒》(乌克兰 伊格尔摄),全体外国评委都毫不犹豫地投了赞成票。前者涉及的是环境保护、老百姓生存问题,后者直接表现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动态。说实在,我是很喜欢这两张作品的,它们不仅内容真实,而且在表现上有别于新闻目击拍摄,有一定艺术性。但涉及到他国体面,担心是否会影响外交关系等,我产生过矛盾心理。这种心态,在第9届评选时我也有过,参赛作品中有我国军旅摄影家牟健为的《出海悼念》,表现那年中美军机撞击后,失踪驾驶员王伟妻子面对大海失声痛哭的情景。对于这张政治色彩相当强烈的照片,我发现绝大多数外国评委都给予支持,特别使我惊讶的是美国的伯克曼先生也积极地赞成。事后休息时,我曾半开玩笑说他:这照片是谴责你们美国军方的,你也赞同?他不以为然说:我同情那飞行员的夫人。……而且那撞机事件是重大新闻,应该反映。
我想那些洋评委在政治主张上不见得和我们一致,他们也不见得赞同我们宣扬马列主义,但他们大多数还是正直、善良的,有的从人道主义、人权平等的思想出发,有的从宗教爱心、道德完善出发来关切全人类共同的命运,如环境保护、战争危险、女性解放、天灾和弱国贫困等。他们常常不是从眼前具体的国家关系、民族恩怨来考虑题材意义,而是从更长远的历史价值、超越国界的全球利益来抉择哪类社会主题可取。
在参加国际摄影比赛时,我国不少摄影人在选题上有两个误区。一是不懂得内外有别,常常以国内影展的尺度来投稿,政治宣传味过重,有的甚至把拍摄党组织的政治活动来投稿,内容确实健康向上,但外人看不懂,也不关心;二是走另一个极端,彻底远离社会主题,以为对外交流就是搞纯艺术。其实,国际摄影展览也是提倡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我们应该既不应盲目进行政治宣传,也不要完全迎合外国沙龙口味。我认为中国摄影人决不要放弃对社会政治、对人类命运的表现,我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完全可以寻求出一条双方都能认同、又可积极推进社会进步的路子来。
洋评委并不了解中国
与洋评委交谈中,屡次发现他们对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了解的深度,远远差于我们对他们的了解。我们说起他们的摄影名家如数家珍,而他们除了郎静山外,就说不上什么了。这或许不是他们傲慢,而是我们是发展中的国家,处于相对落后,比较积极地向发达国家学习。所以在评选时,洋评委时而表现出不太理解我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品。
在这次影展初评休息时,日本评委、著名人像摄影家藤井秀树问我:你喜欢什么样的照片?我回答:我推崇反映当代人心态的作品,不管他是不是直接拍摄人物,哪怕是拍摄静物、风光或花卉动物。后来我给他讲述中国摄影家有个好风气,就是善于用作品表达老百姓的心意。接着就举了《空间》(李伟坤摄)等两个例子,两者都是用电脑加工的创意作品,前者表现堵车拥挤,有的汽车飞上了天。后者画面上小鸟张嘴,等候着树叶上的滴落的水珠。说着其他外国评委也来参加聊天,问:这怎么和反映老百姓心态挂钩呢?我给他们介绍了中国普及家用汽车和水资源紧张等情况,作品反映出当今我国经济发展后新的社会忧虑,他们听了觉得言之有理,后来就很欣赏这两张作品。
从这件事使我联想起如何使我国的摄影作品走向世界?为什么有的照片我们叫好,他们看了反映平平,甚至无动于衷?这里就有个对表现对象深度了解的问题。虽说摄影是无障碍的国际语言,但毕竟还有国情差别和表现语言问题。对于中国国情和作品背景,我们在图片问世的同时应主动出击多做介绍,像国际电影节开幕前各国电影的资料和海报早就铺天盖地了,但我们的摄影刊物和资料一是少,二是没有外语的。另外,图像中要尽量用中外都能读懂的形象符号,例如这次影展有幅表现北京798现代艺术画廊的作品,它的构图是左边为画展,右边为洗手间。作者想用厕所和艺术对照,意思是说现代艺术是美还是丑?莫衷一是。但作品落选了,洋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拍摄洗手间?他们告诉我,在他们观念里洗手间(厕所)并不是脏的地方,常常是打扫得最干净,洒香水的。所以用厕所只符合我们对肮脏的象征,难为他们理解。
黑白摄影无比神圣
第11届中国国际影展是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简称FIAP)授权的重大赛事,这次FIAP总部就派来了以秘书长里卡尔多·布西(R·Busi)等三位担任评委。我们知道FIAP一贯重视黑白摄影,常年举行专项黑白摄影比赛,所以他们的到来理所当然关注黑白作品。在本屈的评选中,我发现西班牙的《倾听生命》(阿·希纳斯摄)一直受到他们的极力推荐,六个外国评委一路保它进入决赛。而该作品遇到的对手是中国评委一致投票的《龙泉寺汉白玉牌坊》(宋举浦摄)。在正式决赛时,曾为此引起一场不小的争论。特别是欧洲的资深摄影家卢森堡的威利先生(Willy·Suys)对我们一票都不投《倾听生命》有点生气,认为我们似乎串通好的,他们先讲了西班牙作品的优点,然后指出《龙泉寺汉白玉牌坊》一片无论从影调层次和画面清晰度都较差,要我们解释为什么死保它不放?后来我国评委鲍昆介绍了该作品是自制感光乳剂拍摄、手工制作的。他们听了肃然起敬。
决定黑白金奖正式投票开始。我们五个中国评委比不过他们六票,认为西班牙的《倾听生命》肯定当选了,没有想到洋评委们他们商议后提出一个动议,要求这两幅黑白作品并列当选金奖。他们说:中国摄影家在数码摄影时代还如此尊重传统银盐摄影技法,让他们感动和吃惊。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事,黑白摄影的确有彩色摄影、数码摄影无法替代的魅力,艺术本应多姿多彩,在我国黑白摄影衰落得很快,这个问题很值得摄影人,特别是专业摄影家的关注。中国摄影要在高境界的艺术里打天下,看来黑白技艺是不能丢的。
由于篇幅有限,与洋评委接触的感受就不一一细说了。但还有两点不能不提,就他们直爽坦率的品格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我发现他们大部分观看作品十分认真,投票时反复斟酌,有不同意见都公开直说,并不怕得罪人。有时提醒他们加快评选进度,他们就“抗议”,如普莱奇就说:我不是投票机器,我要求思考时间。足见他们对待影展是十分用心的。他们的情绪常常溢于言表,但事后就“雨过天晴”,大家合作得非常融洽。
国际摄影比赛决出金、银、铜等奖项固然是评选的重要工作,但它同时也是各国摄影家难得的交流、沟通机会。如果要说遗憾的话,就是闷头投票时间多,相互交换看法、介绍各自情况的时间太少。我觉得只有加强交流才能促进东西方摄影的沟通,让别人更了解中国摄影,我们也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更快地走向世界,希望今后组织影展时这个问题会得到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