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永恒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eme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酝酿撰写本期卷首语之时,2008中国奥运会已进入倒计时一百天。
  中国奥运,世界关注,影像聚焦。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亲眼目睹赛场风云,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拍摄到竞技的最佳时刻。
  于是,本期专题“调转镜头看奥运”,力图在奥运开赛前夕,通过不同视点、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摄取的精彩影像,为广大摄影人推开更多观看奥运、留存影像的窗口,让我们在这样一个伟大而特殊的时刻,不错过每一个珍贵的瞬间——跳出一统、跳出模式、跳出局限,成功就在面前。
  提笔撰写本期卷首语之际,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的新闻震撼着心灵:2008年5月12日14:28地震发生,震后的第一时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飞往灾区视察灾情、指挥抗灾。随后全国乃至世界的捐赠行动展开,武警、军人数万人空降、奔赴灾区,交通、通讯、电力、医疗各方队伍,迅速集合、火速展开,新闻报道更是全天候关注这一令世界再一次关注的事件。
  灾难带来剧痛、带来心碎,也给摄影人带来机会,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把握。回眸1976年唐山大地震,至今令多少摄影人痛心疾首,因为意识的缺失造成的影像缺乏,让那段曾经的不同寻常的历史,成为一段影像“伤残”的历史。数度的错失,经年的反省,“不给历史留下空白”的使命感,让摄影人更加的自觉与智慧。
  地震消息刚刚传出,摄影人瞬即开始行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深入到一线灾区,开始“为时代写真、为历史作传”的实践。我们的摄影人已然在生活的磨练中成长,在思考的苦痛中提升。
  但不是所有的佳作都必须在灾区产生,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都是这段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下的、现实的情景,延伸的、后续的生活,个体的状态、群体的变化,都是影像长久表达的话题。
  如果我们的视线可以穿越事件的本身,去展现人性的光彩;如果我们的思想能够跨越灾难的局限,去探寻生存的意义,也许,影像的价值,也将发散开去。
  以人为本、真情感动,才能够实现影像的最高境界——瞬间永恒。
其他文献
泾县简介    自汉初置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国宝”宣纸的发祥地和“皖南事变”的发生地,中国文房四宝中的“宣纸”和我国三大名笔中的“宣笔”就出产在泾县。  泾县境内,连绵不断的高山、奔腾不息的青弋江、波光万顷的太平湖、历史遗留的古村落是构成一片旅游区的迷人之处。在泾县近20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茂的原始植被,四季常开的珍贵花草和各种珍禽走兽是点缀在这块土地上的珠宝。  泾县现有国家、省
当黛色的笔在白纸上写下“素简如禅”的时候,心空一片明媚,什么都不想,只觉得拥有心笔一体、肆意徜徉的感觉就够了。就如同白雪少年素衣于野,无限任性而自由。  不记得有多少次凌风驰奔的放纵,也不记得有多少酒后放歌的轻狂,不想向时间和复杂妥协,只想怀抱着自己的一份本真,一份善良周游世界。正如雪小禅说:有些人天生是孤单的,只适合一个人游走于江湖。  与其说是逃避,不如说是“静想”——静一静的想法。繁华之后,
很多摄影爱好者都喜欢以纪实的手法拍摄身边的生活见闻,但是当我们在“扫街”的时候抓拍下一幅精彩的画面时,高兴之余千万不要忘记了可能存在的一些隐患:这样的画面经常会涉及到人的外观形象,容易侵犯到被摄者的权利,所以把握社会纪实摄影的法律准则尤其重要。    只要你的拍摄涉及到人像,就不排除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侵犯肖像权等人身权利和经济权利的可能。  避免侵权,力争做到“四不、两个例外、两方权利、一份合同”
乍听起来,李少白的“看不见”理论真的有些深奥。既然都“看不见”了,还要摄影干什么?其实他的“看不见”通过从“难得看见”、“视而不见”到“拍摄想看见的东西”最后到“艺术通过看见的表现看不见的”四个层次说明的是摄影人的不同阶段的创作状态。李少白的这套理论是通过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中积累出来的,值得广大摄影爱好者借鉴。不过今天的李少白已经从紫禁城的红墙深院中解放出来,来到大街上关注和拍摄现实中的普通百姓。
恍若《诗经》里的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热烈而不招摇,静默而又内敛,这就是马菜。  马菜叶翠、梗青、茎红,肉厥厥,肥厚多汁。绛红的茎总是匍匐在地,卵形的嫩叶绿润肥厚,红黄的小花儿点缀其间,粉面含春,娇羞欲语。野蜂和蝴蝶翩然而至,缠绵悱恻。春光瘦,如丰子恺的画,并不丰腴,却意味深刻。  马菜如邻家女孩秀珠、阿香、翠花一样,羞怯地躲在田塍陌头,静静地等你去采撷,采撷无边的风
策划_金 俊 执行_雷依里      现代摄影人离不开电脑,现代摄影更离不开电脑。数字暗房代替传统暗房已是大势所趋,广大摄影人不能不面对这一现实。    相对传统暗房,数字暗房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是具有绝对优势的,摄影人可以通过数字暗房,随心所欲地修补照片的瑕疵,制作美轮美奂的影像。    然而,很久以来,许多摄影人都对数字暗房不甚了解,总认为它们高深莫测。杂志社也经常接到全国各地的影友打来的咨询电
2005年10月的北京风尚摄影活动中,一位来自美国的摄影师乔·麦克纳利向人们展示了他的作品。“我习惯利用周围一切可用的光线来拍摄。光线组成了我的事业”。事实也确实如此,乔的每幅作品中无不透露着他对光线的精心运用,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造光。      寻找速度——一级方程式赛车队 摄于拉斯维加斯  在每一个队员目视的方向上都设有一个闪光灯,每一个闪光灯上有一个紧贴的栅格,所以容易控制光线只照在个人身
色随着色温的变化神奇地变化着,低色温往往呈暖色。摄影人为此较比钟爱由于低色温产生的浓浓暖意,情溢在那微弱的、淡淡的往事回忆中,似诗、如梦都在情理中……      城市变奏曲 陈少宁图/文  一天傍晚,我从27楼窗口往下看,只见楼下十字路口下班的汽车因为没有交警的指挥,互不相让,形成一个堵车的旋涡。  天色已黑,路灯、车灯,不同的车型、颜色,开动的、停止的、汽车喇叭声,将这个混乱的堵车场面演变成明暗
工业文明的发达,带给了人类更为舒适、先进的生活环境,同时也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敏感的摄影人,勇敢地举起相机,将镜头对准了这些令全人类都感到忧虑的环境问题。    1971年,美国著名摄影家尤金·史密斯到日本九州熊本县一个叫“水俣”的沿海小村,进行了三年的纪实采访和拍摄,作品发表后引起世界震惊与关注,为受害人讨回了公道。  1984年12月3日子夜,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
1961年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一年。那时,不少同志因为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我也是其中之一。我不仅浮肿,还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医生让我离开工作岗位转地治疗。我住在杭州一个疗养院,治疗一段后,病情好转,于是决定到黄山拍拍照片,借此机会巩固治疗效果。  刚到黄山宾馆,正巧遇上前来黄山拍摄《黄山风光》艺术电影的吴印咸、程默、卢施福(安徽摄影家)三人,他们也要上山。不期而遇,大家分外高兴,我们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