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20年他是因为熟悉在写,后20年他是因为有责任在写,社会急速变化,什么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人心
作家贾平凹用普通话写作,却不会用它说话。两年前,我在北师大参加活动,曾见识过贾式秦腔的魅力:他的声音很轻,音调也低,话说起来不紧不慢的,古意十足。他穿戴也朴实,样貌有长者风范。在活动晚宴上,他话不多说,一看就是心中自有乾坤之人,一群人围着向他敬酒,他一一回应,流露出谦和感。
做记者后我对他的两次采访都是笔谈,倒不是因为他方言的缘故,而是他身体欠佳。笔谈之下的贾平凹是一个非常体贴的答者,会由衷感谢我读过他的书,会指出我哪个问题问得好,知道我要写篇长稿,每段回答都会延展开自己的所思所想。
他实在是勤劳,有“文坛劳模”的美誉,几乎每两年或三年就出一部长篇。有人惊叹其持续不断的创作热情,也有人认为过于密集的创作频率使之才华流于重复和平淡。但贾平凹似乎顾不上那么多,仍旧醉心在自己的文学积累和社会观察上。作家冯骥才曾说:“平常去陕西,基本找不着贾平凹,他在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但两年回来后,一本长篇便拿出来。正是这部长篇大热的时候,找他就又找不着了。”
这次写《极花》也是,他跑了很多地方,大多是偏远农村,他进到陕南老家的大深山里,去陕西咸阳以北的彬县一带,直到甘肃定西。你很难想象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作家为何就对农村“情有独钟”,竟说出自己是“乡村的幽灵在城市里哀嚎”这话。他跟我说,自己对农村是真的感情,“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而我的祖坟在那里,父母虽过世可还有一大帮亲属在那里。我在城里越是过得还好,我对农村越是放不下”。
然而和如今所有作家一样,贾平凹同样面临着“现实生活文本化”的挑战。媒介的高速发展让发生着的平常生活“被披露”着,使其成为了“作者”,而作为一名作家如何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言说它?——人们期待的就是这部分,期待贾平凹如何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中写出人性的大动荡。
他并未回答《极花》是否具备这样的素质,他只说,写当代乡村生活他写了近40多年,前20年他是因为熟悉在写,后20年他是因为有责任在写,社会急速变化,什么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人心。“现在的小说要写就写生活的黑白之间人心里极难说出来的东西”。这正应了那一句话所说:“时代的面影总是在新闻的惊悚中匆匆掠过,而时代的精神却可以在小说的幽深中长存。”
作家贾平凹用普通话写作,却不会用它说话。两年前,我在北师大参加活动,曾见识过贾式秦腔的魅力:他的声音很轻,音调也低,话说起来不紧不慢的,古意十足。他穿戴也朴实,样貌有长者风范。在活动晚宴上,他话不多说,一看就是心中自有乾坤之人,一群人围着向他敬酒,他一一回应,流露出谦和感。
做记者后我对他的两次采访都是笔谈,倒不是因为他方言的缘故,而是他身体欠佳。笔谈之下的贾平凹是一个非常体贴的答者,会由衷感谢我读过他的书,会指出我哪个问题问得好,知道我要写篇长稿,每段回答都会延展开自己的所思所想。
他实在是勤劳,有“文坛劳模”的美誉,几乎每两年或三年就出一部长篇。有人惊叹其持续不断的创作热情,也有人认为过于密集的创作频率使之才华流于重复和平淡。但贾平凹似乎顾不上那么多,仍旧醉心在自己的文学积累和社会观察上。作家冯骥才曾说:“平常去陕西,基本找不着贾平凹,他在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但两年回来后,一本长篇便拿出来。正是这部长篇大热的时候,找他就又找不着了。”
这次写《极花》也是,他跑了很多地方,大多是偏远农村,他进到陕南老家的大深山里,去陕西咸阳以北的彬县一带,直到甘肃定西。你很难想象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作家为何就对农村“情有独钟”,竟说出自己是“乡村的幽灵在城市里哀嚎”这话。他跟我说,自己对农村是真的感情,“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而我的祖坟在那里,父母虽过世可还有一大帮亲属在那里。我在城里越是过得还好,我对农村越是放不下”。
然而和如今所有作家一样,贾平凹同样面临着“现实生活文本化”的挑战。媒介的高速发展让发生着的平常生活“被披露”着,使其成为了“作者”,而作为一名作家如何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言说它?——人们期待的就是这部分,期待贾平凹如何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中写出人性的大动荡。
他并未回答《极花》是否具备这样的素质,他只说,写当代乡村生活他写了近40多年,前20年他是因为熟悉在写,后20年他是因为有责任在写,社会急速变化,什么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人心。“现在的小说要写就写生活的黑白之间人心里极难说出来的东西”。这正应了那一句话所说:“时代的面影总是在新闻的惊悚中匆匆掠过,而时代的精神却可以在小说的幽深中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