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带来了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本文通过梳理“2017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十届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几节音乐“观摩课”的设计理念及实际成效,从“创设学生体验音乐的情境”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于音乐课堂的关键点。
关键词:新媒体新技术 音乐课堂 关键点
不久前闭幕的“2017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十届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多层面的展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即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和课堂教学艺术有效融合的成果。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在林林总总的活动日程中,感受较深是现场的中小学(包括幼儿园)“观摩课”和“说课”,对一线教师来说,课堂毕竟是最有吸引力和最关注的地方。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笔者深知音乐学习的“实践体验性”原则,所以对教育技术支撑下不断发展的“互动教学”趋势存在一种消极的认同。尽管平时教学中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目前“互动教学”中较常用的一种技术)已是常态,但总认为花费过多时间在课件操作上的“互动”课堂之于音乐教学是舍近求远。
本次活动现场展示的几节音乐“观摩课”是教育技术成功运用于音乐课堂的“代表作”,其呈现的新的“课堂状态”,使观课者不得不正视这种教育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模式”或“学习方式”。梳理几节音乐“观摩课”的设计理念及实际的教学成效,联想自己前期参加本次活动的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于小学音乐课堂应抓住以下几点关键。:
一、创设学生体验音乐的情境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实际应用于音乐教学的“度”和“适当点”时有质疑之声,但完全离开信息技术的音乐“公开课”(包括展示课、观摩课、各类赛课等等)已不多见。这种事实不完全代表目前的音乐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而是现在的中小学生确实更喜欢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和“学习方式”,他们也更愿意在这样的课堂中“对话”。“音乐教育活动及其客观实践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而从音乐教育的文化情境来探讨音乐体验的的情境维度,音乐教育便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对具体文化的养成具有了重要作用”①。因此,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恰好能够突破“时空”藩篱、创设音乐诞生的文化语境,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文化情境中聆听和表现音乐,这便抓住音乐体验的“核心维度”之一、而不仅仅为用而用技术。因为“文化情境的核心及其最有价值、最值得我们推崇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被展示出来的景观或场面,而是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体现出来的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②。例如本次活动的音乐“观摩课”之一《梨园英秀》(苏教版五年级),是用移动终端把远离学生生活的“梨园文化”,带进课堂,推送到每个学生手中,无论是静态的“身段”,还是动态的“梨园舞台”,都是使学生进入一种特定的“京剧表演”情境中,抓住了新技术运用于音乐教育、音乐课堂的关键点之一。当然,并不是说本节课中有了这一音乐情境的创设就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毕竟一节“有效”的音乐课隐含诸多因素。
二、利用微课思维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植入课堂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学习过程的趣
化,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教学资源的丰富多样化,而“微课”又似目前新媒体新技术课堂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资源之一:它选取多种教学素材,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加以设计,通过信息技术制作成“教与学”互动的微视频,短小、便捷,集中了传统和现代教学资源的优势特点。就音乐学科来说,必须借助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教学手段和资源让学生多层面的“感受”音乐,不断深化音乐体验。常规的音乐教学中无论是传统文本、图片的介入,还是融合了声音、图像的动画视频,也只是教师授课某一环节的补充说明, 缺乏“教与学”的互动,缺少明确的“目标”和“问题引导”的学习路径。所以,新媒体新技术下音乐课堂应利用微课思维创造性设计和使用教学资源,使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成为适合、重要的“有效资源”。例如笔者本次参赛课例《桔梗谣》(人音版三年级上册),将介绍朝鲜族的图片、文字素材和民谣音乐制作成了微课——“走进朝鲜族”,既可作为课前引导学生感受朝鲜族文化的自学资源,也可作为课中嵌入的教学环节,互动、直观,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趣化了学习过程。同样,在“学跳朝鲜舞”环节,笔者一改以往教学中舞蹈视频欣赏加现场示范的教学形式,而是利用“微课思维”将学校舞蹈社团的一段朝鲜舞教学视频进行重新设计、剪辑,制作成“教”与“学”的微视频资源,大大提高媒体资源在实践性学科中的利用效率。因此,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创新课堂”从学生“学”的角度创造性设计、整合教学资源,才是真正实现“技术”和“艺术”深度融合的切入点之一。
三、开拓学生学习音乐的思路
盘点当下新媒体新技术有效运用于各学科的“创新课堂”,音体美之类的实践性学科的优秀范例相比于其他学科较少,原因其一是仅就音乐等学科的专业技能来说,教师更愿意使用“口传心授”传统方法;其二是音乐教师更看重音乐技艺的感性表现而忽视“感性”背后的“理性”思考:音乐教育不是落脚于技能的获得,而在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增进对世界多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等等。面对丰富而又浩瀚的人类音乐文化,再优秀的教师恐怕也不能储备所有,况且,现代的学生也不再满足于课堂上统一解说的方式習得知识,他们更愿意用动手、动脑、合作互助等个性的参与方式。所以,当音乐课堂不能回避教育技术的渗入时,我们在利用其有趣、直观、互动等优势特点同时,更应把开拓学生学习音乐的思路作为关键之一。例如音乐观摩课之一《瑶族舞曲》(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是本次活动中教育“技术”和音乐教学“艺术”完美结合的范例之一:白板技术“拖动、链接、画图、书写”等功能丰富学生音乐“感觉”,“互联网+”学习资源开拓音乐理解的途径,使技术不浅化于感性层面,而是艺术地开拓了学生学习的思路。所以,新技术不应再满足于“授人以渔”的学习方法传授,更应注重学习途径的不断探索,从而实现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潜能”的音乐教育价值。
“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是教育信息化深度推进的重要方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③。因此,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新技术创新课堂模式,音乐教师应进行课堂教学的整体架构,抓住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课堂的要点:遵循音乐学习的体验原则,创设音乐体验的文化情境;“微化”学习目标,创造性利用教学资源;探索音乐体验途径,开拓学生学习音乐思路,为开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潜能搭建平台。
——成稿于2017年7月
注释:
①②朱超:《简论雷默音乐教育的体验思维说》,《中国音乐教育》2016年第8期,第27-31页。
③赵兴龙著,《“互联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30页。
作者:徐俊杰 女 安徽省肥西县上派镇珍珠路小学音乐教师
手机:13865973176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邮编:231200
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带来了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本文通过梳理“2017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十届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几节音乐“观摩课”的设计理念及实际成效,从“创设学生体验音乐的情境”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于音乐课堂的关键点。
关键词:新媒体新技术 音乐课堂 关键点
不久前闭幕的“2017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十届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多层面的展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即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和课堂教学艺术有效融合的成果。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在林林总总的活动日程中,感受较深是现场的中小学(包括幼儿园)“观摩课”和“说课”,对一线教师来说,课堂毕竟是最有吸引力和最关注的地方。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笔者深知音乐学习的“实践体验性”原则,所以对教育技术支撑下不断发展的“互动教学”趋势存在一种消极的认同。尽管平时教学中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目前“互动教学”中较常用的一种技术)已是常态,但总认为花费过多时间在课件操作上的“互动”课堂之于音乐教学是舍近求远。
本次活动现场展示的几节音乐“观摩课”是教育技术成功运用于音乐课堂的“代表作”,其呈现的新的“课堂状态”,使观课者不得不正视这种教育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模式”或“学习方式”。梳理几节音乐“观摩课”的设计理念及实际的教学成效,联想自己前期参加本次活动的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于小学音乐课堂应抓住以下几点关键。:
一、创设学生体验音乐的情境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实际应用于音乐教学的“度”和“适当点”时有质疑之声,但完全离开信息技术的音乐“公开课”(包括展示课、观摩课、各类赛课等等)已不多见。这种事实不完全代表目前的音乐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而是现在的中小学生确实更喜欢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和“学习方式”,他们也更愿意在这样的课堂中“对话”。“音乐教育活动及其客观实践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而从音乐教育的文化情境来探讨音乐体验的的情境维度,音乐教育便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对具体文化的养成具有了重要作用”①。因此,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恰好能够突破“时空”藩篱、创设音乐诞生的文化语境,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文化情境中聆听和表现音乐,这便抓住音乐体验的“核心维度”之一、而不仅仅为用而用技术。因为“文化情境的核心及其最有价值、最值得我们推崇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被展示出来的景观或场面,而是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体现出来的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②。例如本次活动的音乐“观摩课”之一《梨园英秀》(苏教版五年级),是用移动终端把远离学生生活的“梨园文化”,带进课堂,推送到每个学生手中,无论是静态的“身段”,还是动态的“梨园舞台”,都是使学生进入一种特定的“京剧表演”情境中,抓住了新技术运用于音乐教育、音乐课堂的关键点之一。当然,并不是说本节课中有了这一音乐情境的创设就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毕竟一节“有效”的音乐课隐含诸多因素。
二、利用微课思维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植入课堂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学习过程的趣
化,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教学资源的丰富多样化,而“微课”又似目前新媒体新技术课堂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资源之一:它选取多种教学素材,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加以设计,通过信息技术制作成“教与学”互动的微视频,短小、便捷,集中了传统和现代教学资源的优势特点。就音乐学科来说,必须借助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教学手段和资源让学生多层面的“感受”音乐,不断深化音乐体验。常规的音乐教学中无论是传统文本、图片的介入,还是融合了声音、图像的动画视频,也只是教师授课某一环节的补充说明, 缺乏“教与学”的互动,缺少明确的“目标”和“问题引导”的学习路径。所以,新媒体新技术下音乐课堂应利用微课思维创造性设计和使用教学资源,使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成为适合、重要的“有效资源”。例如笔者本次参赛课例《桔梗谣》(人音版三年级上册),将介绍朝鲜族的图片、文字素材和民谣音乐制作成了微课——“走进朝鲜族”,既可作为课前引导学生感受朝鲜族文化的自学资源,也可作为课中嵌入的教学环节,互动、直观,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趣化了学习过程。同样,在“学跳朝鲜舞”环节,笔者一改以往教学中舞蹈视频欣赏加现场示范的教学形式,而是利用“微课思维”将学校舞蹈社团的一段朝鲜舞教学视频进行重新设计、剪辑,制作成“教”与“学”的微视频资源,大大提高媒体资源在实践性学科中的利用效率。因此,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创新课堂”从学生“学”的角度创造性设计、整合教学资源,才是真正实现“技术”和“艺术”深度融合的切入点之一。
三、开拓学生学习音乐的思路
盘点当下新媒体新技术有效运用于各学科的“创新课堂”,音体美之类的实践性学科的优秀范例相比于其他学科较少,原因其一是仅就音乐等学科的专业技能来说,教师更愿意使用“口传心授”传统方法;其二是音乐教师更看重音乐技艺的感性表现而忽视“感性”背后的“理性”思考:音乐教育不是落脚于技能的获得,而在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增进对世界多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等等。面对丰富而又浩瀚的人类音乐文化,再优秀的教师恐怕也不能储备所有,况且,现代的学生也不再满足于课堂上统一解说的方式習得知识,他们更愿意用动手、动脑、合作互助等个性的参与方式。所以,当音乐课堂不能回避教育技术的渗入时,我们在利用其有趣、直观、互动等优势特点同时,更应把开拓学生学习音乐的思路作为关键之一。例如音乐观摩课之一《瑶族舞曲》(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是本次活动中教育“技术”和音乐教学“艺术”完美结合的范例之一:白板技术“拖动、链接、画图、书写”等功能丰富学生音乐“感觉”,“互联网+”学习资源开拓音乐理解的途径,使技术不浅化于感性层面,而是艺术地开拓了学生学习的思路。所以,新技术不应再满足于“授人以渔”的学习方法传授,更应注重学习途径的不断探索,从而实现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潜能”的音乐教育价值。
“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是教育信息化深度推进的重要方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③。因此,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新技术创新课堂模式,音乐教师应进行课堂教学的整体架构,抓住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课堂的要点:遵循音乐学习的体验原则,创设音乐体验的文化情境;“微化”学习目标,创造性利用教学资源;探索音乐体验途径,开拓学生学习音乐思路,为开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潜能搭建平台。
——成稿于2017年7月
注释:
①②朱超:《简论雷默音乐教育的体验思维说》,《中国音乐教育》2016年第8期,第27-31页。
③赵兴龙著,《“互联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30页。
作者:徐俊杰 女 安徽省肥西县上派镇珍珠路小学音乐教师
手机:13865973176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邮编:23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