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生活圈,激活社区“细胞”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eve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分钟生活圈——上海2040总规划中诞生的新词,正在被公众热议。
  什么是15分钟生活圈?普通人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4-5公里,15分钟,一般可以步行移动1公里的距离,活动的范围是大约3-5平方公里。在新规划《营造多元融合的城乡社区》的章节,15分钟生活圈被当做是实现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按照规划的描述,一个15 分钟步行可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社区生活圈网络,可以服务常住人口约 5万-10 万人,生活圈中配备居民生活所需的文教、医疗、体育、商业等基本服务功能、就业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生活圈内设置社區中心,作为生活圈内的综合服务和公共活动中心。以 500 米步行范围为基准,配置满足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基本需求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构建无障碍、人性化的步行系统,串联居住区、公交站点、服务网店以及就业网点,形成安全、舒适的慢行环境。
  可以这样说,理想的生活圈,是在步行可接受的范围内,解决一个人日常所需的所有服务,吃喝玩乐都在生活圈里搞定。特别是儿童、老人和残障人士,是15分钟生活圈最大的受益群体。
  当然,对于上海这样一个人口密度大、寸土寸金的特大城市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但规划者乐观地认为,上海可以通过城市更新和资源共享,来逐步实现15分钟生活圈的目标。
  增加公共空间,打造精彩的“螺蛳壳”
  当15分钟生活圈的设想来到上海市民的面前时,很多人表示难以想象,毕竟,我们现在的生活活动范围,通常都要超出步行15分钟的范围。比如孩子上学,就算是户籍对口学校,也难免需要车接车送;比如老人去社区医院看病,坐两站公交车很正常,更别提公园、运动场、游乐场、大型菜场、大型超市,很多区域无法实现步行15分钟到达。如果要增加这些机构和设施,在已经密密匝匝的上海城区,是不是天方夜谭?
  让我们先来看看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与上海一样,是一个人口密度很大的城市。几年前,新加坡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生活圈,在他们的规划中,社区按照规模分为不同的层级,不同层级配备不同的功能。比如,在15万-30万人规模的新镇一级,要安排轨交站点;在2万-3万人规模的邻里层级,要有教育、医院等机构,有大型公园、文体设施等;在更小的社区,要能解决“开门七件事”,要有小型的绿地和活动场地。新加坡如何为这么多设施和机构寻找空间呢?他们的方法是集约式的空间分配,一幢楼房里,可能一层是运动场、二层是警署、三层是社区卫生中心、四层是教育机构。
  如果从这样的思路出发,上海,同样可以在“螺蛳壳”里打造精彩的社区生活。在城市规划专业人士看来,建筑物的转角、小区绿化多余的场地、城市拆违后剩下的空地,都可以被利用来放置公共设施。
  一处小小的公共休息场地,可以起到改变城市氛围的巨大作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佩雷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曼哈顿和上海的陆家嘴一样,高楼林立,是白领们勤奋工作的场地,但不免让人感到冷冰冰。后来,设计师在城区一处空地上种了几棵树,放置了几把椅子,给附近的上班族提供一个休息的场所。公园的亮点是6米高的水幕墙瀑布,作为整个公园的背景。瀑布制造出来的流水的声音,掩盖了城市的喧嚣,公园三面环墙,前面是开放式的入口,面对大街。


上海静安公园。

  这个被叫做佩雷公园(Paley Park)的地方虽然只有390平方米,但却得到了极高的赞誉,从佩雷公园后,很多城市都开始模仿它建造自己的“口袋公园”。
  城市里的闲置空间,就如海绵里的水,挤一挤、理一理,总会有的。几年前,为了鼓励全民健身,上海各个小区开辟空间安装户外的健身器材供居民进行体育锻炼,哪些原本看起来没有多余空间的小区,到最后总能找出一片合适的空地,建设成为社区居民建设场所。健身空间可以挤出来,其他的城市活动空间同样如此。
  开掘新空间是一个办法,利用好已有的空间是另一个办法。上海各个街区中,散布着不同规模的学校、机关单位、体育场馆,这些机构的运动场地、休闲场地,很多时间是闲置的,如果这些空间可以开放给社区居民,那么15分钟生活圈内的活动资源,会多出很多。近几年,政府鼓励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尽管有一定的困难,但一些社区实际上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上海市杨浦区是学校体育场向社区开放较早的一个区。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通常会让学校管理者觉得“麻烦”,害怕设施被损坏、担心出现安全事故,杨浦区一些社区的做法是,居民凭身份证到自己的街道领取一张门卡,凭卡进入学校运动场。这样做,既满足了居民使用体育场地的需求,又设置了一定的门槛,减少了学校管理者的顾虑,同时,社区还动员志愿者到运动场维护秩序。
  多样的休闲活动场所,可以增加居民交流的机会,可以放松人的身心,可以让一座城市变得亲切。
  混合居住,让国际都市更加融洽
  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设想,不仅仅指物理空间上的融合,还提倡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的融合,其中,让不同的人群居住在一起,被放在重要位置。
  《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编制的负责人之一杨晰峰向《新民周刊》介绍说,未来的社区生活圈中,希望既有年轻人,又有老人小孩;希望有常驻的居民,也有短期居住的人;既有高收入人群,也有低收入人群;既有中国人,也有外籍人士。《导则》提出:中小套型住房会相对均衡地分布,同时在中心城和轨交站点周边会重点加强引导中小套型比例;鼓励保障性住房布局“大分散,小集中”,与商品房穿插布局;老年公寓零散地分布在一般社区中,方便家人间相互照顾。
  从实现老人与年轻人生活在同一社区的角度出发,过去那种在郊区开发的大型的养老社区,被认为不利于人群的融合,最好的方式,是社区中有适合老人居住的单元,让老人和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不过,无论是老人与年轻人混合居住,还是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混合居住,首先要面临的是房价问题,房价会自然将不同人群隔离开,造成了人群融合的困难。   近几年上海市已经从政策上,探索突破混合居住瓶颈的一些办法。比如,相关政策要求新建楼盘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租赁房,这些租赁房就可以被政府回购,提供给低收入人群。另外,大型企业也可以通过自建公租房的方式,解决年轻职员的住房问题。除了新建,老旧小区的改造,也能把一些年轻人留在老社区,而不是统统逃离,只留下老人。
  一座包容的城市里,一定住著不同国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上海也是如此。伦敦市居民中有近一半的国际人士,尽管上海居民的国际化程度还没有这么高,但上海未来,也同样会面临文化融合的问题。
  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社区建设有不同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为了方便到上海投资的日本人、韩国人的生活,上海西部兴建了一大片高档住宅小区,这片被人们简称为“古北”的社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不过现在,上海没有必要再兴建类似的大型社区,但会更多地考虑国际人士的需求,比如一些社区中,会增加宗教场所的建设,会出现更多的健身机构和休闲场所,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才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愿意留在一座大城市最重要的原因。
  


  工作生活两不误,可以实现吗?
  逃离北上广——几年前,这句口号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中间流传。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年轻人工作压力远远强于中小城市,每天上班路上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已经足够让人疲惫不堪,工作地与居住地距离遥远,影响到城市人的生活品质。有没有可能,让工作地离生活地距离近一点呢?
  15分钟生活圈提出了这样的设想:鼓励社区周边布局一定会比例的就业用地,主要包括商业、商务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鼓励在轨道、公交站点或公共活动中心周围集中安排就业空间。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城市中曾出现过一种社区里的就业形式——街道工厂,工人来自社区,大家就近就业,下班走几分钟就回家了。后来,由于作坊式的街道工厂存在污染及效率不高的问题,逐渐被淘汰。新的时代,制造业不可能再回到社区,但一些创意类的产业、服务业,是可以重回社区的。比如服装定制、餐饮业、娱乐业,都可以成为社区中吸纳就业的行业,当居住社区中混入更多的商务功能,就业岗位自然就会增加。“当然,居职融合是一个理想状态,我们希望接近这个状态,希望有一部分人上班能够近一点。”杨晰峰说。
  社区,是城市的一个小单元,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改变,都需要从社区开始。因此,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提出,就是为了激活社区“细胞”,为城市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撰文介绍说,启动编制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时,上海便已明确提出打造城镇社区生活圈的理念。
  在2014年10月31日举行的世界城市日论坛上,上海明确未来社区功能将复合化,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15分钟日常生活圈,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赞许。在2015年上半年出台的《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中,进一步明确城市更新单元要以社区为基础,并强调首先对社区功能要素进行评估。一个社区的要素围绕9个方面:居住、就业、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人文风貌、慢行系统、社区安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


家门口就能健身运动,是15分钟生活圈的目标之一。

  庄少勤在文中表示,未来的城乡社区就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单元载体,尤其在开放、共享的发展环境和“全球城市”建设中,社区生活圈的营造和治理要体现更好的包容性,体现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其他文献
《机械制图》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机械制图》教学效果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借此机会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或意识倾向。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重
期刊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导入(Warming up)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导入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提高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较成功的导入案例来介绍创建有效课堂的常见导入方法。  [关键词]导入(War
期刊
[摘要]从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三个层结构上,分析在Asp.net下MVC模式优点及不足。针对Asp.net下MVC模式不足,提出改进的办法。对Asp.net下模型层进行扩展,并提出扩展的模型层的实现办法。   [关键词]MVC模式 Asp.net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920148-01    一、引言
期刊
紐约、渥太华、蒙特利尔、哈瓦那,三个国家四个城市,短短10天时间,“克强旋风”刮过美洲三国,双边和多边舞台交相辉映,成果丰富,意义深远。  出访美洲三国,李克强总理带去了中国关于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复苏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带回了国际社会和到访国人民的赞誉之声。总理的“美洲时间”,虽然与北京时间有12个小时的“时差”,但总理切换精准、高效。
期刊
[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但长期以来在教学上一直存在很多问题,现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种解决的办法,以促进C语言教学。  [关键词]C语言 程序设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920142-01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不但成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而且也越来越成为
期刊
[摘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是我校学生报考人数较多的科目之一,考试分笔试和机试两部分。结合多年组织考试的经验和感受,提出考生备考二级C时应该注意的几个环节,让应试者少走弯路。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级C 备考 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920154-01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测试应试者计
期刊
什么是全球城市?这一定义含有许多指标,而“包容”是基础,无论在纽约、伦敦,还是在巴黎、东京,人们都能感受到这些城市向全世界敞开怀抱,大家交流沟通的成本很低,很容易在同一天空下和睦相处。  作为一座移民组成的城市,上海可能也是内地最为包容的一座城市。上海文化经历了三次大融合,具有独特的历史底蕴。第一次是1000多年以前,在中国南北文化交流基础上形成了江南文化;第二次是在1843年开埠之后,与欧美文明
期刊
汤小米每天出入上海南京西路的摩登写字楼,却挥不去“金融民工”的挫败感。因为他每月5000多元净收入,刨去租房、交通、手机费、社交、吃饭等等便所剩无几,再奋斗100年也根本买不下准丈母娘指望的中环附近二房一厅……他凌乱了!  2016年,因“房事”而凌乱了汤小米们,在中国成千上万。他们中不单单都是“月光族”“蚁族”“单身狗”,也包括中产者、大小“老板”。凌乱的不仅仅是住房心态,还涉及个人的爱情观、道
期刊
蚂蚁计划  蚂蚁计划2014年发起,2015年正式启动,目前形成了基地、投资、教育、活动、媒体、生态六大模块,目前,蚂蚁计划已经形成了10.5个亿的蚂蚁基金,在上海的九个区建设了创客空间,未来在高桥将会有一个12万平方米的总部同时构建教育大厦。蚂蚁计划在全国积极共建创客大街和创客电商学院的同时,还将美、日、韩等国外高校合作共建国际化的互联网教育平台及运营学院。  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  张江高
期刊
今年“十一”期间,有著名美食家撰文,言广东人并不好吃,而是“被逼”、被误读的结果。是“口腔虐待”的结果。而且“好生猛”也是环境所逼,盖气候炎热、食材易腐而不得不强调生鲜也。  他的说法不是没道理,但觉其言犹未尽,或者道理没有说透,故补充几句。  粤人好吃而且“尚滋味”其实是没必要否定的,外界也没有对他们“误读”,因为作为现象已经数百年地摆在那里,今年“十一”我在广东过,顺德、佛山、中山、云浮等地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