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之探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zh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在对 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在职教师进行抽样检测表明,有51.23%的教师,分别存在着各种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32.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已构成“心理疾病”。不管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代表性,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都已经越来越引起教育界、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心理压力异常者中最严重的六项依次为强迫症、敌对、抑郁、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为:强迫症——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敌对——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人际关系敏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综合来讲,强迫症、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是大多数教师的特点。由于学生素质较差,学习要求较低,教师在教学上没有什么成就感,总想做出点成绩或想像有更好地实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教师的工作压力更大。在教育管理学生上经常出现难题,学生的素质太差,大部分教师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脾气容易暴躁,有骂人、摔物借以发泄情绪的冲动,容易产生敌对心理。
  原因分析
  (1)传统思想的影响。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原因,人们往往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忽视教师的家庭生活质量;重视教师对社会的责任,而忽视教师对家庭和子女的责任;鼓励教师的奉献牺牲精神,而忽视教师应有的物质享受。从积极层面上看,这些现象的社会价值取向显然是进步的、先进的,但按照“需要理论”分析,这种完全脱离了人的基本需要,而追求纯精神的需要,是与人性的本质相矛盾的。一些文艺作品和大众传媒,常常将教师描绘成“悲剧角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带病工作不理亲情,忽视自我从不索取,这种非正常的舆论导向,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诱因。教师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自然人不断地在普通人的价值楷模之间进行角色转换,压抑正常的喜怒哀乐,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大危害。
  (2)不尽完善的分配体制的影响。
  几年来,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而且确实较前几年有所改观,但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拖欠教师工资,尤其是农村学校。同时“大锅饭”现象严重影响了工资的公平、公正发放,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福利待遇方面,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差较大;在竞升机遇方面,男教师与女教师又相差较大。新竞聘制使不少处于弱势的教师不适应。学校应尽量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成长的环境,解决好落聘教师的善后问题:为妥善安置未聘教师提供信息、帮助指导、创造从业的条件,避免工作、精神的失落,解除后顾之忧。
  (3)对新课改的不适应。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教育领域的矛盾日渐明显。一方面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作用下形成的教育环境,造成教师思想的矛盾与困惑,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加之教师教学技能欠缺和素质发展的滞后性,教师无法适应,不堪重负。所以教师承载了太多的矛盾,心理的焦虑、困惑日渐增多。
  (4)人际交往的矛盾。
  教师工作繁重,时间紧,接触对象相对固定,接触幼稚群体的比例大,人际交往相对困难。据调查,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在校外和他人经常交往的只有11.49%,这导致教师在人际交往中固执、偏激、刻薄和好教训人的不良倾向,影响心理健康。
  当前,教师不仅面临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压力,而且有学历、职称、论文、课题、竞聘上岗等各种压力。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需要不断充电;教师改革力度增加,学校之间同事之间竞争激烈;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期望过高,这都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另外,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得人们、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又存在许多问题,有的家长由于对孩子呵护过度,使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骄横任性、自由散漫等恶习;有的家长由于忙于事业,对孩子疏于管理、照顾,用金钱补偿,孩子往往缺乏责任心、好逸恶劳;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方式简单粗暴,孩子不是自卑、孤僻,就是执拗、冷酷。家庭教育有危机,造成家长过度干涉学校工作,孩子在校稍有问题,家长就过分责难教师,导致了初中教师工作难度加大,同时也使得教师心理压力过大。
  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不如小学教师。这主要是由于中小学的任务及教育对象的特点不同造成的。例如小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师自尊的需要。中学教师面临升学率压力、中学生心理的闭锁性增强及形成逆反心理等,这就在无形中难强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很多教师为此忧心仲忡,欲罢不能,欲干无招。
  (2)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比男教师差,这可能是传统的文化意识影响的结果。“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女教师承受比比男教师更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负担。她们既是学校中的主体力量,又是家庭中的主妇。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在心理上出现不良症状的机会较多,心理健康状况也比男教师差。
  (3)不同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中师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这是因为,我们随机抽取的几所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均为中师,教师之间不存在学历上的比较和竞争,更不会因学历层次不同而产生心理压力。故而,我们在此仅就大专与大学两个学历层次加以分析和讨论。在中学,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有教师学历不同的问题。而学校在具体分工时,往往让学历层次高的教师给重点班上课,而让学历层次低的教师给普通班上课(尽管国家一再强调不应分快、慢班,但各学校出实际上存在着这样的班)。而且直接把升学率与奖金、福利挂钩。这样,即使 学历层次高的教师感到领导的信任和器重.又因升学的压力、工作负担太重而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同样,学历层次低的教师因为自己不能带重点班、领导不信任而产生烦恼、压抑.又在实际上减轻了自己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有些方面又较低的原因。从整体比较而言,大学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大专学历教师高的事实又说明.学历层次的高低确实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学历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层次和能力的高低,知识层次越高的教师,越能站在较高的层次
  上去看待社会、洞察人生.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的较准,不易产生心理障碍,而且,即使在心理状态不佳时,他们也能相应地采取措施,自觉地加以调整。
  (4)担任过班主任与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不如没有担任过班主任的老师.但二者在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
  (5)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随增龄而增高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加,社会阅历的扩大、个体在思想上、行动上逐渐接近社会的要求,对人生、社会、家庭以及社会上的其他问题都能产生比较正确的看法,看到社会的光明面多于黑暗面,并逐渐认同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随着个体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完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体就会产生相应的社会顺从.自觉地按照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行动,感到心安理得,而不是压抑。
  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教师在自我体验方面普遍感到心理压力大,这些压力时刻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研究提醒我们要帮助教师建立成熟的应对方式、合理地处理压力,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令人欣慰的是尽管教师的压力大,但职业态度呈积极取向,也就是说大多数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角色很认同,他们热爱工作、勤奋工作,并由此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
  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往往使得他们更容易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促进他们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自身需要,而且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没有一定的阅历、一定的生活积累,都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那么,想让每位教师都合格、令家长学生满意,只有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程度。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综合考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多维的教师评价体系 目前对于教师的评价仍以外显的评价为主,搞评比、排名。教育界应不断健全教师评价系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2)多给教师提供高质量的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在教师当中渗透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多进行优化工作而不是竞争和淘汰。
  (3)在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种普遍和谐的学校心理氛围。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教师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即时调整并有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种途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文化活动月,心理学图书展等等。在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中,学校应把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内容,建立包括教师心理辅导在内的健全的心理保健体系。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职责重大。为了教育国家未来的接班人,职业所要求的付出本来就超出常人的想象。而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面对以“升学率”、“重点录取率”为主要指标的工作评价体系,面对“一考定终身”的社会大环境,老师所感受到的压力和竞争可想而知。一定意义上,如今的许多老师已沦落为“教学机器”,日复一日地在“应试教育”的车轮上旋转。可以说,被应试教育的绳索绑得最紧的,不仅是孩子,还有老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以说,如果教育的“繁荣”非要以教师的健康透支为代价,那么,这种“繁荣”就是有问题的,也是难以长久的。为了国家的未来,让我们尽快调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改变唯分数至上的教育观,转变片面的人才观、成才观,为学生“减负”,为老师“减负”,为教育“减负”。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 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
  [3] 郑雪,许思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专题指导,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在教育事业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科目类型已日趋完善。在目前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中,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本质的认识和深化,艺术欣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欣赏课内容比例不断提高,高中阶段开设了必修和选修等内容丰富的美术欣赏课程,让学生去领略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
【摘要】多样化的导入能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导入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 导入 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作为小学英语的教学,如果要有好的教学效果,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摘要:美术教学工作发现,很多学生在绘画时作品缺乏新意,脱离生活,技法陈旧,没有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笔者经由多年的美术教学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走进生活,创设情景,发挥想象,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个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积极参与到美术创作活动中来,是美术改革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生活 想象 创造力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任何一个艺术家,如果离开生活这个宽阔的海洋,那他们的艺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共同发挥着作用。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并提出了从心理学视野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个主要课题。高校
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扣人心弦的“序曲”,引人人胜的主旋律,还要有回味无穷的“尾声”,以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引言,并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启导方法,然而,却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出现了教育教学的随意性,即“讲到那里,就在那里歇”的教学现状,使得一节课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对
小小三尺讲台,照亮学生未来。每个站在讲台的教师无不淋漓尽致的展现自我才华,为的是让学生能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取得丰硕的成绩。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教师忘我的投入工作,学生忘我的投入学习;兴趣使人们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使学习的劳作化为无怨无悔的祝福;它还会点燃起每个学生智慧的火花。兴趣在于培养,在于教师的诱导。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谈谈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和
80年代后,一轮又一轮的教学改革与近年来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教学方法改革,学习方法改革,教材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以及诸方面的改革层层展开,但是,最为衡量学生素质的手段——考试仍然没有改变。学生要分数,家长要分数,老师要分数,学校要分数,致使教师抓应试教育成为别无选择的方法。我们必须清楚的地认识到,考试改革这个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没有攻破,分数第一的局面不能根本地改变,教育改革可能功亏一篑。因此,
摘要: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的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面向应用的。作为一门语言,交流和沟通是它最基本的功能。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因此,培养出了很多英语上的“聋子”和“哑巴”。其中“哑巴”英语的问题最为突出。所以,在崇尚素质教育和学以致用的今天,我们必须全面重视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生的口语能力呢?本文就此
【摘要】 本文从翻译所属的语言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汉语言中颜色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对英汉语中的颜色词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两者的异同,比较两者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关于颜色词翻译的看法。  【关键词】颜色词;文化内涵;翻译策略    人类生活环境是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五彩缤纷的大自然造就了人与生俱来就与颜色为伴。由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与丰富多彩的颜色息息相关,因此,人类把生活中所看到
思想品德课作为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担负着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对于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起着奠基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简称《课程标准》)正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在吸收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民思想道德素质而制定的。那么,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将思想品德课上好,把德育工作落实到位呢?现就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