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把桑拿天这一阶段称为“长夏”。《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在夏天的这三个月中,阳气亢盛,阴气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充分交合,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最华美的季节。呈现出万物华实的特点。然而夏季也是心血管病的高发季节,中医学认为:“夏属火,其性热,通于心,主长养,暑邪当令。”是说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邪最容易损伤心,常导致心病。因为夏季与其他季节在气候特征上有显著的不同,这一阶段不仅气温高,有的地域可达40℃,而且雨水多、湿度大,最为潮湿闷热,这样导致湿邪与热邪俱盛,湿热交蒸,湿热裹结,湿阻气机,气滞容易导致血瘀,瘀阻心脉而发心病;中医也认为“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极易损伤心气,且暑热极易伤津液,热迫津液外泄,大汗出,体内水分流失多,脱水势必引起血中津液减少,血液粘度增高,血液浓缩而易导致血液粘稠,进而产生血栓、栓塞,运行缓慢,造成机体供氧不足。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管腔本来就相对狭窄,这时更是雪上加霜。同时大量汗出如不及时救治,津液耗伤进一步发展,则必须耗伤正气,且气随津泄,则可导致心气大衰,心阳暴脱。故心脑血管病在桑拿天高发。持续的桑拿天把许多原本就有高血压、高血脂、血液粘稠的人都“闷”进了医院。
因此,一到桑拿天这个时候,就有许多中老年人感到头晕、乏力、气短、胸闷、憋气、心慌、心痛。严重时,还有可能突发心梗和脑中风,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危重症。
同时,桑拿天时节因天气炎热,空气潮湿,人体散热不佳,人们易出现心烦、焦躁,睡眠不好,激动易怒等不良情绪。因此极容易引起心脏病发作,特别是血压升高、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
在桑拿天预防心血管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防治应注意以下几点:
稳定情绪 稍安勿躁
中医认为暑为热邪,在五行中与心相应。故暑热伤心,容易扰乱心神,使人出现烦躁、头昏、性急易怒、失眠多梦。所以要注意养性,避免心急燥热,可服些凉茶降温,或菊花泡水,多吃些寒凉之性的新鲜蔬菜和瓜果,驱除暑热之邪,稳定情绪。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生活、工作中的种种烦心事,要想得开,放得下,做好自我心理调整,心胸要开阔,情绪要乐观,现实生活中因过度愤怒,过度紧张或生气而突发心梗的并不鲜见。另外气温过高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不要在烈日下行走,外出旅游最好不要选在盛夏。每天的锻炼时间宜选择在上午或黄昏后较凉爽的时间,最好在树下或阴凉处,活动量要适当,可多做一些中轻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中医非常强调人体的正气,认为正气是人健康的根本。《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人体正气充足,则抗病能力强盛,就不会受到邪气的侵害;或受到邪气侵犯,也能抗邪外出,不会发病或发病较轻。按现代医学的说法,正气就是一个人的免疫功能。因此,在夏季暑热邪气偏亢的时节里,就更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掌握中医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类修要诀》总结为:“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夏季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季节,所以夏季养生就要注意“养长”,夏季起床时间要比其他季节早,早到什么时间适宜呢?古人认为不宜在鸡鸣之前,也就是最好在早晨5点到6点之间起床。那么什么时候睡觉最好呢?因为夏季气候炎热,可以等暑热消散后,人的气息也比较平和时再睡觉,时间比其他季节稍晚一点儿,但是也不宜太晚,一般在晚上11时左右,古人提倡的子午觉非常符合夏季养生,所以午餐后半小时午睡,只要有30分钟的午睡,就可使心肌梗死的发病和死亡危险减少30%。中医基本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充足的休息,可避免耗气,气的功能健壮,自然推动血运的功能强健,有助于血液循环。
补足水分 多苦少甜
在桑拿天里要注意多喝水,适当加点盐,因为闷热天气易使人出汗,如果造成脱水,血液的黏稠度就加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容易心脑卒中,如果家里有心血管病人发作,觉得胸闷胸痛的,尽量减少病人运动,最好呼叫医护人员上门服务。中医认为:热邪易伤津,津液亏少,血中津液不足易于致瘀血,及时补充水分,减少血液粘度,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脑血液供应,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有条件,可多喝如绿豆汤、莲子汤、百合汤、菊花茶等饮料,既可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暑,尽量少吃油腻或高脂肪食物。
夏天饮食宜苦、辛、酸、咸,少甜。“天人合一”是中医养生的指导理论,人的饮食也要和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所以五味的调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夏季而言,应该适当多吃些苦味及酸味、咸味和辣味的食物,少吃甜味。因为夏季桑拿天气候炎热而潮湿,苦味可以清暑热泻心火,还可以健脾气、除潮湿。如苦瓜、莴笋、芦笋等,有清心火除心烦,提神醒脑的作用。夏天出汗过多,尤其是从事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盐分,夏天的饮食比较清淡,佐以少量咸菜,可以增加食欲。另外,夏天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喝水较多会冲淡胃酸,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等能敛汗生津,健胃消食,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伤心气心阴。若在菜肴中加点醋还可以杀菌消毒,防止夏季胃肠道疾病发生。但甜味摄入过多会生湿生痰并且影响食欲,夏季气候潮湿闷热,人体本来就容易生湿,过食甜味更助湿热,导致胃胀不想吃东西,所以夏季不宜过食甜味。
养阳为主 当心“贼风”
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凝滞,寒邪容易阻滞经脉的气血运行,因此过于寒凉,会使血管收缩,血液运行不畅,加重高血压,寒凝血脉。血脉闭阻不通还易导致心脉痹阻,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另外夏季阳气散发于外,相对来说体内阳气反而不足,这时如果过于形寒饮冷,就容易伤害阳气,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夏季“养阳”,就是告诫人们夏季不能过于贪凉,否则易导致心脑血管病。中医古籍《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黄帝内经》中把风邪列为“百病之长”认为可引起多种疾病。尤其暑热外蒸,汗液大泄,皮肤汗孔处于开泄状态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风邪所伤,古人形象地称之为“贼风”,并让人们“避风如避矢石”。《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如在晚上露天而宿,对高墙下、夹道中形成的“过堂风”不知避让,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和生活这些都会使阳气受伤,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引起很多疾病,重者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室内可用电风扇促进空气流动,空调多用去湿功能,降低湿度缓解闷热感觉,室温不宜调得太低,一般以25℃左右为宜,室内外温差不应超过7℃,否则出汗后进入室内会加重体温调节中枢的负担,严重时可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紊乱。高血压病人不宜长期在空调房中,否则易出现头昏不适等症。
因此,一到桑拿天这个时候,就有许多中老年人感到头晕、乏力、气短、胸闷、憋气、心慌、心痛。严重时,还有可能突发心梗和脑中风,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危重症。
同时,桑拿天时节因天气炎热,空气潮湿,人体散热不佳,人们易出现心烦、焦躁,睡眠不好,激动易怒等不良情绪。因此极容易引起心脏病发作,特别是血压升高、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
在桑拿天预防心血管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防治应注意以下几点:
稳定情绪 稍安勿躁
中医认为暑为热邪,在五行中与心相应。故暑热伤心,容易扰乱心神,使人出现烦躁、头昏、性急易怒、失眠多梦。所以要注意养性,避免心急燥热,可服些凉茶降温,或菊花泡水,多吃些寒凉之性的新鲜蔬菜和瓜果,驱除暑热之邪,稳定情绪。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生活、工作中的种种烦心事,要想得开,放得下,做好自我心理调整,心胸要开阔,情绪要乐观,现实生活中因过度愤怒,过度紧张或生气而突发心梗的并不鲜见。另外气温过高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不要在烈日下行走,外出旅游最好不要选在盛夏。每天的锻炼时间宜选择在上午或黄昏后较凉爽的时间,最好在树下或阴凉处,活动量要适当,可多做一些中轻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中医非常强调人体的正气,认为正气是人健康的根本。《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人体正气充足,则抗病能力强盛,就不会受到邪气的侵害;或受到邪气侵犯,也能抗邪外出,不会发病或发病较轻。按现代医学的说法,正气就是一个人的免疫功能。因此,在夏季暑热邪气偏亢的时节里,就更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掌握中医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类修要诀》总结为:“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夏季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季节,所以夏季养生就要注意“养长”,夏季起床时间要比其他季节早,早到什么时间适宜呢?古人认为不宜在鸡鸣之前,也就是最好在早晨5点到6点之间起床。那么什么时候睡觉最好呢?因为夏季气候炎热,可以等暑热消散后,人的气息也比较平和时再睡觉,时间比其他季节稍晚一点儿,但是也不宜太晚,一般在晚上11时左右,古人提倡的子午觉非常符合夏季养生,所以午餐后半小时午睡,只要有30分钟的午睡,就可使心肌梗死的发病和死亡危险减少30%。中医基本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充足的休息,可避免耗气,气的功能健壮,自然推动血运的功能强健,有助于血液循环。
补足水分 多苦少甜
在桑拿天里要注意多喝水,适当加点盐,因为闷热天气易使人出汗,如果造成脱水,血液的黏稠度就加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容易心脑卒中,如果家里有心血管病人发作,觉得胸闷胸痛的,尽量减少病人运动,最好呼叫医护人员上门服务。中医认为:热邪易伤津,津液亏少,血中津液不足易于致瘀血,及时补充水分,减少血液粘度,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脑血液供应,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有条件,可多喝如绿豆汤、莲子汤、百合汤、菊花茶等饮料,既可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暑,尽量少吃油腻或高脂肪食物。
夏天饮食宜苦、辛、酸、咸,少甜。“天人合一”是中医养生的指导理论,人的饮食也要和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所以五味的调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夏季而言,应该适当多吃些苦味及酸味、咸味和辣味的食物,少吃甜味。因为夏季桑拿天气候炎热而潮湿,苦味可以清暑热泻心火,还可以健脾气、除潮湿。如苦瓜、莴笋、芦笋等,有清心火除心烦,提神醒脑的作用。夏天出汗过多,尤其是从事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盐分,夏天的饮食比较清淡,佐以少量咸菜,可以增加食欲。另外,夏天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喝水较多会冲淡胃酸,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等能敛汗生津,健胃消食,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伤心气心阴。若在菜肴中加点醋还可以杀菌消毒,防止夏季胃肠道疾病发生。但甜味摄入过多会生湿生痰并且影响食欲,夏季气候潮湿闷热,人体本来就容易生湿,过食甜味更助湿热,导致胃胀不想吃东西,所以夏季不宜过食甜味。
养阳为主 当心“贼风”
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凝滞,寒邪容易阻滞经脉的气血运行,因此过于寒凉,会使血管收缩,血液运行不畅,加重高血压,寒凝血脉。血脉闭阻不通还易导致心脉痹阻,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另外夏季阳气散发于外,相对来说体内阳气反而不足,这时如果过于形寒饮冷,就容易伤害阳气,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夏季“养阳”,就是告诫人们夏季不能过于贪凉,否则易导致心脑血管病。中医古籍《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黄帝内经》中把风邪列为“百病之长”认为可引起多种疾病。尤其暑热外蒸,汗液大泄,皮肤汗孔处于开泄状态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风邪所伤,古人形象地称之为“贼风”,并让人们“避风如避矢石”。《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如在晚上露天而宿,对高墙下、夹道中形成的“过堂风”不知避让,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和生活这些都会使阳气受伤,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引起很多疾病,重者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室内可用电风扇促进空气流动,空调多用去湿功能,降低湿度缓解闷热感觉,室温不宜调得太低,一般以25℃左右为宜,室内外温差不应超过7℃,否则出汗后进入室内会加重体温调节中枢的负担,严重时可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紊乱。高血压病人不宜长期在空调房中,否则易出现头昏不适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