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睡眠日”前夕,中国首个对居民睡眠情况进行科学评估的指标体系——《喜临门中国睡眠指数报告》3月19日在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公众睡眠指数得分为64.3分,刚逾及格线。其中,24.6%的居民在睡觉这件事上“不及格”,即低于60分;94.1%公众的睡眠与“良好水平”存在差距。报告指出,中国人的睡眠指数刚及格,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令中国人睡得不好。
中国人睡不好,但报告指出,中国人睡得并不少,平均睡眠时长为8小时50分钟。
那么,谁动了中国人睡眠的奶酪?报告总结了睡眠十大“杀手”:突发事件、家庭关系、情绪、突发疾病、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慢性疾病、伴侣关系、虚拟关系、性行为。其中,55.4%的公众认为工作压力影响睡眠;56.9%的公众表示生活压力令入睡困难,尤其82.8%的北京公众和82.4%的广州公众“生活压力山大”。
在社会群体中,80后90后是社会上受关注的最多的两个群体,也是所受压力比较大的群体。
面对压力,我们该如可去做?
“以前可以唱KTV到天亮,现在只要熬上一夜,就会累一个礼拜。”“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记,越久以前的事情反而越记得。”“以前烦恼青春痘,现在烦恼小细纹”……
这些原本只应该出现在上了年纪的人身上的症状,如今成了众多30岁左右白领的共同特点,被时下的80后自嘲为“初老症”。它原本是台湾一部偶像剧创造的新词,大意是说年纪轻轻就有了衰老的征兆,有好事者总结了“初老症”的50条症状,没想到借助网络迅速在30岁左右的人群中引发共鸣。
30岁,正是人生最绚丽的时光,怎么就“初老”了呢?是年轻人“为赋新诗强说老”的矫情?是而立之年对压力的纾解反应?抑或是80后走向成熟前的阵痛——初老,成为这个时代赋予80后的一种文化胎记。
“初老症”源于社会压力太大
“在心理学上,并没有‘初老症’这一说法。”三军医大新桥医院心理咨询科教授戴光明说,所谓“初老症”,就是指都市白领因工作压力或生活紧张,心理比实际年龄更容易衰老的症状。
为何会“未老先衰”?戴光明认为,按照生理规律,30岁左右的年轻人正处于精力、体力最巅峰的时期,之所以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生活热情退却的“初老症”,根源还是在于压力太大。
戴光明分析说,如今的“80后”,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大,拼命工作却不知如何放松,又很少运动,大脑常处于紧张状态。即使在家,也很懒散,慢慢沾染上“初老症”。尤其是脑力工作者,“未老先衰”的症状更明显。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莫怀戚认为,随着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年轻人很早就进入了市场竞争。现代社会的“暴风骤雨”与“温室”般的学校和家庭反差较大,年轻人很快成熟起来,甚至一些年轻人出现“28岁的年龄,82岁的心态”。
不少80后逐步患上“初老症”。面容渐老、头脑渐老、心态渐老,所以更多的80后开始高呼“拒绝初老”。
真正的“老”是怎样的?
随着“90后”开始进入大学,甚至连“00后”都开始玩网络、玩QQ,这时,很多“80后”年轻人开始认为自己“老”了。那么,“老”到底有哪些特征呢?
“老”的一个变化是人格上的变化。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的前半生偏向重视外部世界,好活动、爱交际,也就是偏重“外倾性”;而后半生更重视主观世界,个体的发展更多表现出“内倾性”的特点,会更经常沉浸在自我关注之中,对自我有更深度的思考。也就是说,“老”的一个特征就是变得更加内敛。怎么理解这种变化呢?比如,有些步入老年的人,或许因为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到老年时不再喜欢繁华和喧嚣,而只需要宁静和内观。当然,内外倾向的变化只是一种大体的趋势,现实中也存在着活泼的“老顽童”和内向的青年人。所以“初老”50条症状之“急于想加入Facebook之类的网络活动”,不是“初老”,而是正年轻才对。
除了人格,“老”更主要的变化是认知功能的退化。主要表现在视觉、听觉逐渐衰退,运动灵活性有明显的减退,加工速度会变慢,记忆力也会不如以前。由于认知功能的退化可能会影响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这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和失败感,并且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初老”50条症状里就有“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记,越久的事情反而越是记得”、“如果不喃喃自语,脑子就会打结”等表示记忆力衰退的条目。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学中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认知功能退化、记忆力退化,需要专业的测量工具(也就是量表)和严格的诊断标准,仅凭一两条模糊的描述是不能下结论的。
“初老”其实“初成熟”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初老症”的50条症状就会发现,“初老症”其实不是“初老”,而是“初成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观将人的一生分为8个发展阶段,其中25岁~50岁被称为“成年中期”,这个阶段的个体需要实现“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也就是说,他们开始渴望关怀下一代,开始对家庭和子女有深深的责任感,强烈希望能给自己的下一代创造出好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所以这也是一个人高创造力、高生产力的时期。
而“初老症”50条症状中体现出的好些变化,比如开始按时回家、不爱凑热闹、注重生活细节、追求生活品质、注重社会规范、学会独立思考、对感情更加理性、更加爱惜身体等内容,这些都是“初成熟”的表现,是这个阶段正常心理发展进程的表现。除此之外,“不再认识新朋友”是因为固定的人际交往圈子逐渐形成;“不愿改变习惯”是因为习惯经过长时间的形成已经被机体适应;“KTV热门点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会唱”不是落伍,而是不再追星,不再看偶像剧;“对于星座、运势、紫微斗数、塔罗牌”不再热衷,是因为终于长大了,褪去了“幼稚”的外衣……
所以,担心自己“初老”的年轻朋友应该为自己的逐渐成熟感到高兴才对。开始成为社会的中坚和家庭支柱的他们,告别了揮霍青春的稚嫩,告别了娱乐追星的盲从,开始变得更有责任感,开始学会独立思考。最终,“初成熟”的“80后”将会开始经营自己的美丽人生!
90后也患上初老症?
在90后眼中,80后感慨的“初老”却另有一番解释:那其实是80后“初步获得老资格”换了一种说法,是哥哥姐姐们向职场的弟弟妹妹们炫耀一种经验和资历,“初老”的人生其实很精彩。
对逐渐走入职场中的90后来说,一些工作后的90后面对压力也开始感叹自己逐渐老去。他们上网喜欢隐身;接到短信后直接回电话;不爱吵闹的环境,开始喜欢独处;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无聊”;再迟睡,早上到点都会醒;爱好中必有一项是睡觉……于是有好事者也给“90后”对号入座罗列了50条初老症状:上网喜欢隐身;熟人面前是话唠,生人面前一言不发;可以不看电视,但电脑是必需品;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无聊”;饿了就吃,经常早饭午饭并在一起吃;半夜12点前很少会入睡;爱好中必定有一项是睡觉;莫名其妙会一大早醒过来;对无结论的冗长会议充满厌恶;觉得自己快要被一堆密码淹没;KTV热门点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会唱……面对着一条条标准,不少“90初”网友均表示“中枪”。“几乎全部都占”,“奔三了,我们90后也老了”,而最大的变化,其实是在内心。最早一批90后已走入社会工作,经过社会的磨炼,他们也已渐渐融入社会。有网友说,看到“90后”初老的那些标志,他反而感到很开心,“这些老去的标志,其实就是我们成熟的象征。”
其实,面对压力,80后与90后正在走向成熟,“初老”其实精彩,他们正在逐渐成长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中国人睡不好,但报告指出,中国人睡得并不少,平均睡眠时长为8小时50分钟。
那么,谁动了中国人睡眠的奶酪?报告总结了睡眠十大“杀手”:突发事件、家庭关系、情绪、突发疾病、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慢性疾病、伴侣关系、虚拟关系、性行为。其中,55.4%的公众认为工作压力影响睡眠;56.9%的公众表示生活压力令入睡困难,尤其82.8%的北京公众和82.4%的广州公众“生活压力山大”。
在社会群体中,80后90后是社会上受关注的最多的两个群体,也是所受压力比较大的群体。
面对压力,我们该如可去做?
“以前可以唱KTV到天亮,现在只要熬上一夜,就会累一个礼拜。”“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记,越久以前的事情反而越记得。”“以前烦恼青春痘,现在烦恼小细纹”……
这些原本只应该出现在上了年纪的人身上的症状,如今成了众多30岁左右白领的共同特点,被时下的80后自嘲为“初老症”。它原本是台湾一部偶像剧创造的新词,大意是说年纪轻轻就有了衰老的征兆,有好事者总结了“初老症”的50条症状,没想到借助网络迅速在30岁左右的人群中引发共鸣。
30岁,正是人生最绚丽的时光,怎么就“初老”了呢?是年轻人“为赋新诗强说老”的矫情?是而立之年对压力的纾解反应?抑或是80后走向成熟前的阵痛——初老,成为这个时代赋予80后的一种文化胎记。
“初老症”源于社会压力太大
“在心理学上,并没有‘初老症’这一说法。”三军医大新桥医院心理咨询科教授戴光明说,所谓“初老症”,就是指都市白领因工作压力或生活紧张,心理比实际年龄更容易衰老的症状。
为何会“未老先衰”?戴光明认为,按照生理规律,30岁左右的年轻人正处于精力、体力最巅峰的时期,之所以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生活热情退却的“初老症”,根源还是在于压力太大。
戴光明分析说,如今的“80后”,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大,拼命工作却不知如何放松,又很少运动,大脑常处于紧张状态。即使在家,也很懒散,慢慢沾染上“初老症”。尤其是脑力工作者,“未老先衰”的症状更明显。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莫怀戚认为,随着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年轻人很早就进入了市场竞争。现代社会的“暴风骤雨”与“温室”般的学校和家庭反差较大,年轻人很快成熟起来,甚至一些年轻人出现“28岁的年龄,82岁的心态”。
不少80后逐步患上“初老症”。面容渐老、头脑渐老、心态渐老,所以更多的80后开始高呼“拒绝初老”。
真正的“老”是怎样的?
随着“90后”开始进入大学,甚至连“00后”都开始玩网络、玩QQ,这时,很多“80后”年轻人开始认为自己“老”了。那么,“老”到底有哪些特征呢?
“老”的一个变化是人格上的变化。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的前半生偏向重视外部世界,好活动、爱交际,也就是偏重“外倾性”;而后半生更重视主观世界,个体的发展更多表现出“内倾性”的特点,会更经常沉浸在自我关注之中,对自我有更深度的思考。也就是说,“老”的一个特征就是变得更加内敛。怎么理解这种变化呢?比如,有些步入老年的人,或许因为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到老年时不再喜欢繁华和喧嚣,而只需要宁静和内观。当然,内外倾向的变化只是一种大体的趋势,现实中也存在着活泼的“老顽童”和内向的青年人。所以“初老”50条症状之“急于想加入Facebook之类的网络活动”,不是“初老”,而是正年轻才对。
除了人格,“老”更主要的变化是认知功能的退化。主要表现在视觉、听觉逐渐衰退,运动灵活性有明显的减退,加工速度会变慢,记忆力也会不如以前。由于认知功能的退化可能会影响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这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和失败感,并且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初老”50条症状里就有“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记,越久的事情反而越是记得”、“如果不喃喃自语,脑子就会打结”等表示记忆力衰退的条目。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学中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认知功能退化、记忆力退化,需要专业的测量工具(也就是量表)和严格的诊断标准,仅凭一两条模糊的描述是不能下结论的。
“初老”其实“初成熟”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初老症”的50条症状就会发现,“初老症”其实不是“初老”,而是“初成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观将人的一生分为8个发展阶段,其中25岁~50岁被称为“成年中期”,这个阶段的个体需要实现“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也就是说,他们开始渴望关怀下一代,开始对家庭和子女有深深的责任感,强烈希望能给自己的下一代创造出好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所以这也是一个人高创造力、高生产力的时期。
而“初老症”50条症状中体现出的好些变化,比如开始按时回家、不爱凑热闹、注重生活细节、追求生活品质、注重社会规范、学会独立思考、对感情更加理性、更加爱惜身体等内容,这些都是“初成熟”的表现,是这个阶段正常心理发展进程的表现。除此之外,“不再认识新朋友”是因为固定的人际交往圈子逐渐形成;“不愿改变习惯”是因为习惯经过长时间的形成已经被机体适应;“KTV热门点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会唱”不是落伍,而是不再追星,不再看偶像剧;“对于星座、运势、紫微斗数、塔罗牌”不再热衷,是因为终于长大了,褪去了“幼稚”的外衣……
所以,担心自己“初老”的年轻朋友应该为自己的逐渐成熟感到高兴才对。开始成为社会的中坚和家庭支柱的他们,告别了揮霍青春的稚嫩,告别了娱乐追星的盲从,开始变得更有责任感,开始学会独立思考。最终,“初成熟”的“80后”将会开始经营自己的美丽人生!
90后也患上初老症?
在90后眼中,80后感慨的“初老”却另有一番解释:那其实是80后“初步获得老资格”换了一种说法,是哥哥姐姐们向职场的弟弟妹妹们炫耀一种经验和资历,“初老”的人生其实很精彩。
对逐渐走入职场中的90后来说,一些工作后的90后面对压力也开始感叹自己逐渐老去。他们上网喜欢隐身;接到短信后直接回电话;不爱吵闹的环境,开始喜欢独处;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无聊”;再迟睡,早上到点都会醒;爱好中必有一项是睡觉……于是有好事者也给“90后”对号入座罗列了50条初老症状:上网喜欢隐身;熟人面前是话唠,生人面前一言不发;可以不看电视,但电脑是必需品;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无聊”;饿了就吃,经常早饭午饭并在一起吃;半夜12点前很少会入睡;爱好中必定有一项是睡觉;莫名其妙会一大早醒过来;对无结论的冗长会议充满厌恶;觉得自己快要被一堆密码淹没;KTV热门点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会唱……面对着一条条标准,不少“90初”网友均表示“中枪”。“几乎全部都占”,“奔三了,我们90后也老了”,而最大的变化,其实是在内心。最早一批90后已走入社会工作,经过社会的磨炼,他们也已渐渐融入社会。有网友说,看到“90后”初老的那些标志,他反而感到很开心,“这些老去的标志,其实就是我们成熟的象征。”
其实,面对压力,80后与90后正在走向成熟,“初老”其实精彩,他们正在逐渐成长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