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阙东树在村里出诊 武夷山市岚谷乡山坳村年近80岁的党员阙东树是目前该市最老的一位在岗乡村医生。他从保健员到乡村医生,行医50多年,还接过生。阙东树除担负农村一般诊疗工作外,还协助上级医疗部门完成大量的公共卫生工作,尽管收入少,但他50多年来始终坚守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夜半出诊披星戴月,防病治病田间地头,为当地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广受百姓赞誉。阙东树告诉笔者:“朱子讲诚意、正心,对我来说,乡亲们
其他文献
飛鸟不负春光,人性灵虚鹭影。 我拍了二十多年的鹭鸟,都是快门拍摄的纪实片,作品先后多次获过国际国内大奖。出版过两本专集,一本是 《鹭情》,一本是续集。在去年的一天,我将过去拍的鹭鸟作品集,包括获奖作品翻出来细阅,这些作品尽管栩栩如生、视觉冲击力强、光影效果好、清晰度高,但总感觉似乎还缺一点别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我就琢磨,让思想变成心情,然后,让它慢慢地走,追逐唯美的镜头,于是萌发了拍慢门的想法。
201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 201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 20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100周年; …… 历史并非突如其来,巨变往往不期而至。 历史向来只记录巨变的发生而无视征兆不明的“前夜”。 蓦然回首,惊鸿一瞥。世事嬗变、生命无常。 我们回望历史,不忘初心;我们穿云破雾,瞩目深蓝。 我们所处之境有青山绿水、有阔路高桥、有贤人藩篱、有禅心风浪
节日 56cm×76cm 水彩 冯信群 2015英国沙士比亚故居后花园写生 大块头、络腮胡,初见冯信群的人,很容易误认为他来自高原大漠,其实他生长于江南水乡的南宋故都临安。或许他生命里有北方族人体格健碩魁梧、性情爽快豪放的基因,与他相识多年,方感他骨子里浸透的却是南方人的细水柔情。 此前,我曾为他 《水色游历》 画册作过序言。谈到中国水彩发展,静物画、风景画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人物画一直处于薄弱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日益临近,全球竞争格局也面临着深刻调整,我国在很多领域与科技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在逐渐从隐性化走向显性化。特别是进入2019年后,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战越演越烈,而在贸易战的背后,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科技发达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技术封锁和产业限制,继中兴之后,美国又从2019年5月开始对华为进行技术封锁,将华为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列入了技术管制的“实体清单”。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与共和国共成长的人生历程中,有刻骨铭心的二三事,令我终生难忘。第一件事是1976年7月28日,我在河北唐山震后余生。 当时我在河北唐山陡河发电厂建设工地任焊接技术员,记得当天的天气极其闷热,因原定第二天电力部要在现场召开专题会议,为此,我要赶写一篇大会专题发言稿,主题是如何在焊接工程中采用新技術打翻身仗、争气仗的汇报。没想到,当我写到凌晨三点半左右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地动山
和身处武汉,在国际工业设计赛事上屡屡获奖的范石钟一样,1992年出生的黄山,身处成都,因在校期间创新设计机器人屡获殊荣而誉满江湖- 2013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最佳创意奖; 2014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2015Robomasters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 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金奖; 2017年度美国Committeeof100
摄影:徐素环 100年前,赵家楼的一把大火,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五四运动,在中国这个饱经沧桑的古老国度的历史上,注定是永远抹不去的浓墨重彩,因为它是第一次由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商人、市民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爱国救亡运动,辐射范围之广、声势之大,前所未有;因为这场完全由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反帝爱国运动,吹响了中国人民百年不息追求美好生活的号角。
唯此江之浩荡兮,信渺渺而无禁。对南风以开襟兮,意怆然而难尽。知高阁之兴废兮,遂登楼以舒心。波澜惊起,其状如鳞。因作赋寄友。 时维暮春,岁在甲午。江潭清而薄暮远,残风作而舟人惴。二江滞于紫电,墨云倏聚白帆。雷声殷,峰峦岌,阳树微渺,渔父乃还。恍帝子之所降,逍遥将返;动紫皇之宫商,钟鸣弦翻。历少顷而混沌,僭乱一方;覆一夕之烟柳,人道平常。飞鸟惊走,行人惶惶。俄而雾散日出,烟霞横江;楚天清明,列舳弥望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现在已经100年,百年沧桑,而且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国家发展如今一日千里,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今天的生活,远的不说,就是在40年前,那也是当时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的。 我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嫁人成家的,婚后家里不但没有一分钱存款,而且每月还欠款10元。那时,我的月工资是35.5元,家庭生活十分拮据。成家一年后,我的工资涨到41元,没有欠款了,日子才开始好一点。
我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在鲁西平原的山东聊城。众所周知,在五六十年代,不少人过的日子就是一个字:苦。当时我们聊城地区更是苦不堪言,人们吃糠咽菜、穿补丁衣服,都是正常光景。那个时候,在我周围好像都没见到过“甜”日子的人家,偶尔看见个别家庭的生活不一样,我们就格外羡慕,心底那种渴望的眼神儿,到现在记忆犹新,就是想,我啥时也能像这样的家庭吃上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呢? 六十年代,我又赶上了文化大革命。那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