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脑出血后中枢性高热患者治疗和护理,认为物理降温是处理中枢性高热的最有效方法,并可通过应用多种药物降低体温。
【关键词】脑出血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
【中图分类号】G 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1-00-01
脑出血后中枢性高热是由于颅内出血导致脑水肿,脑组织损伤,脑疝形成等因素形成,直接损伤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功能失常导致的发热,多表现为稽留热,且常表现超高热(体温超过41.1℃),物理降温效果比较好。中枢性高热,使脑细胞耗氧量增加,从而发生谵妄、抽搐等一系列不良征象,同时高热也会使机体内脏活动增加,影响患者代谢正常进行,故必须采取降温[1]。脑出血后中枢性高热若处理不当可增加治疗和护理的难度,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结合我科58例脑出血后中枢性高热病人临床治疗和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经确诊均为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其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3~76岁。血肿量50ml以下20例,50ml以上38例,最大血肿量120ml。硬膜外血肿31例,硬膜下血肿22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5例。来院时神志清醒22例,嗜睡状态8例,浅昏迷24例,深昏迷4例。
2 观察及护理
2.1 中枢性高热的护理
2.1.1 物理降温
温水或酒精擦浴:以30%~50%酒精擦浴为例,取30%~50%的酒精250ml,脱去病人上衣露出一上肢,以浸过酒精的纱布缠在手上,自颈侧面沿上臂外侧擦至手背,再从侧胸经腋窝沿上臂至手心,边擦边按摩2~3遍,同法擦另一侧。病人侧卧,自颈椎以下擦拭全背部,露出下肢从髂部沿大腿外侧至足背,再从腹股沟沿大腿内侧至踝部,最后从股后经腂窝至足底,边擦边按摩2~3遍,足部放热水袋,1h后测体温,8例体温无明显下降。按上述方法重复3~4遍,58例体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冰敷:头置冰帽,四肢大动脉处放置冰袋,冰袋外包一层薄巾,一侧腋下不置冰袋(测体温用),1h后测体温,58例体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冰毯机物理降温:将冰毯平铺于病人头部至躯干部位,体温接头涂石蜡油,轻轻插入病人肛门4-6cm处,以选择标准模式为例,开机后无需进行任何操作,待机5分钟自动进入标准工作模式,系统控制温度为15℃,人体控制温度为34℃,1h后复查体温,58例体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1.2 药物降温
根据病情可选用不同的药物。对有明显脑水肿,循环衰竭及对物理降温耐受力较差者,可短时用糖皮质激素,并给予足够有效的抗生素。或给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3]。也可用中成药如中药安宫牛黄丸口服。解热镇痛抗炎药慎用,此类药易加重循环衰竭或导致消化道出血。
2.2 降温注意事项
(1)物理降温时应保护好颈项及胸腹部,定时更换冷敷部位,冰袋外包一层薄巾防止局部冻伤。(2)有步骤地降温,防止体温骤降,加重病情。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以每小时降低2℃为宜,降温过快易使病人寒战、虚脱,加重病情。(3)使降温连续性,不随意间断,以防体温复升。体温降至37℃持续1周以上才可将降温物品全部撤掉,以免体温恢复太快而引起脑水肿缺氧反应。(4)注意个体耐受性,因每个病人对降温措施的敏感性不同,降温过程中应采取以一项为主,多项结合的措施。(5)降温后半小时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
2.3 病人的基础护理
(1)定时翻身,拍背保持皮肤完好,预防褥疮及坠积性肺炎。(2)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发生感染。(3)保持大小便通畅及会阴部清洁,并记录出入量。(4)视病情轻重分别给予半流质,流质饮食,必要时给予鼻饲。
2.4 其他护理措施
(1)瞳孔是受交感神经和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当脑出血或脑疝时动眼神经受压可使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射发生改变[2]。故应严密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活动情况,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变化,若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同时出现两慢一高即脉搏、呼吸减慢,血压升高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2)确保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清除口腔血块、呕吐物,头偏向一侧,取出义齿,张口困难及抽搐者应放开口器,以利于口腔及咽部分泌物吸出。鼓励与协助清醒的病人排痰,为昏迷病人及时吸痰,痰液粘稠不易排出时,定时给超声雾化吸入。对昏迷或昏迷时间较长、呼吸道不畅及痰液难以吸出的患者要适时做气管切开。(3)保持液路畅通,及时输入止血、脱水药物是控制脑出血、减轻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的一个重要措施。必须严密观察以下几点:a观察用药前后的意识改变,从而了解颅内压的变化,亦可间接地知道脱水剂是否起治疗作用。b观察脱水剂的滴速,应保持快速静脉滴注,即250ml液体应在0.5h内完成,这样才能发挥其治疗作用。C防止渗入皮下引起组织坏死,一旦发现有渗出现象,应立即用25%硫酸镁湿敷,起消肿收敛作用。d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预防发生低血钾现象。e观察尿量。(4)鼻饲者注意观察胃管内有无出血情况,定时测定血生化及肝肾功能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及肝肾功能衰竭。
总之,颅脑损伤病人,尤其是脑出血后常出现中枢性高热,体温高达39~42℃。高热既可使原发病加重,又可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不但能取得较好的降温效果,而且对防止或减轻多器官功能损害极为重要。通过临床观察及文献分析,笔者认为:高热、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消化道出血等是这类病人观察与护理的重点内容,物理降温是处理中枢性高热的最有效方法,对个别顽固性高热或不能耐受物理降温的病人,可适当选用其他降温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晓平,盛福娟.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要点.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1月第4卷第1期.
[2]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7.
[3]安得仲.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6-370.
作者单位:泉州市第一医院 ICU362000
【关键词】脑出血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
【中图分类号】G 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1-00-01
脑出血后中枢性高热是由于颅内出血导致脑水肿,脑组织损伤,脑疝形成等因素形成,直接损伤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功能失常导致的发热,多表现为稽留热,且常表现超高热(体温超过41.1℃),物理降温效果比较好。中枢性高热,使脑细胞耗氧量增加,从而发生谵妄、抽搐等一系列不良征象,同时高热也会使机体内脏活动增加,影响患者代谢正常进行,故必须采取降温[1]。脑出血后中枢性高热若处理不当可增加治疗和护理的难度,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结合我科58例脑出血后中枢性高热病人临床治疗和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经确诊均为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其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3~76岁。血肿量50ml以下20例,50ml以上38例,最大血肿量120ml。硬膜外血肿31例,硬膜下血肿22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5例。来院时神志清醒22例,嗜睡状态8例,浅昏迷24例,深昏迷4例。
2 观察及护理
2.1 中枢性高热的护理
2.1.1 物理降温
温水或酒精擦浴:以30%~50%酒精擦浴为例,取30%~50%的酒精250ml,脱去病人上衣露出一上肢,以浸过酒精的纱布缠在手上,自颈侧面沿上臂外侧擦至手背,再从侧胸经腋窝沿上臂至手心,边擦边按摩2~3遍,同法擦另一侧。病人侧卧,自颈椎以下擦拭全背部,露出下肢从髂部沿大腿外侧至足背,再从腹股沟沿大腿内侧至踝部,最后从股后经腂窝至足底,边擦边按摩2~3遍,足部放热水袋,1h后测体温,8例体温无明显下降。按上述方法重复3~4遍,58例体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冰敷:头置冰帽,四肢大动脉处放置冰袋,冰袋外包一层薄巾,一侧腋下不置冰袋(测体温用),1h后测体温,58例体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冰毯机物理降温:将冰毯平铺于病人头部至躯干部位,体温接头涂石蜡油,轻轻插入病人肛门4-6cm处,以选择标准模式为例,开机后无需进行任何操作,待机5分钟自动进入标准工作模式,系统控制温度为15℃,人体控制温度为34℃,1h后复查体温,58例体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1.2 药物降温
根据病情可选用不同的药物。对有明显脑水肿,循环衰竭及对物理降温耐受力较差者,可短时用糖皮质激素,并给予足够有效的抗生素。或给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3]。也可用中成药如中药安宫牛黄丸口服。解热镇痛抗炎药慎用,此类药易加重循环衰竭或导致消化道出血。
2.2 降温注意事项
(1)物理降温时应保护好颈项及胸腹部,定时更换冷敷部位,冰袋外包一层薄巾防止局部冻伤。(2)有步骤地降温,防止体温骤降,加重病情。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以每小时降低2℃为宜,降温过快易使病人寒战、虚脱,加重病情。(3)使降温连续性,不随意间断,以防体温复升。体温降至37℃持续1周以上才可将降温物品全部撤掉,以免体温恢复太快而引起脑水肿缺氧反应。(4)注意个体耐受性,因每个病人对降温措施的敏感性不同,降温过程中应采取以一项为主,多项结合的措施。(5)降温后半小时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
2.3 病人的基础护理
(1)定时翻身,拍背保持皮肤完好,预防褥疮及坠积性肺炎。(2)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发生感染。(3)保持大小便通畅及会阴部清洁,并记录出入量。(4)视病情轻重分别给予半流质,流质饮食,必要时给予鼻饲。
2.4 其他护理措施
(1)瞳孔是受交感神经和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当脑出血或脑疝时动眼神经受压可使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射发生改变[2]。故应严密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活动情况,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变化,若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同时出现两慢一高即脉搏、呼吸减慢,血压升高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2)确保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清除口腔血块、呕吐物,头偏向一侧,取出义齿,张口困难及抽搐者应放开口器,以利于口腔及咽部分泌物吸出。鼓励与协助清醒的病人排痰,为昏迷病人及时吸痰,痰液粘稠不易排出时,定时给超声雾化吸入。对昏迷或昏迷时间较长、呼吸道不畅及痰液难以吸出的患者要适时做气管切开。(3)保持液路畅通,及时输入止血、脱水药物是控制脑出血、减轻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的一个重要措施。必须严密观察以下几点:a观察用药前后的意识改变,从而了解颅内压的变化,亦可间接地知道脱水剂是否起治疗作用。b观察脱水剂的滴速,应保持快速静脉滴注,即250ml液体应在0.5h内完成,这样才能发挥其治疗作用。C防止渗入皮下引起组织坏死,一旦发现有渗出现象,应立即用25%硫酸镁湿敷,起消肿收敛作用。d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预防发生低血钾现象。e观察尿量。(4)鼻饲者注意观察胃管内有无出血情况,定时测定血生化及肝肾功能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及肝肾功能衰竭。
总之,颅脑损伤病人,尤其是脑出血后常出现中枢性高热,体温高达39~42℃。高热既可使原发病加重,又可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不但能取得较好的降温效果,而且对防止或减轻多器官功能损害极为重要。通过临床观察及文献分析,笔者认为:高热、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消化道出血等是这类病人观察与护理的重点内容,物理降温是处理中枢性高热的最有效方法,对个别顽固性高热或不能耐受物理降温的病人,可适当选用其他降温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晓平,盛福娟.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要点.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1月第4卷第1期.
[2]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7.
[3]安得仲.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6-370.
作者单位:泉州市第一医院 ICU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