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一类抗菌药物,它的作用机制为选择性抑制细菌DNA回旋酶,抑制酶的开口和封口活性,阻碍DNA复制而达到杀菌的作用,还可以抑制细菌RNA及蛋白质的合成,诱导菌体DNA错误复制发挥抗菌后效应。目前常用的有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多氟哌酸)等。此类药物现在临床应用广泛,为更安全合理使用此类药物,现将其分类及其主要毒副作用浅述如下。
关键词:喹诺酮;分类;不良反应
一、喹诺酮类药物的来源及化学特性
喹诺酮类,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以4-喹诺酮为基本结构的合成类抗菌药,在4-喹诺酮母核的N1、C3、C6、C7、C8引入不同的基团,形成各具特点的喹诺酮类。喹诺酮类以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为靶,妨碍DNA回旋酶,进一步造成细菌DNA的不可逆损害,达到抗菌效果。喹诺酮药物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是理想的抗菌药。
二 喹诺酮类药物特点
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主要对抗革兰氏阴性菌,对革兰氏阳性菌也有相当作用,在体内的分布较广,可进入大多数药物不能进入的骨、关节、前列腺组织等,很少产生耐药性,而且与其他多种抗菌药物间没有交叉耐药性,有利于与其他抗生素联合用药。
三 喹诺酮类药物分类
喹诺酮类按发明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分成四代。
第一代:抗菌谱窄,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少数细菌有效,代表药:萘啶酸、吡咯酸。效果不佳,副作用大,已完全淘汰。
第二代:1973年合成,抗菌谱有所扩大,吸收代谢后在尿液和肠道浓度高,对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尿路感染及肠道感染疗效更好。代表藥:吡哌酸、新恶酸、甲氧恶喹酸。副作用大,除吡哌酸外,其他已淘汰。
第三代:可对抗耐药性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对革兰氏阴性菌疗效更佳,本类药物分子中均含氟原子,故称氟喹诺酮类。主要用于重感染及反复发作的慢性感染,特别是泌尿系感染。代表药: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甲氟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加替沙星、司帕米星。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第四代:近年国外研制出第四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莫西沙星、克林沙星和吉米沙星等。主要特点为:结构中有新型的8-甲氧氟喹诺酮,甲氧基引入有助于加强抗厌氧菌活性,而C-7位上的氮双环结构则加强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并保持了原来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副作用更小,但价格较贵。莫西沙星对抗菌药的最大贡献为:在对需氧菌G+球菌活性基础上,增加对厌氧菌的活性。吉米沙星更加增强了对G+球菌的活性,对MRSA、绿脓杆菌、肺炎衣原体和支原体及军团菌肺炎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四 喹诺酮类药物体内抗菌作用过程
口服吸收良好,基本不受食物的影响,但富含铁、钙、镁的食物可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2小时达到血浓度峰值。体内分布广泛,在肺脏、肾脏、前列腺组织、尿液、胆汁、粪便、巨噬细胞的浓度均高于血浆。脑脊液、骨组织、前列腺液中的药物浓度低于血药浓度。培氟沙星主要经肝脏代谢,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以原型经肾脏排出。其他多数药物主要经肝肾消除。
五 喹诺酮类的不良反应
随着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也相继发生,主要的不良反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胃肠道反应:日服剂量大于800毫克时发生率高,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停药后即消失;长期应用可致细菌性腹泻。
2.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发生率仅为1%。其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头痛、眩晕、失眠、幻觉、记忆减退,极个别表现为手足麻木、手指颤抖等,有精神病和癫痫史者忌用。
3.软骨损害:本类药易浓缩、沉积于骨髓中,直接毒害软骨细胞的发育,影响儿童和胎儿的骨骼发育。故孕妇和12岁以下的小儿应禁用。乳母服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4.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发生在个别特异体质者。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炎和剥脱性皮炎等,以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为多。此类反应大都较重,一般发生在服药后几天至数周后,可见哮喘、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血管性水肿、过敏性脉管炎和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
5.光敏反应:少数喹诺酮类药物有一显著特点,即光敏反应。服药后即使无阳光直接照射也可发生,在阳光下更为严重。故药师应提醒用药的患者,服药后应避免日晒,也不要接受人工紫外线的照射。
6.结晶尿、血尿:本类药大都以原形从尿中排泄,其尿液浓度高于血浓度5~6倍,对肾脏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有血尿、结晶尿等。血尿是药物在尿中形成结晶所致,并无肾实质损害,但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7.肝功能损害:大剂量或长期应用该类药物易致肝损害,使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等升高,表现为药物性黄疸,巩膜(眼白)、皮肤和黏膜黄染。
六 药物的相互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与下列药物合用时可相互作用,应予注意:
1.含铝、钙、铁等多价阳离子制剂:阳离子与喹诺酮类药发生络合反应,减少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药—时曲线下面积可减少98%,峰时延续,生物利用度降低,所以两药应避免同时使用,若需要连用时,可先服用喹诺酮类药物,2-4小时后再服用阳离子制剂。
2.维生素C、氯化胺:喹诺酮类药物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杀菌力最强,且不易产生抗药性;在偏酸性时抗菌作用最弱,因此不宜与酸性药物合用。
3.利福平及伊曲康唑:部分结核患者因多种原因可能容易并发真菌感染,因此需要同时进行抗结核和抗真菌感染治疗。利福平是肝药酶促剂,能增强肝药酶的活性,拮抗喹诺酮药物的活性,因此两药不宜合用。
4.双脱氧肌酐:该药与喹诺酮类药物同时服用可增高胃内pH值,从而降低喹诺酮类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
5.胃肠道用药:碳酸钙、小苏打、硫酸镁等药物,若与喹诺酮类药物同时服用,可明显降低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
七 耐药性
喹诺酮类药物间有交叉耐药性。常见的耐药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主要是细菌基因突变与药物的亲和力下降,亦可因细菌菌体膜孔蛋白基因失活,膜通道关闭,药物无法进入菌体发挥抗菌作用而产生耐药性。综上所述,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活性强、组织浓度高,无需皮试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该药使用率的升高,此类药物在临床使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因此,要充分认识该类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合理掌握适应症,谨慎选择药物,不超剂量使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使之真正成为人类疾病的克星。
参考文献:
[1]杨宝峰.喹诺酮类抗菌药,药理学第6版,427-429,人民卫生出版社.
[2]宋惠珠.合理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05.
[3]喹诺酮类药物配伍禁忌,中国社区医师,2009,12
关键词:喹诺酮;分类;不良反应
一、喹诺酮类药物的来源及化学特性
喹诺酮类,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以4-喹诺酮为基本结构的合成类抗菌药,在4-喹诺酮母核的N1、C3、C6、C7、C8引入不同的基团,形成各具特点的喹诺酮类。喹诺酮类以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为靶,妨碍DNA回旋酶,进一步造成细菌DNA的不可逆损害,达到抗菌效果。喹诺酮药物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是理想的抗菌药。
二 喹诺酮类药物特点
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主要对抗革兰氏阴性菌,对革兰氏阳性菌也有相当作用,在体内的分布较广,可进入大多数药物不能进入的骨、关节、前列腺组织等,很少产生耐药性,而且与其他多种抗菌药物间没有交叉耐药性,有利于与其他抗生素联合用药。
三 喹诺酮类药物分类
喹诺酮类按发明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分成四代。
第一代:抗菌谱窄,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少数细菌有效,代表药:萘啶酸、吡咯酸。效果不佳,副作用大,已完全淘汰。
第二代:1973年合成,抗菌谱有所扩大,吸收代谢后在尿液和肠道浓度高,对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尿路感染及肠道感染疗效更好。代表藥:吡哌酸、新恶酸、甲氧恶喹酸。副作用大,除吡哌酸外,其他已淘汰。
第三代:可对抗耐药性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对革兰氏阴性菌疗效更佳,本类药物分子中均含氟原子,故称氟喹诺酮类。主要用于重感染及反复发作的慢性感染,特别是泌尿系感染。代表药: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甲氟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加替沙星、司帕米星。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第四代:近年国外研制出第四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莫西沙星、克林沙星和吉米沙星等。主要特点为:结构中有新型的8-甲氧氟喹诺酮,甲氧基引入有助于加强抗厌氧菌活性,而C-7位上的氮双环结构则加强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并保持了原来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副作用更小,但价格较贵。莫西沙星对抗菌药的最大贡献为:在对需氧菌G+球菌活性基础上,增加对厌氧菌的活性。吉米沙星更加增强了对G+球菌的活性,对MRSA、绿脓杆菌、肺炎衣原体和支原体及军团菌肺炎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四 喹诺酮类药物体内抗菌作用过程
口服吸收良好,基本不受食物的影响,但富含铁、钙、镁的食物可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2小时达到血浓度峰值。体内分布广泛,在肺脏、肾脏、前列腺组织、尿液、胆汁、粪便、巨噬细胞的浓度均高于血浆。脑脊液、骨组织、前列腺液中的药物浓度低于血药浓度。培氟沙星主要经肝脏代谢,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以原型经肾脏排出。其他多数药物主要经肝肾消除。
五 喹诺酮类的不良反应
随着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也相继发生,主要的不良反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胃肠道反应:日服剂量大于800毫克时发生率高,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停药后即消失;长期应用可致细菌性腹泻。
2.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发生率仅为1%。其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头痛、眩晕、失眠、幻觉、记忆减退,极个别表现为手足麻木、手指颤抖等,有精神病和癫痫史者忌用。
3.软骨损害:本类药易浓缩、沉积于骨髓中,直接毒害软骨细胞的发育,影响儿童和胎儿的骨骼发育。故孕妇和12岁以下的小儿应禁用。乳母服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4.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发生在个别特异体质者。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炎和剥脱性皮炎等,以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为多。此类反应大都较重,一般发生在服药后几天至数周后,可见哮喘、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血管性水肿、过敏性脉管炎和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
5.光敏反应:少数喹诺酮类药物有一显著特点,即光敏反应。服药后即使无阳光直接照射也可发生,在阳光下更为严重。故药师应提醒用药的患者,服药后应避免日晒,也不要接受人工紫外线的照射。
6.结晶尿、血尿:本类药大都以原形从尿中排泄,其尿液浓度高于血浓度5~6倍,对肾脏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有血尿、结晶尿等。血尿是药物在尿中形成结晶所致,并无肾实质损害,但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7.肝功能损害:大剂量或长期应用该类药物易致肝损害,使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等升高,表现为药物性黄疸,巩膜(眼白)、皮肤和黏膜黄染。
六 药物的相互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与下列药物合用时可相互作用,应予注意:
1.含铝、钙、铁等多价阳离子制剂:阳离子与喹诺酮类药发生络合反应,减少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药—时曲线下面积可减少98%,峰时延续,生物利用度降低,所以两药应避免同时使用,若需要连用时,可先服用喹诺酮类药物,2-4小时后再服用阳离子制剂。
2.维生素C、氯化胺:喹诺酮类药物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杀菌力最强,且不易产生抗药性;在偏酸性时抗菌作用最弱,因此不宜与酸性药物合用。
3.利福平及伊曲康唑:部分结核患者因多种原因可能容易并发真菌感染,因此需要同时进行抗结核和抗真菌感染治疗。利福平是肝药酶促剂,能增强肝药酶的活性,拮抗喹诺酮药物的活性,因此两药不宜合用。
4.双脱氧肌酐:该药与喹诺酮类药物同时服用可增高胃内pH值,从而降低喹诺酮类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
5.胃肠道用药:碳酸钙、小苏打、硫酸镁等药物,若与喹诺酮类药物同时服用,可明显降低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
七 耐药性
喹诺酮类药物间有交叉耐药性。常见的耐药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主要是细菌基因突变与药物的亲和力下降,亦可因细菌菌体膜孔蛋白基因失活,膜通道关闭,药物无法进入菌体发挥抗菌作用而产生耐药性。综上所述,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活性强、组织浓度高,无需皮试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该药使用率的升高,此类药物在临床使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因此,要充分认识该类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合理掌握适应症,谨慎选择药物,不超剂量使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使之真正成为人类疾病的克星。
参考文献:
[1]杨宝峰.喹诺酮类抗菌药,药理学第6版,427-429,人民卫生出版社.
[2]宋惠珠.合理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05.
[3]喹诺酮类药物配伍禁忌,中国社区医师,2009,12